《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四时适应

合集下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对首编《上古天真论》关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继续讨论与补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作者:佚名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

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

从《黄帝内经》四时理论谈脾胃养生《黄帝内经》为首部中医理论经典,堪称中医药奠基之作,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贯穿养生学理论的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四时养生学在脾胃养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对脾胃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病因病理、预防治疗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详尽描述,而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

1.“四时理论”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思想是《黄帝内经》养生学的核心。

“四时五脏阴阳”是贯穿《黄帝内经》养生学的主线,是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人赖天地之气而生,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这一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运动是一致的,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迭,从而使万物表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已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即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需同步协调统一,讲求在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动方面,要随时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以保持内外的协调。

做到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这种预防思想,即所谓“天人相应”,则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比如“冬病夏治”理论,就充分利用了“春夏养阳”,自然界伏天阳气最盛的机会,为身体储备阳气,防病治病。

2.《黄帝内经》中的脾胃学说《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可以看到《黄帝内经》对于脾胃的认知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糜之官,五味出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食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五藏别论》亦有“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译文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

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藩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症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垫藏的时令。

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痰厥之疾。

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与六淫致病

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与六淫致病
的 养 生 方 法 。
阴 阳 变 化 规 律 所 运 用
令 和 日 月 星 辰 运 动 的顺 从 适 应 自 然 季节 时四 时 养 生 :
季节变化规律
四时五行之气与五脏的关系 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与“六淫”致 病 四时变化与经络气血的关系 四时脉论
四时变化规律
《素问· 水热穴论》说:
“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
冬寒尚未能尽除,脉道有约束之象,故脉见弦脉。
夏洪——夏天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也逐步升腾,阳气升
发,向上向外,阴寒已退,束缚的因素已经没有了,脉气就 像已经张开的翅膀,很自在很逍遥的飞翔。故脉洪脉。
秋毛——秋天阳气欲敛,暑气逐步退去,脉来势洪盛已减,
故脉见浮象如鸿毛。
冬石——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潜藏,脉道收缩,故脉气
顺 天 时 而 摄 生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 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 物、浮沉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 其真矣。”
张景岳在《类经》中解释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 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之地;秋冬 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 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 气以至秋冬多患症泄,此阴脱之为病也。有秋 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 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变,万物华 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 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 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 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 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 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 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黄帝内经》四季调护要点

《黄帝内经》四季调护要点

《黄帝内经》四季调护要点《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其中有关四季调护的要点主要集中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一篇中。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调护的要点:春季调护:起居:春季应早睡早起,利于木气生发。

饮食:春季宜清淡,以利肝气舒发。

多食新鲜蔬菜,有助于疏泄肝火。

情志调养:情绪宜舒畅,避免过于激动。

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穿着:春季温差较大,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避免过于厚重或过于单薄。

夏季调护:起居:夏季宜晚睡早起,避免日晒过度。

饮食:宜多食水果、蔬菜,有助于清热解渴。

避免暴饮暴食,以免伤胃气。

情志调养:情绪宜平和,避免过度激动。

夏天宜多参与户外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穿着:避免暴露于强烈阳光下。

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以利汗气散发。

秋季调护:起居:秋季宜早睡早起,有助于肺气清肃。

饮食:宜多食养肺食物,如梨、白果等。

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情志调养:情绪宜宁静,避免过于忧虑。

适度锻炼,有助于调畅气机。

穿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避免过于单薄的衣物。

冬季调护:起居:冬季宜早睡晚起,有助于养阴补肾。

饮食:宜多食温热食物,如姜、葱、大枣等。

避免过食生冷食物。

情志调养:情绪宜安静,避免过于冲动。

冬季宜静养精神,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穿着:冬季要保持足够的保暖。

注意防风、防寒,避免过度受寒。

这些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调护的一些要点,总体原则是顺应自然之气,调养心身,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实际生活中,个体差异和环境变化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有特殊的身体状况,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风尚L i f e styleSTRAIT SISTER56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就是要顺应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适于生存的环境,享受人类的自然寿命。

《黄帝内经》中同此观点的还有“天人相应”,是说人必须要了解四时的变化,适应四时阴阳的兴衰消长,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人需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多多愉悦身心,体验勃勃的生机带给自己的精神快乐。

这即“养生之道”。

夏三月,万物隆盛,人则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应夏日洋溢充盈的阳气,才能精神焕发。

这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月,万物丰收兴隆,气候上清爽静肃,阳气收敛,那么这时人就需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如此,阳气可以向体内聚拢,少受到肃杀之气的侵害,精神方可安宁。

这便是“养收之道”。

冬三月,天寒地冻,阳气闭藏,唯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才能够避免阴寒之气的侵害。

这就是“养藏之道”。

食饮有节“食饮有节”就是要有合理的膳食习惯。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食疗应该如何开展的原则性描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里所提出的饮食结构是十分合理的,有主食,有副食,谷肉果菜的均衡摄入,实际上就是饮食有节的第一层要求。

第二层要求,则是不可以不节制,也莫要过分节制。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的饮食过度而导致肠胃超负荷,影响消化。

反过来说,有些女孩子过分追求纤细窈窕,挑食、偏食和不当减肥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同样不符合老祖宗的食疗观。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既不要吃得太饱,也不可过分饥饿。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就是作息有规律。

曾国藩为官处世之所以能够影响后人,和他起居有常有莫大关系。

曾的祖父对于家里人的作息要求很严格,每天必须早起床,但是曾国藩起不来。

为此他想了个办法:在睡觉的房间放一个铜盆,上面用绳子悬着一个秤砣。

四时养生的六大原则

四时养生的六大原则

2019.0412祝您健康养生益寿四时养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与特点来调摄人体,健身防病,以达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这是传统中医中顺应自然、摄生保健的重要养生方法。

正如《灵枢·本神篇》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

强调必须加强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改造与抵御自然的不利因素,以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四时养生必须掌握以下原则:一、注意“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同样随时影响着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器官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也,万物之终始也,逆之则实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古人认为,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是万物由生到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的变化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早夭。

因此,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加以调摄,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世界万物都在按一定的规律运动着。

各种生物都会随着季节、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节律周期大家称之为“生物钟”。

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

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春季重视防风、夏季重视防暑、长夏(夏秋之交)重视防湿、秋季重视防燥、冬季重视防寒,就能保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使阴平阳秘,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运行。

不仅如此,昼夜的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其变化道理同四季变化规律一样。

这说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出生、某些疾病以及死亡等,有明显的时间、季节特点。

如从节气来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气候交替时死亡者尤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