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明寺佛教文化案例分析
大明寺

大明寺大明寺始建于南北朝刘宋大明年间(457~464),依当时年号“大明”而叫大明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大明寺曾被乾隆皇帝在1765年第四次下江南时改名为“法净寺”。
由于大明寺是国际文化使者鉴真大和尚的祖庭,国家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1980年重新恢复为大明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寺庙,目前是国家4A级景点。
这里地理位置很好,北据蜀岗,南濒瘦西湖,是“前有照,背有靠”的风水宝地。
寺内有隋代的栖灵塔、唐代鉴真大和尚的纪念堂、北宋欧阳修的平山堂、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行宫遗址等古迹,大明寺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寺。
大家先选个角度照相留念,把山门、牌楼、石狮,还有远处的栖灵塔都照下来,我去办理一下门票手续。
各位游客都照了吗,没有拍好的请继续,我们边照边听。
照片里牌楼上的四个篆体字叫“栖灵遗址”,讲的是隋朝皇帝敕建的栖灵塔;等一会转过去还可以看到背面的四个字“丰乐名区”,这么好的字眼,出自以前我们这儿的地名。
牌楼前的青石狮子是按皇家御用规格镌刻的,头正腰直,高大威猛,说明了寺庙的赫赫身份——皇上行宫旧址!东面序墙上看到五个石刻大字“淮东第一观”了吗,这个“观”可不是道教的“观”,大明寺是佛教,这句话出自宋朝我们扬州的名人秦少游的诗,“游人若论登临美,需作淮东第一观”,是对这里的赞美。
西序墙上还有五个字“天下第五泉”,全国号称什么第一的可多了,像这么说自己是“第五”的到不多见。
东面的“第一”很自豪,西边的“第五”又很谦虚,这些石刻都是清代留下的原物。
好了,我们团队的客人把各人的东西带好,现在我们要点人数进山门了。
为什么不叫大门叫山门呢,是因为“自古名山僧占多”,寺庙大多建在名山圣地,大家约定俗成就把寺庙的大门叫山门了。
大明寺挺节约的,没有砌专门的山门殿,是让天王殿下放兼职代劳的,所以一进山门我们就看到了这满身盔甲的四大天王。
他们手上拿的法器都有说法,南方增长天王的宝剑取其锋利(风)、东方持国天王的琵琶取其音调(调)、北方多闻天王的华盖遮其风雨(雨),最后一个是手绕小龙的西方广目天王取“长器当顺”(顺)的意思,就是“风调雨顺”。
扬州大明寺的赞美

扬州大明寺的赞美
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
自古以来,扬州大明寺就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精美绝伦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扬州大明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扬州大明寺曾多次被毁坏和重建,但每一次的重建都让这座寺庙更加庄严肃穆,更加精美绝伦。
如今,扬州大明寺已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扬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扬州大明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寺内的建筑群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
大雄宝殿是扬州大明寺的主体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大雄宝殿的屋顶采用了传统的“悬山顶”结构,屋檐上的雕刻和彩绘非常精美,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
除了建筑外,扬州大明寺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唐代的“大明寺塔经”、宋代的“大明寺塔碑”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扬州大明寺的赞美不仅在于其庄严肃穆的氛围、精美绝伦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其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扬州大
明寺不仅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让扬州大明寺的赞美永远传承下去。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扬州市民的宝贵文化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将介绍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领略扬州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市大明寺五雷音手工艺。
大明寺五雷音是扬州市大明寺的宝塔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五雷音手工艺是源于大明寺的佛教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
它是以造型小巧玲珑、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五雷音像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一种工艺品制作技艺。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佛教文化,促进扬州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第二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市扬剧。
扬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扬剧以其婉转优美的旋律、细腻动人的唱腔、丰富多彩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扬剧在演出形式、音乐、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乐”。
扬剧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促进扬州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扬州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展示了扬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决心和努力。
这些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将不断激发出新的文化创意和活力,为扬州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动力。
这些非遗项目也成为扬州市的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扬州大明寺景点介绍

扬州大明寺景点介绍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也是扬州市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大明寺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为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大明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大明寺占地面积广阔,建筑规模宏大,是一座具有典型中国传统寺庙风格的建筑群。
寺内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大明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内部供奉有佛像和经书,是僧侣们诵经礼佛的场所。
另外,大明寺还有一座古老的藏经楼,内有大量珍贵的佛经和历代高僧的法器,对于研究佛教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宏伟的建筑群,大明寺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明寺塔,这座古老的砖塔建于唐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也是扬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明寺塔高约70米,共有九层,每一层都雕刻着精美的佛教题材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登上大明寺塔,可以俯瞰整个大明寺和周边的风景,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建筑和文物,大明寺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明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大明寺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寺内保存有大量古代的石刻、碑文和书画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精髓。
总的来说,扬州大明寺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佛教寺庙,其宏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大明寺不仅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前来大明寺参观,不仅可以欣赏到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魅力,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1)

扬州古刹寺庙的起源与历史(1)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蜀冈中峰,是扬州著名的古刹。
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寺以年号命名。
又曾有“西寺”、“栖灵寺”、“法净寺”之称。
唐代高僧鉴真,曾为该寺住持。
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1639)盐漕御史杨仁愿再度兴建。
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为“法净寺”,今寺内保存有他亲笔题写的“法净寺”匾额。
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同治年问重建。
民国23年邑人王茂如重修。
1957年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该寺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扬州唯一佛像未被捣毁的寺庙。
1979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对该寺进行全面整修,使其面貌一新。
1980年4月,鉴真大师坐像自日本回国“探亲”时,恢复“大明寺”之名。
大明寺前,有一座古朴的牌楼,四柱三檐斗拱托顶,仰如华盖。
下铺白玉石,牌楼上方正中篆刻“栖灵遗址”四字,背面有“丰乐名区”匾额。
牌楼前一对青石石狮。
其南为一高阜,高阜上苍松翠柏,草木葱笼。
大明寺山门殿开大门三洞,正门上端嵌砌唐代扬州书法家李邕题书的“大明寺”石额。
山门殿又叫天王殿,面南三楹。
正中设佛龛,正面供奉弥勒佛,背后站立护法神韦陀。
两旁分列威风凛凛的四大金刚。
大雄宝殿坐北朝南,三楹三重檐,底层设走廊,二层檐下悬“大雄宝殿”横匾。
屋脊嵌宝镜一面,迎面嵌砖刻“风调雨顺”四字,背面嵌砖刻“国泰民安”四字。
大殿内正中佛坛上供奉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两侧供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北边分塑禅宗六大祖师坐像。
三尊大佛背后是造型别致的观音海岛。
山门殿东侧偏后为平远楼,三楹三层。
底层今为接待室,三楼画《秋山平远图》。
平远楼前一株古琼花,为清康熙年间大明寺住持道宏禅师手植,现列为市级古树名木。
大明寺东侧有鉴真纪念堂紧密相连。
此堂为纪念鉴真大和尚而建。
鉴真为唐代著名高僧,东渡日本,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于唐广德元年(763)圆寂于日本奈良。
为纪念鉴真,1963年4月,将大明寺的晴空阁改为“鉴真和尚纪念堂”,堂内供奉由中央美术学院用楠木雕塑的鉴真和尚像。
扬州大明寺的新鲜讲解词(上)

大明寺作为扬州的一个传统景点特色不仅在它的宗教文化上,它的建筑、它丰厚的人文典故同样是它的一大看点。
首先,这个寺庙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据今有15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近20个朝代的更替;遭受过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毁佛政策的清洗,清代扬州十日的劫难,太平天国烽火的蔓延和十年浩劫的悲剧。
在千年的历史中或兵燹(xian)人祸,或天灾雷火,寺塔虽屡遭毁坏,却屡屡再建,直至今日。
现在看到的寺庙建筑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两淮盐运使方浚颐出资重建,再现了当年“江淮化主”的香火盛况。
其次,大明寺建在海拔28米的蜀岗之上,虽然高度有限,但是对于处在里下河洼地的扬州城来说,确是制高点,有君临扬州之势,立于山头放眼四顾远山含翠、长江如练,近处绿扬城市井喧然,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为之放歌,为这座千年古寺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
而这文化首先就表现在大明寺的门楣之上。
这座寺庙在历史上曾经很荣幸的被皇帝赐名为“法净寺”,这件事发生在乾隆三十年,清高宗第四次巡幸扬州的时候,这个名字改的很有些耐人寻味,“法”在扬州应该是暗指史可法,“净”是干净,在文字狱搞的沸沸扬扬康熙、雍正两朝犯忌讳的“大明”没有被改掉,也没有给这个寺庙带来任何麻烦,说明了统治者对于扬州这个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视程度,在政策操作上的小心翼翼,而乾隆改名则充分反映了统治者对于政权稳定性的信心,已经没有人再最思前朝,江山已经向铁桶一样的牢靠。
现在正门上嵌着“大明寺”三个字,是1980年为鉴真大师坐像回扬“省亲”而恢复的历史原名,当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扬州是文化名城,历史上名家辈出,可选一位,集其字为额。
并建议首选唐代扬州书家李邕,赵老先生对李邕非常推崇,很巧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位名气更大的赵老先生对李邕的字同样推崇倍至的,他就是元代大家赵孟頫。
但是很可惜在李邕现存的字里边没有找到合适的。
后来从隋代最有名《龙藏寺碑》中集字而成。
康有为对此碑的评价是:金花遍地细碎玲珑。
寺庙宫观(1)扬州大明寺与鉴真东渡

那年到扬州与会,正是莺歌燕舞、清风细雨的三月。
近日又看16集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深为大师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感动。
鉴真的故事大多在扬州大明寺演绎,触景生情,总想叙述些什么……先说“大明寺”:人称“淮东第一胜境”的大明寺位于扬州蜀岗中峰,始建于宋代。
原有建筑多毁于清咸丰年间,现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
大殿后有鉴真大师纪念碑,再后为仿唐建筑鉴真纪念堂,内供鉴真干漆夹贮像。
寺内有平远楼、晴空阁、四松草堂等景点。
西边花园内有“天下第五泉”。
楼阁亭台,四周鲜花环绕,赏心悦目。
大殿与西园之间的平山堂,为北宋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
透过堂前竹林远望,江对岸的京口三山尽入眼底。
翠风春柳、法净晚钟等平山八景,也别有一番情趣。
然而大明寺之显,在其曾是唐代律宗大师鉴真的主要活动地。
大明寺至今仍为培育律僧的圣地,正是“鹊噪鸦鸣总是深谈般若,溪光山色无非全露遮那”。
寺门内四大金钢分列两旁,披铠着甲,威风凛凛。
大雄宝殿内有一尊安坐在莲花宝座上的释迦牟尼像,左右两壁分坐十八罗汉,个个显得神采飞扬。
扬州因地处大运河要冲而名满天下。
所渭“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那是扬州”,古人有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为人生理想。
再话《鉴真东渡》:鉴真是我国盛唐时期赴日本传播唐代文明和中华佛教文化的高僧,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在中、日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建筑、雕塑、医药、文学、饮食等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
鉴真在日本享有国宝级人物的待遇,被日本人民尊称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
电视剧《鉴真东渡》主要讲述了鉴真大师及其弟子为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六次东渡日本,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的故事。
日本奈良时代,朝廷面对佛教界杂乱无章的现实,急欲聘请唐朝高僧东渡,以学习其戒律。
荣睿和普照两名年轻僧人,带日本亲王之使命赴唐,慕名来到扬州拜谒德高望重的鉴真大师。
扬州大明寺

扬州大明寺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
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
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
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
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
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
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
1963 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大明寺佛教文化案例分析
专业:0711旅游管理
一简史
(1)佛教的产生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2)流传
佛陀去世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3)在我国的发展
①从南北朝开始,我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②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鼎盛之时。
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他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
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③明清以后,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弛,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
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④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他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
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
⑥中国实行改革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
(3)主要派别
我国佛教主要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这三大派别:
汉传佛教——主要派别有: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至今影响较大的有禅宗和净土宗。
藏传佛教——现在主要有五大派:格鲁派(黄教)、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噶当派。
中国南传佛教(即云南上座部佛教)——大概可分为:润派、摆庄、多列、左抵四派。
二江苏扬州大明寺
1 文化特点
(1)地理位置
大明寺地处城北蜀岗--瘦西湖风景区的蜀岗中峰。
它依山面水,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园林风光于一体的宗教旅游胜地。
(2)名字的变化
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公元四五七--四六四年)故称“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其位于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唐时,栖灵塔毁于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毁。
于后,寺名亦由栖灵寺复名大明寺。
到了清代(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看到“大
明”二字很不高兴,认为扬州人思念大明朝,故敕名为“法净寺”。
这样一直延续到一九八零年,鉴真大师的塑像从日本“回国探亲”,才得以恢复原名“大明寺”。
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雄踞扬州市蜀冈中峰之上,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
大明寺景区根据不同的风光特征,可划分为四大景区:宗教区、文人雅士区、东花园区、西花园区。
宗教区为全寺的中心,业已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核心的清代建筑群落。
明寺的山门即为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天王殿后直对大雄宝殿,其间庭院内古木参天,东西分别植有桧柏与黄杨,中间立宝鼎两尊,香烟缭绕,木鱼之声不绝于耳,令人心怀虔诚,整襟恭行。
文人雅士区里,人文景观丰富,欧阳修的讲学、游宴的平山堂、苏东坡所建的谷林堂及欧阳祠等都是历来文人墨客所中意的景观,故而这里也留存下了许多著名文人的墨宝与诗句。
东花园以栖灵塔为主体形成了独特的赏景区域,也堪称为大明寺的标志,暗含包容万物之玄机。
栖灵塔风格仿唐,于塔上眺望,视野开阔,扬州城美景尽显,醉煞千人。
西花园风景区则以“天下第五泉”为主体,四水环绕,以康熙、乾隆碑亭为次,亭榭巧合,参差错落,池水波光,景树荷浮,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大明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坚持以礼佛弘法为主旨,以旅游效益为推进,并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线,扬州与其它地方文化互为补充的文化发展格局,将项目区建成既有鲜明特色又功能齐全,适应多种旅游需求的现代化佛教文化旅游区。
一、资源本底分析1、地方文化梳理2、核心旅游资3、资源体系构建
二、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方向
1 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为科学、客观地了解僧伽佛教文化旅游区及周边旅游市场情况,准确把握旅游客源市场现状,进行游客感知度调查
2、旅游市场划分与开发方向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确定僧伽佛教文化旅游区未来的客源市场。
三、三、项目开发
(1)要加强与周边景点的配套,连点成线,开发特色佛教旅游线路。
(2)要大力挖掘僧伽文化。
僧伽文化是悟空寺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也是区别周边旅游资源的重要特色。
(3)利用观音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强化僧伽的观音原身形象,做大观音文章。
(4)长三角的优裕区位条件决定了旅游区要开发适合长三角地区旅游者特点的旅游产品。
四、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1、空间布局
基于上述理念的指导,旅游区的空间布局总体结构框架是:“两片”联动,“两轴”延伸。
2、功能分区与项目策划
(1)入口景区;(2)佛境人居;(3)澄江福地;(4)佛指人生;(5)慈航普渡;(6)舍利圣境;(7)舍利圣境;(8)南楼遗韵;(9)悟空访隐。
五、生态景观建设
中国僧伽佛教文化旅游区的资源条件和宗教旅游的性质,决定了必需高度重视生态景观建设。
其生态景观建设将应用我国传统的园林手法加以创意设计,同时辅以西方园艺小品点缀。
六、产品开发及活动策划
1、产品开发
僧伽佛教文化旅游区产品开发的总体思路是通过“重点驱动,热点带动,新品促动、整体联动”,建立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促进僧伽佛教文化旅游区的全面发展。
2、活动策划
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当今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节庆活动是迅速启动旅游市场,增强旅游区知名度,提高旅游品牌形象和打开“游客之门”的金钥匙。
结合僧伽佛教文化旅游区实际,可以推出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
3、旅游线路策划
当今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已经与个人的个性相结合,成为一个展现个性的活动。
因此本旅游区在线路策划时以多样性、时间性、组织管理、突出特色、注意节奏和韵律等6项原则为基准,主要涉及4条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