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校史真相
虚荣心作怪高校伪造校史:到处都是百年

武汉⼤学11⽉29⽇举⾏119周年校庆活动并宣布120周年“校庆年”正式启动,却招致包括⽼校长刘道⽟在内的众多武⼤校友的质疑。
武汉⼤学于1993年在国内⼤学中率先举办“百年校庆”。
此后武⼤校⽅⼀直宣称,武⼤溯源于1893年时任湖⼴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强学堂。
11⽉29⽇,武⼤现任校长李晓红重申了这⼀观点。
然⽽,刘道⽟等武⼤校友却认为,武汉⼤学的前⾝只能追溯到1913年创建的国⽴武昌⾼等师范学校,与⾃强学堂并⽆传承关系。
他们主张在2013年重新举办“百年校庆”,⽽不要搞所谓的“120周年校庆”。
武⼤校延始末对于现在绝⼤多数的武⼤学⽣⽽⾔,武汉⼤学源于1893年的⾃强学堂似乎是从进校第⼀天起就开始接受的常识。
他们并不知道,武⼤校⽅认定学校最早的前⾝是⾃强学堂,只是最近⼆⼗年来的事。
1992年以前,武⼤官⽅从未正式承认过始建于1893年的⾃强学堂为学校前⾝。
长期以来,武⼤校⽅坚持以国⽴武昌⾼等师范学校作为学校历史的正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武⼤明确以1913年为建校年份,并以此为标准举办过多次校庆活动,1983年刘道⽟任校长时,就举办了武⼤建校七⼗周年的庆典。
据多年从事过武汉⼤学校史研究的武汉⼤学教师吴骁的考证,武汉⼤学与⾃强学堂并没有传承关系。
1893年11⽉29⽇,张之洞向光绪皇帝上书,奏请开办⼀所新式学堂以培养洋务⼈才,新学堂名为“⾃强学堂”,校舍定于武昌读书堂街三佛阁,1902年⾃三佛阁迁到东⼚⼝改名为⽅⾔学堂。
⽅⾔学堂于1911年初停办。
⽅⾔学堂停办后,⽅⾔学堂位于武昌东⼚⼝的校舍⼀度被武昌军官学校所占⽤。
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武昌⾼师,湖北都督黎元洪决定将武昌军官学校使⽤的校舍提供给武昌⾼师使⽤。
武昌⾼师的兴建,并不是⽅⾔学堂的恢复重建,其师资、学⽣也与⽅⾔学堂并⽆继承关系。
1991年年底,武⼤校友总会号召校友捐资兴建校门向80周年校庆献礼,1992年全年,武⼤也⼀直做80周年校庆的筹备⼯作,但在当年下半年突然决定将在1993年举办百年校庆,并于1993年10⽉向社会宣布,抛弃了过去以武昌⾼师为学校正源的看法,将武⼤校史正式上溯到了⾃强学堂。
武大西迁历史的故事

武大西迁历史的故事
武大西迁历史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年代。
当时,中国
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的统治崩溃,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矛盾的时期,全国各地都在探索新的道路,
寻求国家振兴的出路。
就在这个时候,武汉大学诞生了。
1913年,为了寻找一个更为稳定的办学环境,武汉大学从江苏南京迁至湖北汉口,即现在的武汉市。
这次迁移标志着武大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历经迁徙,武大的命运并未稳定下来。
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湖北省政府要求武大再次迁往武昌(汉口的对岸)。
这一举措,引发了师生们的不满和抗议。
面对激烈的争议,湖北省政府最终
决定让武大回到汉口,恢复其在汉口的办学。
此后,武大在积极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战火年代的考验,更
加凸显了武大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抗日战争期间,武大停办,
校园成为日军的据点。
然而,依靠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坚韧不拔,武大
于1946年重新开学,重新开始了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之后,武大又一次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国高
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大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国内知名的综
合性大学之一。
如今,武大已经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高
等学府,为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大西迁的历史故事,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华夏民族的
崛起。
它提醒我们,坚持追求卓越,勇于面对挑战,是实现梦想的必
由之路。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_年的演变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年的演变11月29日,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源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建的湖北自强学堂。
校门,是学校的主要标志,也是了解学校发展轨迹的重要途径。
在130年的历程中,武汉大学校名8次更改,校址2次搬迁,主校门变动多达7款。
湖北自强学堂校门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设立自强学堂片》中提到:“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成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
” 原计划开设算学、方言、格致、商务四门。
从有关历史资料得知,湖北自强学堂校址位于今武昌复兴路以西、彭刘杨路以南、读书院以北的区域,◇ 徐应荣即今首义园小区(国营七四三五厂职工住宅小区)。
1902年,湖北自强学堂改名为湖北方言学堂,校址迁至武昌东厂口(今黄鹤楼公园东门位置)。
可惜,目前没有考证出湖北自强学堂的真正校门。
参考同期武昌城内其他大学、中学和小学堂的校门款式,自强学堂校门极有可能是一座简约的单阙门,有一对方形立柱,顶部四角攒尖,立柱与院墙衔接。
湖北方言学堂校门1902年6月3日,张之洞札湖北省学务处“设立方言学堂一所,以城内旧日农务局屋舍充用。
即将自强学堂原有学生移入,仍另行定章,分别去留。
”农务局于1989年12月设立,与湖北农务学堂共用武昌高观山南坡的原四川会馆院落。
湖北农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10月,1899年迁入原四川会馆。
因校园逼仄不适合培养农务人才,1902年迁至武昌武胜门外的宝积庵,并更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
湖北方言学堂教习英、法、德、俄、日五门语言。
1907年,张之洞在《请奖各学堂毕业生及管理员教员折》中强调:“惟方言学堂原名自强学堂,开办远在定章之前。
”所谓“定章”,是指1902年下诏的《钦定学堂章程》。
湖北方言学堂校园大约40—50亩。
“四至”是:东毗高观书院(1910年湖北省图书馆迁入)和江夏高等小学堂,西临清军辎重营房和陆军医院,南至方言学堂路(1903年由东厂口改名而来),北至高观山的陡坡。
高校趣闻:武大合并之武大大了,武水水了,武测撤了,湖医糊了

高校趣闻:武大合并之武大大了,武水水了,武测撤了,湖医糊了前言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21世纪初期席卷全国的高校合并潮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次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许多著名高校从此销声匿迹,同时组建了许多实力强劲的综合类高校。
我们今天关注的武汉大学就是2000年由原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而成的。
那么发展至今,学校发展现状如何呢?有人用16个字进行了概括,即武大大了,武水水了,武测撤了,湖医糊了。
听来让人忍禁不俊,我们来一一解释:武大大了,而且更美了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学校拥有珞珈山及山麓上万亩土地。
但1952年的院系调整,将老武大宽广、辽阔的校园拆得四分五裂,七零八落。
现在,原武大校园相毗邻的原武水、武测和湖医校园再度(或首次)回归珞珈,使老武大失去的地盘又回归了不少。
原武水和原武大校园天然一体,界线难辨;原武测与原武大、武水校园唇齿相依,紧密相连;原湖医与原武水、武大校园隔湖相望,一衣带水。
本就毗邻的四个校园,在抹掉了“一墙、一路、一桥”的界限之后,更是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实质性交融,这在全国合并组建过的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被称为中国“最美校园”。
截至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有梅园、桂园、枫园、樱园四个校区组成。
四校合并之后,武汉大学确实变大了。
武水水了“武水”即指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以水利、水电、电气、动力类工科为主,文理兼有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4年,学校原名武汉水利学院。
1959年9月学校增设了电力类专业,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学校隶属关系几经变更,曾先后直属高等教育部、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领导。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国内水利水电类高校中专业最齐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
学校参与了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水利、电力工程的技术论证工作,为举世瞩目的长江葛洲坝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中国高校“电气二龙”之一。
武大变迁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奏《设立自强学堂片》,随后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自强学堂,从而掀开了武大的百年历史画卷。
1920年10月,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现阅马场附近),改为方言学堂。
1913年,改建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9月,改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9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1928年,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
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
1932年3月,学校有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7年,与国立北京、清华、中央、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
1938年,因战争形势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
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
1945年9月1日,成立复校委员会。
1946年10月,迁回珞珈山。
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
50年代,由于院系调整,武大的工科、农科、医科都被独立或被并入其他高校,“损失惨重”。
文革期间,武大的大批学者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时任校长李达更被迫害致死,直接导致武大此后14年间没有校长。
1980年5月,武大与法国政府代表团签署《会谈纪要》成为当时与法国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
1995年,武汉大学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2000年8月2日,武大与其周边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2001年2月13日,武大正式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超详细)

目录前言 (2)珞珈百年3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国立武汉大学乐山时期建国后的武汉大学新武汉大学珞珈人(英杰)筚路蓝缕力耕三尺北溟化鹍珞珈(风)物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珞樱流影珞珈精魂铭神忆情百年沧桑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
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专门学堂。
说说被淡忘的民国武大工学院

在 所 熟 称 的 一 区 “十 八 栋 ”。一 区 的 生 活 条 件 是 十 分 优 中 ,1934年 7月 中 华教 育 义化 基 金董 事 会 管理 中英 庚 款
结 构 的 强 度 和 振 动 分 析 方 面 ,作 出 了重 要 贡献
筑— — 工 学 院大 楼里 面 。 [:学 院位 于珞 珈 山北 面 中部 ,
这 些 专 家 ,如 著 名 机 械 丁 程 专 家郭 霖 、土 术 T 程 学 火石 山交接 处 ,是 学校 第二 期 建 没 的主要 工程 一大 楼 正面
石瑛 (J879—1943),字蘅 青 ,湖 北省 新 (今 通 山县 )人 。 曾公 费 留 学 比利 时 、英 国 .回 国 后任 过北 京 大 学 教 授 、国立 武 昌大 学 (武 汉 大 学 前 身 )校 长 。
械 电气 科 毕 业 教 授 中 学 术 最 有 名 望 者 要 算 俞 忽 。 俞 忽 f1894—
程 系 的 系 主任 当 时 的 工 学 院 可 谓 人 才 济 济 ,陆 凤 书 、余 家 洵 、沈
友 铭 、丁 人 鲲 、王 敬 立 等 知 名 学 者 都 曾 在 学 院任 教 .. 不 少 教 授 都 有 海 外 背 景 。 如 土 木 1=程 学 系 教 授 兼 系 主
立 了 水 利 学 院 .、 1929年 3月 ,学 校 宣 布设
1959),号 子 慎 ,安 徽 婺 源 (今属 江 西 )人 。1913年 赴 英 同 格 拉 斯 哥 大 学 深 造 ,回 国后 曾任 教 1:海 交 通 大 学 .1931
.
年 任 国立 武 汉 大 学 工 学 院 教 授 。1955年 成 立 武 汉 水利
1 6 档案记忆
档 案 见 证
武汉大学校史

武汉大学校史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
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
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
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发展速度加快,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现已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格局。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致、商务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 文、俄文四门(1898年又增加东文即日文,共计五门),从此,自强 学堂成为一所专门的外国语学校。
学生必须年在二十四岁以内十五岁以外,口齿较灵,志趣渐定者。过二 十四岁或不及十五者,均不录取。 ——张之洞:《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并章程》(1897年4月9日) 关于学生的程度,可从他们的试题中去衡量。于二十五年九至十一月间, 自强学堂曾举行过三次月考与一次总考,测验中西各门功课。测验后的试卷, 虽没有全部留下来,但仅就所见的部份试卷,亦可以粗略窥见其重点与程度。 …… 从上举各堂西文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自强学堂的外文教学确是在培养学 生直接阅读各国著作的能力,而学生的语文程度似乎不差。 …… 如以五年后(一九〇四)所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准,上述生理与格 致二科题目的程度,仅相当于中学一二年级而已。 至各堂算学题目方面,分为新旧班二种,新班题较繁难,旧班题目则全 属四则范围,诸如方阵、分配、行程、比例与本利计算等。各堂中以德文堂 的题目较深。不过,从这些题目看,他们这时的数学程度顶多与高等小学相 当。 总之,他们的各科程度比预定的标准——高等学堂程度——为低。显然 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学生与师资所致。当然,经费与设备亦成问题。就是 改为方言学堂后的三届学生亦发生同样的问题。……
——摘自武汉大学主页之‚学校概况〃学校简介‛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 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 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 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 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民政 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摘自武汉大学主页之‚学校概况〃百年校史‛
由上可见,方言学堂的停办,是清政府学部与湖北地方当局的既定决策,也
是符合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次正常的停办,这与不久后全国各地的 诸多学堂因辛亥革命爆发所导致的局势动乱而被迫停办(非正常停办)有着 本质的区别。既已依照正常程序予以停办,也就没有什么恢复重建的理由了, 这也标志着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前后共18年的历史最终划上了句号。
宜昌档案馆馆藏档案
第四,武昌高师仅仅只是利用早已停办的方言学堂的旧有
校舍进行性质与内容截然不同的办学,与前者并无任何实 质性的继承关系。
共同研究和传播高深学术而结合成的‚学术共同体‛,作为 一种社会组织,其核心元素当然主要在于人,而不在于物。 既是如此,大学校史的追溯,也应当主要看人事、组织与制 度的传承,而不是单纯的物质财产的继承。
武汉大学 吴骁
2012年11月
2003年,武汉大学举行了110周年校庆。其间,本校的校史在互联网上遭到了诸多
兄弟院校校友及社会人士的广泛质疑甚至攻击。为维护学校声誉,本人专门写作并 发表了一篇网文,为本校的校史追溯问题进行辩护。当时,本人正在武汉大学历史 学院世界史专业读研究生二年级,对校史的了解尚处于入门阶段,这篇文章也基本 上代表了本人当时对本校校史的认知水平。
近十年来,随着自己对武汉大学校史的研究和了解越来越深入,本人逐渐认识到,
自己过去在本校校史追溯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在史料掌握极不充分、同时又受到 自己‚先入为主‛的预设立场与片面、狭隘的爱校情结等非理性因素的干扰下而得 出的,在事实面前根本就站不住脚。本人现在的观点是——武汉大学将本校校史延 长并追溯至1893年的观点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事实胜于雄辩,大量的历史证据充 分证明,武汉大学的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1913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稍加改动,那便是——
吾爱吾校,吾更爱真理!
2013年,武汉大学将举行120周年校庆。
按照现行的官方说法,武汉大学的历史始于1893年。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 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本校大事记
中华民国二年七月,教育部委任贺孝齐在武昌筹办国立武昌高 等师范学校事宜。旋即委充校长。拨武昌旧方言学堂迤西房屋一栋 为筹备处。 八月,奉湖北都督批饬拨定武昌军官学校(即旧方言学堂)为 本校校址。 八九两月,两次考取预科学生一百二十四名。 九月六日,奉教育部颁给教字第十号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木质印 章一颗。 十一月二日,开学。
第二,自强学堂(方言学堂)的历史早在1911年初便已彻底终结。
学部:奏核议湖北方言学堂仍照该省原议停办折(1911年3月14日)
奏为核议湖北方言学堂仍照该省原议停办,恭折仰祈圣鉴事。窃臣部于上 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准军机处片交钦奉谕旨:陆军正参领卢静远奏湖北方言学 堂关系译才,未便轻易停办一折,著学部知道。钦此。钦遵在案。嗣准湖广 总督臣瑞激咨称:湖北方言学堂本科各班学生毕业后,预科人数无多,不能 成班,又乏中学毕业生可以升入。去年学部筹备表内拟定本年将该堂停办, 经谘议局议决在案,是该学堂按之部章,揆之财力,准之舆情,均应停办, 所有预科毕业各生,拟即分别转入相当学堂,插班肄业,庶于该生等之求学 毫无阻碍,而鄂省可以节省巨款等情前来。臣等查外国语文为探索各种学问 之管钥,然专习文字而不以攻究科学为归宿,则致用甚隘,不足以成专门之 才。是以造就人才者,上之当求之于分科大学,次之亦当取之于各项专门学 堂。近来京师、北洋均已设立分科大学,各省亦皆有高等或高等专门学堂, 在学生徒无一不注重外国语文,以为参考西书、研究学术之用,毕业以后自 能各就所学,或任外交,或司教育,或兴实业,以专精之才任专门之事,较 之该参领所拟以方言一门之人才供行政、教育、科学、实业各途之使用,其 收效为倍宏。是以臣部于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具奏,各省方言学堂已奏咨有案 者,以后添招学生须遵照奏案考选中学堂毕业生升入,若无中学毕业学生, 即不必添新班,俟在堂学生毕业后,酌改为他项学堂等语,奉旨允准在案。 今该督所拟将预科毕业学生转入相当之学堂,而将该学堂停办以节巨款,既 与臣部原奏之意相符,复与该省谘议局议决之案吻合,自应准如所拟办理, 该参领所请各节,拟请无庸臵议。所有核议湖北方言学堂仍照该省原议停办 缘由,谨奏折具陈,伏乞皇上圣鉴。谨奏。宣统三年二月十四日奉旨:依议。 钦此。
查湖北方言学堂系自强学堂改办,第一班学生于光绪二十九 年十二月入堂肄业,定章五年毕业,至三十四年十二月已满毕业 期限。原拟比照京师译学馆章程请奖,嗣因此班学生非由中学升 入,详阅试卷,尚非高等程度,照章给奖未免过优。当经臣部核 复准照中学堂奖励章程办理。 ——湖广总督瑞瀓具奏学部(1910年)
可能由于馨龄的泄怠,学生生活奢侈,学习不够认真,成绩 较差,学部不准比照奏定外省方言学堂及京师译学馆的资格给奖, 因此,毕业人数愈来愈少。由第一届的七十二人至第三届的二十 人,共仅一百四十人,尚不及三届在学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如上 表所示。 依照光绪廿八年的湖北学堂系统,方言学堂应招中学毕业生, 因此,其程度应相当于奏定学堂章程的高等学堂。但因开办时尚 无中学毕业生,所以他们的程度与资格,于宣统元年时受到学部 的批驳。学部认为他们算学程度仅相当于中学堂第二、三年;博 物与理化二门尚不及中学程度;交涉、理财与教育三门的讲课时 间不足;而最糟的是外文程度竟“比中学堂所剩无几”。因此, 只准照中学堂资格比奖。并令其延长修业年限为八年,以符合译 学馆程度,或改为别的学堂,纳入奏定的学制体系。 ——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1976年)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黎元洪将方言学堂校舍移作武昌军官学校。
第三,1913年创办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是新生的民国政府大力
发展师范教育的直接结果,而绝非在清末便已停办的方言学堂的恢复、 更名或改组。
民国元年,著名教育家范源濂出任北京国民政府教育总长。他对师范教育十
分重视,曾提出‚为今日之教育计,首重师范之养成,以正本清源,急谋现 状之改进,以补偏救弊,皆事之不容或缓者‛。在其主持和推动下,教育部 先后公布了《师范教育令》、《高等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课程 标准》等,对高等师范教育作了详细的规定;此外,还划分全国为六大师范 区,每大区设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一所,其中,湖北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 三省,高师设于武昌。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己未级同学录》(1919年)
由武昌高师的筹办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所新兴高校的诞生,完
全是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的直接结果,主观上并 不是要恢复早已停办的方言学堂,客观上也不是对方言学堂的恢复、 更名或改组,只不过恰好使用了已经停办的方言学堂的旧有校舍而 已。它与原方言学堂唯一的联系,仅仅只是校址与校舍,从历史的 角度来看,这不过是一个‚偶然‛,而从性质上分析,校址与校舍 更不过是高校校史追溯原则中最不重要、甚至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次要因素。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妨让我们先从1893年的自强学堂说起。
一、所谓“百年名校”,不过是一个 “看上去很美”的虚幻泡影
张之洞:《设立自强学堂片》(1893年11月29日) ——武汉大学现行校庆日的由来
第一,自强学堂(方言学堂)绝非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
臣前奏明建立两湖书院,曾有续设方言商务学堂之议,兹于湖北 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成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分方言、 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每门学生先以二十人为率,湖北湖南两省士 人方准与考。方言学习泰西语言文字,为驭外之要领;格致兼通化学、 重学、电学、光学等事,为众学之入门;算学乃制造之根源,商务关 富强之大计。每门延教习一人,分斋教授。令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不尚空谈,务求实用。 ——张之洞:《设立自强学堂片》 (1893年11月29日) 为改定自强学堂章程:照得本部堂奏设自强学堂,内分方言、算 学、格致、商务四斋;除方言一斋招选学生在堂肄业外,其余三斋均 按月考课凭文甲乙,历办在案。 ——张之洞:《札道员蔡锡勇改定自强学堂章程》 (1896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