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代谢紊乱
脂质代谢紊乱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

脂质代谢紊乱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脂质代谢是指人体内各种脂质物质的合成、分解、转化和消耗等过程。
正常的脂质代谢对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一旦脂质代谢出现紊乱,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重,脂质代谢紊乱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探讨脂质代谢紊乱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脂质代谢与人体健康脂质代谢是人体正常的代谢过程之一,同时也是人体能量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体内的脂质可以分为三种: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脂蛋白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体系,主要负责运输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胆固醇是一种脂类物质,主要分为HDL和LDL两种。
HDL被称为“好胆固醇”,它可以从动脉壁上卸载胆固醇,将其运回肝脏代谢;而LDL则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如果它们穿过动脉壁进入血管内壁组织,就会引起一系列危害健康的反应,如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等。
甘油三酯是一种能量物质,主要来源于饮食,然后经脂肪组织转化而成。
如果脂质代谢紊乱,就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最常见的问题是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此外,脂质代谢紊乱还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等多种疾病有关。
引起脂质代谢紊乱的原因脂质代谢紊乱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方面,遗传因素在脂质代谢紊乱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人们发现,在家族性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人中,这些疾病更容易遗传。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脂质代谢。
长期饮食含高脂肪、糖分高的食物,缺乏锻炼和运动,可以破坏脂质代谢的平衡,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此外,一些疾病也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预防和治疗脂质代谢紊乱预防脂质代谢紊乱最重要的方法是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少食糖、油炸食品和高脂肪食品;增加运动和锻炼,每天至少30分钟有氧运动;建立健康的作息习惯,保证足够的睡眠;戒烟和限酒等。
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而血脂代谢紊乱则常常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诱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血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与作用失调,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而胰岛素抵抗则是机体对胰岛素反应降低的现象,也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 血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2.1 血脂异常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血脂异常主要包括高血脂、高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多等。
这些异常的脂质成分在体内堆积,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具体而言,高血脂会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传导,使胰岛素的作用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产生。
2.2 胰岛素抵抗对血脂代谢的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出现,使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以满足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则会通过多种方式,如抑制脂肪酸氧化、促进脂肪酸合成等,抑制脂质代谢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加重血脂代谢紊乱的程度。
3. 影响胰岛素抵抗的血脂代谢紊乱机制3.1 脂肪组织激素的影响脂肪组织激素,如肥大细胞因子和瘦素等,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调控过程。
血脂代谢紊乱会改变脂肪组织激素的分泌水平,进而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3.2 炎症反应的作用血脂代谢紊乱时,机体的炎症反应常常会被激活。
这些炎症因子会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同时,胰岛素抵抗本身也能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3 脂质代谢产物的影响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一系列脂质代谢产物的产生。
这些脂质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物质,如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等,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如细胞内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干扰、线粒体功能受损等,加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4. 血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策略4.1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方式是管理血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首要策略。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措施,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堆积,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脂质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

脂质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成为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而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研究脂质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脂质代谢是人体内脂肪的吸收、运输、存储、利用和分解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三种主要类型的脂质: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
胆固醇是一种脂质,它在人体内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支持神经功能、维持细胞结构和激发激素的合成。
然而,过多的胆固醇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甘油三酯是人体内能量储备的主要形式,而高甘油三酯水平同样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脂蛋白是脂肪在人体内的携带者,它们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被认为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量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一项研究发现,体内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甘油三酯和LDL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另外,一些研究还表明,脂质代谢紊乱与动脉硬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为了降低脂质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人们需要注意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谷物、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食品的摄入量。
其次,人们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和腰围,从而减少甘油三酯和LDL水平。
此外,还有些人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来控制胆固醇和LDL水平。
最重要的是,提高公众对于脂质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的认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了解脂质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采取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也是公共卫生领域工作者所应关注和努力的目标。
中药在脂代谢紊乱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在脂代谢紊乱中的应用研究脂代谢紊乱是指机体内脂质代谢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包括脂肪合成、脂肪酸的氧化以及胆固醇的合成和转运等过程。
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如肥胖症、高血脂症、代谢综合征等。
传统中药在调节脂代谢紊乱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对中药在脂代谢紊乱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药调节脂代谢紊乱的机制1. 脂肪代谢调节中药可以通过影响脂肪合成和分解的相关酶活性,来调节脂肪代谢的平衡。
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如决明子、山楂等具有降脂作用,通过抑制脂肪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减少脂肪的合成和沉积。
同时,中药还可以促进脂肪酸的氧化代谢,提高脂肪的分解和利用,减少脂肪的积累。
2. 胆固醇代谢调节中药在胆固醇代谢调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中药如黄连、金钱草等具有降胆固醇的功效,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活性,减少胆固醇的生成。
同时,中药还可以增加胆固醇的排泄,促进胆固醇的代谢,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3. 炎症调节脂代谢紊乱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中药在调节炎症反应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些中药如黄连、广藿香等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缓解脂代谢紊乱过程中的炎症损伤,从而减轻相关疾病的症状。
二、中药在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基于对脂代谢紊乱机制的了解,中药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肥胖症肥胖症是脂代谢紊乱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中药在肥胖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枸杞子具有调节脂肪代谢和降低体重的功效,可以作为肥胖症患者的辅助治疗药物。
另外,中药复方制剂也常用于肥胖症的治疗,如降脂丸、减肥茶等。
2. 高血脂症高血脂症是脂代谢紊乱的一种常见疾病。
中药在高血脂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金银花、山楂等中药具有降血脂的功效,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改善血脂紊乱的状况。
3. 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脂代谢紊乱的综合性疾病,包括肥胖症、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症状。
脂质代谢紊乱的成因和治疗方法研究

脂质代谢紊乱的成因和治疗方法研究脂质代谢是人体中重要的代谢过程之一,主要包括脂肪的合成、分解、运输等多个环节。
脂质代谢紊乱是指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或多个环节发生异常,导致脂肪的异常积累或过度消耗,最终导致健康问题的出现。
脂质代谢紊乱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等,这些疾病都极大的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脂质代谢紊乱的成因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一、脂质代谢紊乱的成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脂质代谢紊乱的重要成因之一,很多人在出生时基因突变或者多态性等异常,从而导致其脂质代谢出现问题。
例如,一些细胞膜中负责胆固醇航运的蛋白,如APOA1、APOA2、APOB、APOE等基因突变会导致胆固醇的过度积累和运输不畅,从而使得胆固醇等物质在血液中过多地累积,最终导致高胆固醇、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问题的出现。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一些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例如长期的高脂饮食或者摄入过多的胆固醇、烟草、酒精、缺乏运动等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很大关系。
研究表明,长期的高热量膳食会导致脂肪合成过剩而消耗不足,出现高血脂等脂质代谢紊乱问题,因此保持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的预防脂质代谢紊乱。
3、药物作用一些药物也会影响人体脂质代谢,例如一些抗精神病药的长期使用会导致血脂水平升高和体重增加,从而导致脂质代谢紊乱问题的出现。
其他一些药物如生育药物等也会影响人体的脂质代谢。
因此用药过程中,应该结合医生的建议,避免产生脂质代谢紊乱问题。
二、脂质代谢紊乱的治疗方法1、饮食调节饮食调节是控制脂质代谢紊乱的第一步,积极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的降低血脂、胆固醇的水平,并减轻患者的体重和脂肪含量。
应该少食多餐,减少摄入脂肪、胆固醇和糖分等,同时增加水果、蔬菜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2、运动锻炼运动锻炼是控制脂质代谢紊乱的重要手段之一,适量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代谢时间,减少脂肪的存储,并能到控制胆固醇和血脂水平。
脂质代谢与疾病

脂质代谢与疾病人体中的脂质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脂质的合成、运输和分解等多个环节。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环节之间是平衡的,能够维持体内脂质水平的稳定。
然而,当脂质代谢紊乱时,就会引发多种疾病。
1. 脂质代谢紊乱的疾病类型脂质代谢紊乱可能导致的疾病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些疾病的产生与脂质代谢的不同环节紊乱有关。
高胆固醇血症是指体内的胆固醇水平过高,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指体内三酰甘油水平过高,可能会导致胰腺炎等问题。
肥胖则可能与体内脂肪的合成和分解不平衡有关。
糖尿病一方面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肪在肝脏中沉积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当血管内膜上的脂质囤积过多形成粥样斑块,引起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2. 脂质代谢紊乱的原因脂质代谢紊乱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生活习惯、药物影响等。
(1) 遗传因素一些脂质代谢异常与遗传有关。
例如,高胆固醇血症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有一个遗传病叫做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很高。
(2) 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影响脂质代谢的主要因素之一。
饮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当人们食用过多的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时,可能会导致胆固醇水平升高。
此外,过度饮酒和不合理的运动方式也可能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3) 药物影响一些药物可能影响脂质代谢。
例如某些降压药、镇痛药等可能导致血脂水平上升。
3. 脂质代谢紊乱的预防和治疗预防脂质代谢紊乱和相关疾病的最重要措施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同时,对于有遗传史、已经患有相关疾病的人,应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控制血脂水平。
治疗阶段,主要依赖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相应的药物,调节脂质代谢环节,达到控制脂质水平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配合适量的饮食和运动,帮助控制疾病的发展。
总之,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原因之一,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调节新陈代谢紊乱的食疗配方

近年来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的混合性高酯血症, 伴有或不伴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脂质代谢紊乱常与体重超重、肥胖、高 血压病等伴随。它与饮食过度和运动量减少 高度相关。脂质代谢紊乱患者首选疗法就是 合理饮食和适宜运动,其次则是保健茶。保 健茶也适合用于合理饮食和适宜运动2~3个 月后无效的患者。 合理饮食和适宜运动 是减轻肥胖或脂质代谢紊乱的关键体重 超重或肥胖的脂质代谢紊乱者有目的的将体 重减至正常是当务之急。
Company Logo
Click to ed
一、减体重的方法: 1、减体重饮食:按照人体质量指数决定每日热能的摄入量:肥胖者每天供应800~1200千卡 的热能; 超重者每天供应1201~1700千卡的热能(相当于主食4~5两,牛奶1袋,鸡蛋白1个,肉类1~2 两,蔬菜500g以上,水果250g,烹调用油15g)。 2、适宜运动:以慢跑计算,每天不能少于1小时,且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二、降脂食物和保健茶 山楂、香菇、木耳、大蒜、绿茶和海带六种食物通称为降脂六君子,配合年青宝茶等茶疗, 对于肥胖患者的代谢紊乱调理很有效果。 三、降脂保健品 一些降脂保健品如大豆卵磷脂、螺旋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对降低血脂有一定治疗作用。 四、高胆固醇血症禁食高胆固醇的食物 动物的脑、内脏、鱼籽、肥肉等,以确保每日摄人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不超过300mg。有些食物 如里脊和带鱼等不属于高胆固醇食物,可以适当选用。 五、高甘油三脂血症 除遵守上述三、四条外,还应限制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如主食类和纯糖类食物。且每日 烹调用油限制在二十克以内。 六、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除守上述三、四、五条外,烹调用油可选用棕榈油。并可在营养专家指导下适当选用鱼油保 健品。
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及防治

04 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的监 测与评估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评估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定 期监测血糖,可以了解患者糖代谢状态,评估治疗效果,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监测的方法包括指尖血糖监测和持续血糖监测。指尖血 糖监测操作简便,适用血糖。
高血脂可加速肾小球滤过率下 降,加重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肾动脉粥 样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
对视网膜的影响
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可引起视网膜血 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和水 肿。
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瘤 和出血,影响视觉功能。
高血脂可加速视网膜血管堵塞,引起 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调脂药
对于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 用调脂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抗血小板药
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以预防血栓 形成。
运动疗法
01
02
03
有氧运动
糖尿病患者应进行适量的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糖 和血脂。
力量训练
糖尿病患者进行适量的力 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肌肉 力量和稳定性。
其他相关指标的监测
其他与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的指 标包括血压、体重、腰围等。这些指 标的监测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 况,发现其他潜在疾病或风险因素。
对于已经出现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如肝肾功能检查、胰岛功能检查等, 以进一步了解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05 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的预 防
详细描述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肾脏损伤,肾脏对脂质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血脂水平升高。高胆固醇和高密度脂 蛋白水平升高与肾脏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则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血管
凝血
纤溶
其他
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um Dysfunction, ED)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的作用
1、内皮细胞最早期的致AS功能改变可能是引起白细胞的黏着和黏附。 2、通透性的改变 3、内皮细胞具有切应力反应性元件,进一步整合血管壁的损伤应答反应。
4、内皮细胞调节抗凝和促凝间的平衡
组织巨噬细胞 易被巨噬细胞迅速摄取,无负反馈调节,形成泡沫细胞 上调清道夫受体表达 刺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达IL-1 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具有免疫原性 T细胞趋化因子 MMP,影响斑块稳定性 ……
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
通过刺激H2O2的产生,使内皮细胞减少NO合成
肝脏X受体(liver X receptors, LXRs)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PPARs)
肝脏受体同源体-1(liver receptor homolog-1, LRH-1)
神经元来源的孤儿受体(neuron-derived orphan receptor-1, NOR-1)
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全身疾病 • 年龄 • 肥胖
生活方式 • 吸烟 • 高脂饮食 • 缺乏运动
遗传特性 • 性别 • 脂蛋白相关磷脂 酶A2(PLA2)
Atherothrombotic Manifestations (MI, stroke, vascular death)
全身系统性因素 • 高血压 • 高血脂 • 糖尿病 • 血液高凝状态 • 血液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Reactive Oxygen Specis (ROS)
黄嘌呤氧化酶
血浆铜蓝蛋白 脂氧化酶:体内/外
LDL如何被氧化修饰
O2- 氧化 LDL表面多不饱 和脂肪酸双链 O2断裂 ApoB LDL不再被LDL-R识别 转而被SR-AI等受体识别 LDL表层 交联 共轭 双烯
修改LDL表面结 构
• 孤儿核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
• 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
• 类胰蛋白酶与动脉粥样硬化
LDL-C
?
氧化修饰为Ox-LDL
动脉粥样硬化
NADPH氧化酶
髓过氧化酶 细胞色素P450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 过氧化亚硝酸盐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EC SMC 成纤维细胞
Science 2001 vol 294 p.1866
LXR与AS
Nature Medicine 2004 vol 10 p.1
PPARγ激动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PPARγ激动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胰岛素介导的糖摄取 ↓甘油三酯 ↑HDL ↓小而致密的LDL ↑逆向胆固醇转运 ↓游离脂肪酸 ↓TNF-α ↓NF-κB活性 ↑内皮细胞功能 ↓细胞生长 ↓细胞迁移 ↓炎症 ↓循环PAI-1 ↓血压 ↑脂联素
脂蛋白脂酶(LPL)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 使游离胆固醇和脂肪酸形成胆固醇酯
从CM和VLDL中解离出脂肪酸和甘油至组织
【脂蛋白的大小及分类】 密度 (g/ml)
0.95
VLDL
乳糜 CM 微粒
1.006 1.02
IDL LDL CM残粒 Lp(a)
脂蛋白a(LPa)是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100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的特殊脂蛋白。
+
鞘氨醇
脂质
鞘磷脂 鞘糖脂 生物膜的重要组分, 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
+
胆固醇 胆固醇酯 转化成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维 生素D3等,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
类脂
烃链“尾”
27
胆固醇
21 18 19 20 22 23 24
25
26
脂肪酸在胆固醇 酯中的连接位点
胆固醇三维结构
磷脂
载脂蛋白
甘油三酯 胆固醇酯 磷脂 胆固醇 载脂蛋白
内核
脂蛋白
表面
胆固醇 甘油三酯 胆固醇酯 低密度脂蛋白(LDL)
脂蛋白代谢
四种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
主要以胆固醇酯为内核 主要以甘油三酯为内核
以肝脏为中心通过两个循环进行
(endogenous) 内源性 两个关键酶
外源性 (exogenous)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LDL被氧化修饰为Ox-LDL 起始事件:泡沫细胞形成和脂纹的产生 晚期损害:进展到纤维斑块和复合型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血管腔
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 ICAM-1 VCAM-1 迁移 新生粥瘤 活化的血管内 皮细胞 MCP-1 TNF- IL- 氧化 LDL (ROS) Ox-LDL SRA LOX-1 CD36 泡沫细胞 IL-8 IFN- TGF- VSMC 胶原 迁移的VSMC
调节细胞内胆固醇代谢
细胞膜的构成和更新 类固醇激素合成 胆汁酸盐等合成等
SREBPs介导的LDL受体基因表达调控
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当细胞内胆固醇水平正常时,SREBP、SREBP裂解激活蛋白 (SCAP)和胰岛素诱导基因固定蛋白(Insig-1) 在内质网上
形成一个巨大的复合体。
当内质网上胆固醇水平低时, 刺激Insig-1从复合体上释
1.10 1.15 1.20 5
HDL2
HDL3
直径 (nm)
10 20 40 60 80 500
脂蛋白代谢的两个循环
(LPL)
外源性循环
内源性循环
胆固醇转运与逆转运(肝细胞与外周细胞之间)
缺乏脂质的apoAI 新生HDL FC
胆固醇逆转运(RCT)
LCAT
FC
CE SRBI
FC
ABCA1
肝细胞
放出来, 之后SCAP护送SREBP到COP-II包裹的囊泡中( COP II-coated buds), 并由COP-II囊泡运送SCAP/SREBP复合 体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中SREBP进行了两次活性裂解。 SREBP的氨基端结构域从膜上释放出来,进入细胞核,与 LDLR的SRE相结合,激活LDLR和HMGCoAR基因的转录。
5、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多种生长调节分子与淋巴因子。作为一种旁分泌器 刺激邻近的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增殖。
6、内皮细胞还是一种结缔组织合成细胞,维系着其基膜的完整,在适当的 刺激下,内皮可合成并分泌各种形式的胶原,弹力纤维蛋白和蛋白多糖。
7、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后期,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 并诱导凋亡,从而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而这被公认是粥样斑块不稳定并 易于破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视黄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retinoic acid-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 ROR) 法尼酸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 肝细胞核因子4(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4, HNF4)
Witztum, J.L. et al. J. Clin. Invest. 1991. 88, 1785-1792
SRAI
CD36
LOX-1 不受胞内胆固醇的量调节 →无限制摄取导致大量胆固醇在细胞内沉积,生成泡沫细胞,堆积在动脉壁 上,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Ox-LDL的致AS特性
细胞毒作用:破坏内膜完整性 刺激EC释放MCP-1、CSF,促进单核细胞趋化并分化成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主要累 及于大中型弹力和肌性动脉壁的一种病变,是由于 脂质、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平滑肌细胞、细胞 外基质、钙和坏死碎片聚集而导致的动脉增厚。
始自儿童时期而持续进展,通常在中年或中老年表 现出临床症状,主要见靶器官(心、脑、肾、肠系 膜、四肢等)受损后的表现。
早期斑块
募集淋巴细胞及 单核细胞
晚期斑块
纤维帽 脂质核心
胆固醇
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内膜下
LDL
HDL
活化的血管内 皮细胞
脂质条纹 以巨噬细胞为主要成分
扁平的黄斑或条纹
纤维脂质性斑块 以平滑肌细胞为主要成分
呈高出内膜表面的白色或黄色椭圆型丘
易损斑块的形成
稳定斑块 易损斑块
斑块裂隙破裂 组织因子(TF) 纤维帽 薄的纤维帽 迁移的VSMC 活化的血管内 皮细胞 脂质核心 MMP 血栓 TF
炎症 • CRP升高 • CD40 Ligand, IL-6 • 纤维蛋白原
局部因素 • 血流模式 • 切应力 • 血管口径 • 动脉壁结构 • 动脉狭窄百分比
粥样斑块进程分为六期:
I期:初始病变 ( initial lesion ) II期:脂质条纹期 ( fatty streak) III期:粥样斑块前期 (pre-atheroma) IV期:粥样斑块期 ( atheroma ) V期:纤维斑块期 : Va 型:脂核、纤维帽 (fibroatheroma ) Vb 型:钙盐沉着 Vc 型:胶原、平滑肌细胞 VI期:复杂病变期: VIa 型:斑块破裂或溃疡 (complicated lesions) VIb 型:壁内血肿 VIc 型:血栓形成
血浆游离脂肪酸
AS
胰岛素抵抗
FFA:游离脂肪酸,
HSL:激素敏感脂肪酶 LPL: 脂蛋白脂酶
CETP: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HL: 肝脂肪酶
IRS: 胰岛素抵抗综合症
类胰蛋白酶和动脉粥样硬化
•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有大量肥大细胞浸润,其 激活后可释放大量颗粒和内容物,其中含量最丰富、 占肥大细胞分泌颗粒总蛋白含量的50%以上的是一类 四聚体丝氨酸蛋白酶,即类胰蛋白酶(trypt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