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精简版)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精简版)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篇一:《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用了四至五个课时才基本讲完,具体课时安排是,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第二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三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第四、五课时: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与四季。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该节内容是在初中阶段了解地球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习地球运动现象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可见,该部分内容无论是对学习者还是教学者,要求较高,内容较多,难度较大。

尤其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各课时的难点较多,如: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判断、时间的计算方法、日照图的判读技能、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突破这些难点的办法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适时播放课件。

对重难点知识的传授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1、自转的方向。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过地球自转的方向,但仅要求从地球的侧视图中学习。

高中把这一知识点做进一步拓展,让学生想象在地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在教学中,结合课本中的“读图思考”,要求学生用笔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在自己的演示探究过程中得到顺、逆时针旋转的重要结论。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难于理解为什么公转速度在近日点较快,而远日点较慢?教师要能准确把握该内容讲解的深浅。

该内容重点在于说明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事实,而不是过多地探询原因。

教师应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形状,以及日地距离变化有关”层面讲解,学生才能易以理解。

如果有程度较高的学生再有疑问,教师可以课后个别辅导,从更深层次分析,与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大定律有关系。

即行星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而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是不等速的,近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快一些,而在远日点慢一些。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初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地理意义。

2.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难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个热量带的划分。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自制教具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教学学生学法:学生参与教师设计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培养抽象思维,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歌曲引入:播放《青春舞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思考“太阳下山明早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会一样的开……“的原因,导入新课——地球的运动。

转承:这是我们每天都看到的自然现象,: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每天都有昼夜之分。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我这儿准备有地球仪,我演示,你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2.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转换地球仪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地球仪。

学生完成活动题:(1).地球的自转轴?沿什么方向自转?(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用手代替,大拇指代表北极,手弯曲的方向即是地球自转方向。

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顺时针转动)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和季节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我进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我选择了利用图表、实验、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原理和相关概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解。

在授课时,我用模型和实例向学生解释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有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

他们常常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为一种平动或旋转,而没有明确地理解到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和围绕太阳的运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具体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

我通过利用实验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变化,来解释地球倾斜对季节的影响。

然而,一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他们往往只是记住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些节气的名称,而没有真正理解到这些节气与地球倾斜和太阳照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一些名词和术语。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比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模型和实验,但是这些模型和实验可能没有足够生动和具体,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我在准备教学材料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没有选取足够多样和全面的实例和材料来说明相关概念。

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难以全面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现象。

在下次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有趣和多样的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除了上述的问题和反思外,我还觉得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通用28篇)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通用28篇)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通用28篇)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

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

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

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篇2肯定的地方: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等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多媒体演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变化。

地方时差的计算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使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时差对国际旅行的影响、四季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在宇宙中运行的视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又会产生哪些现象呢?”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地球自转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并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称为一个恒星日;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约为 1670 千米/小时,角速度约为15°/小时。

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2篇

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2篇

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设计: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日出、日落、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让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并问学生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知识探究:2. 简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3. 分别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为主题,进行教学探究。

活动一:地球的自转运动4. 指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拿一个小球作为地球,用一根铅笔作为地轴,让学生围着地轴旋转,观察小球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造成了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

活动二:地球的公转运动5. 利用一个橙子或绘制的地球模型,让学生围着某一点(阳光)绕圆圈走,观察地球的公转运动。

再加上一个倾斜的轴心,让学生围着一个点旋转,并让学生观察小球各个地方的阳光照射情况(春、夏、秋、冬)。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讨论与总结:6.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现象的影响。

7. 让学生讨论自己对地球运动的疑惑和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一起解答。

评价与反思:8. 给学生一个小练习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9. 让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写出他们在本课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一句话)。

延伸活动:10. 在课外,鼓励学生进一步观察和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1.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地球运动的书籍,并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报告分享。

这是一个简要的地球运动的教学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酌情调整和拓展。

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主题:地球的运动年级:初中一年级科目:地理时间:1节课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 理解地球自转的原因和影响;3. 了解地球公转的原因和影响;4.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季节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a. 自转的定义和原因b. 自转周期和方向c. 自转带来的影响2. 地球的公转a. 公转的定义和原因b. 公转周期和轨道形状c. 公转带来的影响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季节的影响a. 季节变化的原因b. 不同季节的特点c. 季节的全球分布图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引入教学主题,介绍地球的运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的运动》学科领域:地理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感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仪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运动的动态过程。

3.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地球运动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4.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运动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探究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

(3)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3. 探究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

(3)小组讨论:地球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4.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了它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希望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提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它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地球仪实践操作(1)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实践操作,观察地球的运动。

3. 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如气候、季节等。

(2)让学生结合实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及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及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一、地球的自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晨线、昏线的判断(自转法):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问题的解决如下。

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时,应着重让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时间是东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日界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实际上及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结束,0点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至于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期的具体计算问题,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少一些、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很大,建议初中阶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去系统学习。

承转:用日影变化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二、地球的公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及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4.观察家乡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5.为使底层住户也能全年见到阳光,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为什么?
6.家乡所在的地区哪个季节傍晚放学的时间最早和最晚?为什么?家乡四季的景观有哪些变化?我国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这对我国有哪些好处?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及地球公转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
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归纳比较,实战演练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差异以及家乡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知识,下节课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和补充,获得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用的计时单位。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及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及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及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