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涉及到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的一种合作形式。
该联盟可以是短期或长期的,需要清晰的目标和策略以确保联盟达成目标。
以下是一些国
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1. 谷歌和LG的联盟
谷歌和LG电子公司联盟是一个战略联盟,通过此联盟,谷歌希望扩展其智能手机业务,并加强其在智能家居市场的地位。
LG将为谷歌制造Nexus 4智能手机,并与谷歌共同开发智能家居设备。
双方在此合作中互相提供优势,并通过跨部门合作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2. 耐克和苹果的联盟
耐克和苹果公司在全球推展自己的运动员的健康计划,对于以技术、健康和时尚为基础,两家公司恰恰有互补的优势,于是就达成了合作。
联盟将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配对并
运用 Nike+的运动数据和应用。
3. 佳能和NEC的联盟
佳能集团和日本NEC公司成立了一项战略性联盟,以在当今日益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与
自身竞争对手保持竞争力。
该联盟的目标是弥补两家公司之间的技术和市场的差距,以及
共同推动四重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销售改革和业务模式创新。
4. 通用汽车和汽油公司的联盟
通用汽车和Shell公司的联盟旨在共同开发绿色、低排放燃料,同时将燃料电池技术
应用于汽车。
该联盟为潜在的汽车市场创造了创新和新的获利机会,同时针对新规定和市
场趋势,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和专业知识,共同解决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国际企业战略联盟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通过合作,企业可以
获得一种战略性伙伴关系,这不仅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在全球市场上扩展业务。
战略联盟成功案例[1]
![战略联盟成功案例[1]](https://img.taocdn.com/s3/m/9bcf3c0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2.png)
战略联盟成功案例[1]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合作发展方式之一,近年来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一些战略联盟成功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1. 联想和IBM联想和IBM在2005年签订战略联盟协议,联想以14.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这笔交易不仅使联想成为世界第三大电脑厂商,而且也让IBM在个人电脑市场转型,在服务和软件领域获得更多的机会。
这个战略联盟的成功之处在于:联想和IBM有着相同的目标和文化,达成的协议是双方共同的利益。
同时,联想主动出击,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了合并,使得整个过程更为顺利。
2. 阿里巴巴和雅虎的合作阿里巴巴与雅虎于2005年合作,雅虎投资了10亿美元买下了阿里巴巴的中国电子商务业务,并将其整合到雅虎中国。
这个合作让雅虎开拓了亚洲市场并且扩大了其业务范围,同时也给阿里巴巴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市场机遇。
这个战略联盟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双方弥补了各自的缺点。
阿里巴巴掌握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并且具有更强的技术优势;而雅虎则拥有更强的国际市场资源和品牌。
此外,双方合作具有互补性,使得合作更加顺畅。
3. 珂朵莉和蒂芙尼日本珂朵莉和美国蒂芙尼在2009年建立了战略联盟,共同推出了珂朵莉蒂芙尼联名首饰系列。
这个合作让蒂芙尼进入了日本市场,同时也让珂朵莉借助蒂芙尼的品牌和国际影响力进入了国际市场。
这个战略联盟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珂朵莉和蒂芙尼都是知名的奢侈品牌,具有相似的品牌定位和目标受众。
双方都想要拓展新的市场,这个合作为双方提供了合适的机会。
总的来说,战略联盟的成功需要双方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文化,合作具有互补性,并且能够弥补各自的缺点。
只有这样,合作才能够取得双方的共同利益。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案例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案例摘要:I.引言- 介绍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概念- 说明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重要性和趋势II.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战略联盟- 联盟背景和动因- 联盟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联盟的成果与影响- 案例二:某跨国公司与跨国企业的战略联盟- 联盟背景和动因- 联盟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联盟的成果与影响III.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成功要素- 战略目标的明确与一致- 资源互补与优势协同- 文化差异的妥善处理- 有效的沟通与协调IV.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启示- 企业应积极寻求合适的战略联盟伙伴- 企业应重视战略联盟的管理与维护- 政府和社会应给予支持与鼓励V.结论- 总结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重要性和成功要素- 展望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I.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已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组成的合作关系。
它不仅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还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本文将通过对两个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案例的分析,探讨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成功要素和启示。
II.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案例分析案例一:某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战略联盟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为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公司与一家中国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
联盟背景和动因包括:企业拥有丰富的中国市场经验和客户资源,而公司拥有先进的产品技术和品牌优势。
双方希望通过战略联盟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开拓中国市场。
联盟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双方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出定制化的电子产品,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双方还通过共享渠道资源、联合推广等方式,提高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联盟的成果与影响:通过与企业的战略联盟,公司成功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取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案例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案例
标题: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案例
正文:
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商业合作方式。
本文将以某公司与其外国合作伙伴之间的战略联盟为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及对双方的影响。
该跨国公司与外国合作伙伴在相似的市场环境下运营,两者在技术、资源、市场渗透等方面有一定的互补性。
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他们决定通过战略联盟来加强彼此的竞争力。
首先,这个战略联盟带来了合作伙伴间的相互利益。
双方通过共享技术、知识和资源,实现了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合作伙伴通过互相学习,不仅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还加速了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
其次,战略联盟还促进了双方的国际化进程。
通过合作伙伴的支持和资源,跨国公司得以更快地进入国外市场并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同时,合作伙伴也从跨国公司的国内市场经验中受益,加速了其在国内市场的拓展。
此外,战略联盟还为双方带来了风险的共担和分摊。
在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共同承担风险来减轻压力,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合作方式使得双方更加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降低了经营风险。
最后,这个战略联盟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跨国公司提供了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这个案例,其他企业可以学习到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如何构建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如何确保合作的公平和稳定。
总结而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一种有效的商业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和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互补效应。
然而,在选择合作伙伴和建立合作关系时,跨国公司需要注重相互信任和共同发展的原则,以确保战略联盟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跨国公司的国际战略联盟与合作模式

跨国公司的国际战略联盟与合作模式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越来越注重国际战略联盟与合作模式的建立,以便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分享资源和降低风险。
本文将探讨跨国公司建立国际战略联盟与合作模式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的合作形式和案例。
一、国际战略联盟的重要性跨国公司面临着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通过国际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获得以下几点优势:1. 资源共享:通过与其他公司合作,跨国公司可以共享对方的资源,如技术、品牌、渠道和市场知识等。
这种合作可以使双方在资源利用上更有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
2. 市场扩展: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国际战略联盟进入新的市场,尤其是在目标市场有限制或难以进入的情况下。
双方合作可以借助对方的渠道和品牌影响力,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3. 技术创新:通过国际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与技术领先的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共享和合作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二、国际战略联盟的合作形式国际战略联盟有多种不同的合作形式,根据不同的合作对象和目标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合作形式:1. 股权合作: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收购合作伙伴的股权,实现股权合作。
这种形式下,双方可以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同时也能够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
2. 联合开发:跨国公司可以与其他公司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
这种形式下,双方可以共同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
3. 营销合作:跨国公司可以与其他公司共同进行市场营销活动。
双方可以共享市场信息、渠道资源和销售网络,提高市场覆盖率和市场份额。
4. 技术合作:跨国公司可以与技术领先的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合作。
双方可以共同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国际战略联盟的成功案例以下是几个成功的国际战略联盟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合作形式下的合作效果:1. 苹果与富士康:苹果与富士康合作生产iPhone和iPad等产品,双方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共同打造了全球知名的品牌。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案例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案例一、引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共同的商业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战略联盟来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风险分担等合作目标。
本文将以一家在全球范围内业务都较为成功的跨国公司为例,分析其战略联盟在国际市场中的应用与特点,并总结出相关的启示。
二、案例背景在国际市场中,跨国公司A因受限于本土市场发展和资金等方面的局限,决定寻求跨国公司B进行战略联盟。
跨国公司A是一家拥有领先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但在国际市场上尚未取得太大成就,而跨国公司B则是一家市场占有率领先、拥有先进销售网络和品牌优势的企业。
两家公司通过战略联盟将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势互补,以加速国际市场的开拓和扩张。
三、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1. 确立合作目标在进行战略联盟之初,参与的双方需要明确联盟的具体目标与范围。
跨国公司A与B 确定的联盟目标是共同在国际市场上建立稳固的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业务规模。
2. 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在确定了合作目标后,两家公司进行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
跨国公司A将自身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跨国公司B的销售网络和品牌优势相结合,形成了资源和优势的互补效应,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3. 制定合作策略在联盟实施过程中,两家公司根据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合作策略。
跨国公司A与B在产品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了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拓展。
4. 风险与利益的分担战略联盟在国际市场中也要面临一定的风险,如市场波动、政策风险等。
跨国公司A 与B在联盟期间进行了风险与利益的分担。
两家公司在利益分享方面进行了公平的协商,保证了双方在联盟中的合理利益。
四、战略联盟的效果分析通过战略联盟的实施,跨国公司A与B在国际市场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 市场占有率提高联盟后,跨国公司A与B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双方在品牌推广、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加速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和销售。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战略联盟案例分析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
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都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是新婚的蜜月期实在太短,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自90年代以来首次跌至14%以下。
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
而在之后的几年中,除了2005年,克莱斯勒曾短暂地再度辉煌过外,整体业绩都乏善可陈,这也难怪,戴姆勒-奔驰公司于2000年就开始酝酿出售克莱斯勒的企图。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
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
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
全球员工人数超过 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
这些事实说明,双方的合并起初对彼此都带来一定的好处。
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1、企业希望在某一地区或市场中减少竞争,获得某种程度的垄断。
该战略帮助克莱斯勒规避了欧洲某些贸易壁垒的限制,使它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了对其市场份额的垄断。
2、企业在迅速增长的行业中竞争需要。
在行业成熟之后,为了避免过度激烈的竞争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企业往往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引言: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是当今全球化经济中常见的合作形式,旨在通过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和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然而,不同的联盟存在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本文将对几个典型的国际企业战略联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案例一:联合利华与可口可乐的成功合作联合利华与可口可乐的合作是一个成功的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这两家公司在2008年签署了一项长期合作协议,旨在共同开发和推广新的饮料产品。
这个联盟的成功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 互补性资源:联合利华作为全球领先的消费品公司,拥有丰富的品牌、市场渠道和产品开发能力,而可口可乐则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两家公司的资源互补性使得合作更具竞争力。
2. 共同目标:联合利华和可口可乐都希望通过合作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和产品创新。
双方共同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相互支持,这有助于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3. 灵活性和适应性:联合利华和可口可乐的合作协议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策略和资源分配,以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
案例二:戴尔与EMC的失败合作戴尔与EMC的合作是一个失败的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戴尔在2015年收购EMC,希望通过这一合作扩大其在企业存储市场的份额。
然而,这个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原因如下:1. 文化差异:戴尔和EMC在文化、管理风格和组织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
这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沟通和决策上的问题,影响了合作的顺利进行。
2. 整合困难:戴尔和EMC的业务和产品线复杂多样,整合过程异常困难。
双方未能有效整合各自的资源和能力,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3. 竞争压力:合作开始后,戴尔面临着来自其他竞争对手的压力。
这使得戴尔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发展战略,转而应对竞争,导致合作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经验教训和启示: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1. 确定共同目标和价值:成功的联盟需要双方明确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以确保合作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2010年4月7日,雷诺-日产联盟与德国戴姆勒集团官方对外宣布两家正式建立大战略联盟,两大汽车巨头将在一系列实质性的项目上进行广泛的战略合作,将以经验共享的形式寻求合作利益最大化的快速实现,而双方在资本运作上也以交叉持股的形式进行合作。
全球汽车业界两大巨头的战略结盟无疑是在尚处于经融危机阵痛中的车市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强势挤入全球汽车行业前三位的汽车联盟,仅次于不久之前组合的大众铃木联盟和丰田集团,随着雷诺-日产和戴姆勒联盟的形成,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将很可能迎来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洗牌。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公司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3点:
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让两家企业明显感觉到21世纪汽车行业的竞争压力,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走上强强联合的道路。
2、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是两大企业联合的另一重要原因。
面对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通过借助彼此的现有市场,利用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互补优势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市场。
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通过两公司的合并来实现大规模生产,创造规模效应。
在采购、营销、技术协作以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降低营销成本、方便研究与技术开发、发展生产并促进销售,赚取更多的利润,提高竞争力。
而关于这次战略合作的内容,则主要在于5个方面,包括有在动力总
成领域,商用车领域,零件采购领域以及奔驰S级mart和雷诺Twingo两款车型的平台合作。
双方的合作范围相当全面,形式上也采取了多种合作方式,包括股权互换,技术共享,共同研发等等,形式的多样性进一步降低了合作的风险,雷诺-日产与戴姆勒集团的战略联盟实力坚强,可谓看点多多,且让我们初步简析其前景到底如何。
受经融危机波及,无论是戴姆勒集团还是雷诺-日产联盟,近一两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2008年戴姆勒集团收入959亿欧元,同比下降3.5,净利润14亿欧元,下降65,而到了2009年戴姆勒集团更是净亏损26.64亿欧元,同时营业收入也下降20为789亿欧元;反观雷诺-日产联盟,其业绩更是惨不忍睹,2008年净利润直接下降79,仅为5.71亿欧元,去年则更是爆亏30亿欧元,营业收入也随着同比下降10.8,看来即使是曾经一手将徘徊在“死亡线”边缘的日产拉回正轨的“业界神人”卡洛斯戈恩,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车市也再难延续“神奇”,效仿当年拯救日产时的合作策略,在这个时候寻求一个坚强的臂膀共度难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一次戈恩的“最佳拍档”换成了来自德国的汽车巨头戴姆勒奔驰集团,而戴姆勒集团在并购克莱斯勒战略完败后,一直心有不甘,加之大形势的发展趋势,两者的全面合作可谓是一拍即合。
这次雷诺-日产和戴姆勒的战略联盟合作项目范围广泛并且全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合作互补性诉求十分明显,双方这次合作项目中雷诺和奔驰将在小型车领域上进行广泛全面性的合作,而奔驰Smart和雷诺Twingo两款车型将作为计划的先头兵率先试水,在小型车领域,奔驰的表现一直差强人意,无论是A级,B级还是更小的Smart都不算成功,2009年戴姆勒
奔驰共售出11.7万辆Smart和21.9万辆A,B级车型,每年的亏损至少在4亿欧元以上,豪华车出家的奔驰在这一领域要学的东西显然还有很多,看着老对手宝马MINI和奥迪A1等车型的大获成功,奔驰不可谓不眼红。
在小型车日益大行其道的情势逼迫下,这一市场缺陷显然再难以忽视,为抓住这一新的市场增长点,寻求相关技术合作也就成为了必然,而雷诺的强项正是小型车,在小排量动力总成方面同样颇有建树,因此这次两大集团联盟的重点之一就是奔驰和雷诺在小型车领域的相互合作,通过这次的结盟,奔驰显然更有足够的实力叫板日益重要的小型车市场,这为其巩固欧洲市场的强势地位将提供出不小的贡献,进一步实现全方位对竞争对手施压。
而雷诺-日产在这次的合作中最大的获益也许就是来自奔驰高端动力总成的共享,的确虽然雷诺在品牌上和奔驰有着不小的定位差距,但日产旗下的英菲尼迪却一直对欧洲豪华车市场虎视眈眈,在北美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欧洲这一主流市场就成为了日产英菲尼迪的最大目标,而是否具备丰富并且成熟的高端动力总成就将成为一重要胜负手,显然通过这次的战略联盟,日产将得到来自奔驰成熟的大排量高端动力技术的强力支持,相信有了奔驰动力技术的加持,英菲尼迪在欧洲市场的前景也将更为看好。
这次雷诺-日产与戴姆勒的战略联盟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较大的震动,其合作的力度足以对全球车市的格局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其结盟合作是否成功,这其中都有着许多值得分析和借鉴的地方。
不同于以往较高风险的绝对控股形式,这次雷诺-日产和戴姆勒的联盟选择了对于双方都风险较低的交叉对持3.1的小额股份的形式,减弱风险度最高的资本运
作在结盟中的影响力,着重加强在双方技术合作的部分,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战略联盟的风险度,杜绝资源浪费,并且合作双方都保持了完全足够的独立运作能力,看似“低力度”的合作模式却将带来快速客观的实在利益,合作初期双方就可以获得大约10亿欧元左右的净成本节约,相信随着合作的日益深入,这一战略联盟的好处很快便会日益凸显。
而此次战略联盟的对各方造成影响也不可谓不深刻。
首先是对两家公司本身发展的影响。
两家公司合并帮助戴姆勒—奔驰公司更好地大规模地打入北美市场,克莱斯勒公司也借此机会在欧洲开拓市场,进一步减少对北美市场的依赖性。
对其本身而言,这场合并是其全球化的表现,为公司节省了大量开支,也抬高了公司的股价,使公司重新整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
其次,两家公司的合并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对汽车行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加强了行业的跨国趋势,加剧了汽车行业通过建立跨国合作企业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
这也使得汽车行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许多公司都设法加强自己在原有市场的存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公司也发动了更加强烈的收购攻势。
当然,合并后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便是双方的文化及制度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着装方式、语言表达方式、沟通方式、工资支付制度、公司产生形式等的不同。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从弥合文化差异着手。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解决办法:
1、加强员工训练,促进员工相互学习以及组织员工参与有关战略联盟问题的讨论;加强员工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技能及素质,使他们明确
共同目标,关心合并公司的发展。
2、进行双方文化的磨合,彼此尊重对方的核心文化,并努力协调好双方国家在企业成立方面的立法差异,提高企业文化的兼容性及契合度,重新打造合并企业的文化及核心价值。
3、规范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及运作准则,适当调整人员分配,促进合作。
4、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注重资源信息共享,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彼此间的信任。
公司合并后的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便是部分产品重叠问题。
但具体分析其产品线,双方产品重合的情形极少。
针对其重复的部分,可以相互借鉴生产技术和分销渠道,甚至结合后开发出一种全新的产品。
在经历过多次曾经看似美好的“强强结盟”最终分道扬镳的失败案例后,这次雷诺-日产与戴姆勒集团的全新联盟无疑是为今后的车企结盟战略指出了一新的方向,如若这次的联盟能如愿取得令双方满意的合作效果,那么“低力度”的“微混模式”也许就将开起新一轮的全新结盟时代,风云变化的全球车市无疑就将更为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