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的免疫程序简介
养牛的免疫程序简介

养牛的免疫程序简介犊牛的免疫程序1日龄:牛瘟弱毒苗超免,犊牛生后在未采食初乳前,先注射一头份牛瘟弱毒苗,隔1~2小时后再让犊牛吃初乳,这适用于常发牛瘟的牛场。
7~15日龄:气喘病苗。
10日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
10~15日龄:犊牛水肿苗。
20日龄:肌注牛瘟苗。
25~30日龄:肌注伪狂犬病弱毒苗。
30日龄:肌注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35~40日龄:犊牛副伤寒菌苗,口服或肌注(在疫区,首免后,隔3~4周再二免)。
60日龄:牛瘟、肺疫、丹毒三联苗,2倍量肌注。
后备公、母牛的免疫程序1、配种前1个月肌注细小病毒疫苗。
2、配种前20~30天注射牛瘟、牛丹毒二联苗(或加牛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3、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乙型脑炎疫苗1次。
4、配种前1个月接种1次伪狂犬疫苗。
经产母牛免疫程序1、空怀期:注射牛瘟、牛丹毒二联苗(或加牛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2、每年肌注一次细小病毒灭活苗,3年后可不注。
3、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1次乙脑苗,3年后可不注。
4、产前2周肌注气喘病灭活苗。
5、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K88、K99、987P大肠杆菌苗。
6、产前4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7、产前35天,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8、产前30天,肌注仔牛红痢疫苗。
9、产前2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10、产前13天,肌注牛伪狂犬病灭活苗。
配种公牛免疫程序1、在做好仔牛阶段免疫后,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牛瘟、牛丹毒二联苗(或加牛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2、每年3~4月份肌注乙脑苗1次,3年后可不注。
3、每年肌注气喘病灭活苗2次。
4、春、秋各肌注1次牛伪狂犬病疫苗。
5、每年肌注两次牛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疫苗。
其他疾病的防疫1、口蹄疫:常发区:常规灭活苗,首免35日龄,二免90日龄,以后每3个月免疫1次;高效灭活苗,首免35日龄,二免180日龄,以后每6个月免疫1次。
牛场防疫制度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牛场防疫制度为确保牛场杜绝疫情,健康稳定发展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一、养牛场应根据当地动物疫病流行病学情况,对生产的危害程度、可用疫苗的性能及来源等情况,制定切合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程序实施免疫预防,建立免疫档案,免疫程序应包括预防接种疫苗的种类,预防接种的次数、剂量,间隔的时间等。
二、对规定的强制免疫的病种,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按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W病免疫密度必须常年保持100%。
新生犊牛满3月龄时首免,免疫剂量是成年牛的一半,间隔30天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体弱、有病、发育较差和怀孕后期等不宜免疫的和补栏的牛,应在病愈、体弱康复、产后和补栏后及时进行免疫补针、建立档案,所有牛都要佩戴免疫耳标。
W 病疫苗注射后个别牲畜有严重过敏反应,应备有肾上腺素等紧急脱敏药物。
布病疫区,布病的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
牛出败:对县内发生疫病流行地区牛场的牛,用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苗进行免疫。
严格免疫操作规程,免疫方法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冻干苗应在低温冷冻条件下保存,严格反复冻融使用。
油佐剂或水剂苗严防冻结,应在4-8℃条件下保存。
冻干疫苗按要求的方法进行稀释,稀释后的疫苗应按规定的方法保存和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保证疫苗注射剂量注射器械、注射部位严格消毒;保证一畜一个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三、根据当地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和危害情况,选择最佳驱虫药物,定期对牛群进行驱虫;使用抗菌药物在牛可能发病的年龄、疫病可能流行的季节,或在发病的初期对相关牛群进行群体投药预防,防止发病。
使用的药物应为有国家批准文号、在有效期内的产品,疫苗还应是在冷冻或冷藏条件下保存的产品。
肉牛养殖过程免疫程序及驱虫方法

肉牛养殖过程免疫程序及驱虫方法摘要:随着肉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对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正确掌握肉牛常见的流行病和寄生虫病的免疫防控技术及其注意事项,有利于我国肉牛养殖业的繁荣发展。
为此,本文对肉牛的常见流行病和寄生虫病的免疫防控技术和注意事项做简要概述,希望对肉牛场的疾病防控提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肉牛;免疫;驱虫当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建设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生活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上升。
牛肉不仅味道与猪肉口感不同,能迎合更多人的口味需求,而且富含优质蛋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养牛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近年来肉牛养殖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规模化养殖场已经逐渐取代个体养殖,慢慢成为肉牛养殖行业的主体部分。
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数量的提升,跨省甚至跨国的活牛交易不断的增加,使得流行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1]。
随着各种养殖问题的出现,养殖户不仅需要提升各种疾病的认知,更应该加强对牛群的疾病防控工作。
对于目前存在的多种高发传染病,应该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控手段,实施科学的免疫防控措施,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和开展驱虫工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地遏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本文针对肉牛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和驱虫及其注意事项制定工作进行总结,旨在减少规模化养殖场的疾病发生率,提高生产效率。
1常见疫病的免疫程序1.1口蹄疫对牛口蹄疫采用口蹄疫O型-A型-亚洲I型三价灭活苗,90日龄左右首免,肌肉或皮下注射,免疫剂量为1mL/头;间隔一个月再进行一次强化免疫,免疫剂量为2mL/头。
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免疫剂量为2~3mL/头。
成年牛在春、秋两季对所有牛进行一次集中免疫,剂量3~4mL/头,免疫期6个月。
定期补免。
选择和血清型流行毒株相匹配的疫苗。
1.2巴氏杆菌病对巴氏杆菌病采用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8月龄左右首免,肌肉或皮下注射,免疫剂量为4mL/头;成年牛每年3月份或9月份进行一次免疫,皮内或肌肉注射,免疫剂量为6mL/头,免疫期为9个月[2]。
肉牛规模化养殖场主要疫病的免疫程序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12期收稿日期:2019-10-31*通讯作者秦永胜,男,1967年生,畜牧师。
2016年以来,新疆塔城九师兽医站与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作,针对塔城塔额盆地肉牛规模养殖业普遍存在养殖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尤其缺乏快速、准确的疫病诊断和有效防控技术手段,致使成年牛、犊牛死亡率高的突出问题,在九师科技局的支持下,组织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的技术骨干组成课题组,对塔额盆地部分肉牛规模养殖场展开疫病普查,从中遴选出危害较大、需优先防治的病种,结合3年来的临床防控实际,制定了肉牛一系列主要疫病防控免疫程序,并取得了满意的免疫效果,现摘录介绍如下,供同行在规模化肉牛养殖生产中参考。
1疫病普查情况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疫病现场快速诊断手段,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诊断,明确了该地区肉牛规模化场普遍存在牛布病、结核病、气肿疽、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支原体肺炎、巴氏杆菌等17个病种,并完成了病原特性、流行特点和危害性评估等。
2优先防控病种对筛选出的布病、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支原体肺炎、巴氏杆菌、口蹄疫、牛气肿疽等8个优先防治病种,逐一提出预防免疫方案。
近年来,这些免疫程序通过肉牛规模化养殖场生产实践的检验,发现免疫效果很好,有效遏制了肉牛高发高害疫病的流行蔓延。
3免疫程序针对塔城塔额盆地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的每个高发高害病种,根据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消长规律,再结合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际,科学规范制定了一系列肉牛病种的防控免疫程序,经过数年养殖生产实践检验,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确定了每一种疫病的免疫程序,现摘录介绍如下:3.1牛气肿疽在疫病流行的规模化肉牛养殖场,针对牛气肿疽,不论肉牛年龄大小,每6个月均皮下注射5mL 气肿疽灭活菌苗。
6月龄以下的新生犊牛,必须在其到6月龄时,再加强免疫注射1次。
注射后14d 可以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7个月。
3.2牛布鲁氏菌病针对牛布鲁氏菌病,临床上一是可以选用猪型2号(S )弱毒活菌苗,按照每头肉牛口服500亿CFU活菌剂量,免疫保护期为2年;二是可以选用牛型19号弱毒活菌苗,采取肌肉注射方法。
肉牛常规疾病免疫程序与使用疫苗种类以及注意事项分析

肉牛常规疾病免疫程序与使用疫苗种类以及注意事项分析作者:赵家勇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6期0?引言动物免疫接种是指使用疫苗或者菌苗等各种生物制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动物进行预防性接种,在可能发生疾病或在疫病发生早期实行紧急免疫接种以提高动物群体身体抵抗能力的一种疫病预防行为。
肉牛养殖过程中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强化疫苗科学使用,是肉牛养殖场综合防疫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根据地区疫病流行趋势和肉牛养殖特点,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肉牛免疫程序,对有效控制肉牛疫病传入,净化牛群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牛口蹄疫免疫1.1?疫苗种类目前在市场上推广应用较为广泛的牛口蹄疫疫苗主要是三价灭活疫苗,由于牛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因此一般选择灭活疫苗,不选择弱毒或活性疫苗。
口蹄疫三价疫苗对O型口蹄疫,A型口蹄疫和亚洲I型口蹄疫均有很好的免疫效果。
1.2?免疫程序一般情况下,肉牛生长到35~45日龄后,就需要进行第1次牛口蹄疫疫苗免疫,选择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按照每头1?mL的剂量,臀部和颈部肌肉注射。
犊牛生长到70~80日龄后进行第2次牛口蹄疫疫苗强化免疫,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免疫注射,牛注射2?mL。
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密切做好牛群抗体水平监测,结合监测结果进行定期免疫。
种公牛在每年3月份和9月份各进行1次免疫,公牛按照每头4?mL的剂量,臀部或颈部肌肉注射[1]。
1.3?注意事项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为乳白色略带黏性的乳液性疫苗,在免疫注射14?d后牛群既可以产生抗体,有效期在4~6个月。
在使用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对牛群进行免疫接种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疫苗保存工作,一般情况下,该种疫苗适合保存在2~8度阴暗条件下,禁止冷冻,禁止高温直射。
牛口蹄疫灭活疫苗仅用于健康牛免疫接种,对于患病牛身体素质较差的牛群,禁止使用。
疫苗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科学操作,接种疫苗后,牛出现明显过敏反应后,要使用肾上腺激素进行脱敏抢救。
四、牛、羊群免疫程序的制定

四、牛、羊群免疫程序的制定牛/羊群的免疫程序包括单一传染病免疫程序和多种传染病综合免疫程序。
有些传染病需要多次进行免疫接种,在牛/羊多大日龄接种第一次,什么时候再接种第二次、第三次等,称为单一传染病免疫程序。
为预防多种传染病,对多种疫苗的接种时间和顺序做出安排,称为多种传染病综合免疫程序。
对于单一传染病免疫程序,不同的传染病都有具体要求;对于牛/羊群多种传染病综合免疫程序,要根据具体情况先确定对哪几种病进行免疫,然后合理安排。
1、制定牛/羊群免疫程序应注意的问题在制定牛/羊群免疫程序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接种时间根据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决定需要接种哪些种类的疫苗和进行接种的时间。
(2)牛/羊体的基础抗体水平牛/羊体的基础水平两个方面:一是犊牛、羔羊的母源抗体水平。
初生犊牛、羔羊吃初乳后,乳汁的抗体被犊牛、羔羊的肠道吸收进入血液,从中获得母源抗体。
母源抗体可增强犊牛、羔羊的抗病力,同时也可干扰首次免疫的效果。
所以要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必须根据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待抗体水平降至一定程度时,才可进行免疫接种。
二是重复免疫牛/羊的残存抗体水平。
重复免疫后,牛/羊体内都或多或少存在上一次免疫接种产生的抗体。
过早接种,可能因体内抗体水平过高而使接种进入体内的疫苗大多被中和而影响免疫效果;过迟接种,则错过最佳免疫时机,容易遭受疫病侵袭。
(3)疫苗的种类和剂型牛/羊用疫苗有强毒灭活疫苗弱毒灭活苗两大类,常用剂型有4种,即真空冻干苗、氢氧化铝灭活疫苗、油佐剂苗和湿苗。
油佐剂苗或氢氧化铝灭活疫苗注射后,需2~3周才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注射量较大,一般免疫期较短,但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较小。
弱毒活疫苗注射后,经7天左右就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力,注射剂量小,一般免疫期较长,但易受母源抗体的干扰。
(4)免疫接种方法牛/羊用疫苗一般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接种有些可以口服、滴鼻或气雾免疫,个别菌苗(如气喘病弱毒菌苗)需要做胸腔内注射才能产生免疫力。
养牛场防疫程序(仅供参考)

养牛场防疫程序(仅供参考)随着养牛业的不断发展,集约化养牛基地、规模化养牛场越来越多,另外由于交通比较便利,出现了北牛南运、西牛东运等现象,这就造成了牛传染性疾病的流通以及高发病。
今天伟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养牛场防疫程序,以便大家参考。
一、必做防疫1.破伤风犊牛在出生后24小时内母子均注射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用量为犊牛1500~3000IU成年牛6000~12000IU,皮下注射。
注射后1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
当发生创伤或手术(特别是阉割术)有感染危险时,可加强注射1次。
2.牛出血性败血症(牛巴氏杆菌病)每年接种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疫苗1次,用量为体重100千克以下的牛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6毫克,皮下或肌内注射均可。
注射后21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9个月。
注意事项:怀孕后期的牛不宜使用3.口蹄疫接种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的血清型口蹄疫弱毒疫苗,由于疫苗残余毒力较轻,能引起一些幼牛发病,所以非高发病地区犊牛达到6月龄再进行防疫,用量为0.5~1毫升;成年牛用量为1~2岁牛1毫升,2岁以上牛2毫升。
注射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4~6个月。
注意:孕牛前45天,以及怀孕后驱哺乳初期不宜注射。
4.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肺疫、烂肺病)国内已经宣布消灭这个病,但是近年来本病发病区域较广、发病率较高,所以必须要进行防疫。
可选着在注射完口蹄疫疫苗后进行注射,犊牛达到6.5~8月龄进行。
可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苗,接种时,按标签说明的原胸水量,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50倍,臀部肌肉注射,1岁以上牛2毫升,6~12月龄犊牛1毫升,非高发病区采取尾端皮下注射,用量减半;或以生理盐水稀释,于尾尖2~3厘米处皮下注射,高发病区与非高发病区成年牛均注射1毫升,犊牛减半。
注射后出现反应者可用“914”(新砷凡纳)治疗。
接种后21~28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
二、根据疾病流行情况选做防疫1.狂犬病对被够咬伤的牛,立即接种狂犬病灭活疫苗,颈部皮下注射2次,每次25~50毫升,间隔3~5天。
畜牧免疫程序总结

畜牧免疫程序总结引言畜牧养殖是农业中重要一环,为了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免疫程序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
畜牧免疫程序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畜牧动物常见的传染病,保障畜禽的健康,并提高畜牧业的产出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对畜牧免疫程序进行总结,具体介绍免疫程序的目的、流程和常见的免疫方法。
1. 畜牧免疫程序的目的畜牧免疫程序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畜牧动物的传染病,保障畜禽的健康和安全。
具体来说,畜牧免疫程序的目的包括:•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力,减少死亡率;•保障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畜牧免疫程序的流程畜牧免疫程序的实施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确定免疫目标在制定畜牧免疫程序之前,需要明确免疫的目标和范围。
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畜禽品种和数量;•疾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特点;•畜禽产品的出口要求;•养殖场环境和管理条件。
2.2. 制定免疫计划根据免疫目标,制定免疫计划是免疫程序的关键步骤。
免疫计划包括选择免疫方法、确定免疫时期和免疫程序的详细安排。
2.3. 免疫操作免疫操作是根据免疫计划进行的具体操作。
免疫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疫苗接种:根据免疫计划,选择适当的疫苗接种方法和途径,按时合理地进行疫苗接种;•免疫监测:定期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免疫效果和疾病控制情况;•免疫记录:记录免疫操作的日期、剂量、种类等信息,便于查询和追踪。
2.4. 免疫评估与调整免疫评估是对免疫效果和疫情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免疫效果和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免疫计划和操作,以提高免疫效果和控制疾病的效果。
3. 畜牧免疫程序常见方法在畜牧免疫程序中,常用的免疫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3.1. 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通过给畜禽接种疫苗,使其自身产生免疫抗体,提高其抵抗力。
主动免疫的方法主要有:•疫苗接种:选择适当的疫苗,按照免疫计划进行接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牛的免疫程序简介
犊牛的免疫程序
1日龄:牛瘟弱毒苗超免,犊牛生后在未采食初乳前,先注射一头份牛瘟弱毒苗,隔1~2小时后再让犊牛吃初乳,这适用于常发牛瘟的牛场。
7~15日龄:气喘病苗。
10日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
10~15日龄:犊牛水肿苗。
20日龄:肌注牛瘟苗。
25~30日龄:肌注伪狂犬病弱毒苗。
30日龄:肌注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35~40日龄:犊牛副伤寒菌苗,口服或肌注(在疫区,首免后,隔3~4周再二免)。
60日龄:牛瘟、肺疫、丹毒三联苗,2倍量肌注。
后备公、母牛的免疫程序
1、配种前1个月肌注细小病毒疫苗。
2、配种前20~30天注射牛瘟、牛丹毒二联苗(或加牛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3、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乙型脑炎疫苗1次。
4、配种前1个月接种1次伪狂犬疫苗。
经产母牛免疫程序
1、空怀期:注射牛瘟、牛丹毒二联苗(或加牛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2、每年肌注一次细小病毒灭活苗,3年后可不注。
3、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1次乙脑苗,3年后可不注。
4、产前2周肌注气喘病灭活苗。
5、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K88、K99、987P大肠杆菌苗。
6、产前4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7、产前35天,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8、产前30天,肌注仔牛红痢疫苗。
9、产前2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10、产前13天,肌注牛伪狂犬病灭活苗。
配种公牛免疫程序
1、在做好仔牛阶段免疫后,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牛瘟、牛丹毒二联苗(或加牛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2、每年3~4月份肌注乙脑苗1次,3年后可不注。
3、每年肌注气喘病灭活苗2次。
4、春、秋各肌注1次牛伪狂犬病疫苗。
5、每年肌注两次牛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疫苗。
其他疾病的防疫
1、口蹄疫:常发区:常规灭活苗,首免35日龄,二免90日龄,以后每3个月免疫1次;高效灭活苗,首免35日龄,二免180日龄,以后每6个月免疫1次。
非常发区:常规灭活苗,每年9、12月份和次年1月份免疫1次;高效灭活苗,每年9月份和次年1月份各免疫1次。
2、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仔牛1、
3、5周各免1次。
3、牛链球菌病:成年母牛每年春秋各1次,仔牛10日龄首免,60日龄2免,或出生后24小时首免,断奶后2周2免。
来源:牛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