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必备 养牛过程中常见病症的预防、病牛症状及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牛的饲养管理及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牛的饲养管理及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牛的饲养管理及常见疾病防治措施一、引言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工作对于保障牛的健康、提高产量、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牛的饲养管理及常见疾病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二、牛的饲养管理1. 饲料管理牛的饲料主要包括粗饲料和浓饲料两大类。

粗饲料主要是草料,如青贮料、干草料等,而浓饲料则主要是粗饲料的补充,如谷物、豆粕等。

在饲养管理中,要合理配置饲料,保证牛的营养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要防止饲料霉变或发霉,影响牛的健康,定期进行饲料库的清理消毒。

2. 饮水管理牛的饮水管理同样重要,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能力。

要保证水源的清洁卫生,经常清理水槽和水管,保持水质清澈。

要保持水源的充足,定时、定量给予牛饮水,避免水源断供或过量。

3. 畜舍管理畜舍是牛的栖息场所,对牛的生产效率和健康状况有着直接影响。

在畜舍管理上要做到保温、通风、排水、防鼠和防虫等工作。

定期对畜舍进行消毒和清洁,防止疾病的传播。

4. 疫病防控疫病防控是牛的饲养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要定期对牛进行疫苗接种,保证牛的免疫力。

要对饲养区域进行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要根据季节和疫情情况,合理进行药物预防和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三、牛的常见疾病防治措施1. 传染病常见的传染病有口蹄疫、乳房炎、疯牛病、牛传染性鼻炎等。

对于口蹄疫,可以通过定期接种疫苗来进行预防。

对于乳房炎,要注意卫生,定期为牛进行乳房清洁和消毒。

对于其他传染病,要及时隔离患病牛和正常牛,避免交叉感染。

2.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牛群中常见的疾病,主要有肠道寄生虫病和皮肤寄生虫病。

预防措施主要是定期驱虫,保持牛圈的清洁卫生,避免寄生虫的滋生。

要注意牛的卫生,防止牛在草地上摄食寄生虫的孵化期。

3. 营养疾病营养疾病是由于饲料不足或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

常见的有低钙血症、低磷血症等。

预防措施主要是合理配置饲料,保证牛的营养需求,增强抵抗力。

浅谈牛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牛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牛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在养牛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疾病的困扰。

养殖者需要及时发现、诊断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牛的健康生长。

本文将介绍牛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1. 肺炎肺炎是牛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由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引起。

此病主要表现为牛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

预防肺炎的方法是加强牛舍通风,注意牛舍卫生,提高牛的免疫力,保持合理饮食和防止温度变化过大。

2. 腹泻腹泻是指牛在消化过程中,排便异常增多或增稠。

腹泻的原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暴露在不良环境下也会引起腹泻。

预防腹泻的方法包括加强环境卫生,定期除虫,控制饮食量和防止饮水受到污染等。

3. 马立克病马立克病(猩红热)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可引起牛的乳腺炎和关节炎等症状。

预防马立克病的方法包括对牛进行定期疫苗接种,保持晾干、清洁的饮水和食物,确保饲养环境干燥、清洁。

4. 牛瘤胃弱牛瘤胃弱是指牛在进食后,即便是微小刺激也会引起呕吐等症状的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牛的瘤胃壁发生问题导致。

预防牛瘤胃弱的方法包括合理控制饲料的质量、类型和进食量,定期清理牛舍等。

5. 乳腺炎乳腺炎是牛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

患病的牛乳量大幅降低,甚至失去产奶的能力。

预防乳腺炎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洗乳房,内外消毒,定期替换垫子等。

总之,在养牛的过程中,防病总比治病来得更好。

对于牛的健康管理,我们必须加强对牛舍卫生、环境卫生、饮食、环境温度等方面的重视。

定期给牛进行疫苗接种,让其免疫力得到提升,也是有效预防病害的措施。

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监测,确保及时发现疾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牛健康成长。

浅谈牛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牛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牛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摘要】牛的健康问题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挑战。

在养殖过程中,牛容易患上病毒性腹泻病、口蹄疫、乳房炎、肺炎以及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疾病。

病毒性腹泻病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状,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和定期消毒。

口蹄疫引起口蹄疮、体温升高等症状,预防措施主要是注重环境卫生和隔离患病牛只。

乳房炎和肺炎分别呈现乳房肿胀、咳嗽等症状,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和注意饲养管理。

消化道疾病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饲喂和加强环境管理。

加强养殖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以及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是确保牛群健康的关键。

【关键词】牛的健康问题、病毒性腹泻病、口蹄疫、乳房炎、肺炎、消化道疾病、养殖管理、疫苗接种、有效措施、防治措施、健康挑战1. 引言1.1 牛的健康问题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挑战牛的健康问题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挑战。

牛作为重要的畜牧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健康问题,这不仅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也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科学地了解牛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对保障牛的健康和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牛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其中包括病毒性腹泻病、口蹄疫、乳房炎、肺炎以及消化道疾病等。

这些疾病会给牛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牛死亡。

养殖户需要及时了解这些疾病的症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加强养殖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以及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牛常见疾病的关键。

只有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和有效的防疫措施,牛才能保持健康、快速生长,并为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重视牛的健康问题,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是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 正文2.1 病毒性腹泻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病毒性腹泻病是牛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会导致牛出现腹泻、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等症状。

病毒性腹泻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粪-口传播,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注意做好防控措施。

牛常见疾病治疗与预防

牛常见疾病治疗与预防

养殖技术Yangzhijishu一、牛出血性败血症牛出血性败血症又被称为牛巴式杆菌病,主要由多杀性巴式杆菌感染所导致,这种疾病不仅在牛饲养过程中比较常见,在其他家禽、家畜中也比较常见。

在具体症状上,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急性败血类型,病牛表现为呼吸加快,反应迟钝,腹痛腹泻,牛经常回头观腹,粪便较稀,伴有血液,食欲废绝。

二是浮肿型,主要特征是牛喉部出现明显的肿胀,在四肢、胸腹部有明显的水肿现象,呼吸困难,经常因窒息而死;三是肺炎型,症状表现为牛体温异常升高,伴有干咳,喷出的鼻汁呈泡沫状,后鼻汁转为脓水,眼结膜呈红色,经常流泪,部分牛粪便中伴有血块。

这种类型症状在现实中作为常见。

针对牛出血性败血症预防,主要措施是加强牛饲养管理,尤其是加强牛圈的清洁管理,保障牛饮水槽、食槽的清洁,针对牛排泄物,需要每天做好清理工作,及时做好洒水冲洗,在地面无水渍后,方可让牛入栏,做好饲养环境的消毒工作,通过利用氢氧化钠、热草木灰等,做好饲养环境的消毒,消除疫病传染源,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发生概率。

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做好疫苗接种,针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疾病预防,可采用济南天行健牛疫康,按照牛体重进行肌肉注射,一般情况下,体重在100公斤以内的牛,可注射4ml,体重在100公斤以上的牛,可注射6ml,免疫力能够持续9个月。

在牛出血性败血症质治疗方面,在牛发病后,需要尽快做好病牛隔离,若疾病发现及时,病牛症状感染较轻,可以采用青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每头牛注射青霉素量控制在600万国际单位,也可以选择链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每头牛注射链霉素量控制在500万国际单位,药物注射每天3次,一般持续到4至5天后,病牛即可有明显好转迹象。

针对感染较为严重的牛,需要用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每头牛注射量控制在200ml,每日2次,犊牛酌减,同时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还应配有生理盐水、维生素C等辅助注射液体,生理盐水每次需要500ml,维生素C为40ml,一般在3至4天后,病牛症状便可好转,在实际治疗时,若病牛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在上述治疗用药的的基础之上,还可以添加氨茶碱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其中氨茶碱注射液用量控制20ml,5%葡萄糖注射液控制在500ml,静脉注射,可有效缓解病牛呼吸困难症状,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奶牛常见疾病的临床观察及防控措施

奶牛常见疾病的临床观察及防控措施

奶牛常见疾病的临床观察及防控措施
牛是农民常见的饲养动物之一,然而在饲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牛疾病的问题。

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牛的常见疾病临床观察及防控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热病
发热病是由于牛体内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

防控措施:应及时隔离患病的牛难接触其他牛,并进行药物治
疗。

二、口腔炎
口腔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牛患上该病后,会出现口角炎症、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控措施:在饲料和饮用水中加入适量的抗菌药物,加强卫生状况,定期对牛进行口
腔检查以及口内清洁。

三、乳房炎
乳房炎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胀、分泌物异样、乳房局部发
红等症状。

防控措施:加强卫生条件,定期对牛进行乳房检查,对乳房局部肿胀、发红等
症状发现,应立即进行药物治疗。

四、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常常出现在牛产后一段时间,会出现饮食不振、腹痛以及泌乳下降等症状。

防控措施:为了避免产后疾病的出现,应及时给予牛营养均衡的饲料以及适量的运动,同
时要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五、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是由于牛体内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气喘、流鼻涕等症状。


控措施:保持牛舍的通风状况良好,避免牛受到寒冷或潮湿的刺激,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总之,以上列出的常见牛疾病的临床观察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牛的疾病,为提高牛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养牛常见的9种病

养牛常见的9种病

养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9种常见的疾病:
1.牛异食癖:主要病因是缺乏微量元素。

治疗方法:在饲料中添加
牛羊速肥、浓缩鱼肝油、食盐和磷酸氢钙等营养物质,保证营养均衡。

2.牛便秘:症状轻的话可灌服四胃安康散,多让牛喝水,严重的话
可在牛的肛门处涂上碘甘油或石蜡油200ml,并进行灌肠。

3.牛口炎:可以使用明矾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后,涂上碘甘油。

平时给牛喝的水中可加入芪聚肽和热感毒克配合治疗。

4.牛前胃驰缓:灌服四胃安康散,在饲料中添加肉牛增肥健胃散,
并注射促刍神针或反刍注射液。

5.牛胃肠炎:让牛绝食两天,然后喂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饲料,并加
入肠毒血刹散。

若肠道伴有出血,可掺入维生素K。

6.牛感冒:需要加强管理,让病牛得到好的休息,并保证水分的供
给,在水里加入热感毒克,便秘或排粪迟滞时可用缓泻剂,配合四胃安康散可使其肠胃功能恢复。

7.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对养牛业的
危害比较大。

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没有精神,没有食欲等。

预防措施:在疾病经常发生的地方,对健康的牛接种口蹄疫疫苗。

如果发现可能患有这种疾病的肉牛,要立即对其实施封锁,隔离等有效措施。

8.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生犊牛疾病。

9.牛出血性败血病:亦称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生高热和肺炎、咽喉高度水肿,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出血。

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

常见牛养殖疾病的防治方法简析

常见牛养殖疾病的防治方法简析

常见牛养殖疾病的防治方法简析牛是一种重要的家畜之一,具有经济价值。

然而,在牛养殖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疾病,影响牛的健康和成长。

因此,合理的防治疾病成为牛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本文将从常见牛养殖疾病出发,介绍其防治方法。

一、口腔疾病口腔疾病主要指口腔溃疡、牙齿疾病等,常见于牛的口腔黏膜和口腔牙齿的表面出现溃疡和龋齿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导致牛不爱吃东西,影响牛的食欲,导致体重减轻。

此外,长期不治疗会使感染扩散到颌骨等处,导致更严重的牙齿病变。

防治方法:牛应定期口腔检查,随时发现口腔异常者要及时治疗,尽量避免喂食过硬或过热的饲料,加强口腔卫生。

二、腹泻病腹泻病在夏季和秋季较为常见,这种疾病常常是因为牛吃下不干净的饲料或饮用不安全的水引起的。

由于腹泻病的症状比较严重,牛在体内失水,在不治疗的情况下会严重危害牛的生命。

防治方法:要保证给牛的饲料和饮用的水是干净卫生的,避免让牛在污水或污泥中觅食。

在夏季或秋季,可以给牛喝葡萄糖盐水或牙买加水,以增加体内的水分。

三、瘤胃酸中毒症瘤胃酸中毒症是由于大量进食过程中瘤胃内酸度过高所导致的,其症状包括牛口渴、食欲丧失、反酸等。

病态牛的行动举止也会明显受到影响。

防治方法:避免给牛喂食过多的高档饲料,尤其是秸秆等干燥的饲料,避免让牛大量饮水,实现牛饲养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牛具备合适的饲养环境。

四、外寄生虫牛身上可能寄生各种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其中外寄生虫如蜱、跳蚤和虱子等对牛的生长和健康有着较大的危害,会使牛患上不同程度的皮肤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等危害,严重时还可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要对牛进行必要的防治,注重环境消毒措施,避免牛群饲喂活动引起的外寄生虫大量增加,对已经感染的牛及时治疗。

五、眼病牛患上的眼病较为常见,包括结膜炎、角膜炎等。

眼病造成的不适症状会使牛的生长受到影响,增加治疗成本。

防治方法:要保持清洁、干燥和通风的环境,避免各种眼部组织和眼内病原微生物产生感染和病变,牛应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常见牛养殖疾病的防治方法简析

常见牛养殖疾病的防治方法简析

常见牛养殖疾病的防治方法简析
牛养殖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养殖牛种类繁多,不同的品种可能会受到
不同疾病的威胁。

及时了解和掌握常见牛养殖疾病的防治方法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常见的几种牛养殖疾病的防治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疾病防控基本知识
在养殖牛的过程中,防止疾病的发生首要的是加强日常管理,保持牛棚的卫生和干燥,保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其次是对牛进行合理饲养,保证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牛发生疾病时,需要及时的给予治疗,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疾病扩散蔓延。

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患病牛会出
现咳嗽、流清涕、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牛棚,保持通风干燥;
2、保证牛的饲料和饮水的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对患病牛实施隔离治疗,避免疾病扩散;
4、定期做好牛的免疫工作,增强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三、牛结核病
四、牛口蹄疫
六、结语
在牛养殖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加强牛棚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牛的免疫工作、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牛等措施,可以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常见的牛养殖疾病。

也需要农民们密切关注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动物防疫
工作,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保障国家和农民的牛业生产安全。

【文章结束】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联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炎口炎是口腔粘膜的炎症。

病因:(1)饲草未经加工调制,饲喂过于粗硬饲料如尖锐麦芒、枯梗秸轩而直接刺伤口腔粘膜。

(2)粗暴的口腔检查、施使开口器、胃导管及投药时粗鲁等机械性损伤。

(3)摄食有毒植物、口服浓度大或舐食刺激性药物、化学的刺激而引起口炎。

(4)饲喂发霉、腐败饲草如锈病菌及黑穗病菌的饲料而引起口炎的发生。

口炎的继发性原因较多,多种疾病的发生都伴有口炎症候出现。

除具有各个病的特殊症状外,也有卡他性口腔粘膜炎症症状:单纯性或卡他性口炎,病牛采食、咀嚼障碍和流涎。

病初,粘膜干燥发热,唾液量少,随病发展而分泌增多。

唾液常混有食屑、血丝。

口腔知觉敏感、采食、咀嚼缓慢。

开口检查时见粘膜呈斑纹状或弥漫性潮红,温热疼痛,肿胀;口内不洁且甘臭或腐臭。

病牛全身症状轻微。

诊断:卡他性口炎依据口腔存在的症状极易诊断。

但若确定其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口炎,应依照口炎发生情况、病畜其它病状、流行特点、全身变化等进行综合判断。

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多数牛只发生口炎时应就饲料进行检查外,并对继发于牛的传染病予以鉴别。

治疗:口炎的治疗首先应除去病因,加强护理。

药物疗法:1)冲洗口腔:常用的药液有0。

1高锰酸钾液或2-3%碳酸氢钠或2%硼酸液或1%明矾液也可用1%食盐水。

一般一日冲洗2-3次。

2)向口腔内涂布药剂:当口腔粘膜或舌面发生烂斑或溃疡时,洗口后还应用碘甘油(5%碘酒1份,甘油9份)或2%龙胆紫液,或1%磺胺甘油乳剂涂布创面,每天1-2次。

3)口衔收敛、消炎、杀菌药;严重的口炎口衔磺胺明矾合剂(长效磺胺粉10克,明矾2-3克,装入布袋内衔之),每日更换一次,或口衔中药青黛散(青黛15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薄荷5克,桔梗10克,儿茶10克,共为细末),装入布袋内,热水润湿后口衔。

吃草时取下,吃完再带上,每日更换一次。

预防:1)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对粗硬饲料可粉碎或氢化处理,不给过热的饲料,或灌服过热的药液。

2)作口腔检查或经口投药时,检查要仔细,操作要慎重,如在冬春季节,发现不明原因的口炎,应加强对全牛场的监测,以防口蹄疫的发生与蔓延。

炭疽病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病能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常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

病原学:炭疽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大杆菌。

本菌对磺胺、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敏在洪水泛滥的季节,尤其是6-8月份,河流附近和低湿地区易爆发炭疽。

而且夏季雨水多,吸血昆虫增多,炭疽更易散播。

饲料或用具被污染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和各种带菌动物,其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畜产品都含有病菌。

肠型炭疽可随血便排菌。

炭疽痈破溃后,大量炭疽杆菌随炎性产物排入环境中。

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吸血昆虫,皮肤和粘膜创口侵入动物机体,也可经呼吸道吸入。

症状:潜伏期1-5天。

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型。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高粘膜发绀,肌肉震撼,不断鸣叫,步态不稳,倒毙,天然孔出血,病程数小时。

急性型多数炭疽牛为此型。

突然发病,病初体温高达42度,心率80-100次/min,呼吸加快,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瘤胃臌胀,流涎。

奶牛泌乳量减少或停止,妊娠母牛流产。

病情严重时,兴奋、惊恐、哞叫。

后期高度沉郁,呼吸困难,肌肉震撼,步态不稳。

末期体温下降,痉挛而死。

亚急性型病牛喉、颈、胸、腰、外阴部、直肠内常含有炭疽痈。

有时舌肿大呈暗红色,有时发生咽喉炎,呼吸极度困难,口鼻流出血液。

肠壁痈时,下痢带血,肛门浮肿。

重者尿中带血,一般10-36h死亡。

诊断:严格隔离,专人护理,争取早治。

)抗炭疽血清是特效药物。

牛一次量100-300ml静脉注射。

必要时,12小时再重复一次。

也可皮下注射。

注意:异种血清的过敏症。

2)抗菌素及磺胺类。

常与血清配合应用。

无血清,大剂量应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也有良效。

一般青霉素和链霉素并用,或青霉素与磺胺嘧啶并用,效果更好。

体温降下后,再用1-2天。

其他抗菌素也有疗效。

注意对症治疗。

预防:新老疫区,每年用炭疽芽孢菌苗做预防注射。

免疫期一年。

受炭疽威胁地区,应用于每年春、秋接种。

接种后休息10天。

发生炭疽时,应封锁、隔离、消毒,查出传染源并彻底处理。

同群健畜立即用免疫血清进行预防注射,若无血清要尽早接种芽孢菌苗,附近家畜也应接种。

尸体不得剖杀利用,而应火化或偏僻地深埋。

粪便垫草等就近焚烧,用具认真消毒。

(20%漂白粉或0.1%升汞,每平方米用1升,连续消毒3次)。

炭疽污染的毛、皮、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20%盐酸和10%食盐溶液浸泡2-3天消毒。

有本病的地区,需严格管理水源和牧地以防污染。

布鲁氏菌病由布氏杆菌引起的家畜、多种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病原学:主要由流产布氏杆菌所致,布氏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小球杆状。

该菌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和扩散力,对常用的消毒药,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敏感。

传染源主要是母牛,其次是患病公牛。

易感牛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和皮肤等途径接触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乳汁等感染发病,感染后终身带菌。

母牛比公牛易感。

一旦引入该病,很难根除。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天发病较高。

症状:孕牛流产,且多发生在妊趁期的5-8个月,以死胎为主,弱仔很快夭亡。

流产后常发生胎衣滞留和化脓性子宫内膜炎。

有的母牛发生关节炎。

诊断: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即可怀疑本病。

确诊需进行血清学检验或病原分离鉴定。

治疗:母牛流产后发生胎衣不下时,可将金霉素粉1g(土霉素粉2g)溶于蒸馏水300ml中,灌入子宫内,隔日一次,直到子宫干净,分泌物清亮透明为止。

预防:控制本病最好的措施是自繁自养。

必须引种时要进行严格的检疫。

如果牛群出现流产,立即隔离病牛,消毒环境、流产胎儿和胎衣,并尽快做出诊断。

如确诊为此病,应将其消灭。

气肿疽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以牛为主的一种急性、热性、地方性传染病。

病原学:本病病原为气肿疽梭菌,革兰氏染色阳性,专性厌氧。

在体内外均可形成芽孢。

本菌繁殖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但其芽孢体的抵抗力却极强。

流行病学:病牛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变处破溃或病尸处理不当,病菌流出体外,形成芽孢严重污染环境,尤其是土壤。

易感动物经消化道或皮肤创伤感染发病。

多见于潮湿的山谷牧场和低湿的沼泽地区。

舍饲牛可见与一年四季,偶尔可因食入污染饲料而发病。

放牧牛群夏季多发。

症状:潜伏期3-5天。

病初体温高达40-41度,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刍停止,磨牙,眼结膜潮红。

呼吸增速,脉搏加快达90-100次/分。

病牛焦躁不安,跛行,肌肉丰满部位出现局部肿胀。

附近淋巴结肿大、发硬。

切开肿胀处可见泡沫状潜伏期1-5天。

黑红色液体,酸臭。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

但确诊需采集肿胀部位的肌肉,肝、脾和水肿液进行病菌分离鉴定。

鉴别诊断包括恶性水肿、炭疽和巴氏杆菌病。

治疗:早期大剂量应用抗菌药物。

青霉素每天注射3-4次,每次200-300万单位。

初期可用3%双氧水或0.25%普鲁卡因青霉素于肿胀部周围分点注射。

后期必须在严防散毒的条件下迅速切开,处理方法同恶性水肿。

如配合应用抗气肿疽血清效果更好。

预防:对近三年内发生过气肿疽的地区,每年春天要接种气肿疽菌苗,大、小牛一律皮下注射5ml,小牛长到6个月是再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期约6个月。

一旦发生本病,要对整个牛群逐头检查,对病牛和可疑牛就地隔离治疗,其他牛立即接种气肿疽疫苗。

病牛的尸体不准食用,连同被污染粪尿、垫草等一起烧毁或深埋。

病牛舍及场地用0.2%升汞液或20%漂白粉溶液彻底消毒,防止形成气肿疽疫源地。

破伤风症状:瘤胃臌气、兴奋不安。

行走时步态僵硬,转弯困难,腰背拱起,卧地或跌到后不易起立。

尾根上举。

吞咽障碍,流涎。

呼吸困难,脉细弱,节律不齐。

大多数病牛死于呼吸衰竭,或跌到后引发的股骨骨折或髋关节脱臼。

诊断: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怀疑该病。

病牛一般神志清醒,敏感,肌肉强直,体温正常,多有创伤史。

确诊应查到创伤病灶并分出该病病原。

治疗:(1)创伤处理在怀疑该病后,首先应找出创伤病灶,进行清创、扩创。

并用3%的双氧水彻底消毒,配合青、链霉素作创周注射,以消除感染灶,防止毒素继续产生。

(2)药物治疗特异性疗法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100万IU,配合抗菌药消除继发感染。

对症治疗缓解酸中毒,补充电解质,调节消化系统功能,解痉镇静,强心利尿。

中药疗法可用加减千金方、防风散和五虎追风散等。

加强护理将病畜置于光线较暗、干燥、清洁、安静的厩舍中,冬季防寒。

投给易消化的饲料和饮水,防止跌到预防:最有效的办法是每年给牛接种一次破伤风类毒素。

一律皮下注射2ml。

断脐、阉割或发生外伤时,立即用碘酊严格消毒,有条件者,可同时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3万单位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微RNA病毒引起的牛等偶蹄兽和人的一种热性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国内俗称“口疮”、“蹄癀”。

病原学:口蹄疫病毒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口蹄疫能侵害多种动物和人其中偶蹄兽最易感。

病畜和带毒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常见的传播媒介有病畜排泄物、分泌物及其畜产品和被其污染的各种用具。

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破损的皮肤和粘膜。

口蹄疫可见于一年四季,一旦发生,病情急,传播快,蔓延广,危害大。

症状:潜伏期2-4天。

体温高达40-41度,委靡,食欲下降,流涎。

1-2天后,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突起蚕豆至核桃大小的水疱。

口腔形成水疱的同时或稍后,可能在趾间及蹄冠的皮肤上发生红、肿、热及水疱。

并迅速破溃糜烂。

病牛跛行或不愿站立。

乳头皮肤也可能出现水疱并破溃形成烂斑。

诊断:根据典型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既可怀疑本病,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动物试验。

治疗:轻症病牛,经过十天左右自愈。

重症病牛,患部先用0.1%高锰酸钾水或3%硼酸水冲洗,然后涂抹碘甘油,蹄和乳房的病灶可涂抹紫药水或消炎软膏。

护理上注意保持地面干燥,垫以软草,饲喂温水和软草料。

预防:(1)平时的预防措施在本病的常发区,对牛、羊、猪等易感动物坚持接种口蹄疫疫苗。

(2)流行时的防制措施发生口蹄疫时应立即上报,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就地扑灭,严防蔓延。

对疫点内的牛、羊、猪进行检疫,病牛就地治疗或急宰。

污染的厩舍、饲槽、工具和粪便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传染病。

病原学:本病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

本病毒与猪瘟病毒和边界病毒同属,有密切的抗原关系。

流行病学:病毒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往外散毒,污染水源和饲料等。

易感牛群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胎牛可经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症状:1)急性型体温40.6-42.2度,持续4-7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