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浅谈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

浅谈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
在此,我想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普遍,即使我们不曾亲身经历过,也能从身边的同学、朋友故事中听到不少。
那么,什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处于平衡状态,能够正常地进行思维活动、情感体验以及适应各种环境的状态。
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指在大学生活中,能够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维持心理健康的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首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面临着期末考试、论文、项目等各种学习任务,对于一部分难以承担的学生而言,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严重会发生抑郁症、焦虑等心理问题。
2.个人心理素质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也会成为影响因素,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更好地调整心态。
3.社交困境在适应新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可能会面临社交困难,这种情况可能会加重心理压力。
4.互联网影响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受到网络影响。
一些不健康的影响可能会对心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三、如何维护心理健康为了维护心理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自我调节在面临压力和情绪波动时,及时做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增强自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这样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很正面的作用。
2.适度锻炼身体身体健康是最基础的健康,保持适量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增强身体健康。
3.寻求帮助在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问题时,寻求帮助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做法。
可以找导师、辅导员以及专业的咨询师来帮助自己,释放压力,缓解紧张的情绪。
4.建立社交网络在大学校园中,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Go e biws i ln e k RT ,Mu z n i e n e rd r RF.P a e u no t h s s o b r u :De e o — f vlp me t n c n e t n p l ai n .NEW r : a g r 9 8 n s i o c p sa d a p i to s c Yo k Pr e e ,1 9 .
1 护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目 的和 意 义
作用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 ,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 心, 降低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可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健康
维护 , 主动改变不 良生活方式 . 促进术后康复。
24 护理健康教育有利 于提高护 士的整体素质 : . 护士不仅要
有扎实 的医学知识 和护理技能 , 还要具备丰富 的心理 、 目的是提高患者住 院适应
能力和 自我保健能力。我院对 门诊 2 0位患者健康需求 问卷 0
调查结果显 示 : 门诊患者需要进 行健康教育者达 10 说 明 0 %, 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在不断提高 。 掌握健康保健知识 , 提高
情感上的困惑 , 而且可 以预防并发症 , 促进早 日康复。
2 护理健康教育 的作用 21 满足患者 的需 求 : . 随着 医学模 式的转变 , 患者 不再是被 动的接受治疗 、 护理 , 而是 更多的渴望 了解相关知识及 目我护
为治疗糖尿病不 可缺少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能帮助患者提
实用 医技杂志 21 年 7月第 1 卷第 7 00 7 期 Ju aoP丑ta M d aTen us Jl2 1, o 1, 07 orl f r i l ei ehi e, u 00 V 1 7 N . n cc c l q v .
浅谈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现状

浅谈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大学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关注点,因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础。
然而,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身体健康现状目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饮食不规律大学生生活节奏快,时间分配不当,常常出现三餐不定时、不定量、不均衡等饮食问题,导致肥胖、消化系统疾病、缺乏营养等问题。
2.缺乏锻炼理论学习、社交娱乐等活动占据大学生大部分时间,缺乏锻炼习惯,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引发多种疾病。
3.睡眠质量差大学生要在晚上熬夜学习,同时还有社交和娱乐活动,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会影响身体健康,引发多种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巨大,而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常常不够,缺少心理保健。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业压力大高考竞争压力、升学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
很多学生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情感困扰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较为复杂,他们面临的渠道多,交友、恋爱等方面容易出现情感困扰。
同时,父母离家、异地恋等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健康。
3.社会适应困难大学是社会适应的重要阶段,但是很多大学生和诸多新鲜的事物相遇时却面临适应困难,导致心理问题。
三、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要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步骤。
1.饮食规律大学生在饮食上应尽量保证三餐规律,主食以及蔬菜、水果、奶制品等均衡摄入,同时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这对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保障作用。
2.加强锻炼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跑步、瑜伽等项目,每周坚持三次以上的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机能和免疫能力。
3.改善睡眠切实采取措施保证充足和质量良好的睡眠,如戒烟戒酒、安排规律的睡眠时间等措施,以保证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议论文】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_2000字

【议论文】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_2000字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关怀至关重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是由于综合社会因素的影响。
竞争压力、学业负担、家庭矛盾等因素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面对考试成绩、学业选择、同伴关系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挑战。
家庭矛盾和亲子关系的问题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不少家庭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困扰和负面影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和挑战,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相反,如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他们很可能表现出学习困难、自卑、逆反、偏激等不良行为。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和治疗。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关怀工作。
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加强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同时开展心理测试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家庭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需要关心和关爱子女,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关怀,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释放压力。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问题。
只有保护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才能有更好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
浅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心理健康及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心得体会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如不及时引导,这一时间的学生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据调查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出现许多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如自杀事件、终日沉迷于网络、终日无所事事、患有忧虑症、强迫症等,给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归纳起来不外乎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一)内因:是指来自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心理断乳期的来临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们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度的关键时期,心理上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但从生理来讲又没有发育成熟,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心理学上把这种想象叫做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在一些行为活动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成人”的特征,在心理上渴望别人把他们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
他们不愿接受父母和老师过多的照顾或干预,有强烈地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事情往往会提出过激的言词。
但由于年龄不够以及社会经验的局限性,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和幼稚性.这就使他们常犯一些错误,心理往往出现挫败感,这样就会导致情绪低落,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时间长了,很可能造成心理问题。
2.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和逆反情绪的出现中学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会慢慢成熟,这时的中学生往往表现为情绪比较敏感,易于冲动,注重其他同学尤其是女同学的评价,并且对异性渐渐产生好奇和向往,有可能对某个异性产生强烈的倾慕心理,这就是老师们谈虎色变的“早恋”,其实这些都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
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因素

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因素展开全文内容提要:随着社会激烈的竞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学校教育、家长素质、社会环境影响等。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家庭中要营造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社会上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使小学生在我们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现代社会健全人格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这个急剧变化、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成人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而且本该天真浪漫的小学生也要承受来自学习、生活、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广泛关注。
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较好。
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浅谈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影响因素及方法改革

一
8】 一
理学、 社会学 、 济学 、 经 管理学等多学科 的综合应用学科 。教育 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 件, 健康教育工作对护士提
() 1优势 内容递增教育法是指从患者最希望获取的知识教
起, 并不断激发 患者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 使患者重视 在治疗疾
日康复 刚 。 2 护 理健 康教 育的 作用
21 满 足 患者 需 求 .
术后并 发症的发生率 , 可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 , 主动改
变 不良生活方式 , 促进术后康复。如糖尿病护理健 康教育缓解 了患者焦虑 、 心理压力等 因素所 引起的生长素 、 胰高血糖 素、 肾
上 腺 皮 质 激 素 的 大量 分泌 , 利 于 血 糖 的 控 制 ; 肌 梗 塞患 者 有 心
况, 又 考 虑 其 社 会 文 化 背 景 , 明确 患 者 已掌 握 或 未 掌 握 的 有
药、 复查等方 面的知识 , 从而利用健康教 育这种信息资源提高
生活质量。健 康教育不仅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的护士的整体童质 .
识更好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1 只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4 " 1 。 才能
在健康教育 中, 针对患者 的需求 和接 受程度 , 向患者及其 家属
传授有关 医学知识和护理技 能 , 以满足患者 日益增长的健康需
求。
护理健康知识 的线索及其他行为表现 , 并让患者了解 缺乏某些 知识和技能对 自身疾病康复的影响。 实施计划中重点引导抓住 4 个环节 : ①特殊检查治疗 内容的教育 ; 围手术期教育 , ② 术前
随着 医学模式 的转变 , 患者不再被动接受治疗 、 护理 , 而是
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个体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是指与个体健康相关的生物学性别、年龄、遗传基因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身体状况和易患疾病的风险。
例如,女性对于乳腺癌和宫颈癌的易感性较高,年龄逐渐增长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遗传基因也会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一些遗传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家族中较为普遍,个体需要采取相应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包括个体处于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和空气、水、食品等自然环境。
环境中的污染和有害物质会对个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居住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导致呼吸系统问题,工作环境中长时间受到强烈的电磁辐射可能增加癌症的风险。
此外,水源和食品的安全性也会对个体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食物中的添加剂和农药残留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社会因素是指家庭、朋友、社会支持和教育程度等。
研究表明,社会关系对于个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父母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朋友圈中的健康行为也会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选择,例如,有跑步爱好的朋友可能会促使个体选择健康的运动方式。
此外,社会支持和教育程度也会影响个体健康行为的选择,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更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健康知识和理解健康的重要性。
除了个体、环境和社会因素外,也有其他因素对健康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经济因素包括个体的收入水平和经济资源,经济较低的个体可能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健产品。
文化和宗教信仰也会对个体的健康行为产生影响,不同文化和宗教对饮食、运动和医疗的看法和做法存在差异。
总结起来,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对健康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理解这些因素对于个体和社会制定健康促进政策和行动计划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珍爱生命、保护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许多疾病会导致人的死亡,特别是近几年来爆发的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猪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又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载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的这个定义,提示人们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它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关键词:二元论;亚健康;健康指标;影响因素前言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
人类不仅从自然界摄取营养、水分、空气和阳光,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且,也在自然界的影响下,生活、学习和工作。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人们在大自然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自然生活规律。
寒来暑往,昼夜阴晴,地理环境等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有所反应。
如:春和景明,风和日丽时节,人的心情愉快,生命力旺盛;寒冬腊月,阴晦天气,则使人情绪低沉,精神不振,甚至使一些有风湿病的患者,感到不适等等。
因此,人要健康长寿,就得了解自然界变化规龟并且与其相适应。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天(按:泛指大自然)有所变化,人即有所反应。
因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用以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
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曾明确指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
”并提出了一整套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保健措施,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认识和了解这一理论和保健措施,对于人类养生保健是极为有益的。
一、健康的概念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球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自古至今,健康成为各朝各代人们谈论的永久话题,并视之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然而什么是健康?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确切内涵?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人们所处时代、环境和条件不同,对健康的认识也不相同。
1.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人为了获得食品而奔波,难以维持生命,一旦失去了健康便无法生存,此时的健康意义与生命等同。
在这个发展阶段中,由于医学处于神灵医学模式时代,医巫混杂,健康被认为是神灵的恩赐,人们对生命现象和疾病充满了神秘感。
在尔后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才开始考虑减轻痛苦和伤害,改善生活,以求更长的生存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人们总是把是否患有疾病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来衡量健康与否。
1.2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以自然哲学理论解释健康与疾病。
如我国医学以《内经》为标志,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以“天人相应”思想为特色,以“阴阳五行”病理学说为理论的整体医学观。
将健康和疾病与外界环境以及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思考。
在希腊,医学家——希波克底创立了“四体液学说”,从而将鬼神巫术从医学领域驱逐出去,并提出了类同现代医学模式中的某些要求。
1.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社会变革。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生产,掀起了产业革命的浪潮。
顿时,机器似乎主宰了人类,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
那时起主导和进步作用的哲学思想也与机器分不开,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机械文化的影响下,盛行着以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生命活动的观点,如把人体看成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心脏是水泵,血管是水管,四肢活动是杠杆,饮食是给机器补充燃料,大脑是这架“机器”的操作盘,等等。
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笛卡儿为此还专门著书立说,出版了一本《人是机器》的书,其中心思想是:人是一架机器,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疾病是因机器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这种以机械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状况,在当时是一种普遍倾向,这就是机械论医学模式。
1.4 生物医学模式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日益深入,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
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认为:“健康”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把健康看作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一种完全安宁幸福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
这一定义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异常和免于疾病的观念。
可以说是人类在总结了近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对健康认识的一次飞跃性进步,概括了时代的思维潮流,并把健康内涵拓展到一个新的认识境界。
该定义的最大特点就是明确了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
在这个时期,医学转入了实验医学阶段,建立了以生物机体和机体生物性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概念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从现代社会角度看,这个概念是很不全面的,它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开,完全忽视了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如政治、战争、职业以及孤独、紧张、恐惧、悲伤、失落、不良行为等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并且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事隔多年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个现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证实了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不是强调无条件地适应环境,绝对地服从社会的主流文化,而是强调人要能动地适应环境,主动地认识健康,不断地探索健康的规律。
这种认识必将使健康观从被动的治疗病疾转变为积极地预防、预测;从单纯的生理健康标准推广到心理、社会的健康标准;从诊断个体延伸到评价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每个社会公民不仅要珍惜个人健康,而且要对他人、群体、整体社会的健康承担义务。
健康不仅表明个人的身心状态,同时还表明全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及涵养。
综上所述:所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上、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它具体地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可见,健康是多维因素的立体结构。
躯体健康(生理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状态;广义的心理健康还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社会适应良好: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于社会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注重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对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怨天忧人,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解决。
当发觉自己的理想与愿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时,能够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发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道德健康:是指能够按照社会规范的细则和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能为人们的幸福作贡献,表现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
二、健康的标准健康的标准包括: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体重适当,体形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⑨头发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按照以上健康标准,只有15%的人达到,而15%的人有病,大部分人都处于中间状态,即没有疾病又不完全健康的状态;也就是说处于机体无明显疾病状态,但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出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如乏力、头昏、头痛、耳鸣、气短、心悸、烦燥等。
称“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
三、健康的评价评价健康的指标不仅是主观状态而且是客观现实。
鉴于大学生的人群,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评价指标可列于如下内容。
3.1 形态发育指标及其评价:形状发育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通过对其测量,可以使我们对机体外形发育是否健康有一个整体的初步的了解。
人体形态发育最基本的指标有:身高、体重、坐高和腰围。
3.1.1 身高身高是指人体站立时,头颅顶点到脚跟的垂直高度,是最基本的形态指标。
常用以表示全身生长的水平和速度。
3.1.2 体重体重是指人体的总重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体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重量及其增长的综合情况,它和身高的比例可说明当时的营养状态。
3.1.3 坐高坐高是指坐位时,从头颅顶点至臀部坐平面的垂直高度,它表示躯干的发育情况,与身高的比例可反映躯干与下肢的比例关系。
3.1.4 胸围胸围表示胸廓的容积以胸部骨骼、肌肉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身体形态及呼吸器官的发育情况,还能反映体育锻炼的效果。
身高胸围指数可反映胸廓发育状况。
3.2 生理功能指标及具体评价生理功能指标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
通过测量可了解外界环境对人体生理发育方面的影响,借此判断体力、学习和工作能力,常用指标为血压、脉搏、肺活量等。
3.2.1 血压血压是反映人体血管功能的基本指标之一。
正常人的收缩压变动范围为11.99—18.66KPa,舒张压变动范围为7.99—11.99KPa。
3.2.2 脉博也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基本指标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脉博与心率是一致的。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为60—100次/分,成年人的脉搏超过10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速;若脉搏脉低于60次/分(运动员除外)则称为心动过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