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课时练习作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课时作业1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20世纪初,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封建社会的中国文化界有不同的回应。有人认为:“中国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认输,全心全意学习西方。要承认百事不如人,死心塌地去学西方。”这种观点是( )

A.文化复古主义B.取其精华

C.全盘西化D.推陈出新

解析:C 从题目的表述来看,“全心全意学习西方。要承认百事不如人,死心塌地去学西方”是“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我们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都是不可取的。

2.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完结了。”这说明( )

A.外国人没有理由看不起中国人

B.外国人没有看不起中国人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D.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起了重大作用

解析:C 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熟练掌握教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文化的多样性的关系是( )

A.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不能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是完全对立的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消除文化的多样性

D.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提倡多样性

解析:D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提倡多样性,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有主心骨。故D项正确。

随着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为世界关注和认可。据此回答4~5题。

4. 通过文化界、学术界、出版界共同努力,一大批中华文化经典和优秀读物走出国门,为更多的外国读者知晓和喜爱。据统计,近五年来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版权书达到

1.2万种,年均增长10%。中华文化经典和优秀读物走出去有利于( )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②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③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④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地位,抢占世界文化发展制高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B 中华文化经典和优秀读物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①正确;中华文化经典和优秀读物走出去与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无关,②不选;中华文化经典和优秀读物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③正确;中华文化经典和优秀读物走出去并不是为了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地位,抢占世界文化发展制高点,④不选。

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要求我们( )

①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魅力④努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加强对外文化渗透能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A 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我们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①正确;要以我为主是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态度,不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态度,②不选;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魅力,③正确;加强文化渗透带有贬义,④不选。

6.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材料表明( )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②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③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④文化创造必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②③

解析:B ①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故选B项。

7.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每当有灾害发生时,中央在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工作的同时,全国人民也积极开展向灾区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这不仅显示出中国政府强大的组织力量,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团结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 )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③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④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A.①②B.③④

解析:C 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①错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材料中的内容不符合,排除④。选C项。

8.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阳光、辛勤、感恩”来表达当地人民为“树立美好的价值指引、凝聚不竭的前行动力”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事例通过提升全民基本素养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主题②事例反映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符合主题③事例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主题④事例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来推动文化创新,符合主题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D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②错误。题中事例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①③正确。题中未说明文化创新,排除④。

9.2017年9月,新入学的中小学生统一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新教材课文既收录了洋溢爱国热情的《过零丁洋》、歌颂慈母之爱的《游子吟》等古诗文,还选取了高尔基的《海燕》、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等不同国家的名篇。新编语文教材课文篇目的选择( )

①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②有利于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③说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④说明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

A.①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C 部编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篇目均属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故①②是正确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具有凝聚力,并非所有文化都具有凝聚力;就民族文化而言,要富有生机和凝聚力,必须加强文化创新,而不仅仅是继承传统,故③是错误的。材料中没有社会实践的信息,故④缺乏信息支撑。

10.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子的思想到孙中山的思想,共产党人都应注意汲取其中的养分。由此可见(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②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马克思主义要生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中④实现强国梦想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C.②③D.③④

解析:D 题干讲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未涉及文化影响,也未涉及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②不符合题意;共产党人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来实现强国梦,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项。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文化建设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养和弘扬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了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青年学生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答案: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③积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④立足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博采国外文化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