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1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走近古诗1.指名背诵送别诗《别董大》。
2.读题,揭示诗题中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诗人在早晨送别友人林子方,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就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顺诗句。
3.指导读,读出节奏。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再读古诗,想必也一定能读懂。
1.再认真地读几遍,想想诗中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试着和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诗中写了什么?(1)出示一二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理解“毕竟”“四时”的意思。
学生质疑。
(2)出示三四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着重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3.回归整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读写结合,内化古诗1.出示荷花图片,看着此情此景,想说什么?2.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选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结合图画,抓住映日荷花的特点写一段话。
3.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赞叹——﹙回归一二句﹚。
4.这首诗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写的是西湖的景色,诗中有送别的意思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5.想象一下,诗人面对这无边的美景,会向友人林子方说点什么?指名说,并把诗“送”给友人林子方——﹙学生朗诵,老师配乐朗诵﹚。
6.背诵古诗。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介绍杨万里有关荷花的其他诗作。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画风》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画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二、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三、教学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四、课前准备:1、CAI课件。
2、诗歌填空作业纸。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本教案呈现的是第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画风》。
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陈丹、赵小艺、宋涛三个人在洁白的纸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他们啊准备画风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风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课文中什么地方告诉我们了?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找出相关的句子。
2、汇报。
风确实像小朋友说的一样。
所以当宋涛说:“谁能画风?”的时候……3、出示句子:宋涛说:“谁能画风?”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4、请小朋友再深入地读读陈丹的这句话。
多读几遍,想一想,假如你就是陈丹,你听到宋涛提出这样挑战性的话题,你会怎么想呢?你的心情会怎样?请你来读一读。
5、看样子,陈丹的心情非常复杂哦,让我们一起学着陈丹的样子来读一读这段话吧!(三)读文感悟,相互交流1、风到底画不画得出来呢?他们会怎样画风呢?请小朋友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找一找三个小朋友是如何画风的,用横线画下来。
陈老师下来看到小朋友找的都很对!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画吧。
2、教师指导学习赵小毅画的风①出示赵小毅的画,小朋友们,你们猜猜这是谁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②出示两段话,我们来读读这2段话吧!男同学第一段,女同学第二段。
③风在哪里?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风了啊?(飘、呼呼地转)。
要读好这一段,先要读好这两个地方。
你能让风藏在你的朗读当中吗?指名读。
④你读得真好,陈老师真的感觉到了风,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一起读读吧!⑤赵小艺画出了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⑥假如你是赵小艺,你第一个想出好办法来画风,别人都在赞美你,你会有怎么样的感觉?心情如何?指名说。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妙解导航本单元教材是围绕大自然和太空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四篇精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二首》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之情。
《雷雨》一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儿童诗,全诗融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许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
《太空生活趣事多》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
《语文园地六》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六个板块。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52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4个生字。
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在生活中、阅读时积累词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太空的神秘。
4.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意识。
单元重、难点重点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感受太空的神秘。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意识。
难点1.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在生活中、阅读时积累词汇。
2.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意识。
单元课时分配《古诗二首》2课时《雷雨》2课时《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课时《太空生活趣事多》2课时《语文园地六》3课时15古诗二首妙析教材本课的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精品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妙解导航本单元教材是围绕大自然和太空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四篇精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二首》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之情。
《雷雨》一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儿童诗,全诗融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许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
《太空生活趣事多》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
《语文园地六》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六个板块。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52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4个生字。
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在生活中、阅读时积累词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太空的神秘。
4.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意识。
单元重、难点重点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感受太空的神秘。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意识。
难点1.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在生活中、阅读时积累词汇。
2.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意识。
单元课时分配《古诗二首》2课时《雷雨》2课时《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课时《太空生活趣事多》2课时《语文园地六》3课时15古诗二首妙析教材本课的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教案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含反思第15课《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一)初读1、自由练读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3、齐读(二)理解诗句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三、体会诗情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篇课文中的两首古诗分别向我们展现了夏天和春天的美景。
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
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美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注重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古诗。
另外,学习古诗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用多样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妙趣横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黄鹂、白鹭的图片。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
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晓”字可联系“春晓”来理解。
边一座有名的佛寺。
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5.齐读诗题。
6.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中,看看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听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教师强调:“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4.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课件出示已划分节奏的古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请学生自由地读一读。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5.出示本课生字:晓、慈、毕、竟、映。
(1)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抽读词语卡片:知晓、慈爱、毕竟、倒映。
三、品读诗境,感受画面(一)品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播放轻柔的音乐)师: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第一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整首诗字里行间不同于传统送别诗中的离别凄婉之情,反而显现出欢快、明朗的基调。
全诗意境优美,诗中有景,景中寄情,情之所至,至情至性。
第二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诗中的景物,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湖、莲”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
(板书课题)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显明白,清新自然,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简介作者课件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二、整体感知1.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名读,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
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画风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画风》教案设计1一、预设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会认读7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三、教学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四、课前准备:1、cai课件。
2、彩色笔,白纸。
五、课堂教学: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一个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看不见,摸不找,小树见它弯腰,小花见它点头.。
(板书:风)你知道有什么样的风?请你表演给大家看。
生:我知道微风。
(表演)生:我知道狂风。
(表演)生:……2)师:小朋友表现得真棒!今天有3个小朋友也很能干,看他们会干什么啊?(板书:画风)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呀?生:他们是谁呀?怎么能把风画下来呀?生:……3)师:是啊,他们怎么把风画出来呢?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要求:读通课文,初知大意,再读读生字。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3)师:你知道了是哪三个小朋友那么能干吗?有礼貌地和他们打个招呼。
通过读名字认识:宋、涛、陈、丹、赵、艺。
3、读文感悟相互交流1)师:他们是怎么画的呢?请小朋友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互相说说。
生互相交流。
(1)课件随机出示: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
(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画风》教学设计与反思
王峪学区杨艳芳一.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
课文主要讲三个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
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朗读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
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
二年级的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观点、做法。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的创意,学习他们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学生想
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7个生字。
2、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难点:引导学生说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画风,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习惯。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图画本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请认真听,“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云儿见它让路,树儿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红旗见它飘舞,风铃见它唱歌”,它是什么?(板书:风)2.你知道哪些风?
例如:大风、狂风、龙卷风、微风、春风、东风、西北风等。
(“你真能干!把风的大小、方向都说出来了。
”“不同季节的风是不同的。
”)
3、导题:有三个小朋友也很能干,他们能画风,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画风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画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是谁在画风?
2.学生汇报 :是宋涛、陈丹、赵小艺在画风。
(教师板书:宋涛、陈丹、赵小艺,让学生书空)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也在他们的名字中呢?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拼读。
sòng tāo chén dān zhào yì xiǎn
宋涛陈丹赵艺显
3、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宋涛陈丹赵小艺旗杆显得更美了呼呼地转
三、再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生汇报(9个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提示有谁在干什么?)
2.学生汇报: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
教师启发:你们能说得具体一点吗?他们画了什么呢?
3、学生再汇报:他们在洁白的纸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
陈丹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
4、师:你们看图说话的本领真强,看一看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么写的吧!
5、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6、过渡语:风,看不见,摸不着,真的谁也画不出来吗?(不是)
7.默读课文,用笔划一划宋涛、陈丹、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要求:宋涛的用横线划出,陈丹的用波浪线画出,赵小艺的用双横线划出。
8、学习4、6、7、8自然段
(1)学习第7自然段
a.师:你找到了谁的画风方法?
b.生:我找到了宋涛的画风方法。
“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
c.师:你是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的?(第7自然段)请你读给大家听。
d.师生共同评价朗读
(2)第6自然段
a.师:你还找到了谁的画风方法?
b.生:我找到了陈丹的画风方法。
“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
c.师:你是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的?(第6自然段)请你给大家读一读。
(3)学习第4、8自然段
a.师:谁知道赵小艺画风的方法在哪个自然段?(第4、8自然段)
她是怎样画风的呢?
五、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感悟
1.自由练习
自己试读宋涛、陈丹、赵小艺说的话,看怎样才读得更好。
2.师生互动,分角色朗读
六、拓展
1.教师小结:红旗飘动,小树弯弯,风车转动,雨丝斜斜,都是风的缘故。
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2.你喜欢课文中的小朋友吗?为什么?(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3.师问:你也想画风吗?你想怎样画风呢?
4.生说:我想画____,________。
5.动手画一画风
6.展示作品并介绍你是怎样画的?
六,总结
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还用那么美妙的语句表述出来。
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七.板书设计:
15画风
宋涛斜斜的雨丝
陈丹弯弯的小树
赵小艺飘动的旗子
转动的风车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例如在教学生学课文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练读、分读、竞赛读,争当“宋涛、陈丹、赵小艺”,出示重点句指导朗读,如我能“我也会画风了”“还有我还能画!”等句子,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接着设计问题:“你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朋友?为什么?”让学生再次读。
以学生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