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以便居民能够便利地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此外,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休闲区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交通便利性。
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枢纽,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绿化带和水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交通便利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设计标准,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各地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能够充分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小区景观环境规划理念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 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 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 城市居民住区环境规划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层 面。从这个生态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 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 市居民区环境发展演化过程的必然。主要功能以绿色经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范区, 物流业及配套居住集中发展城区为主。南地块规划以商业贸易、物 流集散、文化娱乐、教育、休闲公园及配套居住为核心的城市功能 区为主。项目地块虽位于昆明官渡区,但是交通体系非常发达。快 速路北京路途经本案西侧、昆曲高速路直接让本地块与曲靖相连, 真正打造大昆明1小时生活圈;正在拓宽的丰元路(原7204省道)横穿 地块内;汀东商业大街与地块南侧相连。现阶段城市配套及其设施。 如大型购物中心、重点中小学及幼儿园、以及医院医疗单位、城市 休闲广场、娱乐餐饮等精神性消费有待随着新城建设来完善。 拟完成图纸目录: ⑴、居住区区位图 ⑵、土地利用现状图 ⑶、景观系统规划图 ⑷、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⑸、总平面图 ⑹、竖向规划图
第四阶段:定稿阶段(2020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依据指导 老师的意见,对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修改,进行定稿。 第五阶段:答辩阶段(2019年4月下旬)。根据安排学院统一安排, 进行论文结题答辩。
五、完成研究(设计)所需条件及落实措施 (一)阅读大量文献,丰富自己的理论专业知识。 (二)多次实地考察。 (三)规划合理的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 (四)整理资料,收集有用信息,并进行归纳,使其合理化 (五)与论文指导老师交流探讨。 六、参考文献资料 [1]陈卫元.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浅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4) [2]官文娟.现代开放式居住区规划探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3]罗正敏.居住区改造规划[D].南京林业大学,2015 [4]赵茜.南京市居住区绿化树种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 2016(8) [5]王丝.基于生态视角下居住区规划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华东科 技:学术版,2015(2) [6]徐艳芬.北方居住区建设管理中常见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 2015(13) [7]孙斌,李亮.小居住区的定位及规划原则[J].城乡建设,2016(5) [8]李春萍,翟国勋.居住区景观规划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 院学报,2015(3)
小区设计细节知识点总结

小区设计细节知识点总结
1. 小区规划
小区规划要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进行设计,确定小区的整体布局和建筑分布。
要考虑
到阳光照射、风向、地势等因素,合理规划建筑布局,使小区环境舒适、通风、采光良好。
2. 建筑设计
小区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包括户型的设计、楼层布局、建筑外观等。
要注
重空间利用率,尽量减少死角和浪费空间的现象,提高小区的整体美观度。
3. 绿化设计
小区的绿化设计是小区环境舒适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植被等,增加小区的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4. 公共设施
小区的公共设施包括停车场、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要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小区的实
际情况进行设计,尽量利用空间,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5. 交通设计
小区的交通设计要考虑到车辆和行人的通行需求,要合理规划道路和人行道的宽度和布局,确保交通安全和便利。
6. 环境保护
小区设计要注重环境保护,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创造
一个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
7. 安全管理
小区设计要考虑到安全管理的需要,包括防火、防盗等安全设施的设置,确保居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
8. 社区氛围
小区设计要注重打造一个和睦、友好的社区氛围,通过景观、公共活动等手段,增强居民
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以上是小区设计的一些细节知识点,每个点都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认真考虑到,以确
保设计的质量和实用性。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库(全)

单项1 在下列城市中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称是(C)A 南京B苏州 C 常熟 D 扬州2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B)A 经济B 速度C规范D秩序3历史地段土地使用调整的途径:(A)①保持原用途②恢复原用途③纳入部分其他用途④改为新的用途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4以下什么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保障(A)A.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B.城市规划C.历史沿革D.城市居民的认知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C)大类A.46B.68C.10D.736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示意图的比例尺一般为(C)A、1/20000---1/5000B、1/10000---1/5000C、1/10000---1/2000D、1/30000---1/2000 7某消防站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有车五辆,则该消防站为(B)A、一级消防站B、二级消防站C、三级消防站D、四级消防站8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经验认为(C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A 4B 5C 6D 79下面哪个类型是内廊式住宅和外廊式住宅的变形式,一般用于高层住宅。
(C)A 并联式B 梯间式C跃廊式 D 内天井式10(C)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基本都是用这种方式。
A.人车交通分行B.人车共存C.人车混行D.人车部分分行11仓储用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以下属于它的有(C)A 商业服务内部的B 对外交通设施内部的C 包装加工车间的D 工业企业内部的12郊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包括:(A)A疏散一些不适宜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工业企业B.大城市建成区的蔓延C城郊防护林待遭到破坏D农田蔬菜地遭受蚕食13建设部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明确指出:“城市规划的总体期限一般为(B)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与意义1.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目标1.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4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布局2.1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类型2.2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2.3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设计方法与步骤2.4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案例分析第三章: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3.1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要求3.2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原则3.3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布局形式3.4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4.1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与要求4.2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4.3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形式4.4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案例分析第五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5.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概念与要求5.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设计原则5.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形式5.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六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6.1 生态环境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6.2 居住区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6.3 居住区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方法6.4 居住区生态规划案例分析第七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建筑风格7.1 建筑风格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7.2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的基本原则7.3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的设计方法7.4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案例分析第八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人文关怀8.1 人文关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8.2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原则8.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人文实践方法8.4 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文案例分析第九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技术创新9.1 技术创新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9.2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技术创新的应用9.3 居住区规划设计技术创新的未来趋势9.4 居住区规划设计技术创新案例分析第十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评价与改进10.1 居住区规划设计评价的标准与方法10.2 居住区规划设计评价的实践案例10.3 居住区规划设计改进的策略与措施10.4 居住区规划设计改进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定义、作用以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求和原则

中心绿地 名称
设置内容
要求
最小规格 最大服务半径
(ha)
(m)
花木草坪,花坛水
面,凉亭雕塑,小
园内布局应有明确
居住区公园 卖茶座,老幼设施,
1.0
的功能划分
停车场和铺装地面
等
800-1000
小游园 花木草坪,花坛水 园内布局应有一定
0.4
400-500
面,雕塑,儿童设 的功能划分 施和铺装地面等
组团绿地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求、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居住区景观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而影响到开发商和设计
师对住区景观的设计有着更高的追求。在居住区的基本组成,规模等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以 住区(包括居住区级、小区级和组团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点或面,以各级道路为线, 采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和素材,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原则、方法以及近年来景观设计 的新趋势等内容进行介绍。
小区道路
路面宽 5-8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 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 10m
组团道路
路面宽 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 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 8m
宅间小路
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2.5m
园路(甬、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
动场地等。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
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 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表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 条件选用)
表 4-2 居住区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
居住区规划是在城市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城市中 生活居住用地综合性设计工作。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 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居 住区规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选择和确定居住区位置、用地范围;(2)确定人口和用地规 模;(3)按照确定的居住水平标准,选择住宅类型、层数、组合体户室比及长度;(4)确定公 共建筑项目、规模、数量、用地面积和位置;(5)确定各级道路系统、走向和宽度;(6)对绿 地、室外活动场地等进行统一布置;(7)拟定各项经济指标;(8)拟定详细的工程规划方案。 居住区规划应符合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施工要求和美观要求等。 一、 居住区基本组成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二章—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重点解决:密集的建筑、车流、人流与环境的关系—安全/卫生/疏散等等
高层高密度 高层低密度
5
中国香港城区鸟瞰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当代城市居住区在类型和形态上的变化
(2)低密度社区——高品质别墅、洋房等。
形式上:独立、双拼、叠拼、花园洋房等——重点关注私属空间品位与配套水平
(1) 窑洞与地坑院; (2) 澳大利亚地下城 (3) 现代地下覆土住宅
9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2.1.2 乡村住区与城市住区
(1) 传统民居(民族、地区特色) (2) 现代商业住宅(城市与自然的隔离)
10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2.1.2 乡村住区与城市住区
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十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十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公共 绿地
支路 次干路 主干路
配套 设施 用地
城市 道路
政府主导 社区服务 嫁接体系
政府派出机构
街道办事处
基层群众自治 组织
拥有共同物权 的民间性组织
社区居委会 业主委员会
15分钟生活圈 10分钟生活圈
5分钟生活圈
居住街坊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12
封 闭 式
开 放 式
小街 区密 路网
问题:两者比较,开放式社区有何优越之处?为什么这样改革?
大
居
除交通便利、
住
公共服务共享
区
外还有何优势?
开发成本
社区管理
开
邻里关系
放
???
居住区设计标准

居住区设计标准
居住区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的制定。
一
个好的居住区设计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居住区设计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首先,居住区设计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充
分考虑居民的居住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背景,为他们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比如,在居住区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的便利设施,如超市、学校、医院等的布局位置,以及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等。
其次,居住区设计标准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区的建
设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居住区设计标准中,应该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绿地、水系等自然景观,保护植被和动物栖息地,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另外,居住区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安全性和便捷性。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考虑
到居住区的交通组织,保证交通便利和安全。
同时,应该合理规划社区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居住区设计标准应该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社区
文化设施的规划,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总之,居住区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以及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一般情况下。
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①住宅用地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③道路用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保留用地不可建用地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5.基础资料依据:(P32 页)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7.什么是区位?区位,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第三章(重点)1.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P42页)主要考虑人口规模、配套设施和行政管理,即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居住区级(3~5 万人)、居住小区级(0.7~1.5 万人)、居住组团级(1~3 千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 居住小区(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组团- (二级结构)2.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各有什么特点,分值高,结合特点进行布局,P44-54 图)1.片块式布局: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的群体,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2.轴线式布局:轴线由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3.向心式布局: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
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
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构成的空间无方向性。
有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要适当控制建筑层数。
5.集约式布局: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可很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对一些旧城改建和用地紧缺的地区尤为适用。
6.隐喻式布局:把某种事物进行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增强环境感染力,“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7.综合式布局:多种形式综合布局。
8.几项有关技术要求①关于出入口A.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B.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 150mC.人行出入口间距≯ 80mD.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E.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F.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 75②尽端式道路长度≯ 120m,并应设面积≮ 12m*12m的回车场3.道路纵坡i (%)、最大纵坡坡长L(m)一般要求:A. 机动车道0.2 ≤i ≤8.0 ;L≤200B. 非机动车道0.2 ≤i ≤3.0 L≤50C. 步行道0.2 ≤i ≤8.0 ;L≤300D. 无障碍通道0.5 ≤i ≤2.5 L≤2504.公交站: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郊或近郊居住区,应为居住区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 500mm。
5.公建系统. 规划要求:①方便使用②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③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④利于经营管理⑤适应社会发展二. 规划布局:①社区活动中心(商业服务设施选择交通方便、人类集中地段,成片或成街布置。
文化体育设施与公共绿地结合形成环境优美的文化娱乐中心。
商业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联合形成综合性活动中心、会所等。
)②教育设施(中小学要求设于环境安静、交通安全的独立地段。
托儿所和幼儿园可联合或单独设置,选择接送便捷,环境安静、安全、舒适、优美地段,有充分日照的室外场地)③医疗卫生设施(设于环境安静、卫生、交通方便、地势平坦、便于病人就诊和救护的独立地段)④基层商业服务设施(分散设置于组团、邻里院落内或其主要出入口附近)⑤市政公用设施(变电所、煤气调压站的位置要根据城市规划市政管网入口方向,并要求处于负荷中心,地势避免低洼。
锅炉房设于下风位,并有燃料、废渣运输车道。
垃圾收集站应靠近便于清运的车行道,并注意掩护)6.绿化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和道路绿地等非公共绿地, 区内生态、防护绿地。
-- 为增大绿化效率,应充分利用空间,发展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质量。
①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②与各种活动场所、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相结合③植物品种选择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第四章1.住宅建筑选型考虑哪些因素?①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②适应地区特点③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④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简称“四节” )⑤注重提高科技含量⑥利于规划布置⑦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2.住宅的合理间距(计算题P64-66 页)※建筑气候区划:Ⅰ.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辽宁北Ⅱ. 山东、北京、天津、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北、甘肃东、河南北、江苏北、辽宁南Ⅲ. 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东、福建北、四川东、陕西南、河南南、江苏南Ⅳ. 广西、广东、福建南、海南、台湾Ⅴ. 云南、贵州西、四川南Ⅵ. 西藏、青海、四川西Ⅶ. 新疆、内蒙古西、甘肃西①L=a·(H1-H2)②L'=b·L3.住宅群体空间组织(P68-69 页图)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4.近宅空间环境、庭院空间环境(了解P75 页)第五章1.公建设施配套按功能性质分类:①教育②医疗卫生③文体④商业服务⑤社区服务⑥金融邮电⑦市政公用⑧行政管理等2.公建设施的规划布置一、沿街布置①沿街双侧布置②沿街单侧布置③步行商业街、成片布置:院落型、广场型、混合型第六章1. 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① 机动车行道 单车道宽 3~3.5m 双车道宽 6~6.5m② 非机动车道 自行车单车道宽 1.5m 双车道宽 2.5m③人行便道 设于车行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便道最小宽度为 1m ,其他地段人行步道最小宽 度可小于 1m 。
如人行便道的宽度超过 1m 时可按 0.5m 的倍数递增④ 人行梯道 当居住区用地坡度或道路坡度≥ 8%,应辅以梯步并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 行,坡道坡度比≤ 15/34 。
长梯道每 12~18级需设一平台2.在安全视距的清除范围内, 规定不得设置 1.2m 视线高度以上的障碍物, 以确保行车安全三 、 混合布 成片相结合四 、 其他布 3.P101-106看表(重点)置:沿街和3.(重点)4.居住区道路分级(重点宽度要求看P110-111 页图)5.无障碍设计(看ppt )6.停车设施规划设计在居住区内的布局常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①分散设置:可利用路边、庭院以及边角零星地段,由于规模小布置自由灵活,形式多样,使用方便,缺点是零散不易管理,影响观瞻。
职能临时或短时间使用。
②集中设置:注意规模的控制,过大的停车场不仅占地多,使用不便,同时有碍观瞻。
增加绿荫保护车里防止暴晒、降解噪音和空气污染。
7.P11 页停车场行车通道与停车位的关系(图)第七章1. 绿地基本布置形式①规则式②自由式③混合式2.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①组团不小于0.5 ㎡/ 人②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 ㎡/ 人③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 ㎡/ 人第八章(计算)1.P140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含义?计算?)2.P141 主要指标计算3.计算口径P1424.P143 页住宅建筑净密度与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例题讨论第九章1.设计地面按其整平连接形式分为①平坡式(适用于建筑密度较大、地下管线复杂的地段)②台阶式(适用于建筑密度较小,管网线路较简单的地段)③混合式2.竖向设计方法的两种方法的区别与特点①设计标高法特点:规划设计工作量较小,且便于变动、修改。
缺点比较粗略,有些部位标高不明确,为弥补不足,常在局部加设剖面。
②设计等高线法特点:便于土石方量的计算、容易表达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关系、便于检查设计标高的正误,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地段或山坡地缺点:工作量较大且图纸因等高线密布读图不便,实际操作可适当简略区别:操作步骤基本一致,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差异,设计标高法用标高和箭头表达竖向设计,设计等高线法则用设计标高和设计等高线表达竖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