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下概念性设计PPT课件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概述》PPT课件

100
居住小区 55~65 12~22 9~17 5~15 100
居住组团 70~80 6~12 7~15 3~6 100
精选ppt
五、居住区空间结构
27
1、住宅——居住区——城市的空间关系
精选ppt
2.空间层次
28
居住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 分。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半 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就 居住区规划设计而言,主要对户外生活空间形态 与层次的构筑与布局进行规划。
居住区的空间景观应该从建筑层数的选择 与分布,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布局、 形态、用途、尺度,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和 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空间 景观的组织,特别应该考虑沿居住区内部 道路和周边道路行进时的景观变化与特征 表现。
精选ppt
3.空间景观
31
居住区空间景观的塑造应注重城市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用, 关注在此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意义, 努力赋予居住区的空间景观与形象以文化和传统的含义。
➢ 满足规定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 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 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
精选ppt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单位: %)
26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R01)
2.公建用地 (R02)
3.道路用地 (R03)
4.公共绿地 (R04)
居住区用地
居住区 50~60 15~25 10~18 7.5~18
现状、区位分析
43
现状分析主要指现有人工环境设施及周边 关系;地形分析主要包括基地的地面高程、 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
地面上人工环境设施包括人工工程设施 (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等);人 工自然设施(植被、农田、水塘等)。现 状分析主要对各类设施加以确认,并分辨 需保留、利用、改造、拆除、搬迁的项目。
居住小区 55~65 12~22 9~17 5~15 100
居住组团 70~80 6~12 7~15 3~6 100
精选ppt
五、居住区空间结构
27
1、住宅——居住区——城市的空间关系
精选ppt
2.空间层次
28
居住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 分。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半 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就 居住区规划设计而言,主要对户外生活空间形态 与层次的构筑与布局进行规划。
居住区的空间景观应该从建筑层数的选择 与分布,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布局、 形态、用途、尺度,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和 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空间 景观的组织,特别应该考虑沿居住区内部 道路和周边道路行进时的景观变化与特征 表现。
精选ppt
3.空间景观
31
居住区空间景观的塑造应注重城市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用, 关注在此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意义, 努力赋予居住区的空间景观与形象以文化和传统的含义。
➢ 满足规定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 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 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
精选ppt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单位: %)
26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R01)
2.公建用地 (R02)
3.道路用地 (R03)
4.公共绿地 (R04)
居住区用地
居住区 50~60 15~25 10~18 7.5~18
现状、区位分析
43
现状分析主要指现有人工环境设施及周边 关系;地形分析主要包括基地的地面高程、 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
地面上人工环境设施包括人工工程设施 (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等);人 工自然设施(植被、农田、水塘等)。现 状分析主要对各类设施加以确认,并分辨 需保留、利用、改造、拆除、搬迁的项目。
居住区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ppt课件

• 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 10% ~15 %的 体育活动场地。
➢开放社区与公共空间 对城市的开放 对居民的开放(公众利益优先)
居住区配套设施
标准划定
表5.0.3
➢ 建立“都市核心带” ——开放空间 ➢ 公共空间优先设置 ➢ 大型公建结合公交设置
武汉城市花园
都市核心带
PART 03
• 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 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 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
• 居住区应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路网密度不应小于 8km/km2;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宜为150m-250m,并应与居住街坊 的布局相结合。
1)不同年龄的居民和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构成
老人和儿童的存在为社区注入活力
邻里设计
混合型居住人口能够增加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不同需求,从而有助于街区商业走向繁荣
2)不同的住宅类型:公寓、独户住宅、联排住宅等
住宅在户型、面积和价格方面具有多样性是社区混合的前提
不同的居住建筑根据需要位于邻里中不同的位置,同时考虑绿化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营造
1500-4000 300
300-1000 -
户数 人口
面积(公顷)
居住区 1~1.6万
3~5万
50~100
居住小区 3000~5000
1~1.5万
15~35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4~6
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融入城市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
➢开放社区与公共空间 对城市的开放 对居民的开放(公众利益优先)
居住区配套设施
标准划定
表5.0.3
➢ 建立“都市核心带” ——开放空间 ➢ 公共空间优先设置 ➢ 大型公建结合公交设置
武汉城市花园
都市核心带
PART 03
• 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 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 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
• 居住区应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路网密度不应小于 8km/km2;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宜为150m-250m,并应与居住街坊 的布局相结合。
1)不同年龄的居民和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构成
老人和儿童的存在为社区注入活力
邻里设计
混合型居住人口能够增加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不同需求,从而有助于街区商业走向繁荣
2)不同的住宅类型:公寓、独户住宅、联排住宅等
住宅在户型、面积和价格方面具有多样性是社区混合的前提
不同的居住建筑根据需要位于邻里中不同的位置,同时考虑绿化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营造
1500-4000 300
300-1000 -
户数 人口
面积(公顷)
居住区 1~1.6万
3~5万
50~100
居住小区 3000~5000
1~1.5万
15~35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4~6
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融入城市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PPT演示课件

• 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 • (1)住宅用地 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附近必要
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人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 杂务院等 •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 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 和绿地等 • (3)道路用地 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 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 (4)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 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
• 1、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 满足个体的需求,满足群体的需求,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 2、生态优化原则 可持续的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 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 3、社区发展原则
26
需求层次理论 :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动 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 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
24
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 2、居住区详细规划的内容
(a)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b)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必建地区的用地大
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 (c)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d)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
“安全、清洁、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宽敞、阳光、安静、文 明”的生活质量。
住宅户型要与现代化生活条件相结合,建筑造型要具有特色。 环境设计要注重创造与现代生活、交往相适应的场所,并注意与周边 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整体造型设计应符合审美及艺术原则,在形体、尺度、比例、质感、 色彩上要相互协调,能正确传达视觉信息,具有地方特色。
留出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人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 杂务院等 •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 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 和绿地等 • (3)道路用地 指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 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 (4)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 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
• 1、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 满足个体的需求,满足群体的需求,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 2、生态优化原则 可持续的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 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 3、社区发展原则
26
需求层次理论 :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动 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 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
24
3.2、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 2、居住区详细规划的内容
(a)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b)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必建地区的用地大
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 (c)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d)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
“安全、清洁、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宽敞、阳光、安静、文 明”的生活质量。
住宅户型要与现代化生活条件相结合,建筑造型要具有特色。 环境设计要注重创造与现代生活、交往相适应的场所,并注意与周边 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整体造型设计应符合审美及艺术原则,在形体、尺度、比例、质感、 色彩上要相互协调,能正确传达视觉信息,具有地方特色。
居住区规划课件整理PPT课件

对日照朝向的要求较高。当地居民对 -15度到 15度之间的住宅朝向接受程度比较好,对规划 形态的灵活性产生一定制约。
-15˚≤ a ≤15˚
1.23H,1.26 H
○ 多层间距 南侧建筑高度在18米以下的(含18米),其
建筑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3倍;南侧建 筑高度超过18米,其建筑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 高度的1.26倍。
2020/3/29
20
2020/3/29
21
初步设计
步骤六
6.方案强排调整
方案进行强排规划后,整体会满足任务书的相关指标,但是空间和 户型均很呆板,这时应进行方案的调整。
调整主要在以下二个方面: ①整体空间效果,城市天际线 ②户型产品
2020/3/29
22
2020/3/29
23
2020/3/29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户型要符合楼层高度(即消防的要求)
②户型要符合市面上流行的户型
③户型要考虑日照的影响
④如何在总图中放置合理的户型
2020/3/29
38
7-11F
12-18F
18F以上
一个楼梯+一个电梯
二个电梯(其中一个为 消防电梯兼担架电梯) +一个楼梯
二个电梯(其中一个为 消防电梯兼担架电梯) +二个楼梯
63
2020/3/29
64
2020/3/29
65
2020/3/29
66
2020/3/29
67
调研内容包括: ①用地周边的道路 ②用地周边的建筑 ③用地周边的景观 ④用地内的现状(建筑、高差等)
2020/3/29
12
2020/3/29
13
-15˚≤ a ≤15˚
1.23H,1.26 H
○ 多层间距 南侧建筑高度在18米以下的(含18米),其
建筑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3倍;南侧建 筑高度超过18米,其建筑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 高度的1.26倍。
2020/3/29
20
2020/3/29
21
初步设计
步骤六
6.方案强排调整
方案进行强排规划后,整体会满足任务书的相关指标,但是空间和 户型均很呆板,这时应进行方案的调整。
调整主要在以下二个方面: ①整体空间效果,城市天际线 ②户型产品
2020/3/29
22
2020/3/29
23
2020/3/29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户型要符合楼层高度(即消防的要求)
②户型要符合市面上流行的户型
③户型要考虑日照的影响
④如何在总图中放置合理的户型
2020/3/29
38
7-11F
12-18F
18F以上
一个楼梯+一个电梯
二个电梯(其中一个为 消防电梯兼担架电梯) +一个楼梯
二个电梯(其中一个为 消防电梯兼担架电梯) +二个楼梯
63
2020/3/29
64
2020/3/29
65
2020/3/29
66
2020/3/29
67
调研内容包括: ①用地周边的道路 ②用地周边的建筑 ③用地周边的景观 ④用地内的现状(建筑、高差等)
2020/3/29
12
2020/3/29
13
《居住区规划》PPT课件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i、素质、居民行为、心理
社会的因素:制度、政策等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规模分级: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 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人口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13
一、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用地项目:
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 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杂院等)。
14
15
16
17
二、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为居民解决、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
文化生活需要的方便、舒适、卫生、安全、优 美的环境。
居住区规划要求
满足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要求 考虑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做到恰当、相应的
安排 适应居民生活习惯 考虑居住区所处地的自然、气候等条件 有发展的可能
集约化
社区化
生态化
有机化
智能化
颐养化
11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一、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二、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三、住区设计的内容与成果 四、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
12
一、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基本要素:
物质要素:
责任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因素
精神要素:
我国住宅建设投资比例的发展
1949—1978年 1979—1989 1991 2000
0.78%
1.0% 3.67% > 5%
10
三、展望 国际居住标准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孙中山 最低标准:每人一个床
文明标准:每户一套房
居住区规划设计_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PPT30页)

► (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 (4)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 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 (6)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设计 ,起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古树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 貌。
优点;形成有效的社区边界,创造良好私密 的生活空间。社区规模小,易封闭,利于小孩 安全,老人可以随意走动,符合传统习惯
缺点;通风日照不如开敞式,楼房之间绿化 得不到充足日照通风 适用范围‘占地较小,追求品质的客群的产品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集约式布局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
►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 (5)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 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 (1)规划布局与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 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住区 的污染和干扰;
特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但空间容 易呆板、单调
居住区组团形式:合院式
这种布置形式形成近乎封闭的空间,其 有一定的空地面积,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 息园地,形成的院落比较完整,对于寒冷 及多风沙地区,可以阻挡风沙入侵及减少 院内积雪口同时,院落的形成也有利于居 民交往,空间领域感强,对院落的安全防 卫也特别有利。周边布置的形式还有利于 节约土地,提高居住建筑密度,但这种布 置方式将出现一部分朝向较差的居室,转 角单元空间较差,对地形的适应性差,夏 季通风也会出现遮挡和死角,故而炎热地 区要慎用。
► (4)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 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 (6)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设计 ,起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古树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 貌。
优点;形成有效的社区边界,创造良好私密 的生活空间。社区规模小,易封闭,利于小孩 安全,老人可以随意走动,符合传统习惯
缺点;通风日照不如开敞式,楼房之间绿化 得不到充足日照通风 适用范围‘占地较小,追求品质的客群的产品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集约式布局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
►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 (5)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 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 (1)规划布局与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 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住区 的污染和干扰;
特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但空间容 易呆板、单调
居住区组团形式:合院式
这种布置形式形成近乎封闭的空间,其 有一定的空地面积,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 息园地,形成的院落比较完整,对于寒冷 及多风沙地区,可以阻挡风沙入侵及减少 院内积雪口同时,院落的形成也有利于居 民交往,空间领域感强,对院落的安全防 卫也特别有利。周边布置的形式还有利于 节约土地,提高居住建筑密度,但这种布 置方式将出现一部分朝向较差的居室,转 角单元空间较差,对地形的适应性差,夏 季通风也会出现遮挡和死角,故而炎热地 区要慎用。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课件

04 居住区环境设计
绿化环境设计
绿化覆盖率
确保居住区内绿地面积足够,提 高居住环境的绿化覆盖率,为居 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休闲
场所。
植物种类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 适宜的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 、花卉等,以丰富绿化层次和色彩 。
绿化布局
合理规划绿化布局,将公共绿地、 宅旁绿地、道路绿化等有机结合, 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ppt课件
•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 居住区规划布局设计 • 居住区建筑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案例
01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对城市中住宅 集中区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 景观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的过程 。
目标
创造宜居、舒适、安全、美丽的 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水景环境设计
1 2 3
水景类型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定位,设计不同类型的水景 ,如池塘、溪流、喷泉等,以增加居住区的灵气 和活力。
水质保障
采取有效的水质保障措施,如定期换水、过滤设 备等,确保水景的清洁卫生,为居民提供安全、 舒适的休闲环境。
水景与建筑、环境的融合
将水景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相融合,形成和谐统 一的整体效果,提升居住区的品质。
THANKS 感谢观看
住宅组团布局
总结词
住宅组团布局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区氛围。
详细描述
住宅组团布局应注重多样性和协调性,以营造宜居的社区环境。在规划住宅组团时,应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喜好, 设计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住宅,以满足不同家庭和生活方式的需求。同时,住宅组团布局应考虑日照、通风等因素 ,以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居住区规划》PPT课件

•里坊制:秦汉时期出现了面积约为1平方里(约17公 顷)的“闾里”;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居住单元称为 “里”,面积约30公顷左右,发展到唐代的“坊”, 面积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形式与早期 运用井田制路网的规划理念是分不开的。
•街巷制:北宋时期,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里坊 的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替代,住宅直接面 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居住区的环境水平,可以作为规 划设计方案评定和建设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依据之一。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我国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简要演进历程
•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佩里提出了“邻里单 位”的概念,以小学的服务半径控制邻里单位 的人口规模,并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 构成城市的“细胞”。50年代出引入我国,并 在上海曹阳新村的建设中得到体现。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
居住区—— •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
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 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 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基本可以在居住区内得到解 决,居住区实际已具备小型城市的功能。
• 社区的含义很丰富,简单地讲,社区是指 “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 生活共同体”。
•街巷制:北宋时期,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里坊 的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替代,住宅直接面 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居住区的环境水平,可以作为规 划设计方案评定和建设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依据之一。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二. 居住区规划整体布局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我国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简要演进历程
•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佩里提出了“邻里单 位”的概念,以小学的服务半径控制邻里单位 的人口规模,并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 构成城市的“细胞”。50年代出引入我国,并 在上海曹阳新村的建设中得到体现。
一. 居住区规划概述
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
居住区—— •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
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 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 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基本可以在居住区内得到解 决,居住区实际已具备小型城市的功能。
• 社区的含义很丰富,简单地讲,社区是指 “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 生活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人车混行;我国目前大多数采用这种形式,因为小汽车数量相对来说较小,同时还考虑经济性; 局部分行是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居住区内各级公共服 务中心或中小学的专用步行道,但在步行道和车行道的交叉处不采用立交。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概念性方案设计)
PART.3 Creation makes future ......
3. (1)概念性规划
4.
A、依据用地的条件和区位确定规划用地的主要出入口方向和数量。
5.
B、按规划条件估计建筑的基本形态和层数。
6.
C、依据出入口的位置和建筑的基本形态考虑核心景观的位置和布置方式。
7.
D、依据出入口和景观的布置方式大致确定住区道路的走向和连接方式。
8.
E、依据现场的地形地貌确定住区组团建筑的围合方式。
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m。
B、 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00m。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00m,消防车道上空 4.00m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D、住宅区内应设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
大于2.5%; E、尽端或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设15x15米的回车场; F、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踏步解决竖向通行,并应在指步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G、应满足住宅区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H、各类住宅区靠路距建筑边缘的最小距离要求; I、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米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信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
(2)正式方案 A、依据最终的用地条件确定规划的红线范围,需不需要调整原来的概念性方案。 B、确定规划用地的主要出入口是否合理。 C、按规划条件完善建筑的基本形态和层数,核算所有的经济技术指标。 D、依据出入口的位置和建筑的基本形态完善所有景观布置方式。 E、依据现场的地形地貌确定住区组团建筑的围合方式是否合理。 F、确定场地的大致标高,确定道路的走向,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如何衔接,地面的标高如何进行控制。
(2)交通组织的方式
A、人车分流;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车行通路在空间上分开,形成独立的两个道路系统。车行路 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组群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 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 的住户停车位,尽端或道路应设回车场;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 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人车分行尽量避免步行与车行的重叠,但允许 交叉,可采用立交或高架。
应在建筑物低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概念性方案设计)
PART.3 Creation makes future ......
(5) 消防车道布置
A、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 边设置消防车道,且不得小于1/4周长。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 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C、 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不宜小于15m×15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 场不宜小于18m×18m。
(3)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A、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住宅区内的路网布局包括住宅区出入口的位
置与数量,应该适合居民通勤交通的主流方向,避免其它交通的穿行和误行,保证安全、便捷。 B、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C、因地制宜,住宅区的路网布局经济,合理。 D、应满足居民日常出行以及区内商店、货车、消防车、搬家车、垃圾车以及市政工程车辆的通
Creation makes future ......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下)
(概念性方案设计)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概念性方案设计)
PART.3 规划设计
Creation makes future ......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概念性方案设计)
PART.3
1. 总体规划:
2.
行,同时应考虑居民小汽车通行的需求。(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空间)。
(4)技术经济要求
A、对于居住小区或较大规模的住宅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道路入口; B、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间距长应小于150米; C、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高于居住小区级的道路或红线宽度大于10米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
Creation makes future ......
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 • 功能上:保证日照通风,安静舒适,方便安全; • 经济上:土地和空间的合理使用,方便施工、管理,选择合适的技术经济指标; • 美观上:必须运用各种美学概念和手段,创造一个和谐优美,明快,亲切,大方,富有个性
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概念性方案设计)2. Nhomakorabea路规划:
PART.3 Creation makes future ......
(1)道路分级
道路的分级应对应于相应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同时主要针对车行道路,如果是居住区道路一般分
成四级,即: A、居住区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 小于15米,车行道路宽一般为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人行道宽 度一般在2~4米左右。 B、居住小区级;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10~14米,车行宽 度5~8米,多采用一块板形式,人行道宽度1.5~2米。 C、居住组团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小区内部的主要道路,其道路红线宽一般在8~10米,车行道路 5~7米,一般在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专门的人行道。 D、宅间小路四级。宅间小路,是指直接通到住宅单位入口或住户的通路,其路幅宽度大于等于2.5 米,当连接高层住宅时大于等于3.5米。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概念性方案设计)
PART.3 Creation makes future ......
3. (1)概念性规划
4.
A、依据用地的条件和区位确定规划用地的主要出入口方向和数量。
5.
B、按规划条件估计建筑的基本形态和层数。
6.
C、依据出入口的位置和建筑的基本形态考虑核心景观的位置和布置方式。
7.
D、依据出入口和景观的布置方式大致确定住区道路的走向和连接方式。
8.
E、依据现场的地形地貌确定住区组团建筑的围合方式。
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m。
B、 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00m。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00m,消防车道上空 4.00m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D、住宅区内应设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
大于2.5%; E、尽端或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设15x15米的回车场; F、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踏步解决竖向通行,并应在指步旁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G、应满足住宅区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H、各类住宅区靠路距建筑边缘的最小距离要求; I、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米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信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
(2)正式方案 A、依据最终的用地条件确定规划的红线范围,需不需要调整原来的概念性方案。 B、确定规划用地的主要出入口是否合理。 C、按规划条件完善建筑的基本形态和层数,核算所有的经济技术指标。 D、依据出入口的位置和建筑的基本形态完善所有景观布置方式。 E、依据现场的地形地貌确定住区组团建筑的围合方式是否合理。 F、确定场地的大致标高,确定道路的走向,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如何衔接,地面的标高如何进行控制。
(2)交通组织的方式
A、人车分流;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车行通路在空间上分开,形成独立的两个道路系统。车行路 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组群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 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 的住户停车位,尽端或道路应设回车场;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 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人车分行尽量避免步行与车行的重叠,但允许 交叉,可采用立交或高架。
应在建筑物低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概念性方案设计)
PART.3 Creation makes future ......
(5) 消防车道布置
A、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 边设置消防车道,且不得小于1/4周长。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 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C、 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不宜小于15m×15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 场不宜小于18m×18m。
(3)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A、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住宅区内的路网布局包括住宅区出入口的位
置与数量,应该适合居民通勤交通的主流方向,避免其它交通的穿行和误行,保证安全、便捷。 B、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C、因地制宜,住宅区的路网布局经济,合理。 D、应满足居民日常出行以及区内商店、货车、消防车、搬家车、垃圾车以及市政工程车辆的通
Creation makes future ......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下)
(概念性方案设计)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概念性方案设计)
PART.3 规划设计
Creation makes future ......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概念性方案设计)
PART.3
1. 总体规划:
2.
行,同时应考虑居民小汽车通行的需求。(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空间)。
(4)技术经济要求
A、对于居住小区或较大规模的住宅区,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对外联系的道路入口; B、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间距长应小于150米; C、当住宅区的主要道路(高于居住小区级的道路或红线宽度大于10米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
Creation makes future ......
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 • 功能上:保证日照通风,安静舒适,方便安全; • 经济上:土地和空间的合理使用,方便施工、管理,选择合适的技术经济指标; • 美观上:必须运用各种美学概念和手段,创造一个和谐优美,明快,亲切,大方,富有个性
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探讨(概念性方案设计)2. Nhomakorabea路规划:
PART.3 Creation makes future ......
(1)道路分级
道路的分级应对应于相应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同时主要针对车行道路,如果是居住区道路一般分
成四级,即: A、居住区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 小于15米,车行道路宽一般为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人行道宽 度一般在2~4米左右。 B、居住小区级;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10~14米,车行宽 度5~8米,多采用一块板形式,人行道宽度1.5~2米。 C、居住组团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小区内部的主要道路,其道路红线宽一般在8~10米,车行道路 5~7米,一般在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专门的人行道。 D、宅间小路四级。宅间小路,是指直接通到住宅单位入口或住户的通路,其路幅宽度大于等于2.5 米,当连接高层住宅时大于等于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