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讲解及案例分析d
住宅区规划结构及案例分析

◇主题 • 院落文化——四合院被现代文明解构,重 回‘庭院’生活才有可能使仅仅是‘集合’ 在一起的人群变成友善的邻居
◇总体规划布局 • 强调中心,相互成组,平缓过度 • 整体沿袭了周边城市的机理特征
◇空间结构 • 西山庭院在规划中首先强调出主要的空间 结构 • 地带空间的引入(边界模糊功能重合)
南 北 向 轴 线
案例分析---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
水轴
案例分析---北京吉大城小区
康有为广场
建 筑 空 间 对 称 轴
案例分析
(3)向心式布局
定义: 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 的向心性,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向心式”布局 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脉)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布置居 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居住区中心。各居住分区围绕 中心分布,既可以用同样的住宅组合方式形成统一格局,也可以允许不同的 组织形态控制各个部分,强化可识别性。该布局可以按居住分区逐步实施, 一部分实施过程中不影响其他居民的生活活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 “向心式”布局是目前规划设计方案中比较常见的布局形态。 优点:各居住分区围绕中心分布,既可 用同样的住宅组合方式形成统一格局也 可以允许不同的组织形态控制各个部分, 强化可识别性。 缺点: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 适用范围: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 地貌(水体、山脉)为构图中心,同时 结合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居住中心。
广州可逸名庭
两边开口,由窄到宽,逐渐开敞的感觉。
南北向D/H=2.3 东西向D/H=2.8 都处于围合空间 范围,处于喧闹地段, 也可享受安逸的氛围。
案例一:遵义市世纪花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 现状,地形分析
居住区案例分析课件

——案例分析
.
1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
2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北京当代MoMa
.
3
项目名称: 北京当代MOMA 设 计 人: 斯蒂芬·霍尔 建造地点: 中国 北京 项目类别: 综合公寓 占地面积: 6.18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 22万平方米 施工时间: 2005年12月- 2008年6月
.
25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总规划布局
整个小区由13个院落, 五个地带空间(形象地带、景观地带、绿色走廊、休闲地带、院落), 一个公共配 套区(商业街、会所、幼儿园)组成。
小区的东北角布置商业街、会所、幼儿园, 5#、6#楼东侧设置底商, 与东侧的商业街共同形成小区的步行 商业街。8班全日制幼儿园(3个托儿班、5个幼儿班)为大区配套, 其出入口从商业街引入, 并设计了单独的儿 童活动场地。其余小区内配套的设备用房根据其服务的半径, 放于小区的相应位置。
.
26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小区用地面积 9.8814公顷
配套建筑面 积
924平方米
小区建筑面积 住宅建筑面积
145852平方米(地上 112709平方米,地下: 33143平方米)
106419平方米
容积率 小区绿化率
1.14 30%
地下车库建筑面 31874平方米 积
结构体系
住宅部分为剪力墙
.
经济技术指标
4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区位分析
当代MOMA位于香河 园北街与左家庄西街交叉 口。(其中香河园北街是 通往首都机场的快速路。) 地处东直门商圈。坐拥东 直门、工体, 燕莎使馆区等 诸多核心区域, 附近有东直 门外医院、朝阳医院等多 家大中型医院;另外, 附近 还有北京五中、北京四中、 163中学、55中学、曙光 小学、十字坡幼儿园、北 海幼儿园等, 东城区集中了 许多著名的中小学。
居住区案例分析

居住区案例分析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是获得睡眠、休息、储存私人物品和进行私人活动的地方。
因此,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将以某个居住区为例,对其进行案例分析。
该居住区位于城市的郊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整个居住区由多栋住宅楼组成,周围环绕着绿树和花园。
居住区内设有公园、游泳池、健身房等配套设施,方便居民进行休闲和娱乐活动。
该居住区的交通便利,周边道路宽敞,公共交通网络完善。
居民可以通过公交车、地铁和自行车等多种方式出行,减少了对私家车的依赖,降低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居民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住宅楼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保证了建筑的结构稳固和隔热性能。
每个住宅楼都配备了电梯,方便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居民出入。
住宅楼之间设有宽敞的人行道和绿化带,使居民们可以安全地散步和锻炼身体。
居住区内还设有便利店、超市、药店等商业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居住区还规划了学校、医院和社区中心等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的教育、医疗和社交活动。
该居住区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居住区内设有垃圾分类和回收设施,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居住区还建有太阳能发电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能源需求,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综上所述,该居住区在规划和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居民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提供了丰富的配套设施,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同时,该居住区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这样的居住区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7-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7-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标题:7-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引言: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一个成功的居住区规划案例,并深入分析其设计原则和取得的成就。
一、背景介绍: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当今社会,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对于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因此,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二、案例分析:某城市X居住区规划2.1 规划目标该居住区规划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宜居性、可持续性和社区互动性的现代化居住区。
要求兼顾住房供应、公共设施建设、交通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以提供一个适合居民居住的人文环境。
2.2 设计原则在这个居住区规划案例中,设计者遵循了以下原则:首先,以人为本:强调以居民为中心,关注居民的需求和福利,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其次,功能分区:合理划分区域,划分出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和公共设施区等,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再次,生态保护:注重绿化覆盖率和环保措施的设置,保护生态环境并提供自然景观;最后,可持续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追求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
2.3 设施设置该居住区规划案例充分考虑居民的各类需求,在规划中设施设置方面十分完善:首先,建设了现代化的住房,覆盖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既有高层公寓也有独立住宅,以满足不同居民的住房需求;其次,充分考虑交通规划,设置合理分布的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方便居民日常出行;此外,规划中还包括了配套的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健身场所和公共绿地等,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
2.4 社区互动为了促进社区互动和社区建设,该居住区规划案例充分考虑了社区的组织和管理机制:首先,建立了居民参与的决策机制,鼓励居民就社区建设和管理发表意见;其次,制定完善的社区管理制度,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此外,注重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如社区中心、图书馆和公园等,为居民提供社区文化活动和共享空间。
居住区规划设计讲解及案例分析dppt课件

.
4、现状、地形分析 1)现状分析 2)高程分析 3)坡度分析 4)坡向分析 5)排水分析
.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2)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3)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另外还有独立居住小区,独立居住组团。
居住小区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 公顷。
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
三级中包含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
3、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 1)住宅用地 2)公共建筑用地 3)道路用地 4)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为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
c.滑坡:斜坡上的岩层或土体在自重、水或地震等作用下,失去平 衡而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
d.断层: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破坏了岩层的连续 整体性,而发生的断裂和显著位移现象。
e.岩溶:岩溶(又叫喀斯特)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层被水浸蚀成溶 洞,产生洞顶塌陷和地面漏斗状陷穴等一系列现象的总称。
住区的组成和功能
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与精神 • 物质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自然要素指地形地 质水文植被等;人工要素指各类构建筑物等。 • 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
.
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公建、道路、绿地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 (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7-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7-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居住区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居住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促进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角度探讨七个关于居住区规划的案例,以展示不同规划方案的特点和效果。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城市新区的案例。
该新区规划充分考虑到人们的居住需求和社区发展,将住宅区与商业区、娱乐区和公共空间相结合。
在住宅区内,规划者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置了不同类型的住宅,包括公寓、别墅和廉租房等。
同时,新区内还规划了多功能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和体育场馆,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老城区改造的案例。
该案例中,规划者将重点放在提升老城区的居住环境和社区功能上。
他们通过拆除老旧建筑、改善交通条件、修建绿化带等方式,使居住区更加宜居和安全。
此外,规划者还注重保护老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并融入现代化的设计元素,以保持其独特的韵味和吸引力。
第三个案例是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居住区。
该居住区规划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规划者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能源消耗、垃圾处理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了可再生能源、节水装置和垃圾分类等措施。
同时,他们还鼓励居民采用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以减少车辆排放和交通拥堵。
下一个案例是一个关于老年人居住的规划方案。
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规划者在该居住区内设计了无障碍设施、医疗护理服务和社交活动场所。
此外,他们还考虑到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问题,设置了安全防护措施和健身设施,以提供一个舒适和方便的居住环境。
再来看一个关于低收入群体居住的案例。
在这个规划方案中,规划者充分考虑到低收入群体的负担能力和生活需求,推出了一系列低价房源和公共租赁房。
此外,规划者还在居住区内设置了就业培训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以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帮扶,帮助低收入群体改善生活条件。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居住区规划案例。
规划者通过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恢复传统文化活动和民俗风情,营造出一个有着浓厚人文氛围的居住区。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与启示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与启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住区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优秀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案例,为大家提供一些设计启示。
案例一:绿色生态居住区该项目位于我国北方一座大城市,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
设计者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绿色生态的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设计理念。
在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打造了一个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
启示:绿色生态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一需求,通过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的合理搭配,营造一个生态、环保、宜居的居住环境。
案例二:智能化居住区该项目位于南方一座沿海城市,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了智能化技术,如智能灌溉、智能照明等,提高了居住区的管理效率,节省了能源。
启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设计者应在景观设计中,合理运用智能化技术,提高居住区的管理效率,节省能源,为居民提供一个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
案例三:文化底蕴居住区该项目位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居住环境。
启示: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提升居住区的文化品味,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案例四:儿童友好居住区该项目位于一座中型城市,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专门为儿童设置了游戏区域,配备了各种儿童游乐设施,打造了一个适合儿童成长和游玩的居住环境。
启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专门设置游戏区域,配备适合儿童的游乐设施,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有趣的成长环境。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分析及案例

优缺点
• 优点:“围合式”住宅能形成有效的社区边界,创造 出一个良好私密性的生活空间。“围合”在心理上给 人以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居民有互相交往的愿望,形 成“熟人社区”。另外,“围合式”社区规模较小, 容易封闭,这样儿童能安全地在社区里面玩耍,老人 也可以随意走动,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
• 缺点: “围合式”住宅从通风、日照的角度讲不如敞 开式,比如楼宇中间的绿化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和通风
• 优点:各居住分区围绕中心分布,既可用同样 的住宅组合方式形成统一格局也可以允许不同 的组织形态控制各个部分,强化可识别性。
• 缺点: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 • 适用范围: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
(水体、山脉)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布置公 共服务设施,形成居住中心。
向心式布局---成都龙泉驿国际名城
优缺点
• 优点:居住区呈现层次递进、起落有致的均衡性
• 缺点:轴线长度较长时,如处理不好易出现单调感 • 适用范围:可高低起落
案例分析
南 北 向 轴 线
案例分析---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 水轴
康有为广场
案例分析---北京吉大城小区 建 筑 空 间 对 称 轴
案例分析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片块式布局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围合式布局
目录
• 围合式布局的定义 • 围合式布局的优缺点 • 案例分析
定义
住宅沿着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 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 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 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 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 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 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适的空间, 日照、通风和 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 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
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及范围; 2)确定规模(人口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
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
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
居住使用的地段。 居住街坊的规划布置,以满足街坊内居民生活居住的
基本要求为原则。街坊内除居住建筑外还要有托儿所、幼儿园、 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成人和儿童游憩、运动的场地和绿地。 居住建筑在街坊内的布置方式主要有周边式、行列式、混合式 等形式,可结合建筑设计组成不同组团,使建筑群面貌既有整 体感又避免单调。街坊面积一般为2~10公顷。
中国在50年代初期,城市的新建居住区采用过居住街 坊的布置形式。50年代后期起,较多地采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 式,因为居住小区的规模比较大,比较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 居民生活要求,在规划布局上也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住宅群 住宅群没有规定的规模,服务设施也因规模和需要而
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 式。
c.滑坡:斜坡上的岩层或土体在自重、水或地震等作用下,失去平 衡而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
d.断层: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破坏了岩层的连续 整体性,而发生的断裂和显著位移现象。
e.岩溶:岩溶(又叫喀斯特)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层被水浸蚀成溶 洞,产生洞顶塌陷和地面漏斗状陷穴等一系列现象的总称。
3)工程地质 a.地质构造,土的特征及允许承载力; b.地层的稳定性;(如滑坡,断层,岩溶等) c.地震情况及烈度等级;
4)水源 a.地面水 b.地下水 c.城市给水管网供水
5)排水 a.排入河湖; b.排入城市排水管网; c.排入污水清洁度要求;
6)防洪 a.历史最高洪水位;(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洪水位) b.所在地区对防洪的要求和采取的措施; 7)道路交通 a.邻接车行道等级,路面宽度和结构形式; b.接线点坐标,标高和到达接线点的距离; c.公交车站位置,距离; 8)供电 a.电源位置,引入供电线的方向和距离; b.线路敷设方式,有无高压线经过;
• 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并不被小区道路
穿越的地块,居住组团内设有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 设施和组团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 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 居
住宅街坊 城市中由街道包围的、面积比居住小区小的、供生活
5)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 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 延伸,形成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 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 可很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对旧城改建和用地紧 缺的地区尤为适用。
f.地震: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大的自然现象。
4、现状、地形分析 1)现状分析 2)高程分析 3)坡度分析 4)坡向分析 5)排水分析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2)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3)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另外还有独立居住小区,独立居住组团。
住区的组成和功能
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与精神 • 物质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自然要素指地形地 质水文植被等;人工要素指各类构建筑物等。 • 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
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公建、道路、绿地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 (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4)围合式布局
住宅沿着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 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 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 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 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适的空间,日照、通 风和 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 本”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 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满足如下要求:
1)方便——人的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配水平和质量。 2)舒适——健康环境与居住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 谐。 3)安全——居住社会环境和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全。 4)优美——人与视觉环境的情景沟通与交融。
•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
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相对完 整的地段,小区内设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 和公共绿地。居住小区可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 的一个单位。
–公建用地:与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 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 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道路用地: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 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 放场地。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 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 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社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 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目标是期望形成 一个良好的社区,是建构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 系,在物质形态上构筑生活空间与场所。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具 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服务系统。居民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 系并形成小社会是社区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希望形成的目标之一。
居住区规划设计
目录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 第三章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 第四章 公建用地规划设计 第五章 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第六章 居住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 第七章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一、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1、居住区基本要素构成 物质要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因素:各种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素质、居民行为、居民心理生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物业、邻里关系等
9)人文资料
a.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等)
b.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等)
c.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以及各类建筑工程造 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3、几种不良地质现象
a.冲沟:冲沟是土地表面较松软的岩层被地面水冲刷而成的凹沟。
b.崩塌:山坡、陡岩上的岩石,受风化、地震、地质构造变动或因 施工等影响,在自重作用下,突然从悬崖、陡坡跌落下来的现象。
2)规划设计方案图
a.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各项用地界线确定及布置,住 宅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公建设施及社区中心布置,道路结构 走向,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布置)
b.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包括住宅各类平、立面图,主 要公建平、立面图)
3)工程规划设计图 a.竖向规划设计图 b.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
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 a.全区鸟瞰或轴测图 b.主要街景立面 c.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
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 a.规划设计说明 b.技术经济指标
四、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
1、国家政策、法律、规范性资料项目 a.城市规划法规; b.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c.其他工程相关规范; d.城市总体规划; e.区域规划; f.控制性详细规划; g.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2、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项目 1)地形图: a.区域位置地形图;比例尺:1:5000或1:10000 b.建设基地地形图;比例尺:1:500或1:1000 2)气象: a.风象;(年、季节风向、风速、风玫瑰图) b.气温;(绝对最高、最低和最热日、最冷日的平均气温) c.降水; d.云雾及日照; e.空气湿度、气压、雷击、空气污染度,地区小气候等;
6)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 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 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 界升华。
住区的环境组成
• 为居住活动提供场所: • 内部居住环境 • 外部居住环境:空间、空气、声、热、光、视觉、生态、邻 里和社会等。
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1)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
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 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 局形式。
根据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的 划分:城市住区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个基本层 次。
–居住区: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 –居住小区:10000-15000人 –居住组团:1000-3000人
居住区: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
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会 形成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 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2、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