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
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建设思想,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我对红色文化有着深刻的感受,经过了深入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我的心得体会如下:首先,在我的眼中,红色文化是一种伟大的文化。
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革命斗争。
红色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精神,它向我们诠释了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作为一种伟大的革命思想,它代表着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
它的强大魅力正是激励了几代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让我们执着追求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在红色文化中,我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
在困难的时刻,红色文化发挥出了它所能承载的最大力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了理想而奋斗。
这种团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特色,也是红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因为有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解放战争才能获得胜利,改革开放才能更快的发展。
再次,红色文化是激励人们前进的源泉。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往往意志消沉,心灵疲惫。
但是,红色文化的价值正是能够启示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渴望,激励着我们追求更高追求更好。
现实中,虽然我们依然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障碍,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在红色文化的指引下,我们的精神将会变得更加坚定,我们的前进之路将变得更加清晰。
总之,红色文化的价值是无法用言语和语言的。
然而,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才能继承在红色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在我心中,红色文化是一种永恒的文化,它不仅代表了革命的时代背景,还代表了一个民族追求真理和希望的思想,更是代表了一种奋斗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时光荏苒,我们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红色文化的魅力将一直激励着我们追求未来。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新时代青年奋进力量感想

序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情趣,渗透在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新时代青年的奋进力量新时代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生力军。
他们具有热情、朝气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青年秉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展现出了强大的奋进力量和责任担当。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年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年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给现代青年以启迪、激励和指引;而现代青年则在时代的洪流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坚守的信仰和力量源泉。
只有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五、汇聚青年奋进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汇聚青年的奋斗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新时代的青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让我们汇聚青年的奋进力量,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中华民族的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它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情趣,渗透在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0篇)关于弘扬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
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 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
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
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
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
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
“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文化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近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和使命。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
在文化的滋养下,中华民族不断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为实现伟大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首先,文化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触角与精神指引。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智慧。
这些经典著作、思想体系和价值理念,为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文化认同提供了根本依托。
《中庸》弘扬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为后人树立了儒家学派的典范。
这些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一脉相承,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其次,文化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独特的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包含了思想、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电影、传媒等多个方面。
中国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赞誉。
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京剧、山水画、太极拳等源远流长,流传至今,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同时,中国的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国际舞台上蓬勃发展,书画、雕塑、音乐、电影等领域中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
这些文化的传播,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同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此外,文化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维创新和科技突破的源泉。
文化的繁盛与创新密切相关,多元的文化环境和主张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深厚,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这为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
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撑和推动。
随着文化繁荣的推动,中国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在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和科技突破正走向世界,为实现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3篇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1看完这本书。
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
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一文了。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俄……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
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
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
”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残拉文明……若是圆明园重建拉,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
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建筑,或许它的重要不能与天安门、故宫相比,但是,后两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前一者让我们永记耻辱,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呼吁。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2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
关于文化的即评金句

关于文化的即评金句
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7.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
8. 文化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是促进世界和谐的纽带。
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
10.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一些关于文化的即评金句,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一、简介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凝聚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
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我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凝结了国家和民族的期盼和努力。
那么,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是一种深邃而独特的文化形态,融合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悠久灿烂的艺术传统、深厚的历史积淀等众多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国家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通过各种载体,如《诗经》、《论语》、《金瓶梅》等,传承千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我国人。
它对我国人的性格、思想、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底蕴。
三、中华文化对伟大复兴的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它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人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
在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中华文化不断激励着我国人振奋精神、坚定信念,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
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中华文化不断激发着我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助力我国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国家实力不断提升。
四、深度解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也是中华文化独特精神的体现。
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振兴,更是我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在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声提供保障。
五、我的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是伟大复兴的重要内涵。
我们应该以自豪的姿态,坚定地守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将其与当代我国发展相融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总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中医药文化是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创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也是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0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出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提出了“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重要观点,确立了中医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
继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项目编号:16ZDA2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彬彬,中共本溪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主任,哲学副教授,哲学硕士;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摘要: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可谓历久弥新、光明璀璨、包罗万象,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经历了巨大的破坏和消耗,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以回归和复兴。
20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使大众关注的焦点又重新回到中华传统文化上来。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一种,是中华传统文化道术合一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然要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的历史使命。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医的根基与灵魂,它不仅凝聚了儒道佛文化的智慧,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而且决定了中医药学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走向。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华文化;复兴;先行者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22)04-0080-08中医药文化是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王彬彬张其成0802022第4期·总第582期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之后,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首先,我想表达的是,王树增、邓小南和葛剑雄三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帮助我们进一步全面、历史地认识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重要意义。
这一《决定》的主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但是怎样去“坚持”,怎样去“建设”,这需要方向和步骤的统一,认识和行动的一致。
康德说,没有概念的思想是空虚的。
但是,如果只有文化概念而缺乏对概念的足够正确的认识,也会导致行动的盲目和错误。
文化讲坛一直致力于做的一件事,就是为个人和社会正确的存在发展方式提供正确的理解。
我们还可以引用德国另一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每个人的存在,事实上都是与他人同在。
这种存在的方式,就是文化的方式。
国家也好,组织也好,个人也好,总是在与“他人”相处中体现出自身的长处和价值。
因此,“文化强国”的命题,放在更为辽阔和深邃的历史时空中去认识,将能显示出它异乎寻常的分量。
经济就是满足人的需求,而今天人的心理需要远比物质需要更为重要。
人的心理需要具有历史感、空间感和体验感等文化特征。
历史上,那些成功的国家和民族,都是文明进步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它们不一定能被复制,但至少说明,一个社会认知和民众行动相对一致的生存发展模式,终究会显示出文化的光芒。
王树增先生提出老百姓的心就是世道之心,就是文化之本,真正的强大是民族精神和蕴含在精神中的心灵图谱。
这就是说,中国如果要成为世界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不但需要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更需要平衡自身与外部环境的文化能力。
与利益至上的经济手段、征服威慑的军事手段和实际利益为主的政治手段不同,文化光芒只能显现于一种长远的战略的可持续进行的努力之中,这甚至可以超越现实中的力量强弱之分和数量多寡之别,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长久生存之道。
主张火烧圆明园的是英国著名的启蒙运动学家艾令,他是当时的英法联军总司令。
杜鲁门当时决定用原子弹摧毁的是东京都而不是广岛和长崎。
他们认为征服一个地区的老百姓,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击他们的文化信心,最好的办法是烧毁他们为之骄傲的文化标志性建筑物。
今天,无论何种国家或企业的战略模式,几乎都承认机遇是决定战略的重要构件。
成功不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主要是因为抓住机会的眼光。
没有这种文化眼光,机遇只能擦肩而过。
所以,奥巴马上任以后多次说的一句话就是:美国正在改变看待发展最终目标的方式。
紧随其后,希拉里提出了“巧实力”。
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或认识都有一个最理想的状态,超过这个度反而有害。
英国哲学家乔治•贝森把这种矛盾称作“品质的双向蕴含”。
文化建设是百年大计。
假如把“文化强国”只是局限于权宜之计或纸上谈兵,会有悖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邓小南教授让我们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的中国,她讲到的宋代,当时是一个文明气氛浓郁、文化气象万千、科技创新领先、选才用官有序的时代,但是这样一个具有强大文化气场的宋最终却没能“强国”,反而不断受到外族蛮夷的侵扰和羞辱,两个皇帝先后被俘虏死在北方。
这就说明,国家强大固然需要文化的支持、引领和提升,但是如葛剑雄教授所说,最终需要巧实力和真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实力和使用实力的方法最重要。
而文化建设在这种结合中的特殊使命和作用,就是所涵负的战略眼光、知识素养、审美价值与思想内容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淳化和文明的积累,完善自身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的方式。
同时又通过对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的尊重和依循,使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在内的文化产能获得巨大释放,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构件与重要支柱。
这样,文化艺术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所指出的,“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
我们再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文化的力量,“精神的运动遵循与物质运动正好相反的规律,它与它出发点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物质运动会因为阻力而减速最后静止,这就是非文化的经济发展会越来越艰难的原因;而文化却会因为习惯性、持续性形成的规模型,使其运动能量成几何级数的增加。
“文化强国”的根本,就在于这种伟大的力量!
让我们再一次用响亮的掌声,感谢王树增、邓小南和葛剑雄三位嘉宾所作的精彩演讲,感谢张泽群的出色主持!(全场鼓掌)
谢谢大家!(全场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