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
跨文化交际是当今全球化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中,语言、礼仪、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经常会导致交际障碍。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并提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差异、文化冲突、交际策略。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往往伴随着语言、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成为交际的障碍。
因此,研究跨文化交际,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1.促进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跨文化交际,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国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从而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2.促进经济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对于国际贸易与商业合作至关重要。
通过跨文化交际,不同国家的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商务洽谈与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3.促进和平与稳定。
跨文化交际可以缓解文化冲突与误解,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跨文化交际,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国的文化与价值观,从而减少误解与分歧,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1.语言差异。
不同国家的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语言的不同不仅会导致沟通的障碍,还会引发文化冲突与误解。
2.文化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
例如,中国人在交际中常常会以客套话来表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更加直接。
这种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的不适与误解。
3.价值观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之一。
例如,中国人重视集体利益,而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利益。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中的矛盾与冲突。
三、跨文化交际策略。
1.学习对方的语言与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对方的语言与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了解对方的语言与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交际与沟通。
浅谈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

浅谈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随着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是当今的一大趋势。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跨文化交际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跨文化交际论文篇1:《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摘要: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重点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分类,并以体态语为例探讨了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体态语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
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
(Malandro et al,1989:5)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1978,见Malandro,1989:7)。
或“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地生成,也可以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1981:56)。
①Malandro(Samovar etal,1981:156)和Barker(1989:5)提出,“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它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会别人的意图。
”②二、非语言交际的分类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涵盖范围极广。
非语言交际首先就是非主题的领域。
从跨文化交际出发,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为四大类进行学习:体态语、近体学、副语言、时间学。
(一)体态语体态语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也被称作肢体语言。
法斯特(J.Fast)的《体态语》被人们称为非语言交际领域行为科学家所做研究的总结。
他认为: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
跨文化交际方向论文

跨文化交际方向论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本身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跨文化意识对语言学习和使用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方向论文,供大家参考。
跨文化交际方向论文篇一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联系日益密切,英语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由于各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不同,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背景。
就英语学习而言,不仅要学习其语言,对语言文化的掌握也很重要,文化的差异性使英语教育从语言技巧教学转为语言文化和思想的教育。
分析跨文化理念对中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理念;中学英语;教育教学一、跨文化理念对中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功能和使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映射,若脱离文化去理解某种语言,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目前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化,语言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媒介,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知识、文化背景,在交流中很可能会产生语言分歧,影响正常的人际交流。
因此,在英语学习中要加强跨文化理念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在掌握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文化恰当地运用语言。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有效实现了跨文化交流,更加注重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表达形式,将英语学习立足于文化教学之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2.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人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科技日益发达,社会结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日趋频繁。
在社会经济、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社交对象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样性。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育,加强学生跨国界、跨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其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群体对文化交流的需求。
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积极发挥学生才智和潜能,充分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增强学生知识能力和交流技能,进而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跨文化交际论文(3篇)

跨文化交际论文(3篇)一、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人民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了新的期许,在现代社会中,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表现能力。
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所认为成功的交际是能够带来发展机会、财富以及和平的;失败的交际会使得敌对局面、偏见以及冲突产生。
在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中,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形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网络化等,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讲外语和理解外语时都应该遵循该外语的语用规律及文化规则。
对于法语的口语教学而言,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行为,语言的不同使得其表达的意识也会有差异,在法语中时常使用到的词汇用汉语解释意境就可能很大不同。
如:在法语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代词,代词用法比较复杂,因而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使用法语代词会变得非常困难。
针对于您(vous)和你(tu)在法语中的用法,我们在课堂或者课后的练习中已经习惯了使用tu,随后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场合也会将tu脱口而出,显然这意味着交际错误出现了。
另外,与tu所对应的动词有着简单的变位,因而学生更加喜欢在表达上使用到tu,长时间下来他们容易将语言场合忽视掉,这样错误语域的选择是外语学习中的大忌。
因此,我们需要十分的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逐步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能力加强,尽可能的将错误语境的现象减少。
如:中国自古有“爱屋及乌”的说法,法国也有着Qui m'aime,aime mon chien的说法,翻译过来就是“爱屋及狗”。
可见,中法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对于宠物的不同态度,若是学生没能够很好的掌握到、认识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发生语境错误,对于跨文化的交流非常不利。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法语口语交际的能力根据著名学者Gudykunst的理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
跨文化交际课程结课论文

跨文化交际课程结课论文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中西之间的交流也与日俱增,跨文化交际日益普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论文,供大家参考。
跨文化交际论文篇一:《试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这几方面,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终目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文化。
文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规避的存在,同时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
只有对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避免文化冲突。
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任重道远,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仅仅是打基础阶段。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一、文化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
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
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首先,跨文化交际可能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语言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和语言习惯。
这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
比如,英语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国际语言,但是即使是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语言障碍依然可能存在。
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英语口音和语法习惯,这可能导致误解和困惑。
因此,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和语言习惯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
这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个人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在一些东方国家,集体主义是更为重要的价值观,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关系。
因此,如果不了解对方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就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跨文化交际还可能涉及到非语言交流的问题。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触。
这些非语言信号可能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直接眼神接触被认为是礼貌和尊重的表现,而在一些东方国家,直接眼神接触被认为是不尊重和冒犯的行为。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适应对方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非语言交流都可能存在问题。
因此,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和语言习惯,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以及适应对方的非语言交流方式,都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因素。
跨文化交流英文议论文作文

跨文化交流英文议论文作文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our globalized world. It allows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 come together, share idea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It's a way to break down barriers and build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 who may have different beliefs, values, and traditions.When it comes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plays a crucial role. Being able to speak someone else's language, even just a few words, can make a huge difference in how you connect with them. It shows that you respecttheir culture and are making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mon their terms.However, communi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language. It's also about non-verbal cues, such as body language, facial expressions, and gestures. These can vary widely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 so it's important to be aware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be sensitive to them when interacting with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overcoming stereotypes and misconceptions. We all have preconceived notions about people from other cultures, and these can be hard to shake. It takes an open mind and a willingness to learn in order to truly connect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In today's interconnected worl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Whether it's in business, education, or everyday life, being able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s a valuable skill that can open up new opportunities and enrich our lives. It's a way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us and them, and build a more inclusive and understanding society.。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5篇)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5篇)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5篇)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在社会经济不断进展的背景下,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这就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提高同学的英语综合力量,并有效提升同学的跨文化交际力量。
但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培育同学的跨文化交际力量当作主要的英语教学目标,导致英语教学始终难以达到预期抱负的目的,也无法让同学利用英语进行顺当的沟通,无法迎合市场进展的趋势。
基于此,本文在此从跨文化交际力量培育谈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供应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进展与建设,达到推动高校英语教学进展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力量的组成老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育同学的跨文化交际力量,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跨文化交际力量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语言力量语言力量是跨文化交际力量的基本组成要素。
从本质上说,同学必需要把握相应的语言力量,包括语法学问、句型结构等等才能够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环境在此基础上,语言环境是跨文化交际力量的组成要素之一。
详细地说,语言环境可以归结为语言发生的情景、各地的风俗文化等等。
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其语言的思维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一样。
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环境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
(三)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沟通者的文化底蕴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之一。
从根本上说,语言是某个地区或某个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断进展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造就了各地语言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沟通者需要查找相应的话题,需要进入相应的语境,需要依据沟通的文化背景来说出得体的话。
换言之,假如同学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这就简单导致同学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思维,也无法查找相应的话题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吸取自己优秀文化的成果,其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并在民间广泛使用。
本文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的分析,力求加深对英汉谚语的理解,提高对英汉谚语的运用和翻译能力。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1. 引言谚语(proverb or saying)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辞海》(2000年版,491页)是这样定义的: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朗文当代高级辞典》给谚语下的定义是:‚a short well-known supposedly wise saying in simple language‛。
谚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民族心理、意识形态等是密切相连的。
2.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谚语有着较大的差别,以下将从审美角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几个方面对英汉谚语的差异进行分析。
2.1 审美差异在诸多英汉谚语差异中,最为典型的要属对待动物的态度了,其中,龙的例子最为人所熟知,在中国,龙代表帝王,象征吉利的动物,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因此有谚语‚龙眼识珠,凤眼识宅‛、‚龙投大海,虎奔高山‛。
而英美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如sow dragon’s teeth等等。
在汉语中习惯用老虎来形容勇敢、凶猛、威严,在西方,狮子常被尊为百兽之王。
因此,我们在翻译含‚lion‛(狮子)的习语和谚语时不妨用‚虎‛取而代之则更符合中国人的认同感。
如: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a lamb 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s hide狐假虎威等。
2.2 自然差异中英两国所处的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山川物产、气候差异与历史发展轨迹千差万别。
英国乃岛国,英民族生活在四面临海的岛上,擅长航海,所以英语里有很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A smooth sea never makes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而汉民族生活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广袤大陆上,谚语很多和农业生产有关. 民以食为天;瑞雪兆丰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
2.3 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而中国人受佛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大,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谚语,如佛教‚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再如道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等等。
而英国的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古希腊神话等西方经典著作,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sends mad.上帝欲毁灭之,必先使其疯狂。
2.4 思想观念差异英民族强调众生平等,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 人类血的颜色是一样的。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人人平等;而汉民族却有较强的等级观念,家族讲家法,讲辈分;社会讲宗法,将尊卑。
谚语中有‚父母在,不远游‛、‚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西方道德中,比较注重子女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一点体现在如‚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的谚语中。
还有‚All stratagems are fair in love‛、‚Love is without reason‛等就体现了男女平等 ,自由恋爱。
英民族有着开拓进取、永争第一的勇气,‚Keep up with the Jones. ‛赶上富邻居,争比阔绰。
而深受儒家‚中庸‛之道影响的汉民族则怕出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
3. 翻译策略正如刘宓庆说的:‚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
意义始终是我们关注的中心:它既是我们的出发点,又是我们的落脚点。
‛[1](p83)本着抛砖引玉的想法,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3.1文化意象的保留随着人们对不同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更多译者采用异化的策略,保留蕴涵异域文化的意象,加深和扩大了读者的文化知识面。
异化翻译理论家 Lawrence Venuti提倡翻译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即承认原语和目的语间的差异并在翻译中尽量保持和接受原语文化的异质特征[2](p91-94)。
例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译文译成‚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 ; 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条条大路通罗马译成‚All roads lead to Rome.‛完全直译,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能明白其隐含意义并保留了原汁原味。
3.2 词语替换的套译英汉两种文化中历史典故和比喻方式是存在差异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采用词语替换的套译法,即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替换文化内涵相似的英语谚语。
这类例子有S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ir there wings.说曹操,曹操到。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utter is gold in the morning, silver at noon, lead at night.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
3.3 意义的转述有些谚语的意义从字面是难以一目了然的,为帮助理解,需加以解释和说明进行意义的转述,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例如英谚‚An Englishman’s house is like castle.‛, 如果我们只翻译成‚英国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
‛中国人可能就无法理解这个谚语的真正含义,是英国人都住在城堡里还是英国人在住宅里觉得有安全感?如果我们在后面加上注释‚不经允许,不得擅自入内‛;Carry coal to Newcastle.纽卡斯尔是主要的煤炭出口中心,再运煤去那儿,意思是‚多此一举;‛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后悔徒劳无益‛或‚覆水难收‛。
3.4对联式的注释把直译和意译用对联式合并成一句,上联说的是形象,下联讲的是意义,这样更能使读者一目了然。
例如: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鱼儿游水底,好东西难到手。
As the old cock crows, so does the young. 子女学父母,亦步亦趋。
Even the weariest river winds somewhere safe to sea. 恶水终归流入海,哪有人无得意时。
三.结语谚语是一种语言更是一门艺术。
要使得英汉谚语的翻译准确、精美,必须在了解英汉文化存在的差异基础之上运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力求让读者真正领悟到谚语之美,使得文化的交流得到更好的实现。
[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李世勤,李气纠. 英汉谚语互译要走异化之路[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3]周方珠. 翻译多元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文章正文 -摘;-: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它可以反映出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
研究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
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种文化在另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借助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
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
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搜索词汇;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首先、引言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proverbs.'(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本文借助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 是形象意义的差异, 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方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种'现成话'。
[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
谚语作为民间文学方式的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
[4]第2、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谚语作为文化的个组成部分,反映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视同仁);Man propose,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