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
《可可西里》长镜头的运用

《可可西里》中运用长镜头的几个例子09新闻蒋晨0917026 《可可西里》中,大量长镜头的使用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尤其是纪实性的镜头运用,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
一、强巴被抓的过程镜头内容:影片的开头是强巴在车内沉睡的画面,由近景到特写,然后猛地惊醒,画面切换到车外,盗猎分子持枪对准强巴。
然后镜头又是强巴的面部特写,沧桑中带着惊恐。
整个过程是无声的。
作用和意义:对强巴的镜头由近景到特写,突出强调强巴的疲惫,由此也可以想象巡山队员的艰苦。
还有一个特写,当强巴微颤的把手伸出车外时,盗猎分子警觉地端起枪,上膛,可见,这种情形出现已经不止一次。
整个过程,是无声的,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情绪。
二、进山前离别的场面镜头内容:离别前,镜头交代了四组人的送别情景,刘栋与其女友,一对夫妇,一对父子,日泰和女儿央金。
对于这四对,分别用不同的景别。
对刘栋,是全景离开的背影,和女友追出去的镜头。
一对夫妇是近景的Goodbye Kiss,一对父子则只是昏暗的两个人影抱在一起,突出话语:“活着回来”,日泰则是轻轻但坚定地把女儿的头靠在肩膀上说:“保重”,然后决然的上了车。
作用:这四组人是巡逻队的缩影,在每一次进山前都会有这样的场面,这种离别不同于平常的依依惜别,从父子的话语中能看出进山的凶险,很有可能一去不回。
央金无声的抽泣,也似乎预示着日泰的牺牲。
三、车队在高原上行驶镜头内容:车队在广阔的高原行驶,镜头由远及近,最后透过车窗看到高原景色作用:大全景是在辽阔背景下三辆汽车前后行驶,交代车辆数,为下边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陆地只占整个画面的五分之一,远处的高山和蓝天各占五分之二,给人辽旷,开阔并神秘的感觉。
之后透过镜头后的高原景色,画面摇摇晃晃,一方面表现真实,另一方面也预示美丽景色下的风云涌动。
四、阿旺挥手告别镜头内容:由全景到远景拍摄阿旺挥手告别,由看得见阿旺的表情动作,镜头逐渐拉长,只看得见阿旺的身影,最后还留有阿旺送别的背影,阿旺望去的方向道路弯弯曲曲。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纪实性拍摄手法在近几年的电影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这种技巧不仅能够突出新时期下电影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对情节进行还原。
下面就来结合影片《可可西里》的拍摄手法进行研究,对纪实性手段在整个作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同行业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标签:《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作为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可可西里》能够在诸多的电影中脱颖而出,其主要的亮点便在于其纪实性手法的应用上面。
通常而言,纪实性影片必须要有十分真实的故事背景,同时还应当在进行情节叙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纪录片的“即兴特点”引入长镜头和旁观视角等多种方式,在突出残酷现实的同时激发起观众内心深处的震撼。
一、通过纪实性突出故事情节通过各大媒体以及网站的评论来看,《可可西里》最大的成功便在于其整个情节的真实感,可以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都会激发起观众内心的涟漪,而在如今这个商业片大行其道、“娱乐至死”的年代里,真实感则成为了观众翘首已久却可望不可得的“远方”,如果说一些欧美大片能够帮助观众通过3d眼镜、5d 影院来体验身临其境的美妙,那么《可可西里》则是通过各种镜头的转换和拍摄手法的应用,拨动了人们尘封已久的真实与感动。
特别是大量的纪实手法应用下,各种长镜头、固定镜头进行转化,在直线型叙事手段的导入过程中更是将生物链的残酷与真实进行展示,引人深思。
二、纪实性下的真情实感笔者认为,《可可西里》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导演能够将一种接近于残酷的真实通过纪实手段进行表达,首先,巡山队的原型是真实存在的,在《可可西里》放映以前很多国内、国外的大型媒体都曾以“野牦牛反盗猎队”为主线进行报道,1997年至今国际针对藏羚羊羊绒的交易更是出具了各种法律约束,中国也将可可西里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在这些举措的保护下可可西里的动物数量、藏羚羊数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多,但国人却无法真正的将“野牦牛队”的故事全部遗忘。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影评1.叙事手法:全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手法,客观而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发生在可可西里一群维护藏羚羊的人们与猎杀者之间的追捕,以及人们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与自然之间的抗争。
第三人称,叙事客观并且更具真实感,更加具有吸引力。
2.拍摄手法:①影片主要采用全景式的拍摄手法,大部分场面辽阔苍茫,将整个可可西里自然环境下的人,动物,雪山,黄沙,河流放在一幅画面里,给人很大气宏伟的视觉感受。
②还有很多跟拍的镜头,记忆深刻的是他们一群人追赶偷猎者的场景,镜头随人的奔跑而奔跑,不断穿越不同的景物,由沙地上的奔跑到穿过河流,再一路尾随,直到定格在两个人的身上,追赶结束,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
③另外也有少数的近景拍摄,将镜头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物的身上。
如影片一开始对队长的近距离拍摄,将他的面部表情很好的传达出来,面色铀黄,头发凌乱,但眼神却锐利光亮,有着草原人的粗犷。
3.音乐、语言:①影片的背景音乐采用了很多藏文音乐以及经文,很符合可可西里当地的人文特点,给人一种神秘感。
同时将音乐配合在那些场景中,给人很震撼的效果。
其中有一场景:一群藏民围绕死者边走边念经文,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风情,使影片更具人文气息和深刻内涵。
②影片的人物语言采用当地方言,有时朴实生动,有时幽默滑稽,有时粗放豪迈,将人物特征充分显示,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4.人物:①影片以一个记者的视角来看待整个过程,记者随那些守护藏羚羊的人们一起追捕偷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人在恶劣的环境以及人与人的搏斗中相继死去,记者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深刻认识到在可可西里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他原本的那套价值观是行不通的。
从记者的变化中我们也能认识的现实的残酷,单靠某个人或某一群人是完全无法改变的。
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匠心独运,一个个人物都鲜活而有血有肉,像队长和他们一群人自愿组成的小队伍,每一个人都个性鲜明。
但他们又具有又具有共同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是他们凑到一起。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可可西里》是一部自然纪录片,该片以拍摄者在可可西里草原的实地拍摄为基础,记录了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生活的各种动物和植物的生态和行为。
该片自然纪录片风格强烈,没有涉及任何虚构或文学元素,完全以实景来呈现自然的真实状态。
以下是对该片的纪实性分析。
首先,该片的拍摄器材和场景布置都偏向自然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器材使用非常实用的长焦(超长焦)相机,以台车等支架进行固定,非常适合拍摄荒野中的动物,同时,拍摄器材也非常适合捕捉远距离的动物和景象,使得该片可以非常深入地呈现整个可可西里草原的美丽景象。
在场景设计上,拍摄团队大量运用航拍技术,用于展示广袤的草原和高山景观。
其次,本片的拍摄手法具有很高的纪实性。
影片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方式来呈现草原上的动植物生态和行为,让观众看到了自然的真实情景。
拍摄组选择跟随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包括藏羚羊、草原狼、藏鸡和石鸡等,同时拍摄一些罕见的非洲野马,难得以多角度拍摄到它们的极为难得的迁徙。
拍摄者偏向于旁观记录,没有过多干预动物的生活,完全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
影片中的音效也非常纪实,拍摄组采用专业的麦克风技术采集到现场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比如风声、鸟鸣、动物呼吸声等,这些声音非常生动,在观众看电影时增强了他们对自然景象的感知和体验。
总之,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非常强,完美地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动植物生态系统的演变。
它提供给观众一些独特的视角,让观众感受到了到美丽自然的魅力,正如影片结尾明显传递的信息: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观后感对《可可西里》这部电影早有耳闻,朋友同学都以其折射的社会现象和传达的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为噱头推荐给我,但由于我对纪录片式电影的反感和恐惧,我一直在踌躇要不要看。
这次解老师强烈推荐和要求我们去欣赏这部电影,我就趁此机会完成了本来早该完成的观看工作。
看完可可西里之后,我对陆川导演更加敬佩了。
之前有欣赏过他的《南京,南京》,当时就被电影写实的风格震撼了。
而这次观看《可可西里》,这种真实感就更加强烈了,主要是体现在镜头感和题材的写实性。
镜头感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当我们观看电影时,我们会轻易辨别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因为人物性格的可感知度非常强烈。
题材的写实性就不必说了,藏羚羊在可可西里的处境令人怜悯,而可可西里巡山队员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又让我们感知到了正义感。
我想,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桥段,比如流沙噬人、传统葬礼、剥羊皮等情节。
这些情节固然使人印象深刻,但是我今天不想对这些情节多加分析,因为我想大多数同学都喜欢这么做的。
在此,我想表达这部电影用的一种很棒的烘托主旨的手法,那就是对比。
第一个很明显的对比就是巡山队员和盗猎分子。
一群是视利益为一切,没有人性的残忍的羊皮、羊毛盗猎者;一群是愿意无私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充满胆识和道义的巡山队员。
这是人性善与恶的对比,是人性善与恶的真实写照。
这个对比是电影的主线,是影片揭示其主题的最重要的脉络。
正是有这样一组正与邪的对比,观众才能感知到影片展现的矛盾冲突,这也是电影所要掌握的一个基本要素。
影片主创通过对这一对比的刻画,向观众展示了在利益面前人类的心灵是怎样丑化的,一群原本善良的人是怎样走向同化的,同样也揭示了邪恶在正义面前是那样无理取闹。
第二个对比是关于“可可西里”这个名字的。
“可可西里”藏语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而蒙古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所以,“可可西里”是个美丽的名字,是个美丽的地方。
而这个美丽的地方却充满了丑陋和肮脏——那些盗猎者对可可西里生灵惨无人道的屠杀和亵渎。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可可西里》是一部关于中国西藏地区可可西里高原保护工作的纪录片。
该片以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中国政府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揭示了非法盗猎者对这片宝贵土地的破坏。
这部纪录片的纪实性表现在它对真实事件和事实的还原。
片中展现了可可西里高原的美丽景色和治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观众可以看到片中工作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对高原地区进行巡逻,抓捕非法盗猎者和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的情景。
片中还展示了大量的真实素材,包括追捕非法盗猎者的行动、高原动植物的珍稀形象等。
这些都体现了纪实片的基本特征,使观众能够真实地了解可可西里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影片的纪实性还表现在对问题的客观描述和呈现。
片中并没有简单地把高原保护工作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而是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揭示,让观众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可可西里面临的严峻形势。
片中生动地展示了盗猎者如何使用高科技武器进行猎杀,如何非法贩卖珍稀物种。
这不仅凸显了盗猎行为的危害性,还揭示了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片中还展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勇敢和辛苦,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的良好互动。
这些客观展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可可西里保护工作所蕴含的希望和困难。
影片还以纪实的手法让观众亲身感受到可可西里高原的神秘与壮美。
通过纪实的拍摄手法,观众可以看到气势磅礴的高原风光、珍稀动物的震撼形象,以及面积广阔的高原草原。
这些真实的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可可西里高原的独特魅力,并对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在于它对真实事件和事实的还原,客观描述和呈现问题,以及让观众亲身感受可可西里高原的魅力。
通过这种纪实的方式,这部影片成功地让观众了解到可可西里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希望。
可可西里影评范文

可可西里影评范文《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
该片以其宏伟的场面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讲述了在西藏可可西里无人区,一群志愿者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与盗猎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片不仅在影视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引起了观众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先,本片在影视艺术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宏伟的场面和出色的摄影技术上。
影片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西藏高原的神秘与壮美。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雪山、湖泊、草地等壮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景色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更让观众感受到了西藏高原的神秘与宁静。
同时,影片中的摄影技术也非常出色,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都展现了导演对于影像语言的深刻理解。
这些都使得影片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本片在影片内涵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上。
影片通过讲述一群志愿者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与盗猎者斗争的故事,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影片中的一些对话和情节,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这种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呼吁,使得影片在社会意义上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最后,本片在影片表演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出色的演员表演上。
影片中的主演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演技,将各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表演不仅让角色栩栩如生,更让观众对影片的情节产生了共鸣。
特别是在一些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演员们的表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他们用自己的表演才华,将影片的氛围和紧张感推向了高潮,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可可西里》是一部在影视艺术、影片内涵和影片表演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电影。
影片不仅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是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该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宏伟的场面和出色的摄影技术,更在于其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浅析《可可西里》纪实化的影像创作

浅析《可可西里》纪实化的影像创作在新闻领域,纪实是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引申到影视创作中,纪录片则是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形式表现。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在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因真实感而给观众带来的恐慌,就像一个临界点打开了电影通向真实的大门,而在今天,真实质感的影像呈现已是提升观众观影体验的重要因素,对真实感的营造也成为大多数创作者们进行影视化创作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2004年由陆川导演执导上映的环保题材电影《可可西里》,便是对现实环境的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一个典型代表。
陆川将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中国影史上首次拍下藏羚羊的珍贵影像资料。
影片中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影像,以及陆川导演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为《可可西里》呈现了最佳真实的视觉效果。
纪实性是《可可西里》的突出特质,影片中在叙事手法、人物设定以及视听语言上均能找到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影子。
(一)影片叙事:化用现实主义手法“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应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其中还包含加工、处理的过程,不可能完全做到对现实生活“镜子式”的再现,制作者只能在追踪现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反映真实。
陆川导演为了最大限度地表现《可可西里》的真实质感,在影片叙事上追求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在影片中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故事题材来源真实。
影片《可可西里》主要讲述了以记者身份进入可可西里的尕玉,为了调查藏羚羊盗猎事件,和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追踪调查盗猎分子,在这期间不断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丑恶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剧烈冲突。
影片故事的取材来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影片中的反盗猎巡山队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和汉族同胞为了保护藏羚羊不被杀害而自发组成的“野牦牛队”,且盗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也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
——分析《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
对故事情节叙述与人物塑造起到的作用
现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构成影视画面的美学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想拍出好的画面,就应该先熟知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电视摄像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画面的景别元素、画面的构图元素、画面的拍摄角度元素等三大方面。
影片《可可西里》讲述了北京来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一同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的故事。
本片在电影摄像造型上的成就颇高,也获得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摄影。
甚至有人评价《可可西里》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一样。
接下来我将以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的三大方面来分析《可可西里》中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
(一)景别
在很多影片中,通常是以远景作为开头的,而《可可西里》则以一个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作为开篇,清晰捕捉到了此时强巴正在小憩的样子。
同时,画面中,强巴所处的具体环境并不明显,这里也在开篇吸引观众眼球,引导观众继续往下看。
而在第46秒,出现了六个捕猎者在车外包围强巴的中景镜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手上的动作——拿着枪,面部的神态——咄咄逼人。
这个中景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再通过与强巴的近景镜头的对比,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和强巴此时所处的敌强我弱、势单力薄的境地,为后来强巴被杀的情节线发展做推动和铺垫。
影片中也多次运用了远景。
例如在偷猎者开着汽车在大荒漠上追逐并猎杀藏羚羊的情节中,在拍摄藏羚羊四散逃离的时候运用了远景。
其一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无垠的恶劣自然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
其二将藏羚羊与这一环境结合起来,以景抒情,更加突出了藏羚羊在这个险恶环境中,面对自然和偷猎者的双重威胁下的孤立无援、弱小无助。
其三也可以使观众更清晰的获得画面信息。
同理,影片中也出现了很多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大荒漠中的远景,表现出人再这一恶劣大环境下的渺小,也为后来很多队员因环境而遭遇劫难的情节起铺垫作用。
特写的运用在影片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特写是具有强迫性的一种景别,特写画面内的形象呈现出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创造了视觉张力。
在1:40秒,黑暗中,偷猎者举枪猎杀藏羚羊的情节中,出现了藏羚羊被击中后,痛苦得不停挣扎的特写镜头。
这一残忍画面突出并放大了藏羚羊的动作,形成了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给观众以震撼。
配合剪辑,各种景别的综合运用同样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刘栋被流沙吞没这一情节中,创作者不断交替运用了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完整呈现了刘栋从拼命挣扎想要解救自己,再到他越陷越深,最终放弃抵抗,渐渐被流沙吞没的画面,充分突出了刘栋的人物形象和他不断与命运抗争所做的努力,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他的面部表情。
最后以一个远景为结尾,再次说明了人在自然环境下的渺小。
(二)拍摄角度
在影视作品中,拍摄角度具有:(1)体现空间中的人物位置关系及叙事关系,(2)强化、夸大或缩小原有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3)表达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创作者对被摄主体的态度的作用。
它包括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两方面。
拍摄方向主要有正面、正侧面、斜侧面、斜侧面、背面等几个主要方向。
在1:52秒,看着藏羚羊被残忍杀害、剥皮,自己却无能为力,创作者选择拍摄强巴的正面特写,观众可以看到强巴完整的面部特征和表情——他被打得遍体鳞伤,由于被捆绑着,他无力拯救藏羚羊甚至是自己的命运,只能以痛苦的眼神静看藏羚羊被残忍肢解,一如他也只能静静等待自己命运的终结。
而在14:42秒,巡山队员没收了帮助偷猎者转运的不法分子的藏羚羊绒,却又只能放走他们,眼睁睁看着他们远去,巡山队员的心里很清楚,他们还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再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做着这样的不道德的事情,但他们无力改变。
这里的背面拍摄使背景中的事物成为画面的主要对象,将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而观众不能直接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给观众积极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表现了他们对自己无力改变这一现实的无奈。
在拍摄高度的运用上,创作者也独具匠心。
在3:23秒,以记者尕玉为旁白,讲述了1985年以后盗猎者开始大规模屠杀藏羚羊的情况。
在拍摄藏羚羊被杀害的残骸时运用了俯摄,在画面中,体现了藏羚羊所受的威胁和压迫,渲染了压抑的气氛,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阴郁、悲伤的情绪和气氛。
另外在15:05秒,巡山队员在不冻泉保护站与阿旺见面以及在17:05秒他们一起合影留念时,采用了仰摄的角度,突出了巡山队作为画面主体,强调了他们的气势,突出、放大了他们的形象,压缩背景,被摄主体也比平时更加挺拔高大,表现出创作者对于巡山队员的敬仰和巡山队员们的崇高形象,以及创作者对他们之间坚不可摧的友谊的敬佩和赞颂。
(三)构图的形式元素和结构成分
影视摄像构图是将有关被摄对象的一切因素,包括光线、色彩、线条、影调等造型因素,综合在同一画面之中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构图是指画面的形式结构,它必须要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构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突出主体形象。
(1)光线
在0:51秒,偷猎者载着被他们劫持的强巴走在猎杀藏羚羊途中的镜头里,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镜头中最强的一道光线直射在强巴的脸上,突出了强巴这一拍摄主体,也美化了强巴的形象,告诉观众强巴与和他处在同一镜头下的偷猎者的不同,即他是正义的。
同理在1:26,在一片黑暗之中,同样是光直射强巴的脸,让强巴成为镜头中光线最亮的一处,再次突出了强巴的正义形象。
在11:59秒,巡山队员驱车出发,决心将偷猎者一网打尽的情节中,车灯射出的强光照亮前方。
这个光象征着巡山队员所带去的希望,他们不惧困难,勇敢地面对未知的险境,这个光引导着观众,营造了气氛,升华了精神,使观众也为他们的伟大精神而动容。
(2)色彩
对于一部影片来说,色彩是举足轻重的。
在《可可西里》中,令我最为印象深刻的颜色就是红色。
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
由于红色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影视作品中也被广泛的利用,而本片的标题就是用红色来展现的。
不仅仅是标题,影片中红色充斥着方方面面,例如藏羚羊残骸的血令观众一次又一次触目惊心。
在从14:55秒开始阿旺与巡山队员见面时,明显可以看到阿旺的衣着与其他队员的不同——他的上衣是红色的,这里的红象征着温暖,这体现了在茫茫大漠中,阿旺给长途跋涉的队员们带来的温暖。
而在1:08:44秒,巴丁给尕玉兔子的生肉吃,红色在这里象征着希望,生兔子肉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尽管是生的,但能够填饱肚子。
此外在17:40秒,阿旺挥别巡山队员们的大远景镜头,阿旺站在沙漠上,而巡山队员行车在冰面上,这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也预示着阿旺将和日泰、刘栋等一些在这趟亡命之旅中丧命的巡山队员的做永远的分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
(3)影调
影调是指画面中的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层次关系和明暗关系。
在影视摄像中,影响画面影调的因素主要是光线的强弱和角度的变化。
在1:28秒,一名偷猎者狙击杀死一只藏羚羊的情节中,偷猎者处在暗处,
藏羚羊则在亮处。
一方面,体现了偷猎者在暗,藏羚羊在明,藏羚羊无法防备偷猎者的攻击,多数情况下只得束手就擒这一现实。
另一方面,创作者也利用影调塑造被摄物体,更加突出了偷猎者的非正义形象。
而在第20:50秒到22:02秒,巡山队员们搬运被杀害的藏羚羊尸体,为他们埋葬,火化这一情节中,这一过程利用温暖的阳光和熊熊燃烧的火焰,形成了软调,给影片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温情,渲染了巡山队员对藏羚羊被杀的悲伤和对偷猎者残忍行径的熊熊怒火,同时映射出巡山队员人性的光辉。
在1:12:57秒,创作者也用暖调来描述两位队员终于走出暴雪,得以延续生命的情节,而紧接着却是尕玉和日泰艰难地在雪中行走的冷调画面,形成了极强的视觉反差,振奋了观众的视觉。
而在巡山队员相处,以及刘栋与女友相处的一些情节中,也多以暖调来呈现,象征着温暖。
(4)结构成分
如之前所说,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形象。
在18:34秒,巡山队员在行进路上发现了一整片的藏羚羊残骸,而秃鹰正在啄食着尸体上的肉。
镜头将秃鹰作为画面主体,而处于后景的巡山队员显得格外渺小,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深度和透视感,使画面呈现出多层立体的造型效果,丰富了画面结构,产生强烈的生活真实感,更加突出了面对这一切却无所适从的巡山队员的无力感,体现了他们的势单力薄。
而在1:14:57秒,当尕玉和日泰终于找到了偷猎头目的栖身之地,却被无数偷猎分子举枪包围时,偷猎分子是画面中的前景,突出作为主体的尕玉和日泰,表面上是体现了此时敌我悬殊的情形,但从深层含义中也突出了尕玉和日泰所代表的正义形象的高大以及捕猎者作为非正义形象虽然人数众多却十分渺小,形成强烈对比,使他们之间形成相互关系,加强了画面效果的真实性,推动了之后日泰之死的情节发展。
在《可可西里》中值得分析的画面远远不止文章中的这些。
《可可西里》中摄像艺术造型元素值得我们这些相关专业学生分析、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