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戏曲资料
出名戏曲介绍

出名戏曲介绍
中国戏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曲类型,其中一些成为了非常出名的戏曲。
以下是一些出名戏曲的简介: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
京剧以唱为主,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特点是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矫健有力、装饰艳丽繁复。
2.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以歌唱为主,歌唱方式婉转柔美,剧情较为细腻,代表作有《黑旋风李逵》、《梁山泊》等。
3. 粤剧:粤剧是广东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粤语唱腔为特点。
粤剧演唱技巧独特,表演以歌唱、曲艺、舞蹈为主,擅长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
4. 川剧:川剧是四川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四川方言演唱。
川剧以脸谱和变脸为特色,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形象。
代表剧目有《二进宫》、《智取威虎山》等。
5. 评剧:评剧源于上海,以评书为基础,发展出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评剧以全扮演为主,以评书、歌唱、说唱等形式演唱,剧情内容丰富多样。
以上只是其中几种著名的戏曲剧种,还有许多其他戏曲类型和
剧目,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戏曲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国粹之一。
戏曲资料

*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平讲戏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东昌花鼓戏雷剧梅县山歌剧粤西白戏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淮剧扬剧通剧淮海戏*锡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
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秦腔沪剧川剧锡剧
每年的春节戏曲玩会上的曲种展示的比较齐全了
地方戏多的很。
京剧北京,越剧浙江嵊州,黄梅戏发祥地是安徽,昆曲江苏。
河北评戏,河南豫剧,四川川剧,湖南花鼓戏和湘剧,湖北汉剧,广东粤剧,福建闽剧,贵州黔剧,华北西北好多梆子,上海沪剧,无锡锡剧。
等等等等,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戏曲,是该地文化的浓缩,很值得保护。
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粤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蒲剧山东梆子龙江剧庐剧沪剧徽剧婺剧赣剧湖南花鼓川剧桂剧潮剧高甲戏歌仔戏曲剧越调大弦戏四平调太康道情邻县道情北京曲剧石家庄丝弦保定老调唐剧武安平调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二人台碗碗腔眉户阿宫腔漫瀚戏新城戏黄龙戏淮剧扬剧锡剧滑稽戏绍剧杭剧睦剧甬剧瓯剧采茶戏梨园戏南音鲤声剧闽剧芗剧凤阳花鼓含弓戏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江苏梆子柳子戏茂腔二夹弦南乐目连戏落腔五音戏山东渔鼓罗腔坠剧湖北汉剧襄阳花鼓楚剧常德汉剧湘剧辰河戏祁剧巴陵戏广东汉剧十字戏白字戏西秦戏雷剧琼剧彩调邕剧黔剧四川清音滇剧花灯戏汉调二黄陇剧白剧傣剧藏剧贵州傩剧青海弦子戏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天津京剧评剧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碗碗腔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西木偶戏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龙江剧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郃阳提线木偶戏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道情皮影戏宁夏花儿剧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新疆曲子戏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滑稽戏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宜黄戏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闽剧大腔戏四平戏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花朝戏陆丰皮影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台湾歌仔戏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重庆川剧梁山灯戏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滇剧白剧傣剧彝剧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京剧的念白是带有音乐性的说话也叫道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谈到戏剧,不能不谈到戏剧理论中重要的“三一律”。
“三一律”又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意指一出戏只能表现单一的行动,情节只能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展开。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主要戏曲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京剧。
京剧由清代中叶的微调、汉调相继传人北京合流)演变而成。
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水00年历史。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
唱、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做、打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的主要角色名称有生、旦、净、丑。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四大名旦”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越剧。
越剧起源于浙江,发展于杭州、上海等地。
越剧唱调优美动听,颇能反映江南地区民间丝竹音乐的特色。
(3)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
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4)评剧。
评剧是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在北方流传深远。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5)豫剧。
豫剧起源于河南省。
其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活泼,低回婉转,语言纯正,感情丰富,乡土气息浓郁。
(6)秦腔。
秦腔起源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戏曲知识点总结

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戏曲是一种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演艺形式。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最早的戏曲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的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逐渐形成。
1、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之一,起源于清代,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中国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梅戏:黄梅戏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由湖北省黄冈地区的地方戏发展而来。
黄梅戏以其柔和、细腻的表现方式,以及温婉典雅的唱腔而著称,被称为“江南第一声”。
3、越剧:越剧是中国戏曲的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上海地区,以其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和细腻婉转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越剧以其浓厚的地方文化风格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被誉为“东方曼妙之声”。
4、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粤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而著称,被誉为“南国昆曲”。
5、豫剧: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豫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形式和浑厚、深沉的唱腔而著称,被誉为“中原昆曲”。
6、秦腔、沪剧、晋剧、川剧、湘剧、闽剧、滇剧等,各地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形成并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中,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演艺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戏曲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瑰宝。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1、唱、念、做、打:唱指由主要角色演员用唱腔来表演,念指对白的念白表演,做指角色的身段动作表演,打指表演中使用的击打动作,包括武打和打击乐器。
这四种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也是戏曲艺术的核心。
2、唱段、念白、大面、小面:唱段是戏曲中由主要角色演员演唱的乐曲,念白是角色之间的对白表演,大面是全体演员演出的大型场面,小面是由少数演员演出的小型场面。
(完整版)戏曲的基本知识

(完整版)戏曲的基本知识
1. 前言
本文将介绍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定义、发展历史及常见剧种等内容。
2. 戏曲的定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演员的表演、音乐、舞蹈、道具等形式,通过剧目的演绎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3. 发展历史
戏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演出形式。
戏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常见剧种
戏曲有许多不同的剧种,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戏曲剧种:
4.1 京剧
京剧是中国最知名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动作和
化妆艺术而闻名。
京剧的表演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演技和技巧。
4.2 评剧
评剧是以说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戏曲剧种,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评剧剧目丰富,多以历史题材为主。
4.3 黄梅戏
黄梅戏是湖北地区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以其悠扬的唱腔和扑
面而来的情感表达而受到广泛喜爱。
4.4 粤剧
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表演风格
而闻名。
粤剧通常以粤语演唱。
5. 结语
以上是关于戏曲的基本知识的简要介绍。
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是一门值得深入了解和欣
赏的艺术形式。
——
> 注:以上内容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中国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简介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
代表作《十五贯gu àn》《红霞》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以女演员为主。
代表作《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
豫y ù剧:又称“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代表作《花木兰》《穆m ù桂英挂帅》等。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
代表作《宝莲灯》《关汉卿》等。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
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评剧: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代表作《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晋j ìn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
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hu ī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f ù马》等。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
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
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
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z ān 记》《柳荫y īn 记》《活捉王魁ku í》等,新编戏《死水微澜l án》《变脸》《金子》等。
中国十大戏曲种类

中国十大戏曲种类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
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
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
京剧: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
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
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越剧: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
发源于浙江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粤剧: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及港澳、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唱念均用广州方言。
它以“梆簧”为基本曲调,同时又保留昆、戈、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
伴奏除用二弦、高胡、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外,还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斯管等中低音乐器。
黄梅戏: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
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
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昆剧: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
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清代戏剧《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
从帝妃之间产生了一点真情的那一刻,杨玉环为卫护自己与李隆基稳定的关系,她妒忌、侦审、吵闹、百般邀宠;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
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
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
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
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
《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
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
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
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
编辑本段主要特色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编辑本段艺术品貌3、超脱的时空形态既然承认戏就是戏,那么中国戏曲舞台上讲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逢场做戏”,十分鲜明地标举戏剧的假定性。
而这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幻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
在西方人们走进剧场,自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戏剧家就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制造现实生活的幻觉,让观众忘记自己在看戏,而是像身临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与气氛之中。
为此,西方的戏剧家将舞台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
绘画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创造出戏剧需要的规定情景。
人物间的一切纠葛都放到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
在同一场景里,情节的延续时间和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亦大体一致。
这就是西方戏剧舞台的时空观,其理论依据是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它的支撑点是要求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
在中国,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一致。
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
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
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
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
要长就长,要短就短。
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实很简单,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
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是随着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特定戏剧情景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戏曲的超然时空形态,除了靠虚拟性的表现方法之外,还与连续性的上下场结构形式相关。
演员由上场门出,从下场门下,这上下与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着一个不同于西方戏剧以景分幕的舞台体制。
演员的一个上、下场,角色在舞台上的进进出出,实现着戏剧环境的转换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比如在京剧《杨门女将》里,紧锣密鼓中,扎靠持枪的穆桂英从上场门英气勃发而来,舞台就是校兵场,她这时已是在校场操练兵马,然后再从下场门回到营房。
中国戏曲这种上下场形式,结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配以音乐伴奏,有效地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和气氛的变化,使舞台呈现出一幅流动着的画卷。
在一场戏里,通过人物的的活动,也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而轻松地转入另一个环境。
只要人物摇摇马鞭,说句:“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中国观众立即就会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4、虚拟手法中国戏剧超然灵活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的。
那么,这种创造又是由何而来呢?我们说,是由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一整套虚拟性的表现方法。
这是最核心的成因。
一个戏曲演员在没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况下,凭借着他(她)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能使观众了解他(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当时所处的周围环境。
如淮剧《太阳花》燕坪报警一折里,运用鹞子翻身程式,使观众了解燕坪为报警的心中紧迫感,以及翻越崇山峻岭的内容,还能使观众了解他(她)真的在干些什么?再如淮剧《柜中缘》中的玉莲在缕线、挽绊、穿针、引线、刺绣,都能通过微妙的虚拟式,让观众一目了然知道她在想什么做什么。
——所以,这种表演的虚拟性,不单单是用自己的动作虚拟某种客观物象,而且还要借这种状物绘景,来表现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情绪。
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方法又起着把写景写情融为一体的积极作用。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
在有限舞台上演员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
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了。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手法的确使一座死板的舞台变得来去自由,但这种自由决非不受任何制约,它还是有所制约。
这就是要受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个基本规律的制约。
因此,舞台的虚拟性必须和表演的真实感结合起来才行。
比如:在“趟马”(即一套骑马的虚拟动作)中“马”是虚的,但马鞭是实的。
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准确且严谨,符合着生活的客观逻辑(如《蓝齐格格》中的趟马)。
高度发扬戏剧的假定性,与此同时又极其追求摹拟生活形态的真实性,达到虚拟与实感相结合。
尤其是出色的演员在表演中往往能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流畅自然,让富于生活经验的观众,一看便懂。
编辑本段与民间文艺一、最早的起源在原始歌舞许多古文物和古文献的记载都这样地告诉我们:原始歌舞是先民节日庆典中的内容,它再现氏族采集、渔猎、驯养农耕、战争生活和男女爱悦,并表达出对天地、神灵、图腾的敬畏,以及对生殖的崇拜。
歌舞产生之始,就与先民宣泄情绪的心理和寄托祝愿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具有氏族群体祀神娱神的性质。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去看,先民们创造的这种宣泄情绪、寄托祝愿的歌舞,显示出这么几个特点:⑴对生活的再现。
对表现对象的模拟,已是在表演了,属于原始的表演艺术。
⑵它把歌唱、舞蹈(动作)和器乐(如石器)结合到一起。
⑶祭祀娱神的仪式性和审美娱人的观赏性兼而有之。
于是,我们就有理由这样认为,在那些如醉似狂的状态中,在那些象征性、拟态性的动作中,就含有戏剧的因子,它们是原始的表演艺术。
1、装神弄鬼--巫傩最初的歌舞,无不是全民性的歌舞,后来分化出擅歌擅舞的专门人才。
在歌舞中分化出这种特别善歌舞的能人,女性称为巫,男性称觋。
殷商占卜卜辞中的“巫”是象形文字,即一人双手执牛尾的象形,这说明“巫”是从舞者中分化出来的。
巫觋主祭司舞,装神弄鬼。
先民相信他们可以上达人的祈愿,下传神之旨意。
在氏族部落和奴隶社会的神权、族权统治下,巫觋享有特殊地位,他们又是人类中最早的歌舞艺术家和教师。
别小看这些手舞足蹈的装神弄鬼之徒。
他们是专职的装扮者,即从衣着、动作、形貌上来摹拟、装扮成神和鬼。
这种装扮就存在着戏剧的萌芽。
因为戏剧是以化身表演为根基的。
从最终的意义上说,戏剧可以无歌、可以无舞,却绝不可没有装扮。
都说中国戏曲是“载歌载舞”,那么歌舞的载体又是什么呢?是装扮,是化身表演。
久远的年代,使巫觋活动掩埋于尘埃。
所幸的是,我们还可以从诗人屈原创作的《九歌》里,领悟到他描画的祭神礼仪载歌载舞的盛况。
其中有的段落是以各种神的口气写的,在祭祀时需要由男巫或女巫分别扮演,以被扮演的某个神的身份唱出。
巫觋的装扮伴随着炽烈的歌舞,且被别人认可并观赏着。
这种歌舞不就向着戏剧走近了一步吗?二、说唱艺术中国戏曲是融诗歌、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这个综合形态不是拼凑杂陈,而是一个有序的组织。
它是以叙事诗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演员装扮、表演人物形象的原则来进行结构的。
其它艺术成分进入这个戏剧结构形态,必须承认、服从这个原则。
如果说,民间歌舞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做好了第一种准备的话,那么叙事诗就是第二种准备,即文学准备。
这种文学准备,是由说唱艺术提供的。
因为说唱艺术一方面为之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又提供了有说有唱的艺术表达方式。
三、终结戏剧之果1、接近戏剧的宋金杂剧宋代的都市生活开始活跃,唐代首都入夜实行宵禁,宋代京城却是通宵夜市,买卖不绝。
如此繁华热闹,市民娱乐的夜生活也就必不可少了。
大量聚集而居的城市平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催发了固定演出场所的出现,叫做勾栏(或称瓦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游艺场。
勾栏(瓦棚)的百戏杂陈,为戏剧的全面综合,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丰沛的艺术滋养。
宋代承继了古代的古优的传统精神和参军戏的表演成就,又吸纳了其它歌舞伎艺,形成了宋杂剧。
从现存文献记载里,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宋杂剧的演出情况。
戏一般是以一场三段或两段的方式进行。
第一段叫艳段,表演寻常熟事;第二段称正杂剧,表演故事内容比较复杂一点的事;第三段是散段,专演引人发笑的趣事。
宋杂剧已有四五个演员。
其中“末泥”、“引戏”行当的任务,似乎主要还在于组织演出。
来源于参军、苍鹘的行当,在这里叫副净、副末。
扮演女脚的叫“装旦”,还有一个专门演官员的叫“孤”。
宋金对峙以后,宋杂剧传入金朝统治的北方,称金院本或统称宋金杂剧。
2、南戏——戏剧之果一切条件都已具备,中国戏剧之果成熟了;它成熟在地处东南的温州。
南戏在温州一带静悄悄地成长,并比北方杂剧提前成熟,是客观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