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三大戏种

合集下载

中国戏剧种类

中国戏剧种类

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同学们按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序依次传 排球,击鼓声停止时,接 到球的同学答题,答对为 该大组加1分,打错扣1分。
天旋地转
吻墙
画手表
俯卧撑
我是淑女
公鸡叫
萝卜蹲
表白
模仿秀
大喊:我的狐臭 终于治好啦!
问人:你的智商 超过八十吗?
萌萌哒
1、说出五个戏剧种类 2、说出某种戏剧的代表剧目 3、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吉林——吉剧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华县皮影戏 甘肃——陇剧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
北京——京剧、昆曲 浙江——越剧、绍剧 江西——赣剧 福建——闽剧 广东——粤剧、潮剧 台湾——歌仔戏 湖南——湘剧、湖南花鼓戏 新疆——曲子戏 河南——豫剧 上海——沪剧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
11、山西梆子又称晋剧,对吗? 12、我国善于使用变脸绝活的剧种是什么剧目 13、试举我国南方地区二种地方戏?
4、京剧中的“四功”是哪“四功”? 14、我国有多少戏曲剧种? 5、京剧中的“五法”是哪“五法”? 15、我国最大、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6、请问昆曲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 7、请问越剧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 16、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哪个朝代: A、宋朝 B、元朝 C、唐朝 17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 18、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 9、豫剧是哪个省的地方剧种? 19、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是
红绿灯
游戏同学分为两组,每组轮流派人摸人。摸到 对方组员,对方队员淘汰,摸到己方队员,摸 人时间剪短10秒,摸人时间为3分钟,并且每15 秒需答一题,可不答(答错与不答做相同处 理),但扣除2秒;答对,加时一秒。直到一方 队员被全部淘汰,失败方要接受惩罚。摸人队 员可通过说红灯(全体人员停止运动)绿灯 (全体人员可随意运动)黄灯(全体人员跳着 行动)来控制被摸者运动,如果有人违反摸人 者口令,直接淘汰。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意义: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湘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分别从起源、特色、艺术、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戏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内容(简介):一、国粹——京剧(一)京剧的起源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二)国粹中的国粹——京剧脸谱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

京剧演员个行当都经过化妆,有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征。

脸谱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脸谱以舞台为第一应用,它的产生源于生活,现于舞台。

在看戏的过程中首先一直觉给人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些鲜明各异的脸谱造型,如:蓝脸的多尔礅,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

京剧脸谱不但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也逐渐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一提到脸谱就会让人想到京剧,想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

京剧脸谱已是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旅游市场久打不衰的强项品牌。

(三)京剧独特地位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戏曲的种类

戏曲的种类

戏曲的种类1、京剧,曾经称为平剧,是中国国粹。

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最早是在公元1790年,清朝乾隆年间出现,在民国才得以繁荣。

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胡琴)和锣鼓等,在唱腔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布景道具基本都是写意的(虚拟),角色方面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唱、念、做、打,史上杰出的人物代表有梅兰芳、谭鑫培、程长庚等。

2、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国外称为“东方咏叹调”。

其中要提到河南卫视的栏目,颇为大家喜爱。

唱腔方面极具感染,铿锵有力。

角色主要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

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六大名旦。

《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红灯记》、《香魂女》这些经典曲目堪称经典。

3、评剧,也称“蹦蹦戏”,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评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伴奏乐器,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

代表人物有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

《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颇为有名。

4、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发源于浙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以唱为主,题材主要是才子佳人,布景是写意、写实和虚实三种。

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和鼓板、三弦等。

越剧唱腔的特点是婉转和抒情,角色方面主要分为小生、小旦、老生、小丑四类,代表人物有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

《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颇为有名。

5、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曲目流传甚广。

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角色方面主要分为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

伴奏乐器使用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等。

中国戏曲主要种类介绍

中国戏曲主要种类介绍

中国戏曲主要种类介绍中国戏曲分为:京剧、越剧、黄梅戏、相声、小品、粤剧、豫剧、秦腔、楚剧、昆曲、评剧、曲剧、客家戏、沪剧、潮剧、评弹、二人转川剧、吕剧、云南花灯、采茶戏、歌仔戏、评书、样板戏等。

这些种类有按艺术表现形式分类的,有些剧是有明显的地域性。

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 年前后,盛行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中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化妆、服装个方面加以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把舞台上各种不同的角色划分成不同的行当,是戏曲艺术的一特殊表现方法。

京剧的生行与流派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

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

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苍三。

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

还有就是整片。

走进中国戏曲

走进中国戏曲

• 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 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 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 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 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 “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 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 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 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 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 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 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 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 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 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豫剧
•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 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 “豫”,故称豫剧。豫剧在清末民初时期 已经形成五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 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 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 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和高调(以濮阳、菏泽为中心)。
代表人物
• 常香玉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 君等“豫剧六大名旦”,代表六大风格旦角流派,旦角流派还有台湾“豫剧 皇后”张岫云创立的张派,宋桂玲的宋派,王秀兰的王派,安金凤的安派等 旦角流派,小生赵义庭、王素君、王希玲,代表三大风格小生流派,须生唐 玉成、唐喜成、刘忠河和刘新民、李树建,代表五大风格须生流派,黑脸李 斯忠,李派,丑角牛得草,牛派也很有特色。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 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 豫剧舞台上的“豫剧十大名旦”:张宝英(河南)、王清芬(河南)、虎美 玲(河南)、牛淑贤(河北)、李喜华(湖北)、菅爱梅(河南)、朱巧云 (河南)、李金枝(河南)、陈淑敏(河南)、马莉(河南)、胡小凤(河 北)、章兰(山东)等。汤玉英、王清芬、牛淑贤、虎美玲、胡小凤、李金 枝、李喜华、谷秀荣、陈淑敏、小香玉、李树建、章兰(二度梅) 、朱巧 云、周桦、王红丽(二度梅)、张春玲、朱桂芹、颜永江、金不换、苗文 华 、汪荃珍、贾文龙、李新花、杨红霞、王惠、刘晓燕、田敏、陈新琴、 徐俊霞、郭英丽(等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简介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一、中国戏曲的发展1.萌芽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

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

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国戏曲的角色行当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种类(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类型)

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种类(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类型)

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种类(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类型)戏曲剧种是指中国不同种类的传统戏曲的特定称谓,且中国的戏曲种类丰富,主要有1、京剧:腔调以二黄、西皮为主,伴奏使用胡琴和锣鼓等,被称为中国国粹,是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中介;2、越剧:被称为第二国剧。

多用于抒情,唱腔优美动人,表演情真意切,具有江南灵秀之气。

题材多为“才子佳人”,流派繁多;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为安徽省的重要地方戏种。

唱腔淳朴,表演细腻,真实活泼;4、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发展于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分为东路和西路评剧;5、豫剧:起源于河南,唱腔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行腔酣畅淋漓,有血有肉,擅长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广受欢迎。

6、秦腔: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秦朝,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7、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之一,俗称二黄,它为湖北的主要戏种之一。

8、皮影戏:它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为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稀罕时期,在唐朝时期达到顶峰,其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9、花鼓戏:它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指湖南花鼓戏;10、傣剧:其发源于具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以及佛经讲唱,后吸收皮影戏、滇剧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此戏种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以及欢迎。

中国的“戏种”有哪些?中国的“戏种”有豫剧、评剧、黄梅戏、越剧、京剧。

1、豫剧:豫剧,发源于中原。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2、评剧: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3、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品种,这些品种被称为“剧种”。

各个剧种除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徵外,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俗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使中国戏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区分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是方言语音和音乐,所以在清代以前,剧种大多以腔调来命名,腔调包含有方言语音和音乐曲调的意思。

如昆山腔、弋阳腔、徽调、汉调等等,以剧种发源地或流行的地域来命名,如京剧、沪剧、潮剧、黄梅戏、粤剧等。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它在清代后期形成于北京,因地域而得名。

由于主要唱腔是“西皮”和“二簧”,故又称皮簧戏。

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京剧随之改名平剧。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已誉满中外,于是又有了“国剧”之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重新恢复京剧的名称。

京剧形成后,出现了众多著名演员,如鬚生行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

旦行同样是名家辈出,如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被誉为“四大名旦”。

其他如小生行、老旦行、净行、丑行也有杰出的演员。

这些名家对京剧艺术的唱腔、剧目都有巨大贡献,他们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流派,并传之后世。

川剧是流行于四川省和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

清末民初,随着工商业发展,演唱川昆、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的戏班陆续进入城市,并且逐步同台演出,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川剧。

川剧中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各有代表性的剧目。

如高腔有《白袍记》、《琵琶记》等数十本;弹戏有《春秋配》、《花田错》。

川剧的表演真实细腻,生活气息浓。

一些身段程式别具一格,如“行船”、“扑蝶”等。

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变脸、钻火圈、飞叉等,这些绝活已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粤剧在早期叫做本地班或广东大戏、广府戏。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相继传入广东,随后出现了由本地艺人组成的戏班“本地班”,唱的是“一唱众和”的“广腔”,在道光年间改唱“梆簧”(西皮、二簧)。

清代末年,广东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志士班的粤剧班社,他们演出时仿效话剧的化妆、布景,在唱法上假声改为真声,并开始使用广东方言演唱。

粤剧有许多以歌唱著称的名家,如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以及香港的任剑辉及白雪仙等,他们以精湛的唱工艺术,形成粤剧的流派唱腔,并传带出各自流派唱腔的传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