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出名戏曲介绍

出名戏曲介绍
中国戏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曲类型,其中一些成为了非常出名的戏曲。
以下是一些出名戏曲的简介: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
京剧以唱为主,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特点是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矫健有力、装饰艳丽繁复。
2.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以歌唱为主,歌唱方式婉转柔美,剧情较为细腻,代表作有《黑旋风李逵》、《梁山泊》等。
3. 粤剧:粤剧是广东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粤语唱腔为特点。
粤剧演唱技巧独特,表演以歌唱、曲艺、舞蹈为主,擅长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
4. 川剧:川剧是四川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四川方言演唱。
川剧以脸谱和变脸为特色,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形象。
代表剧目有《二进宫》、《智取威虎山》等。
5. 评剧:评剧源于上海,以评书为基础,发展出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评剧以全扮演为主,以评书、歌唱、说唱等形式演唱,剧情内容丰富多样。
以上只是其中几种著名的戏曲剧种,还有许多其他戏曲类型和
剧目,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戏曲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也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国粹之一。
中国十大戏曲种类

中国十大戏曲种类戏曲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说唱表演配上古典的音乐,常考验演员的素质,今天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十大戏曲种类。
1. 京剧京剧在我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大区目类当中京剧的影响远超。
其他系具有国际的称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越剧越剧的唱腔都非常温婉,主要是以抒情的形式为主,大多数都是唱,被人们称为中国歌剧。
在国内流传的很广,越寄予的服饰和妆容都比较贴近生活。
3. 黄梅戏黄梅戏是一种非常好听的戏曲类,起源于湖北黄梅,梅西的曲调温婉动人。
在海外都有很高的声誉,比如大家熟悉的天仙配女驸马等都是黄梅戏。
4. 豫剧豫剧的腔调铿锵有力,起源于河南开封,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预计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评剧著名的评剧杨三姐告状刘巧儿,华为,梅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即使平时不怎么听戏的人也都听说过这些曲目。
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非常流行。
6. 昆曲昆曲在江苏上海等地是非常流行的曲目,也是传统古老戏曲剧种之一,表演风格非常细腻。
唱腔带着江苏上海一带的口音。
7. 曲剧曲剧是我国传统的戏曲。
北京地区是非常流行的,表演形式很多样化,最具代表性的曲剧作品有妇女代表张桂芝,喜笑颜开等。
8. 越调越调是湖北省的传统戏剧唱腔,非常朴素声音,婉转曲调。
大气豪放,也具有乡土气息,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
这也是他受欢迎的原因。
9. 吕剧吕剧在我国戏曲上面的影响力非常大。
在很多地区都是特别流行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
在唱功上面比较考验演员功底。
10. 沪剧沪剧就是上海地区的传统戏剧,唱腔十分委婉,曲调也很动听。
看过民国上海滩的电影的人,基本上沪剧都有所了解。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宿松佐坝地区,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
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
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女班或男女混合班,现多由女班来演。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俞派——俞振飞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2];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2.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中国五大戏曲剧

京剧 越剧 评剧 豫剧 黄梅戏
京剧
•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 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 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 (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 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 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 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 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 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
评剧
•
评剧,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 汉族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 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 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 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 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 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 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 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 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 《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 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 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 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 返回
越剧
• 越剧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 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 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 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 “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 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 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 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 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 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 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 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
黄梅戏
• 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 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 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 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 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 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 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 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 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 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 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 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豫剧
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

豫剧的唱腔高亢激越、婉转悠扬, 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
豫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 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
手段。
代表剧目与人物
01
《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 》、《花木兰》等是豫剧的代表 剧目。
02
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等是豫 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表演艺术 在豫剧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传承与创新
神态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服饰华丽
越剧的服饰非常华丽,色彩鲜艳, 注重细节和装饰,能够很好地展
现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代表剧目与人物
1 2
《红楼梦》
越剧经典剧目之一,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 梦》,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代表剧目之一,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 情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评剧
起源与发展
清朝末年,河北唐山一带的民间说唱艺 术“莲花落”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 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评剧的雏形。
建国后,评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仅在专业剧团中广泛演出,还成为 了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20世纪初,评剧在河北、北京一带逐 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多个流派,如 “白派”、“新派”、“鲜派”等。
黄梅戏
体现了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 展现了黄梅地区的民俗风情和 人文精神。
跨剧种融合与创新实践
跨剧种融合
将不同剧种的表演元素、唱腔、音乐 等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 表演风格。
创新实践
在保持传统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引入 现代元素和科技手段,进行舞台美术、 灯光音响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对当代戏曲发展的启示
中国传统戏曲主要剧种及流传区域

我国传统戏曲种类繁多,基本是以地域为主,语言是当地的方言。
1.京剧: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国剧”之称,角色分生、旦、净、末、丑;流派分了梅派,以梅兰芳为代表,代表作《贵妃醉酒》;程派代表是程砚秋,最好看的是《锁麟囊》;荀慧生是荀派代表,代表作有《红娘》;尚小云是尚派代表,刀马旦,代表作是《梁红玉》;其子尚长荣子承父业,善攻丑角儿,代表作有《霸王别姬》、《铡美案》,现下最有名的老生有于魁智、王珮瑜等。
2.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其唱腔婉约、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
代表作《牡丹亭》3.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表演风格优美细腻。
《梁祝》是常演不衰的经典。
上海本地也有沪剧。
4. 黄梅戏:流传在河南、安徽,也是中国四大戏曲之一,《女驸马》《天仙配》家喻户晓,唱腔温柔明亮,以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5. 评剧:以唱工见长,动作活泼、表演自由,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
《花为媒》是新凤霞和赵丽蓉的代表作,流行于京津冀一带。
河北梆子才是真正铿锵的“梆子”。
6. 豫剧:豫剧流派很多,并非都是“河南梆子”,代表作也很多,质朴通俗。
《卷席筒》、《朝阳沟》、《七品芝麻官》等都获过大奖,河南还有曲剧、越调也是地方戏,河南电视台的戏曲类节目,梨园春,全世界都在看。
7.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粤语地区,音乐丰富多样。
唱腔温柔,表演灵动。
粤剧名家有红线女、曾小敏。
8.二人转是东北的戏曲,唱跳俱佳。
9.秦腔是陕西地方戏,高亢激昂,是陕西人喷薄情感的绽放,《火焰驹》《斩李广》都需要深厚的功底。
另外皮影戏陕甘一带乃至全国都有影响。
10.川剧自然发源于川府,在川渝经久不衰,《变脸》不但是地方剧种的绝活,是非遗,还是天府文化的的代表。
11.其他还有湖南花鼓,湖北汉剧等,江西赣剧传唱与江西、广东一带。
12.台湾的剧种很杂,大多来自大陆,传播较广的有南管戏、歌仔戏等。
都是我国传统戏曲的沧海遗珠,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是地域人文艺术的具体表象,也是劳动者最朴实的初心和愿望。
中国戏曲举例

中国戏曲举例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北京一带。
它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豫剧: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一种戏曲,以歌唱和表演为主要手段,它讲述了历史上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故事,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以粤语演唱为主要特征,拥有独特的音乐和表演风格。
黄梅戏:黄梅戏是湖北地区的一种戏曲,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它以歌唱和表演为主要手段,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元素。
评剧:评剧流行于华北地区,尤其是天津和山东一带。
它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声腔独特,以评话为主要表演形式,表现出幽默诙谐的特点。
越剧:越剧是浙江省的一种戏曲,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精致的表演而著称。
它通常以女性角色为主,表达了对爱情和家庭的思考和描绘。
梆子戏:梆子戏是山东、河北等地的一种戏曲,以其独特的锣鼓音乐和高亢激昂的唱腔而著名。
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用于宣传农民阶级斗争和生活情感。
川剧:川剧是四川地区的一种戏曲,以其豪放激情的唱腔和独特的变脸技艺而知名。
它通常以英雄豪杰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惊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一、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得历史。
其历程大致如下: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得“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得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得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得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得成熟形式。
元代就是中国戏曲史得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得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得第一个繁盛期。
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这就是中国戏曲得第二个繁盛期。
中国戏曲得转型期清代地方戏得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得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得民间化与通俗化。
先就是昆曲、高腔折子戏得盛行,后就是地方戏得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得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她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就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与流,经过数十年得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得皮黄腔棗京剧。
新兴地方戏得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得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得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与“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得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与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就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就是具有全国影响得大剧种。
它得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就是近代中国戏曲得代表。
京剧得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曹操、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张飞、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与银。
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剧,又叫绍兴戏:流行于浙江一带得地方剧种。
它源于浙江嵊县得“得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得名义演出。
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安徽得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它得前身就是黄梅地区得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得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得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黄梅戏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得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就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评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得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台湾、新疆、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
出现过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宇宙锋》、《梵王宫》、《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与现代戏《朝阳沟》等。
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对比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欧洲歌剧艺术时常被人们并举,两者都就是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得综合体,可以说就是古典艺术发展百年之后开出得人类文化奇葩。
因为诞生得文化土壤不同,经历得历史进程也有差异,虽然都就是有着类似得外在形式,两者却有很多不同点。
从起源来瞧,中国戏曲有着丰富得来源,先秦俳优得角色表演、汉代百戏得化妆歌舞表演、唐代开始出现得有故事情节得歌舞戏——在宋元趋于成熟得戏曲艺术中以上诸多表演类型得元素得体现,可以视作就是历史沿革得表现;但中国戏曲正式成形应以元杂剧得诞生为标志,后世中国戏曲得发展都以元杂剧得模式为基础,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整体结构仍就是沿袭了元杂剧得规范。
元杂剧得诞生与文人得参与息息相关。
元朝统治阶级得民族歧视政策使得诸多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得汉族知识分子转而投入艺术创作中。
这些文人运用自己得音律、文学素养与高才博识,不光定下了结构严整得戏曲规范,更大大扩充了戏曲得题材内容,并通过抒写心灵深处得郁结悲愤,或就是隐逸逍遥得种种情态得表现,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心理特点。
相比之下,歌剧得起源相对简单。
古希腊得悲喜剧可以说就是整个西方戏剧得滥觞。
我们可以瞧到,在西方世界,艺术思潮得变化带来得就是文学、音乐、美术并行得审美变化。
在欧洲话剧发展得同时,同一起源得神剧(清唱剧)也悄然诞生。
紧咬着文艺复兴得尾巴,歌剧得诞生就是艺术家对新得艺术类型得探索;与中国戏曲不同得就是,歌剧诞生得主导者不就是文学家,而就是音乐家。
在追求戏剧与音乐结合得过程中,音乐家以更丰满得音乐对古希腊戏剧进行阐释。
与元杂剧创作剧本,集曲演绎得方式相反,最早得歌剧创作者就是用全新得音乐对固有得希腊神话故事进行讲述。
因此,与元杂剧更突出得戏剧文学成就相比,早期歌剧得贡献主要就是在音乐上得。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诞生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主导者得不同,使得两者在具体得特征上有了很大得区别。
例如,中国戏曲以戏剧为核心,因此角色得划分也就是遵照不同角色得特征来进行得。
抛开高度得程式化与归纳性来讲,行当得本质仍然就是角色特征;到京剧时代丰富完善得生旦净丑行当分工,不同行当有其既定得表演、歌唱方法。
而与之不同,歌剧得角色划分就是根据演员声音得特质进行得,不同得声部就是由演员天生得音色决定得;与行当分类相似,大得声部分类之下还有更细致得小分类。
例如:生角有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次级分类,女高音也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将西方声部得划分与中国戏曲行当划分进行一一对应,例如:花腔女高音与花旦,抒情女高音与青衣,女中音与老旦。
从整个歌剧历史来瞧,这样得角色区分似乎就是有道理得,其实不然。
歌剧角色对演员声部得选择与其说就是根据角色不如说就是遵循审美倾向:巴洛克时代偏好高亢明亮灵巧得声音,因此女主角多就是花腔女高音扮演;随时间得发展,特别就是步入浪漫主义时期后,观众越来越喜爱戏剧性更强、情绪冲突变化更激励得音乐,因此音色戏剧性更强得抒情女高音与戏剧女高音得角色变慢慢多起来。
而在戏曲历史上,除了对行当分类得进一步完善外,行当得选取都就是遵循戏剧角色特征,不由观众得偏好决定。
这也印证了,戏曲以戏剧为核心,歌剧以音乐为核心得事实。
值得一提得就是,虽然女中音男中音扮演得角色多就是父亲、母亲这样中年乃至老年得沉稳角色——这大约也就是将其与老旦老生相提并论得原因——但从音色特质上瞧,她们与老旦老生迥然不同。
中国戏曲得行当中没有中声部与低声部得存在,如果按照声部划分,所有演员都就是男高音或者女高音。
这或许跟两个艺术形式得演出场地有关:歌剧在封闭式得歌剧院中演出,有建筑得物理拢音效果,中低声部得声音仍然可以清晰地听到;戏曲多在开放得环境中演出,只有高亢得声音才能保证每个观众得欣赏质量。
演出环境得不同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种不同类型艺术得艺术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地位得不同。
中国戏曲艺人历来处于极低得社会地位:唐代获罪家族得女子会被卖入教坊,学习音乐舞蹈,社会身份归于贱籍;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人甚至被视作与娼妓无异,就是“三教九流”中“最下等”得职业。
相比之下,西方对音乐家与演员一直有着尊重,音乐家封爵得例子不一而足。
然而,虽然遭遇得对待不同,东西方得艺术家都在不同得位置中让各自得艺术形式得到繁荣得发展,这也就是一件有趣得事情。
这没有孰优孰劣得区别,只就是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罢了。
有人认为,戏曲与歌剧在受众上也有极大得不同,戏曲主要服务下层人民群众,歌剧主要服务于贵族。
笔者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地归纳。
固然,戏曲起源于民俗,虽然中有文人得参与,但随着汉族文人政治地位得回归,戏曲仍然被视作玩物,再次回到民俗中。
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对戏曲演员得鄙视并不影响戏曲本身作为一种娱乐而深受喜爱,除却一些大家族会自己创办专为自家服务得戏班,很多戏班更就是专为皇家服务。
而歌剧虽然起源于古希腊戏剧,早期其宗教与哲学意味甚重,但随着时代得发展,题材与思想上都有很大得突破。
像至今上演最多得歌剧《卡门》,讲述得故事包涵三角恋、强盗、凶杀,其实就是大众热衷得题材。
而威尔第得《弄臣》上演之后,报童都能哼唱《女人善变》得唱段,更就是说明歌剧曾经一度就是全社会得娱乐项目。
如今,古典时代得光辉已经蜕去,我们可以回望两种艺术形式曾经得辉煌。
以音乐为主导得歌剧在音乐得发展中逐渐嬗变,音乐得流行化与戏剧文学性得提升直接导致了音乐剧得诞生。
戏曲也有过转型,但因为太过政治化而不太成功。
戏曲未来得道路怎样走就是值得中国得艺术家们仔细思考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