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大戏曲剧种

合集下载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分别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在中国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戏曲剧种,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一种戏剧形式,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开始,融合了徽班、汉调、昆曲、秦腔以及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

2、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也被称为绍兴戏,因为它发源于绍兴嵊州,越剧的长处是抒情,一般以唱为主,表演非常的真切、动人,非常具有江南的灵秀感。

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后来早安徽安庆发展壮大,黄梅戏的主体是山歌、秧歌、茶歌等,开始在农村发展,后来发展到城市,代表作品是《天仙配》。

4、评剧一直流传于中国的北方,是汉族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目之一。

评剧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下才变得成熟,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5、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而来的,建国之后,河南简称为“豫”,所以被称为豫剧,豫剧的唱腔非常的铿锵有劲、生动活泼。

1。

戏曲中国六大戏曲剧种[精选]

戏曲中国六大戏曲剧种[精选]

戏曲中国六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等五十多个剧种。

京剧京剧女老生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

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

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评剧明、清两代多有以唱秧歌为业者,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

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乐亭皮影、鼓书等,遂演变成为具有冀东地方特色的“蹦蹦戏”。

蹦蹦戏初期为两小戏(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载歌载舞;所演剧目有百种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首尾贯穿的人物,以叙事体第三人称为其主要特点。

音乐上也是向板腔体过渡的形态。

因蹦蹦艺人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并以竹板(节子板)击节,故有蹦蹦戏与莲花落之混称。

戏剧分类

戏剧分类

黄梅戏
黄梅戏《红楼梦》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明、清两代多有以唱秧歌为业者,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乐亭皮影、鼓书等,遂演变成为具有冀东地方特色的“蹦蹦戏”。 蹦蹦戏初期为两小戏(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载歌载舞;所演剧目有百种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首尾贯穿的人物,以叙事体第三人称为其主要特点。音乐上也是向板腔体过渡的形态。因蹦蹦艺人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并以竹板(节子板)击节,故有蹦蹦戏与莲花落之混称。演出形式是先以群体合唱“四喜歌”开场,再引出正戏。 道光二十年(1840)后,农民以习蹦蹦戏谋生者日益增多,涌出了大批唱蹦蹦戏的艺人。由于艺人们各自所操的乡土方言和活动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东、西、北三路蹦蹦戏。光绪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间,出现了许多半职业和职业性的班社。班社中优秀的蹦蹦艺人在互相竞争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从而推动了蹦蹦戏不断向前发展,将对口彩唱两小戏推进到三小戏(即拆出戏)阶段。 折出戏扮演者由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剧本由说唱体演变为代言体,出现了分场式的小型剧目,表演上也开始有了简单的脚色行当划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在一些剧目中开始引进模拟现实生活的写实动作,同时也开始仿效大剧种的程式动作。但又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中国主要戏曲简介谈到戏剧,不能不谈到戏剧理论中重要的“三一律”。

“三一律”又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意指一出戏只能表现单一的行动,情节只能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展开。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主要戏曲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京剧。

京剧由清代中叶的微调、汉调相继传人北京合流)演变而成。

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水00年历史。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

唱、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做、打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的主要角色名称有生、旦、净、丑。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四大名旦”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越剧。

越剧起源于浙江,发展于杭州、上海等地。

越剧唱调优美动听,颇能反映江南地区民间丝竹音乐的特色。

(3)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

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4)评剧。

评剧是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在北方流传深远。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5)豫剧。

豫剧起源于河南省。

其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活泼,低回婉转,语言纯正,感情丰富,乡土气息浓郁。

(6)秦腔。

秦腔起源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戏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戏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戏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以下是戏曲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戏曲的分类戏曲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京剧、昆曲、越剧、评剧、黄梅戏、沪剧、粤剧等。

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1.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起源于北京地区,流行于北方地区。

京剧以唱功、功夫为主要表演方式,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

京剧的表演服饰、化妆和音乐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2.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

昆曲以唱腔为主要表演方式,强调唱腔的表现力和唱腔技巧,以及角色的精神内核。

3. 越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之一,流行于浙江地区。

越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形式,以其细腻的唱腔、灵动的表演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4. 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以说唱、打击乐器等表演形式著称。

评剧的表演特点是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5. 黄梅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湖北黄梅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域。

黄梅戏以唱腔为主要表演方式,音乐节奏明快,富有地方特色。

6. 沪剧:是中国上海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以说唱、念白为主要表演形式。

沪剧的表演特点是语言清晰,表演技巧独特。

7. 粤剧:是中国广东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以粤语为演唱语言,表演形式以唱、说、做、打为主要。

二、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的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核心,演员在表演中需要通过动作、声音、表情等多种方式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

1. 唱:唱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形式之一,演员需要掌握不同的唱腔和音乐技巧,通过歌唱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不同的戏曲剧种有不同的唱腔形式,演员需要根据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变化来选择合适的唱腔进行表演。

2. 念:念是戏曲表演中的朗诵形式,演员需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调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念白也是戏曲表演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戏曲知识点总结

戏曲知识点总结

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戏曲是一种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演艺形式。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最早的戏曲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的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逐渐形成。

1、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之一,起源于清代,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中国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梅戏:黄梅戏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由湖北省黄冈地区的地方戏发展而来。

黄梅戏以其柔和、细腻的表现方式,以及温婉典雅的唱腔而著称,被称为“江南第一声”。

3、越剧:越剧是中国戏曲的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上海地区,以其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和细腻婉转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越剧以其浓厚的地方文化风格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被誉为“东方曼妙之声”。

4、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粤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而著称,被誉为“南国昆曲”。

5、豫剧: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豫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形式和浑厚、深沉的唱腔而著称,被誉为“中原昆曲”。

6、秦腔、沪剧、晋剧、川剧、湘剧、闽剧、滇剧等,各地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形成并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中,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演艺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戏曲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瑰宝。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1、唱、念、做、打:唱指由主要角色演员用唱腔来表演,念指对白的念白表演,做指角色的身段动作表演,打指表演中使用的击打动作,包括武打和打击乐器。

这四种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也是戏曲艺术的核心。

2、唱段、念白、大面、小面:唱段是戏曲中由主要角色演员演唱的乐曲,念白是角色之间的对白表演,大面是全体演员演出的大型场面,小面是由少数演员演出的小型场面。

戏曲的种类

戏曲的种类

戏曲的种类1、京剧,曾经称为平剧,是中国国粹。

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最早是在公元1790年,清朝乾隆年间出现,在民国才得以繁荣。

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胡琴)和锣鼓等,在唱腔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布景道具基本都是写意的(虚拟),角色方面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唱、念、做、打,史上杰出的人物代表有梅兰芳、谭鑫培、程长庚等。

2、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国外称为“东方咏叹调”。

其中要提到河南卫视的栏目,颇为大家喜爱。

唱腔方面极具感染,铿锵有力。

角色主要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

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六大名旦。

《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红灯记》、《香魂女》这些经典曲目堪称经典。

3、评剧,也称“蹦蹦戏”,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评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伴奏乐器,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

代表人物有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

《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颇为有名。

4、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发源于浙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以唱为主,题材主要是才子佳人,布景是写意、写实和虚实三种。

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和鼓板、三弦等。

越剧唱腔的特点是婉转和抒情,角色方面主要分为小生、小旦、老生、小丑四类,代表人物有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

《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颇为有名。

5、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曲目流传甚广。

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角色方面主要分为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

伴奏乐器使用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等。

中国十大戏曲种类

中国十大戏曲种类

中国十大戏曲种类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

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

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

京剧: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

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

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越剧: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

发源于浙江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粤剧: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及港澳、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唱念均用广州方言。

它以“梆簧”为基本曲调,同时又保留昆、戈、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

伴奏除用二弦、高胡、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外,还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斯管等中低音乐器。

黄梅戏: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

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

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昆剧: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

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六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等五十多个剧种。

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