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6讲义(高一物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 讲义 第4节 自由落体运动

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学习目标要求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1.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领会伽利略的科学思想。
2.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了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5.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1.核心素养(1)了解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冲淡重力和合理的理论外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2)会运用对称思维方法分析竖直上抛运动。
2.关键能力理论推理能力,逆向思维能力。
知识点一自由落体运动和自由落体加速度如图所示,在有空气的玻璃管中,金属片比羽毛下落得快,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管中,金属片和羽毛下落快慢相同。
(1)为什么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管中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2)空气中的落体运动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提示(1)因为没有空气阻力(2)空气的阻力作用可以忽略一、自由落体运动❶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❷特点(1)运动特点:初速度等于零。
(2)受力特点:只受重力作用。
❸实际落体运动的处理这种运动只在真空中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❶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
这个加速度叫作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作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❷方向:竖直向下。
❸大小(1)g值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2)一般计算中g可以取9.8 m/s2或10 m/s2。
【思考】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后,在空中下落一段时间再打开降落伞,运动员在空中下落时,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吗?提示运动员下落时,除受重力之外还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一开始的阶段,空气阻力相对重力来说比较小,运动员的下落可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打开降落伞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超重和失重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超重和失重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知道常用的测量重力的方法。
2.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含义,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3.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求解超重、失重问题。
1、通过体验或者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通过在电梯里观察体重计示数或其他方式发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的动力学原因,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和交流,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知识点01重力的测量法1:利用G=mg法2:利用二力平衡【即学即练1】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重力作用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C.地面上的物体在赤道上受的重力最小D.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解析:选C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A错误;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B错误;赤道上重力加速度最小,因此地面上的物体在赤道上受的重力最小,C正确;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物体的重力,故D错误。
知识点02超重和失重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4.实重和视重(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2)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或台秤的示数即为视重.技巧点拨1.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2.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1)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所受的重力没有变化,只是压力(或拉力)变大或变小了(即“视重”变大或变小了).(2)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只与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速度方向无关.(3)物体超重或失重多少由物体的质量m和竖直加速度a共同决定,其大小等于ma.(4)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作用、液柱不再产生压强等.【即学即练2】“蹦极”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某人身系弹性绳自高空P点自由下落,图5中a点是弹性绳的原长位置,c是人所到达的最低点,b是人静止地悬吊着时的平衡位置,空气阻力不计,则人从P点落下到最低点c的过程中()A.人从a点开始做减速运动,一直处于失重状态B.在ab段绳的拉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处于超重状态C.在bc段绳的拉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处于超重状态D.在c点,人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也为零答案C解析在Pa段绳还没有被拉长,人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ab段绳的拉力小于人的重力,人受到的合力向下,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在bc段绳的拉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受到的合力向上,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故A、B错误,C正确;在c点,绳的形变量最大,绳的拉力最大,人受到的合力向上,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故D错误.【即学即练3】(多选)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A.t=2s时最大B.t=2s时最小C.t=8.5s时最大D.t=8.5s时最小答案AD解析人乘电梯向上运动,规定向上为正方向,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则有F-mg=ma,即F=mg+ma,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等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大小,将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包含正负号)代入上式,可得选项A、D正确,B、C错误.考法01通过图像考查超重和失重现象【典例1】如图是某同学站在压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传感器记录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纵坐标为压力,横坐标为时间.由图线可知,该同学的体重约为650N,除此以外,还可以得到以下信息()A.1s时人处在下蹲的最低点B.2s时人处于下蹲静止状态C.0~4s内该同学做了2次下蹲-起立的动作D.下蹲过程中人始终处于失重状态答案B解析人在下蹲的过程中,先加速向下运动,此时加速度方向向下,故人处于失重状态,最后人静止,故后半段是人减速向下的过程,此时加速度方向向上,人处于超重状态,故下蹲过程中人先失重后超重,选项D错误;在1s时人向下的加速度最大,故此时人并没有静止,它不是下蹲的最低点,选项A错误;2s时人已经历了失重和超重两个过程,故此时处于下蹲静止状态,选项B正确;该同学在前2s时是下蹲过程,后2s是起立的过程,所以共做了1次下蹲-起立的动作,选项C错误.考法02超重和失重现象中的定量运算【典例2】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匀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1 3 g(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A.13mg B.2mgC.43mg D.mg答案C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N-mg=ma,解得电梯底部对人的支持力大小为F N=43mg,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F N′=43mg,选项C正确.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一质量为m的乘客乘坐竖直电梯下楼,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乘客所受支持力的大小用F N表示,速度大小用v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0~t1时间内,v增大,F N>mgB.t1~t2时间内,v减小,F N<mgC.t2~t3时间内,v增大,F N<mgD.t2~t3时间内,v减小,F N>mg答案D解析根据s-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0~t1时间内v增大,t2~t3时间内v减小,t1~t2时间内v不变,故B、C错误;0~t1时间内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向下,处于失重状态,则F N<mg,故A错误;t2~t3时间内,速度逐渐减小,加速度向上,处于超重状态,则F N>mg,故D正确.2.2019年11月,在温州翔宇中学举行的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某校高二学生王鑫宇以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王鑫宇在上升阶段重力变大了B.王鑫宇在空中跨越过程处于失重状态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答案B解析王鑫宇在上升阶段只受重力,处于失重状态,且重力大小不变,所以B正确,A错误;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与他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C、D错误.3.如图所示,小芳在体重计上完成下蹲动作.下列F-t图像能反映体重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答案C解析体重计的读数为小芳所受的支持力大小,下蹲过程小芳的速度从0开始最后又回到0,因此小芳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先向下后向上,即先失重后超重,所以支持力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因此选C.4.判断正误:(1)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变大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6讲:自由落体运动(学生版)辅导讲义

自由落体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的概念和判定;2.学会两种运动的公式、图像以及计算要点;3.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历史;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只受____作用,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
2.特点:①初速v 0=0②只受一个力,即重力作用。
当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的下落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性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①速度公式:gtv t =②位移公式:221gt s =③速度位移关系:gsv t 22=④平均速度公式:2tv v =⑤△s=gT 2二、重力加速度:1.同一地点,任何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相同,跟物体的轻重无关。
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大小跟高度和纬度有关。
赤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越离地面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小。
地面附近通常取g=____m/s 2,粗略计算时,可取____m/s 2。
3.月球的重力加速度为g/6三、其他公式及推导一、加速度公式:二、末速度公式:三、平均速度公式:四、位移公式:五、中间时刻速度公式:六、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g )类型一:关于物理学史1.(2014培黎学校高一上期末)最早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错误论断的科学家是()A .伽利略B .牛顿C .开普勒D .胡克解析:在比萨斜塔上,用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错误的科学家是伽利略,所以选A 。
类型一:关于研究方法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A .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B .用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C .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方法D .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解析: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通过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数学)推理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最后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节讲义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重点: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课时安排:新授课(1课时)回忆初中学习的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讲述机械运动.请学生描述出一些运动,详细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困难?(鸟飞翔,踢足球等),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可以忽略次要因素,引出质点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举例总结出能看做质点的条件。
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B.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跟物体间距相比甚小时,就可以看成质点D.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作质点2.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1)研究某学生骑车回校的速度.(2)对这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3)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4)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3.下列情形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A.跳水冠军郭晶晶在跳水比赛中B.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C.奥运会冠军邢慧娜在万米长跑中D.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比赛中二、参考系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火车中去旅行在飞快地离去,铁路边的人看到火车中的乘客,而乘客自己却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为什么路边的人和乘客的想法不一样呢?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选来作标准的参照物称为参考系.(1)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的.(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3)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也可能一样.(4)选择参考系时,应使物体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方便.(5)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三、坐标系一辆汽车从天安门沿长安街驶向西单、南菜园方向,思考汽车的位置随时间怎样变化?总结:对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质点经过坐标轴原点的时刻为时间的起点,画坐标系时,必须标上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高一上学期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讲义:第一章 第4节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要点梳理

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学习目标】1.知道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3.会用打出的纸带求加速度、瞬时速度4.能通过纸带上点的位置关系分析物体运动【要点梳理】要点一、电磁打点计时器与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要点诠释:1.电磁打点计时器及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电磁打点计时器及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分别如图甲、乙所示.2.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原理电磁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电磁原理打点计时的一种仪器,它的工作原理可以用图甲、乙来说明.当线圈中通入的交流电为正半周时,设电流方向如图甲所示,则线圈中被磁化的钢制簧片左端为N极,永久磁铁使簧片受到一个向下的力;当交流电转为负半周时,电流方向如图乙所示,簧片左端变为S极,永久磁铁使簧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随着交变电流方向的周期性变化,簧片周期性地受到向下、向上的力就振动起来.位于簧片一端的振针随簧片的振动而在复写纸上打点.如果在复写纸下有运动的纸带,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的点.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个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02s.3.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原理电火花计时器的原理与电磁打点计时纸带问题分析器相同,不过在纸带上打点的不是振针和复写纸,而是电火花和墨粉,它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使用时,墨粉纸盘套在纸盘轴上,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当接通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放电针、墨粉纸盘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当电源频率是50Hz时,也是每隔0.02s打一次点.4.电磁打点计时器与电火花计时器的比较①两种计时器使用的都是交流电源;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②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4~6V交流电,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是220V交流电.③无论是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还是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的点,都记录了纸带运动的时间.如果纸带是跟物体连接在一起的,纸带上的点就相应地表示出了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了解在不同时间里物体发生的位移、速度的大小和变化情况.④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受到的阻力比较小,实验误差较小.5.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注意事项①会安装复写纸,并且会调节复写纸的位置,将纸带从复写纸下穿过.将计时器接入50Hz交流电源,从交流4V开始,观察振片振动情况,若振片振幅较小,再升高电压至6V;对电火花计时器,应将墨粉纸盘套在纸盘轴上,两条纸带要对齐穿过限位孔,墨粉纸盘夹在中间,使用220V交流电源.②开启打点计时器,待1~2s再拖动纸带打出点,观察点迹是否清晰,打完纸带后,立即关闭电源.③在纸带上打不出点或点迹颜色过淡情况下,纠正时大致从以下方面注意:电源电压较低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对电火花计时器这种情况较少);调整复写纸位置或更换复写纸(或墨粉纸盘);调整打点计时器.④调整打点计时器.如果打不出点,首先要检查压纸框的位置是否升高,阻碍了振片上的振针打不到纸带上,若是,可将压纸框向下压,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另外也可能是振片没有工作,在共振情况下,此时可松动固定振片的螺丝,适当调节振片位置,紧固后观察振幅,若达到或接近共振状态即可正常工作.如果振片振动较大仍打不出点,可调整振针的位置,直到打出点为止.若振针向下调节过长,则打点的声音过大,且易出现双点,调节时要仔细.⑤如果将打点计时器错接在学生电源的直流电源上(非稳压电源),也能在纸带上打出点迹,这是因为直流输出单向脉冲电流,频率为100Hz,会导致数据处理时错误.⑥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若用一条纸带要将纸带压在墨粉纸盘下,打完一条纸带后要将墨粉纸盘转一角度再打另一纸带,否则会只用纸盘的某一位置,打出的点迹颜色较淡;若使用双纸带,将墨粉纸盘夹在中间,拖动时由于两条纸带的摩擦作用,墨粉纸盘会随纸带转动,电火花将墨粉纸盘上不同位置的墨粉蒸发到纸带上,点迹颜色较重,而上面的纸带没有点迹,可重复使用,但用两条纸带时摩擦阻力较大.不管用哪种方法,打完纸带后都应立即关闭电源.要点二、实验原理和步骤、注意事项要点诠释:1.实验目的①进一步练习打点计器的使用、纸带数据处理和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②利用打点纸带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分析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实验器材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带小钩的细线、钩码若干、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3.实验原理把纸带跟运动物体连接在一起,并穿过打点计时器,这样纸带上的点不但记录了物体的运动时间,而且相应地表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这些点的情况,就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4.实验步骤①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台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②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钩码.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衡地加速滑行,然后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车的后面.③使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再按同样的方法(不改变钩码个数)打出两条纸带.从这三条纸带中选用一条最清晰的,记录为纸带Ⅰ.④增加一个钩码,按上述方法打出纸带Ⅱ.⑤在打纸带I时的基础上减少一个钩码,仍按上述方法打出纸带Ⅲ.⑥整理器材.5.注意事项(1) 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2) 一先一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后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 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4) 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5)弄清间隔: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s=0.1s.(6)仔细描点: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要点三、实验数据的处理要点诠释:1. 纸带上点的意义①表示和纸带相连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②通过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间隔,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可以利用纸带上打出的点来确定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2.纸带的选取从三条纸带上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来确定计数点.为计算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间隔,即T =0.1s .3.采集数据的方法如图所示,不直接测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而是要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x 1、x 2、x 3、x 4…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11x x =,221x x x -=,332x x x -=,445x x x -=,554x x x -=.4. 根据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速度(1)根据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平均速度①在纸带上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电源频率为50Hz),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小.②根据x v t ∆=∆,求出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x 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x 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 的乘积.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2)粗略计算瞬时速度某点E 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 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如图所示,DG F v v =或DF E v v =.【说明】在粗略计算E 点的瞬时速度时,可利用x v t∆=∆公式来求解,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取离E 点越接近的两点来求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越接近E 点的瞬时速度,但是距离过小会使测量误差增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用平均速度来代替,即1212x x v t ∆+∆=∆,2322x x v t∆+∆=∆…(△t 为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将各计数点对应的时刻及瞬时速度填入下表中: 计数点位置编号n 0 1 2 3 4 5 6时间t/s 0 0.1 0.2 0.3 0.4 0.5 0.6 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s/m对应计数点的速度v/(m ·s -1)5.由实验数据得到v-t 图象①如何由实验数据得出v-t 图象有了原始实验数据,如何更好地确定运动规律呢?最好的方法是作v-t 图象,具体的运动规律便能直接显现.根据表格中的v 、t 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仔细描点.作一条直线,使同一次实验得到的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这条直线就是本次实验的v-t 图象,它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所示.②如何由实验得出的v-t 图象进一步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两条途径进行:一是通过直接分析图象(如图所示)的特点得到.小车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当时间增加相同的值△t ,速度也会增加相同的值△v .也就可得出结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或变化).二是通过图象写出函数关系式进一步得到结论,既然小车的v-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v 随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v =kt+b ,显然v 与t 成“线性关系”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或变化).6.由纸带求加速度的方法由图所示的纸带各计数点1、2、3、4、5…所对应的速度分别是v 1、v 2、v 3、v 4、v 5…T 为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 211v v a T -=,322v v a T -=,433v v a T -=,…,1n n n v v a T+-=. 求加速度的平均值 122132111()()()++++⋅⋅⋅+-+-+⋅⋅⋅+--===n n n n a a a v v v v v v v v a n nT T从结果看,真正参与运算的只有v 1和v n+1,中间各点的瞬时速度在运算中都未起作用. 方法二:逐差法求41123∆-∆=x x a T ,52223∆-∆=x x a T ,63323∆-∆=x x a T ,则 1234561232()()39++∆+∆+∆-∆+∆+∆==a a a x x x x x x a T 这样可使各点的瞬时速度都参与了运算,可减小误差.比较两种方法,“方法二”比“方法一”好,一般不用方法一.方法三:由图象求加速度由多组数据描绘出v-t 图象,v-t 图象的直线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三种方法中,最准确,科学的是方法三,不过较繁一点.要点四、一些利用现代技术测速度的方法除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外,还可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测量:(1)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如图所示是一种运动传感器的原理图,这个系统由A、B两个小盒子组成.将红外线、超声波发射器A盒固定在小车上,接收传感器B盒固定在某一位置并调整其高度与传感器A 等高.小车上A盒发射器对着接收器B,并处在同一直线上.将接收传感器B探测到的红外线、超声波到达的时间差等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专门软件可以分析小车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将这些位移和对应的时间差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就可以分析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根据小车的两个位置变化可求得△x,两位置的时间差为△t,则小车速度xvt∆=∆.(2)利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装有光电门,其中A 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问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x和测出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xvt∆⎛⎫=⎪∆⎝⎭.由于遮光板的宽度△x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3)利用频闪照相分析计算物体的速度频闪照相法是一种利用照相技术,每间隔一定时间曝光,从而形成间隔相同时间的影像的方法.在频闪照相中会用到频闪灯,它每隔相等时间闪光一次,例如每隔0.1s闪光一次,即每秒闪光10次.当物体运动时,利用频闪灯照明,照相机可以拍摄出该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到达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称为频闪照片.如图中是采用每秒闪光10次拍摄的小球沿斜面滚下的频闪照片,照片中每两个相邻小球的影像间隔的时间就是0.1s,这样便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而物体运动的位移则可以用尺子量出.与打点计时器记录的信息相比,频闪灯的闪光频率相当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迹.因此,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既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信息,又记录了物体运动的位移信息.至于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两者都是一样的.。
(word完整版)高一物理讲义(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讲 1.1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知识目标:1,理解质点的概念及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与运动的关系。
3,能正确分析和建立坐标系。
想一想:万米赛跑运动员可以看做一个点吗?研究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时,可以把运动员看做一个点吗?一、质点在研究某些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于是,对实际物体运动的描述就转化为质点运动的描述。
质点的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
(2)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_______、_______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质点的物理意义①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体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
②质点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反映,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
③建立质点概念时抓住了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使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得到简化。
④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由问题的性质所决定。
⑤尽管质点不是实际存在的点,但研究的质点得到的结论可应用于实际问题。
例1,( )下面那些可以看做质点?A研究火车过桥的时间 B研究火车从重庆到北京的时间C 研究火车车轮上某点的运动情况D 研究地球公转E 研究地球自转例2,下面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质点一定是很小的物体B 质点是实际存在的有质量的点C 质点是研究物体运动时的一种理想模型D 质点就是物体的重心二、参考系运动的绝对性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
这样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对参考系的理解:①标准性:用来选作参考系的物体都是假定不动的,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
②任意性:参考系的选择具有任意性,但以观察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新高一同步课程讲义——物理必修1(含详细答案解析)

1. 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________,这个用来作______________就叫做参考系。 2. 选取原则:
(1)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的选取是________,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来选取。 (2) 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把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 【思考2】 刻舟求剑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刻舟之人的荒唐之处在于错选了参考系,你同意这种说法么?
第3⻚
第 1 讲 运动学基本概念精析(上) 备。”这里的 12 分钟是指时间还是时刻?火⻋正点驶离本站的时刻是多少?
(3) 张强同学手里拿着汽⻋票,上面写到:发⻋时间:14 点 30 分。这里的“时间”指的是时间还是时刻?
例8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时刻表示时间极短,时间表示时间极长 C.在时间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用线段表示
1.2 题型归类解析
1.2.1 对质点概念的理解
例1 关于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否看作质点,判断正确的是( ) A.研究一列火⻋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火⻋可视为质点 B.分析高射炮弹的轨迹长度,炮弹可视为质点 C.研究地球的自转,地球可视为质点 D.分析跳高运动员的过杆技术,运动员可视为质点
第2⻚
新高一同步课程讲义——物理必修 1
新高一同步课程讲义——物理必修 1
第 1 讲 运动学基本概念精析(上)
1.1 知识要点梳理
1.1.1 机械运动
1. 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________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______的,静止是______的。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自由落体运动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会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解决有关问题。
4.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印运动的主要观点。
2、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认识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3、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体会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的科学研究方法。
4、经历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过程,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5、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其大小、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可能会不同。
知识点01 自由落体运动1、条件:由静止开始,只受重力.2、说明:当空气阻力远远小于重力时,可认为只受重力. 知识点02 自由落体加速度1、概念:只受重力时物体具有的加速度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g地面附近,无说明,取9.8m/s2;特殊情况下,可取10m/s2【即学即练1】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取9.8 m/s2B.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值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D.在地球上的同一地方,离地面高度越大重力加速度g越小解析:首先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的方向相同,在地球的表面,不同的地方,g值的大小略有不同,但都在9.8 m/s2左右,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g的值都相同,但随着高度的增大,g的值逐渐变小.答案: A知识点03 自由落体规律1、运动特点: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基本规律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gt.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12gt2.③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2=2gx.【即学即练2】跳水运动员训练时从10 m跳台双脚朝下自由落下,某同学利用手机的连拍功能,连拍了多张照片.从其中两张连续的照片中可知,运动员双脚离水面的实际高度分别为5.0 m和2.8 m.由此估算手机连拍时间间隔最接近以下哪个数值( )A.1×10-1 sB.2×10-1 sC.1×10-2 sD.2×10-2 s 答案 B解析 设在该同学拍这两张照片时运动员下落高度h 1、h 2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t 2,则h 1=10 m -5 m =5 m ,t 1=2h 1g =1 s.h 2=10 m -2.8 m =7.2 m ,t 2=2h 2g =1.2 s. 所以手机连拍时间间隔为Δt =t 2-t 1=2×10-1 s ,故B 项正确.【即学即练3】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 s 内的位移恰为它在最后1 s 内位移的三分之一.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不计空气阻力,g =10 m/s 2)( )A.15 mB.20 mC.11.25 mD.31.25 m答案 B解析 物体在第1 s 内的位移h =12gt 2=5 m ,物体在最后1 s 内的位移为15 m ,由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可知,12gt 总2-12g (t 总-1 s)2=15 m ,解得t 总=2 s ,则物体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H =12gt 总2=20 m ,B 正确.知识点04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即学即练4】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从而创造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利用斜面实验主要是考虑到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 )A.速度B.时间C.路程D.加速度答案 B【即学即练5】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时,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其中应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A.等效替代B.实验归纳C.理想实验D.控制变量【解题流程】合理外推▏斜面实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理想实验,C项正确答案: C知识点05 竖直上抛运动1、运动特点:初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加速度为g,上升阶段做匀减速运动,下降阶段做自由落体运动.2、基本规律: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gt;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v0t-12gt2.技巧点拨1、对称性a.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 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 CA相等,同理t AB=t BA .b.速度大小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多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性.(3)研究方法分段法上升阶段: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自由落体运动全程法初速度v0向上,加速度g向下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若v>0,物体上升,若v<0,物体下降若x>0,物体在抛出点上方,若x<0,物体在抛出点下方【即学即练6】一个从地面上竖直上抛的物体,它两次经过一个较低点A的时间间隔是5 s,两次经过一个较高点B的时间间隔是3 s,则A、B之间的距离是(不计空气阻力,g=10 m/s2)()A.80 mB.40 mC.20 mD.无法确定答案 C 解析 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运动时间的对称性得,物体从最高点自由下落到A 点的时间为t A 2,从最高点自由下落到B 点的时间为t B 2,A 、B 间距离为:h AB=12g [(t A 2)2-(t B 2)2]=12×10×(2.52-1.52) m =20 m ,故选C.【即学即练7】如图所示,将一小球以10 m/s 的初速度在某高台边沿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取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向上为坐标轴正方向,g 取10 m/s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本讲名称:模块1的综合与提高目标受众:高一中等水平学生(面向全国新课标地区)主讲人:第一部分导语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主要内容,知识的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也较高,,在跨学科综合不明显,主要应用在本学科内的综合上。
第二部分开心自测题一题面:(2008年高考·广东卷): .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答案:B难度:容易同类题1(2007海南卷)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
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 )A.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B.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长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D.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力答案:D难度:容易同类题12006广东高考题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B.20秒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C.60秒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D.40秒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m答案:C难度:中等题二题面:题二题面:(2008年广东高考题)v人站在自动扶梯水平踏板上,随扶梯斜向上匀速运动,如图1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B .人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C .人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D .人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难度:易解题关键步骤:研究对象、受力分析 答案:A同类题2(2008年山东高考题)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救灾物资的箱子,如图所示。
设投放初速度为零,箱子所受的空气阻力与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运动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图示姿态。
在箱子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箱内物体对箱子底部始终没有压力B .箱子刚从飞机上投下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最大C .箱子接近地面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比刚投下时大D .若下落距离足够长,箱内物体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飘起来” 答案:C难度:中偏易同类题2(2004年高考题)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 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 的关系和物块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取g=10m/s 2.由此两图线可以求得物块的质量m 和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分别为( )A.m=0.5kg,μ=0.4B.m=1.5kg,μ=152 C.m=0.5kg,μ=0.2 D.m=1kg,μ=0.2 难度:中高解题关键步骤:由图知,在0~2s 内,推力F=1N 不变,而物块的速度为零,处于静止状态,由平衡条件知,此时物块受静摩擦力为1N ,方向与推力方向相反;在2s ~4 s 内,推力F=3 N ,此时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受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由牛顿运动定律知:F-F ′=ma ① F ′=μF N ② F N =mg ③a=t v v 01④在4s ~6 s 内,推力F=2N ,此时物块以4m/s 的速度匀速运动.由平衡条件有: F ′=2 N ⑤ 联解五式求得:m=0.5kg,μ=0.4. 答案:A题三.题面:(2007年全国高考题)如图,物体A 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
物体A 的受力个数为( ) A .2 B .3C .4D .5 难度:中偏易解题关键步骤:研究对象、受力分析 答案:B同类题3:(2008年宁夏高考题).一有固定斜面的小车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球通过细绳与车顶相连。
小球某时刻正处图示状态。
设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为N ,细绳对小球的拉力为T ,关于此时刻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小车向左运动,N 可能为零B.若小车向左运动,T 可能为零C.若小车向右运动,N 不可能为零D.若小车向右运动,T 不可能为零 难度:中偏易解题关键步骤:研究对象、受力分析 答案:A B同类题3(2008山东高考题)用轻弹簧竖直悬挂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L 。
现用该弹簧沿斜面方向拉住质量为2 m 的物体,系统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也为L 。
斜面倾角为30°,如图所示。
则物体所受摩擦力( ) A .等干零B .大小为12mg ,方向沿斜面向下C .大小为32mg ,方向沿斜面向上 D . 大小为mg ,方向沿斜面向上 答案:A第三部分 本讲知识网络运动的描述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研究方法基本题 整体法和隔离法 综合应用题力与运动的关系第四部分 金题讲解题一2007年上海高考题题面:如图所示,用两根细线把A 、B 两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同一点O ,并用第三根细线连接A 、B 两小球,然后用某个力F 作用在小球A 上,使三根细线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 细线恰好沿竖直方向,两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
则该力可能为图中的( )A. F 1B. F 2C. F 3D. F 4难度:中等易错点揭示 误选 F 1答案:BC审题分析:如何选研究对象,题眼,子集 易错点揭示:误选F 1总结启迪:整体法如何用?同类题1(2008年广东高考题)如图2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悬挂在轻质的支架上,斜梁OB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设水平横梁OA 和斜梁OB 作用于O 点的弹力分别为F 1和F 2。
以下结果正确的是( )A .1sin F mg θ=B .1sin mgF θ=C .2cos F mg θ=D .2cos mgF θ=答案:D 难度:中等同类题1(2008天津高考题)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 ,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 ,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现对B 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 ,F 的作用线通过球心,设墙对B 的作用力为F 1,B 对A 的作用力为F 2,地面对A 的作用力为F 3。
若F 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 )A. F 1保持不变,F 3缓慢增大B. F 1缓慢幼大,F 3保持不变C. F 2缓慢增大,F 3缓慢增大D. F 2缓慢增大,F 3保持不变 答案:C题二 2007年高考题题面: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 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 g 。
现用水平拉力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 m 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 的最大拉力为( ) A.5mg3μ B.4mg 3μ C. 2mg3μ D.mg 3μ答案 B 难度:中等审题分析:题眼、何处先临界 易错点揭示:何处先发生滑动 总结启迪:连接体的处理思路同类题2(2008年全国高考题)如图,一固定斜面上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物块A 和B 紧挨着匀速下滑,A 与B 的接触面光滑。
已知A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B 与斜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2倍,斜面倾角为α。
B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 ) A.2tan 3α B.2cot .3α C. tan α D.cot α 答案:A同类题2(2004年高考题)用三根轻绳将质量为m 的物块悬挂在空中,如图所示.已知ac 和bc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0°和60°,则ac 绳和bc 绳中的拉力分别为( ) A.mg mg 21,23 B.mg mg 23,21 C.mg mg 21,43 D.mg mg 43,21 难度:中等 解析:方法一:根据下端绳子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由力的分解法可得矢量图如图所示,容易得:T ac =mg ·cos30°=23mg,T bc =mg ·cos60°=21mg. 方法二:对结点C 受力分析并由题意得如图.根据结点处于平衡状态并由拉密定理得:150sin 120sin 90sin bc ac T T mg==,故T ac =23mg,T bc 21mg 答案:A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跸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题三如图所示。
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滑块A 放于水平地面上。
把质量为m 的滑块B 放在A 的斜面上。
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 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2sin sin M mg M m θθ++,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
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
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
请你指出该项。
A.当θ=0︒时,该解给出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B.当θ=90︒时,该解给出a=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C.当M>>m 时,该解给出a=g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D.当m>>M 时,该解给出a=g/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审题分析:思辨 易错点揭示:总结启迪:是什么?为什么?理性探究同类题3(2008年江苏高考题)如图所示,两光滑斜面的倾角分别是30°和45°,质量分别为2 m 和m 的两个滑块用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滑轮连接(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分别置于两个斜面上并由静止释放;若交换两滑块位置,再由静止释放,则在上述两种情形中正确的有( )A.质量为2m 的滑块受到重力、绳的张力、沿斜面的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的作用B.质量为m 的滑块均沿斜面向上运动C.绳对质量为m 滑块的拉力均大于该滑块对绳的拉力D. 斜面始终不运动 答案:B同类题3一个质量为0.2 kg 的小球用细线吊在倾角θ=53°的斜面顶端,如图2-6,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摩擦,当斜面以10 m/s 2的加速度向右做加速运动时,求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命题意图:考查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临界条件的挖掘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对物理过程缺乏清醒认识,无法用极限分析法挖掘题目隐含的临界状态及条件,使问题难以切入. 解题方法与技巧:当加速度a 较小时,小球与斜面体一起运动,此时小球受重力、绳拉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作用,绳平行于斜面,当加速度a 足够大时,小球将“飞离”斜面,此时小球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未知,题目中要求a =10 m/s 2时绳的拉力及斜面的支持力,必须先求出小球离开斜面的临界加速度a 0.(此时,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恰好为零)由mg cot θ=ma 0所以a 0=g cot θ=7.5 m/s 2 因为a =10 m/s 2>a 0所以小球离开斜面N =0,小球受力情况如图2-7,则Tc os α=ma , T sin α=mg所以T =22)()(mg ma +=2.83 N,N =0.题四(05年全国高考理综卷一)题面: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