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思考

合集下载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摘要】本文从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小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通过分析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揭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详细描述了习得性无助的表现特征,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识别学生的学习困难。

接着,提出了针对习得性无助的应对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信心等方面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重视,促进教育改革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得性无助、原因分析、表现特征、应对策略、学习兴趣、数学自信心、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些小学生可能会遇到习得性无助的问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导致学生感到无助和沮丧,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动力。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本文将从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将分析造成小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比如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等。

我们将介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特征,比如学习态度消极、自信心不足等。

接着,我们将提出一些应对习得性无助的具体策略,比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信心等。

我们还将总结归纳结论,希望能为广大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习得性无助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广大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2. 正文2.1 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习得性无助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常见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学习基础薄弱:一些小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导致在学习新知识时无法跟上进度,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情绪。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在学校中,总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学习成绩跟不上其他同学,上课时无精打采,其他方面表现也不佳。

这些学生往往被教师们称为学困生。

那么,到底有哪些原因导致学困生的产生呢?教师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重拾学习信心,不再为学习感到困难?一、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及成因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他将狗关在笼子里,笼子边放着一只蜂鸣器,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以电击。

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难受地倒在地上。

多次实验后,蜂鸣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就把笼子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

狗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可结果却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种现象就是“习得性无助”,即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识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个体在经常的学习失败和挫折中习得的行为方式。

学困生的产生类同于此,他们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学习失败,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

学生造成学习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教学中的无意识失误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某班自习课时,一女生来到教师办公室请教化学教师。

问题很简单――用三种方法制取CO2并写出制取的反应方程式。

该女生只能想出两种方法,于是就来问老师第三种方法。

可是该教师很严厉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也不会做,你上课在干什么!”于是,女生满面通红,低着头走出了办公室。

此事发生后,该女生凡遇有学习困难时,再也不敢去问老师,特别是对化学课失去了学习兴趣,成绩也渐渐地落后了。

这位教师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自尊心最强烈的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他们就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导致学习进一步失败而形成恶性循环,“习得性无助”现象就此而产生。

教学中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产生的情况还有:课堂提问时学生作出了正确回答,教师也不给予鼓励;课堂提问时,学生一旦答错,教师让他站在位置上,让其他同学回答,直至有学生回答正确方才让其坐下;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作耐心解答,态度冷漠;课堂提问时,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不肯让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回答;等等。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高考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日益凸显。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在面对无法控制的困难时,情绪低落、失去信心和动力,感到无法改变当前的状况,进而出现行为上的无能为力。

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习压力过大由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学生本身的自我期望也往往非常高,加上社会对高学历求职的重视,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2.缺乏正确认知一些学生以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持有消极态度,错误的认识影响了学生的表现和信心。

3.缺乏适当的支持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应有的支持,得不到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可能导致情感障碍,出现习得性无助。

对于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的问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部门要适当提供心理支持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团队,对于学生的困扰要及时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家长、老师和学生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要认识到学习不是一切,家长不要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高低,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校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学校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增加学生的兴趣点,用有趣的课程、有吸引力的实践课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信念,使之在成功和失败时都能够有一种正面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较为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解决,尤其是需要学校和社会多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扰,成为有优秀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习得性无助感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习得性无助感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习得性无助感一个学生在小学时,数学成绩好的话,往往到初中甚至高中数学成绩都还是好的。

如果在小学语文成绩不好,到初中、高中语文的成绩还是不好。

只要你懂得如何消除习得性无助感,防止习得性无助感迁移到其他科目上,你就能把每个科目都学好。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当人在某类情境中经历了多次失败与挫折后,面临同类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自暴自弃的行为。

人们一旦在学习上产生了这种无助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无能”进行自我认知的强化。

1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分析在中小学,许多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破罐子破摔。

他们是师长眼里典型的屡教不改、无药可救的“厚脸皮”、“老油条”。

老师在提到这些学生时,往往是摇头、叹息甚至抱怨、愤怒。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有:(1)频繁体验挫折。

(2)产生消极认知。

(3)产生无助感。

2 如何消除习得性无助感2.1 帮学生调好心态,因为心态决定成绩: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心态决定成绩,调整学生的心态,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

首先:老师要上好第一节课,帮助学生消除之前的不好印象。

因此教师在新生面前的第一节课,不仅给学生留下重要的印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以后课堂受欢迎的程度。

其次,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树立现阶段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为理想而拼搏的热情和斗志。

刚接到新课本内容的学习,学生还朦朦懵懂,在学习上还没有什么打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如果让学生整天漫不经心的度过,我觉得这是我们做老师的失职,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方面的指导。

当然,如果我们一张嘴就告诫学生你们应该好好学习,要不然将来会怎么怎么样,这样肯定会激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无动于衷,觉得你这人特没劲,像他们的老爸老妈一样罗嗦。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采用讲故事的办法进行教育。

一则则哲理故事因本身的趣味性更容易被学生内心接受,我想这要比我们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而且还会让我们变得更有魅力。

对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初探

对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初探

二 、学 习中的习得性 无助平 日里的教学观察发现 :
四、习得性 无助 感的教育对策
正如实验 中那条绝望 的狗一样 ,许多学生如果在某~ 门
在遭受挫折 和打击时 ,并不是所有 的人都会 产生无
功课 中如果经常失败 ,他就会 放弃 这 门功课 的学 习。甚 助感 。有 的学 生会 把挫折看作是对 自己的能力 的考 验 , 至还会 因此对 自身产生怀疑 ,产生厌 学和惧学 的心理 。 积极勇敢 的迎 接挫折 ,克服困难 。而有 的学生受挫 后却
教师要坚决 杜绝 对后进生 的歧视 和偏 见 ,要 以爱护
助 “疾 病 ”。
学生为根本 出发点 ,只有爱才是最好 的老师 ,对待成绩
(二 )不 良的学习竞争环境
差 的学生 ,特别 是那 些性格 内向、 自信 心缺乏的学生要
受 中国历来应试教育 的的影 响 ,大多数学校 、教师 多鼓励少批评 。要 善于发现他们独特 的优 点和长处并 以
单 的句 子也 写错 。在 经历 一 系列挫 折 、失败 后 ,他们 差 的学 生 ,当真诚的关心他 、重视他 时 ,学生也能对 自 开 始相 信 自己的确缺 少学 习英 语 的天赋 和能 力 ,不愿 己充满信心 ,对 学习产生信心而不是无助感 。
再 为学 习英 语而 努力 ,久 而久 之 ,就会 患上 习得 性无
可能达到教师 的要求 ,最终绝望地放弃学 习。
的能力 ,进而产生 习得性 的无助感 。所 以 ,老师要 特别
(三 )不恰 当归因方式
关注学生 的点滴进步 ,多表扬学生 、肯定学生 的努力和
学生 如果 长期 经 历失 败而 又找 不 到扭转 局 面 的策 付 出,让学生看 到 自己努力 的成果 ,对 自己产生 自信。

试析高职高专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及其对策

试析高职高专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及其对策

试析高职高专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及其对策1 习得性无助概论习得性无助(Learning 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由于连续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1]。

是主体觉得自己的行为不能控制结果的一种感受,是人们对负性事件的一种过度反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反复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不能达到特有的目标,或不论多么努力,也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因此,虽经努力学习但没有体验到良好学习效果与积极强化的学生,通常会出现无能感与无助感,而这种感受主要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逐渐产生的。

处在习得性无助状态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无论干什么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非偶然的、无论多么努力成功都与自己无缘,并且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情绪上过分敏感、脆弱,行为上消极被动、缺少动力。

一旦学生将失败错误地归因为能力不足、任务太难或运气太差等个人不能控制的因素所导致的,他们就容易觉得无助,在面临失败时,就会轻易放弃。

这些学生也许并没有比其他人经历更多的失败或挫折,但他们的解释却与别人迥然相异,这对今后的成就行为影响甚大。

赛利格曼是对习得性无助分析最为系统、最有影响的学者。

他通过对狗进行实验证实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存在。

在实验中他把狗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狗被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进行电击,电击的强度足以引起狗的痛苦体验。

实验者发现,这些狗最初被电击的时候痛苦挣扎,想方设法要逃出这个笼子,但它们发觉经过再三努力仍无法逃脱后,他们挣扎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随后,这些狗被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而另一边则没有。

实验者发现,当经过前面实验的狗被放进这个笼子并受到电击时,它们除了惊恐一阵子以外,就一直卧倒在地上承受电击的痛苦。

面对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要重新去尝试逃脱。

先前不可逃避的电击体验导致了它们后来行为的无助,使它们只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不会凭自己的力量逃脱困境。

中学生学习活动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学习活动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学习活动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分析及对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于对力所能及的任务往往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

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一、中学生学习活动中“习得性无助”的成因1.外部因素。

(1)不良的班级环境。

当下的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分数,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学生为追求分数而努力学习,教师也只以分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罚。

在这样不良的班级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建立真正的平等和谐关系,不能对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同学之间也充满了竞争,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其他同学也不愿提供帮助,于是便自暴自弃。

(2)教师的消极评价。

教育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入学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

只是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发现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时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他们便产生了紧张、痛苦和焦虑的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

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学生,开始相信他们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所谓的“自尊”和“身份”上。

2.内部机制。

(1)不正确的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成败的归因包括两个维度,即内在与外在稳定的维度。

稳定的内在维度指个人的能力,是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不可控制因素;不稳定的内在维度是指个人的努力,是个体能够驱驾和用意志控制的因素。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在成败归因上存在着障碍,他们倾向于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这样,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无法激起他们努力获取成功的动力。

(2)消极的角色定位。

一个人所负担的角色直接决定于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要求、期待和承认。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分析与干预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分析与干预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分析与干预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完成,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它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新老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等问题,加之“如何学会学习”这样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作为背景,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事实上,当我们面对这一长期困扰着中小学教育的现实难题时,却鲜有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尽管有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但在习得性无助的归因及解决策略等问题上的见解不一,使得许多教学工作者难以对此从容应对。

因此笔者认为:重新审视和透析这一现象,对此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一、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海子的对话师:海子,上学期期末考你考得不太理想,特别是物理,依旧是你的“老大难”问题。

新学期又开始了,你有什么新的打算吗?生:我没想过,我也……(停顿)不愿去想。

(细声,伴随些许叹息)师:老师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生:(定了定神)马老师,其实您已经给过我很多帮助,您的“良苦用心”我也懂。

应该说上学期我花在物理学习上的时间也不少,但不管我怎么努力,物理成绩就是上不去。

我也很懊恼,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我真的不是块学物理的“料”?您说下周就要单元考了,我肯定又要“挂彩”了。

在班里,我的物理成绩排名是倒数的,我真的连向同学请教的勇气都没有啊!在家里,父母对我的期望又那么高,希望我能考上名牌大学,这我也想啊!但看看我这样的物理成绩,我能吗?一切都是我的脑袋“不好使”造成的,真的!(重重叹息)师:不要泄气!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原因,看我能否为你做些什么?好吗?生:好吧。

……从这段略显沉重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该生对物理学习有很强烈的无助感,在认知能力、情感和动机上的缺失非常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思考
一、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现象。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二、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许多学生如果在某一门功课中如果经常失败。

他就会放弃这门功课的学习。

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

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学生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三、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分析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消极评价。

比如小学刚开始学习英语时,绝大多数学生非常积极,成绩也不错。

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当部分学生发现自己不能记住单词,不会翻译、又常常受倒教师或同学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一些简单的句子也写错。

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确缺少学习英语的天赋和能力,不愿再为学习英语二努力,久而久之,就会患上习得性无助“疾病”。

2、不良的竞争环境。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不良的竞争环境里,学生为分数而努力学习,许多教师也会“以分数论英雄”。

教师对待学生难以一视同仁:同学之间也充满了不健康的竞争;学习遇到问题时,其他同学也不大愿意提供帮助。

一些学生便会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最终绝望地放弃学习。

3 、不当归因。

学生如果长期经历失败而又找不到扭转局面的策略,那么他们就会把失败归因为无能或低智力等稳定、不可控因素,而不是客观分析需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或归因为个体能够驾驭的努力因素,即便偶尔成功也会被他们归因为运气好,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这些不当的归因,最终使学生产生很强烈的习得性
无助感。

4、消极的角色定位。

学生对社会、他人及其自身的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进行评价时,往往更倾向于社会性的或他人的标准。

如果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那么自尊心就会受到损害,不能较好地自我认同,形成失败的角色定位,对于学习采取消极态度,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行为。

四、习得性无助感的教育对策
在遭受挫折和打击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产生无助感。

有的学生会把挫折看作是对自己的能力的考验,积极勇敢的迎接挫折,克服困难。

而有的学生受挫后却灰心丧气、沮丧消沉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可见,当遭受失败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那么,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怎样防止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呢?学生已经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又该如何消除呢?
1、支持和鼓励学生
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是防止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最有力手段。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客观、完善的自我意识,这时他人的评价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

而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很权威的,因此,老师对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会极大的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识,即使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当真诚的关心他、重视他时,学生也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产生控制感而不是无助感。

老师要消除对后进生的歧视和偏见,要以爱护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对待成绩差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自信心缺乏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

要善于发现他们独特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此为契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2、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
教师要善于纵向比较,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

一个成绩差的学生的转化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被忽略,或者努力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学生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习得性的无助感。

所以,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多表扬学生的努力和勤奋性,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对自己产生自信。

这样,不但能够减少学生的挫折感,更能防止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

3、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
心理学家韦斯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在实验中将白鼠捆在桌子上,并持续数小时频频给以电击。

他发现如果这种电击是任意的、偶然的发生的,大多数白鼠就会很快患上严重的胃溃疡(这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疾病)。

如果电击前有警告音响为信号,则溃疡较少出现;如果不仅发出警告信号,而且白鼠也能学会以某种简单反应来逃避电击则溃疡最少出现。

由此可见,
如果有机体对挫折或失败事先有心理准备或者有办法对付,就能够防止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

在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对挫折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白,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在学习中遭受到挫折和困难是很平常的事情,要对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遭受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此外,老师要耐心的辅导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学生应对学习困难的能力。

这样,当挫折来临是时,学生就不会因为毫无准备和无力应对而感到失去控制,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4、学生正确归因倾向的培养与训练
教师对学生的归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在教学行为上加以引导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加强成就归因训练。

学生在成功时往往作内源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归因,如认为自己聪明、能力强,而失败时有的倾向于外源的、不可控制的归因,如认为教师讲得不好,任务难度大,机遇不好等,有的学生则倾向于作内源的、稳定的归因,如认为自己学习没兴趣、脑子笨等,教师应针对这些倾向作引导工作。

如教师有意表扬学习成功者,指出他的刻苦学习的事迹,这无疑会引导那些作消极归因的学生改变不正确归因的倾向。

学生判断自身成败的主要依据是老师布置的学业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

教师在选择布置学业任务时,要注意任务难度应该适中。

难度过低,学生会认为简单不需要刻苦学习,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难度过高,学生容易归因为自己能力差,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动机水平下降。

所以教师应本着“跳一跳,能够到”的原则来安排学业任务的难度。

让学生体验经努力能获得成功。

总之,作为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能够正确地面对某些小学生身上存在的习得性无助这种不良的心理行为,同时,更应该本着育人的目的,积极地引导小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为小学生的终身的发展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2016/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