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称呼语的姓氏、名字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先称呼对方的姓名或称谓,然后表达自己的请求或感谢,并在结尾再次表示感谢或祝福。
汉语中的礼貌用语则更加注重对对方的尊重和恭维,通常使用各种尊称和谦称,使谈话双方感到和谐而舒适。
以下是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1. 问候英语中的问候通常使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简单的短语,而汉语中则更多使用"您好"、"早上好"、"下午好"等尊敬的语言。
英语:Hello/ 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汉语:您好/早上好/下午好。
2. 称呼英语中的称呼通常使用对方的名字或姓氏,或者使用诸如"Mr."、"Mrs."、"Ms."等尊称;中文称呼则更加注重使用各种敬称如"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
英语:Mr./Mrs./Miss/Ms. + 姓氏;First name / Last name.汉语:尊敬的+ 姓名;敬爱的/ 亲爱的+ 姓名。
3. 请求英语中请求的方式通常比较直接,例如"I would like to..."、"Can you..."等句型,而中文中通常更多地使用加上谦词的委婉表达方式,如“如果没有别的安排,麻烦您能否……”;“不知有没有这个可能,请您帮个忙……”英语:I would like to... / Can you.... / Could you... / May I...汉语:麻烦您... / 烦请您... / 请您帮个忙... / 如果方便,麻烦您….4. 感谢英语中通常使用"Thank you"、"Thanks"、"Appreciate it"等简洁的语言表达感谢之情,而中文则通常通过使用多个谢词和谦语表达谢意。
汉英姓氏和称谓语的习俗对比2

汉英姓氏和称谓语的习俗对比A Comparison of names and forms of addr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摘要:姓名是社会上人们籍以相互区别的标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姓氏习俗和称谓体系。
本文讨论了汉英姓氏的历史渊源以及称谓语的异同点,这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陷阱,达到有效的交际。
关键词:姓氏习俗,称谓语,异同点,文化差异。
Names refer to the words that someone is called or known by. Names include given names, surnames, full names, with or without a title, and nicknames or pet names. Chinese names consists of surname plus given name with surnames put first whereas English names have surnames coming first .In the following, we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source of surname and naming habits in both languages.I.Surname1. Chinese surname1.1 HistoryThe convention of bearing a surname in Chinese can be traced to“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so Chinese surname has a history of at least 5000 years. The present“姓” is actually the combination of “姓”and “氏”。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中文姓名的传统表达方式是“姓+名”,其中姓是指家族的称号,名是个人的称谓。
在中国,人们的姓名往往能够反映出其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
此外,中文名字还常常吉祥寓意,以便能够带来幸福美好的前途。
与之相比,英文姓名就显得更加简单明了。
通常来说,英文姓名由“名+姓”组成,其中名字不像中文名那样具有吉祥寓意,而是仅仅表达个体的标识功能。
此外,在英语国家,人们的名字也不含有称谓的内容,比如中文表达中经常会包括“先生”、“女士”等这类内容。
因此,中文姓名和英文姓名在一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下文中,我们将从发音、长度、性别等方面对这两种命名方式进行探讨和比较。
发音中文名字中的姓和名通常都是由汉字组成的,而英文名字则是由拉丁字母和音节组成的。
因此,在发音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常来说,中文名字的发音较为柔和、圆润,而英文名字则较为生硬,并存在着很多的音变。
例如,以中国最常见的姓氏“王”来说,它的发音为/wang/,中间的声母和韵母结合得非常自然,造成了一种润滑的口感。
而英文名字中最常见的姓氏“Smith”(史密斯)则其发音比王氏姓要多出一个音节,同时也存在着多个辅音的组合,发音较为锐利。
长度中文名字往往比英文名字要长得多。
在中文姓名中,姓和名的汉字个数平均在两个以上,有时甚至达到了四五个。
而英文名字通常由一个名字和一个姓氏组成,两者加起来不会超过三个单词。
性别差异在中国,很多女性喜欢有一个可爱的昵称或者外号,例如小花,小鱼等。
而在英文国家,人们很少使用昵称或外号,并且英文名字也没有涵盖性别的内容。
中文名字与性别紧密相关,男性的名字往往比女性的名字要硬朗、大气得多。
总结中英文姓名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它们都是展现个体特色的重要载体。
不论是姓氏的不同,发音长度的差异以及性别上的不同,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代表着自己的身份、经历和文化背景,让每个人在众多人群中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姓”“氏”“名”“字”“号”

“姓”“⽒”“名”“字”“号”“姓”“⽒”“名”“字”“号”姓和⽒在中国传统⽂化中,“姓”是家族的标志,“⽒”指家族中的某⼀⽀,“姓”“⽒”只在先秦有分别,秦之后基本合⼀。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
姓在古代主要有两个来由,⼀是以⼥性受孕⽽得姓;⼆是以⼥性⽣育的地点⽽得姓。
所以古姓的字旁多从⼥,如姬、姜、妘、姒、赢、妫、妊、姚等。
⽒,要⽐姓出现的晚,⽤来表⽰贵贱的⾝份。
⽒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贵族有⽒,平民则⽆⽒。
后来姓与⽒⼆者合⼀,现在常见的“以姓⽒笔画为序”的“姓⽒”,就说明了这个意思。
中国姓⽒的具体来源⽐较繁杂,⼤⾄有:、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等。
、⽤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
、以居住的处所⽅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
、少数民族姓⽒⾳译成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尉迟等。
名和字名,《说⽂解字》对“名”的解释是:“名者,从⼝,从⼣,⼣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名。
”“名”是由看得见、喊得出、写得来并具有⼀定意义的“字”所组成。
所谓“名”也是社会上个⼈的特称,即个⼈在社会上所使⽤的⽂字符号。
早期的⼈名朴实,如夏商两代的孔甲、盘庚、⼩⾟等,都以⼲⽀为名,后来取名才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古时候的“名”基本上是由长辈或者有威望的⼈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后⾃⼰起的,也可以是朋友赠与的,⽽且⼀般只有⽂化的⼈才会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互相为表⾥的,所以⼜称为“表字”。
男性⼆⼗岁⾏冠礼,取字;⼥⼦⼗五岁⾏笄礼,取字,标志着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或“待字”或“待字闺中”。
古⼈“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孔⼦的⼉⼦名叫孔鲤,字伯鱼,鲤与鱼相关,之所以前⾯加个伯就是因为他是孔⼦的⼤⼉⼦。
孔⼦有个学⽣叫宰予,字⼦我,予跟我的意思是⼀样的。
孟⼦,姓孟,名轲,字⼦舆,轲跟舆的意思相近。
《汉书》的作者班固,字孟坚,坚跟固同义,他是班彪的长⼦,所以称孟。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引言:一、英汉姓名的结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姓名的结构存在差异。
英语姓在前,名在后;而汉语姓在后,名在前。
英文姓名中的“Michael Jackson”,“Michael"是名字,"Jackson"是姓。
而中文姓名中的“李明”,“李”是姓,“明”是名。
英语中一般用全名来称呼对方,而在中国,人们常常使用姓或名来称呼对方。
这是由于英语中人们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而汉语中人们更注重集体意识。
在英语国家,当一个人用“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来询问对方的姓名时,对方一般会直接告诉他们自己的全名。
而在中国,当一个人来询问对方的姓名时,对方往往只会告诉别人自己的姓或名。
英语中的爱称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是由个别亲近的人在私下使用。
而在中国,爱称的使用较为普遍,不仅仅是家人和朋友之间使用,也常被用于工作场合和社交场合。
在中国常常会有人用“小明”、“小李”等爱称来称呼对方。
而在英语中,一般只会使用对方的全名。
四、英汉爱称的形式差异英语中的爱称往往是通过将姓名缩短或简化而来,或是通过添加后缀来表示亲昵。
将“John”缩短为“Johnny”,或者将“Michael”添加后缀“-ie”变成“Mikey”。
而中文中的爱称形式较多样化,常见的包括改名字的字母顺序,改用儿化音,或者加上一些特殊的字,如“小”、“老”等。
“小明”。
五、英汉姓名和爱称使用的文化差异英语中的姓名和爱称使用较为简洁,一般只用于标识个体的身份。
而在中国,姓名和爱称的使用更多的考虑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社会角色。
在英语文化中,姓和名的使用通常只是为了确定个体的身份,不涉及个体的性别、年龄、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而在中国,对姓名和爱称的选择通常会考虑到一个人的性别、年龄、亲疏等因素。
结论: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姓名和爱称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存在一些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对姓名和爱称的使用习惯和含义有所不同。
英语中的姓名和爱称使用较为简洁,一般只用于标识个体的身份,而汉语中的姓名和爱称的使用更多的考虑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社会角色。
中英姓名称谓词差异

摘要: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关键词:称谓语;差异;文化透析Abstract:The address fo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be approximat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kinship term s and the social terms.The difference exists in differentiation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clan and non—clan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kinship term s.And this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paschal clan system and legal ideology,hierarchical system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ocial system and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Key words:address form s;differences;Cultural analysis1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

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姓名本不过是人的代码,但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不仅有姓氏,还有名、有字、号,称谓的方式复杂无比。
而各种人伦关系,更是中国文化的特有景观,这种种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特色,反映了多方面的历史内涵。
这对周边国家和民族,诸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名、字、号等等不同的说法,究竟如何?为何?,不可不知。
姓氏:在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
在上古時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隨着母亲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時姓“姬”、“姒”、“媯”、“姜”和“贏”等字的部首,都是從女字部。
這一特點点,随着時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後,姓则随父亲。
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後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称号。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形。
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
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
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的。
例如,皇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后来周王室以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是姜姓,秦是赢姓。
在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
如姬姓下的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先秦书中的弈秋、庖丁等平民。
都是有名无姓。
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汉英人名命名及称谓语比较

汉英人名命名及称谓语比较【摘要】人名的命名及人们相互之间的称谓语受民族、宗教、历史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中人名命名和称谓语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简要分析两种语言在人名命名和称谓语方面的异同,以加深对汉英两种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英语;人名命名;称谓语;异同姓名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人文符号,是人类社会中个体相互识别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媒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前提。
此外,姓名还隐含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语言、地理、宗教、心理、阶级、伦理等方面的信息。
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
姓名和称谓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人名命名及称谓既有语言共性,又有存在差别。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异同。
一、汉英人名命名的异同1、汉英人名的命名在姓氏的来源、命名的心态和命名方式等方面存在共同点首先,汉英姓氏的来源都包括国名地名、居住地名、职业技艺名称、颜色、家族姓氏、动植物名称等方面。
例如汉语中的秦、东郭、马等姓,英语中的london, field, fox等。
其次,汉英命名的心态大致相同。
“起个好名字,响亮一辈子。
”这是汉英民族人们起名的共同心态。
中国人取名的基本原则是:形美、音美和义美。
在西方也流传着“起个好名字胜于发财致富”的说法。
最后,汉英两种语言在命名方式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例如,他们都会以出生地点,出生年份、季节、日期、时间、天气,动物禽鸟名,植物名,金属名等命名。
如汉语里的长城、冬梅、小虎、小桃、金锁等,英语里的 june, summer, bear, lily, silver 等。
2、汉英人名的命名在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首先,汉语的“重姓轻名”与英语的“重名轻姓”。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强调传统道德“光宗耀祖,传宗接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10, №3总第29期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29作为称呼语的姓、名的语用对比——俄汉称呼语用对比之三张会森(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提要:称呼语在人际言语交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可或缺。
称呼语的功能和用法绝不象人们看待语法中的呼语那样简单。
称呼语实质在于它表达一种言语行为。
同时又可能表达交谈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说话人的感情评价。
一个称呼语用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言语交际的成败,效果。
本文对俄汉语姓名类称呼语的语用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称呼语;姓;名;语用对比中图分类号:H354.2 文献标识码:A一1.1 《товарищ/同志及其他》(本刊2010№1)一文基本上涉及对不相识的人及称呼,是泛称称呼语,《俄汉亲属称呼语的语用对比》(《解放军外国学院学报》,2010№4)一文,涉及对亲属、亲戚的称呼。
而本文所研究对比的姓名称呼语则基本上用于亲属、用于熟人,指称特定的人。
在涉及语用分析之前,我们先要搞清俄汉姓、名的结构、类别。
俄罗斯人的姓名由名字(имя)、父称(отчество)和姓氏(фамилия)三部分构成。
如Алексаидр(名)Сергеевич(父称)Пушкин(姓),而中国汉族人的姓名则由两部分“姓”和“名”构成,如毛(姓)泽东(名)。
解放之前,官宦、知识界又有与“名”并用的“字”(俄译:второе имя)。
如毛泽东字“润之”。
称“字”有敬称之意。
现代历史电视剧,一些民主人士称毛泽东为“润之”,毛泽东也以“字”称人家。
不过今天基本上“字”已不怎么使用了。
按照俄罗斯人言语礼仪规范,由三部分构成的俄罗斯姓名,一般不能用来当面称呼,这太冗长复杂了。
实际用来作为称呼语的可以是:①姓(фамилия),②名(имя),③名+父称(имя+отчество),④名+姓,⑤父称(农村百姓用)。
1.2 姓氏作为称呼语。
如:1)单独用“姓”作称呼语,一般是对熟人、友人的友好称呼。
此时人称代词或动词谓语一般用“ты”-форма。
①Тимохин, мы с тобой сегодня домой пойдемили нет(Жена мужу, в гостях)? (1995)②Здравствуй, Вульф, приятель мой... (Пушкин)俄语“姓”单独用做称呼,一般是对熟人,朋友使用。
19世纪时年轻人之间习惯用姓称呼(ты —форма或вы—форма均可),如:①—Вы не знаете, Болконский, что... (Л. Толстой)②—Милый Панаев, я получил твоѐ письмо... (Тургенев)2)用姓氏作为正式场合称呼,19世纪时姓氏前要Господин[先生],госпожа[太太],мсье[先生],мадам[女士],мадемуазель[小姐]等身份称谓词。
而十月革命后则通常姓氏前面加товарищ, гражданин / гражданка以及职衔、职位名称。
如доктор Иванов[伊万诺夫大夫],Капитан Смирнов[斯密尔诺夫船长]。
此时,用“вы”-форма.单用“姓”做称呼语在正式场合少见,一般为上级对下级、长者年少者。
①Полынин ... осторожно сел рядом с водителям.—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Горбунов.—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товарищ полковник. (К. Симонов)②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Ильнин. Как дела? (Симонов)3)军队队例点名,学校列队点名,中小学教师招呼学生:①Иванов, выйти из строя!②Сидоров, подойди к доске!1.3 中国人一般不用姓氏来称呼。
如果说俄人可以喊Иванов,那么中国人一般不会喊“王!”。
如果是复姓“欧阳、司马……”尚可,因为双音节,合乎中国人(汉人)音律感:[喂,司马!]用单音的姓称呼,是一些人受外语影响,照葫芦画瓢。
春节晚会小品《火炬手》,宋丹丹扮的“白云”,召呼崔永元;“崔!”不过是增加喜剧效果的一个小手段而已:本来大字不识几个,却用起时髦的称呼方式来。
2010年看电视《现场证据》,里面公安办案人员组长称呼年轻组员“苗”,“朱”,用于青年同事之间。
在实际的人际称呼中和俄国人的“姓”(如Иванов!)相对应的汉语称呼法是“姓+名”。
如:钱文忠,季老叫你去上课。
汉语中“姓”作为称呼语,通常为:1)“老/小+姓”。
例如:老刘,老张,小王,小李2)姓+职称、职衔、职业。
如:张教授,刘部长,李科长,王主任,陈校长“老/小+姓”这是中国人具有特点的称呼形成,通常用于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年岁稍小者,通常加“小”。
“老+姓”,用于年岁较大者,但青少年,也常互称“老张”、“老王”。
年长者对年青的、长辈对晚辈可以称“小×”,如我(年过70)称我们办公室秘书为“小薛”,称院办主任为“小王”。
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用语,表示相互关系亲近,场合随便,不用于正式场合。
有人把“老陈”、“老张”的“老”解释为表尊敬,认为译成俄文时可按字面意思译成уважаемый,如“老杜,你是自告奋勇一切都包在你身上”(张洁),俄译本为Уважаемый Ду, ты же сам вызвался всѐ уладить (перевод Н. Спешнева)我们认为这样译并不恰当。
在汉语中“老+姓”和“姓+老”是有区别的。
只有“姓+老”才是表达尊敬的意思,才是“敬称式”。
换言之,“老杜”不宜译“Уважаемый Ду”,而“杜老”则可以译为уважаемый Ду或Почтенный Ду.“胡老”,“张老”,“郭老”这类称呼“近年来有扩大的趋势,它带有非常尊敬的色彩,常常用于对一些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或老艺术家等名人的称呼。
”(杨德峰1999:189)1.4 在汉语日常言语交际中,常用“张教授”,“王科长”,“周主任”,“王大夫”这类“姓+职务”,“姓+职称”,“姓+职业”型称呼语。
①王书记,请进。
(Секретарь Ван, проходите!)②赵主任,咱们得快点。
(Завеяующий Чжао, нам надо побыстрее.)③张经理,喝点儿什么?(Директор Чжан, что вам попить?)自古至今,中国(汉)人很看重名份,重视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养成了日常生活中也不忘人的身份,而在称呼中道出身份的言语礼仪。
而这和西方人,和俄罗斯人的称呼习惯根本不同。
俄罗斯人非正式场合,那怕是自己的领导、上级,也不提官位职称,一般用“名+父称”表示尊重,只有在工作单位、机关里,下级对上级才可能用职务称呼。
如:厂长接待室里坐着一位工程师。
厂长走进来:—Вы ко мне, Тимофей Петрович? У вас ко мне дело?—Да. Товарищ директор.—Проходите, пожалуйста. (例见«Русский речевой этикет», с. 19)而在非公务场合,该工程师给厂长祝贺生日,却要用“名+父称”:—Дорогой Виктор Сергеевич, поздравляю вас с юбилеем. Разрешите пожелать вам новых успехов в плодотворной роботе. Будьте счастливы и здоровы.(例子取自«100 диалогов по телефону».)在这种场合,我们中国人很自然地会说:“张厂长,祝你生日快乐!”。
二2.1 在一般的,非正式的言语交际中,称呼对方时,按俄罗斯习惯通常用“名+父称”(имя+отчество),且不提及人的身份。
如:—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Добрый день,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俄罗斯人的姓名与我们汉人的姓名一比,差别首先就在俄人的姓名中多出一个父称,这是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
俄罗斯人的父称(Отчество)用意是表明“×××的儿子/女儿”,如: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意为Иван Петров сын; Зоя Михайловна= Зоя Михайлова дочь.十月革命前Петрович与Петров сын两种父称还曾可并用。
从历史上看,父称出现在11世纪,而带вич的父称是14世纪末从古斯拉夫语引借过来的。
带-вич的形式在产生的初期本是一种特别荣耀的称呼形式。
能用这种-вич形式的人是由君主指定的。
后来叶卡捷琳娜女皇颁令前五个官阶的达官贵人可以用-вич,Ⅵ—Ⅷ级官吏则可用Петров сын式父称,语文界称为полуотчества,而其他下级官吏及平民百姓不可用父称。
……自19世纪中叶其他阶层的人也可用-ивич形式了(参见Л. Е. Шепелев 1991)。
归侨作家Н. Ильина在其回忆录«Дороги и судьбы»中写道:Она (тѐтя Эдме)обращается ко мне так: «Мадам Наташа», Я к ней: «мадам», Как нехватает здесь нашего доброго русского обычая имени-отчества. И уважительность в этой манере обращения, и тепло, и дружелюбие. Лишь у нас в России.字里行间反映出俄罗斯人对“名+父称”这种称呼方式的感情。
应该说尽管后苏联时期称呼方式有一些变化,“名+父称”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俄罗斯对成年人最为常用的礼貌的称呼形式。
如:—Могу ли я ворваться, Борис Васильевич?—Вполне! —громко отвечает главный технолог, —чем могу служить, 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上面例子是同事之间交往时称呼。
下面举个日常生活中,并非在公务场合的称呼:在家里Наталья Дмитриевна打个电话,祝贺自己的公公生日:Доброе утро. Сергей Яковлевич. Поздравляю Вас с днѐм рождения и желаю Вам долгих-долгих лет жизни, крепкого-прекрепкого здоровья! («100 диалогов по телефону»)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指出:使用“名+父称”时,通常用вы-форма如上例:Доброе утро, Сергей Яковлевич. Поздравляю Васс днѐм рождения...但也可以用ты—форма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农村里多用т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