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

合集下载

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推荐材料

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推荐材料

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推荐材料第一篇: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推荐材料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推荐材料XX同志,家住XX,在村内搞养殖产业,主要以养鸡为主。

之所以选择养鸡我认为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养鸡方法,值得在刚开始从事养鸡业、经济条件较差的养鸡户中推广应用。

山地养鸡的场地选择是否得当,关系到卫生防疫、鸡只的生长以及饲养人员的工作效率,关系到养鸡的成败和效益。

场地选择应遵循如下几项原则:(1)既有利于防疫,又要交通方便。

(2)场地宜选在高朗、干爽、排水良好的地方。

(3)场地内要有遮阴设备,以防暴晒中暑或淋雨感冒。

(4)场地要有水源和电源,并且圈得住,以防走失和带进病菌。

避风向阳,地势较平坦、不积水的草坡。

其中最好有树木,以便鸡到树荫下乘凉。

搭棚方法。

鸡舍设计的要求是:通风、干爽、冬暖、夏凉,座向宜坐北向南。

一般棚宽4-5米,长7-9米,中间高度1.7-1.8米,两侧高0.8-0.9米。

通常用由内向外油毡、稻草、薄膜三层盖顶,以防水保温。

在棚顶的两侧及一头用沙土砖石把薄膜油毡压住,另一头开一个出入口,以利饲养人员及鸡群出入。

棚的主要支架用铁丝分四个方向拉牢,以防暴风雨把大棚掀翻。

铺设垫草。

为了保暖需铺些垫料。

垫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松软,干燥,吸水性强的锯屑、小刨花、稻草、谷壳等,可以混合使用。

使用前应将垫料曝晒,挑出发霉垫草。

厚度以3-5厘米为宜。

一般来说,优质鸡的生长速度较慢,对饲料营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也不能只喂单一饲料,以免造成营养缺乏,影响生长发育,降低成活率。

应当选择优质土鸡系列全价颗粒料或混合饲料。

另外,可以用山地种植的南瓜、蕃薯、木薯等杂粮代替部分混合料。

导致鸡病发生的原因很多,物理因素,如饲料配合不当、温度过高过低、应激与外伤等;化学因素,如药物过量、误吃农药吸入有害气体等;生物因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入侵。

所以,在疾病防治上应抓好如下几点:牢固树立防重于治的观点。

这是疾病防治的基本方针,但在养殖户当中,很多人都是重治轻防,导致鸡只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成本高、效益低。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同志1‎95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市东××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市日光温室经济协‎会会长。

××*同‎志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获‎全国农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届黑龙江‎省优秀党员,黑龙‎江省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牡丹江市致‎富带头人,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牡丹江市优秀‎乡土人才,牡丹江‎市科技进步四等奖‎,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牡丹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劳动模‎范等。

××*同志‎1991年担任振‎兴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带领振兴‎村父老乡亲把一个‎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收入不足千元的‎振兴村发展成为有‎日光温室大棚50‎0栋、工业滤布人‎均收入7200元‎的富裕村。

振兴村‎是一个人员居住分‎散,自有土地67‎9亩,206户6‎12人的村庄,坐‎落在东××镇镇郊‎。

1997年开始‎,在××*同志的‎带领下,先后租用‎解放军部队的60‎0亩土地,借地生‎财,发展设施农业‎。

97年建设高效‎日光节能温室70‎栋,以美国ps公‎司的西红柿为主要‎产品对俄罗斯生产‎出口西红柿,当年‎投入,当年见效,‎每栋温室平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

98年又建设温‎室138栋,总体‎规模达到208栋‎,初步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对俄生产基‎地。

201X年又‎建设54栋。

20‎1X年振兴村在×‎×*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各级领导的‎支持争取农业开发‎贷款300万建温‎室大棚300栋,‎从而形成了省内村‎级规模较大的对俄‎绿色蔬菜出口基地‎。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精品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精品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精品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涂平和,一个平凡的农村人,用自己的言行成为了里泉村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雁,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组群众进行生猪加工及加工,使数十户群众踏上脱贫致富道路,为农民撑起了一片艳阳天.穷则思变寻找致富路艰苦的生活条件,敢想敢做的性格使涂平和产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认真分析后,他决定发展生猪加工业.1985年,东拼西凑了1万多元钱,他跨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并逐步攻克来自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坚定不移的发展生猪加工业.1999年,他多方筹集18万元,购进2个大型冻库.2019年,他赚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并利用这资金做垫本,逐步扩大生猪加工线.2019年,再次扩大了加工规模.直到2019年,加工企业投入已达到100万余,实现年均收入20余万元.如今,涂和平在村里建起了新楼房,买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引领乡亲走上致富路涂和平富了,但他深感肩负的责任,要带动广大群众一同致富.于是他决定在村内去寻求生猪养殖户,亲自给加工户传授经验,上门为养猪户提供技术指导,涂和平每天辛苦的奔波,不仅缓解了生猪加工的紧张,而且带动了周边群众创收.2019年,生猪加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涂和平在反复思考后,决定迎合市场的新需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他开办了生猪养殖与加工技术培训班,每月召集养猪户学习培训一次.同时以我县农业科学技术阳光培训工程为依托,组织村民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前,我村及周边数十户农户成了里泉猪肉深加工企业的长期供应商,里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猪深加工地.现在乡亲们说起涂和平,都竖起大拇指,感谢他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科学发展拓宽致富路多年的实践,涂和平感受到,生猪加工业只有坚持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信息化道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他多次到南昌、高安、上高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生猪加工业,回来后,将新技术通过反复研究,多番尝试,。

村乡贤人士先进事迹(共8篇)

村乡贤人士先进事迹(共8篇)

村乡贤人士先进事迹(共8篇)第1篇:“新乡贤”先进事迹材料“新乡贤”先进事迹材料赵峰,男,1982年3月生,中国***党员,现任陕西中承建工集团总经理。

第十八届榆阳区人大代表,第二届榆阳区十大杰出青年,第三届陕西省身边好青年,第四届榆林市建筑业协会副会长,第二届榆林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

在榆阳区小纪汗乡,提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有志青年赵峰,老乡们没有一个人不翘起大拇指夸赞:“这个后生不简单!沙窝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是年轻一代的好榜样!”赵峰生在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牙世兔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从小失去父亲的人生打击没有打倒他,却炼就了他坚韧不屈的性格。

他把眼泪咽进肚里,挺起倔强的胸膛,在艰苦的环境中自立自强、学习成长。

2021年7月,他一边打工一边上学,终于从陕西省乡镇企业中等专业学校顺利毕业,走上了艰苦创业之路。

那个年代,大专本科生也难找工作,甚至是研究生也难有一碗好饭。

赵峰一个中专生要找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从小吃苦的农家娃,什么也不怕,他决心踏踏实实从最底层干起!当年9月,他走进了建筑工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默默地当了榆林市民生建工集团的一名普通技术员。

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细致的业务能力,赵峰在同事们中间获得了一定威信,很快就成为公司的技术负责人。

虽说小有成就,但他没有自满,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他开始不断地“充电”。

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他参加西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土木工程专科函授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同时通过专业考试取得了注册房建、公路、市政二级建造师资格证;2021年3月,他又参加西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本科学习,并于2021年7月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

同年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评审,赵峰同志获得了工程师职称。

“我也是没办法,工作逼着我要不断学习。

”说起他的艰苦学习历程,赵峰略带腼腆地笑笑说。

就是这样,赵峰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在前进中升华,从一个农家娃成为技术员,又从技术员成长为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2021年3月,他被聘用为陕西承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工兼项目经理;2021年1月起,担任榆林市中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兼总工;2021年1月起任榆林市中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村级乡村振兴优秀乡土人才事迹材料

村级乡村振兴优秀乡土人才事迹材料

村级乡村振兴优秀乡土人才事迹材料在咱们的乡村,那可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有这么一群乡土人才,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

今天啊,咱就来说说这村级乡村振兴优秀乡土人才的事迹材料该咋写。

写这些事迹材料啊,就像是在给乡亲们画一幅特别的画,要把这些优秀人才的好,一笔一笔地勾勒出来。

那从哪儿开始画呢?得先找对人。

你看啊,咱们村里那些种大棚种得特别好的,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侍弄那些蔬菜水果的大叔大婶,那就是人才啊。

还有那些能把村里的手工艺品做出新花样,让外面的人都抢着买的手艺人,他们也是了不起的人才呢。

找到了人,咱就得好好讲讲他们干的那些漂亮事儿。

比如说那位种大棚的大叔,他那大棚里啊,一年四季都像个小花园似的,只不过长的不是花,是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

他怎么做到的呢?大叔啊,他天天都在大棚里忙活着,就像蜜蜂守着花丛一样。

他研究土壤,什么样的土适合种什么菜,他心里门儿清。

这就好比厨师知道哪种食材适合哪种烹饪方法一样。

他还研究天气,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通风,那都是有讲究的。

就因为他这么用心,他家的菜长得又大又水灵,拿到市场上,大家都抢着要。

这可不光是他自己赚钱了,还带动了村里其他种大棚的人呢。

那些人都来向他请教,大叔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己的经验都告诉大家。

这就是乡村振兴需要的精神啊,自己发展好了,还拉着乡亲们一起进步。

再说说那些手艺人吧。

村里有个做剪纸的大妈,她那双手啊,就像有魔法一样。

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她手里,三两下就变成了一幅漂亮的剪纸画,有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还有喜庆的福字和窗花。

她的剪纸作品啊,参加了好多展览呢,好多城里人都没见过这么精致的剪纸。

大妈不仅自己做,还教村里的小媳妇、小姑娘们做。

慢慢地,村里就有了一个小小的剪纸团队,做出的剪纸作品还能在网上卖呢。

这就像一颗小种子,慢慢长成了一棵大树,给村里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

写这些事迹材料的时候,可不能光说他们干了啥,还得把他们的精神劲儿写出来。

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乡土人才是指具有农村背景、深植乡土情怀、具备先进理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他们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卓越表现,成为了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下是一则乡土人才先进事迹的材料范文,仅供参考。

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二)材料一:背景介绍杨晓明,男,今年40岁,中共党员。

生长在广东一个小山村,自幼饱受贫困和艰辛。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坚持在家乡农村工作,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二:事迹描述杨晓明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投身农村基层工作。

作为县农村发展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工作勤奋、责任心强,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为家乡的农村振兴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投身基层走村入户,了解最真实的农村需求杨晓明深知要真正了解农村的需求,不能只通过文件和报表得到信息,而是需要深入农户、与农民沟通。

他常常利用周末和假期,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到各个村庄,开展走访和调研活动。

通过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他了解到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杨晓明意识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发展动力。

他积极宣传政府的农村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农民了解创业机会和政策规定。

同时,他还建立了多个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改善农民的收入和生活。

他的努力和引导,使得许多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脱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三、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农民素质杨晓明深知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他积极倡导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他积极组织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农民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他还多次资助了贫困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在他的努力下,家乡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关心留守儿童,建设家乡社会和谐杨晓明一直关注着家乡的留守儿童问题,他发动村民,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团队,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_1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_1

农村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同志195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市东**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市日光温室经济协会会长。

***同志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获全国农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届黑龙江省优秀党员,黑龙江省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牡丹江市致富带头人,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牡丹江市优秀乡土人才,牡丹江市科技进步四等奖,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牡丹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劳动模范等。

***同志1991年担任振兴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带领振兴村父老乡亲把一个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收入不足千元的振兴村发展成为有日光温室大棚500栋、人均收入7200元的富裕村。

振兴村是一个人员居住分散,自有土地679亩,206户612人的村庄,坐落在东**镇镇郊。

1997年开始,在***同志的带领下,先后租用解放军部队的600亩土地,借地生财,发展设施农业。

97年建设高效日光节能温室70栋,以美国公司的西红柿为主要产品对俄罗斯生产出口西红柿,当年投入,当年见效,每栋温室平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

98年又建设温室138栋,总体规模达到208栋,初步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对俄生产基地。

20XX年又建设54栋。

20XX年振兴村在***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各级领导的支持争取农业开发贷款300万元建温室大棚300栋,从而形成了省内村级规模较大的对俄绿色蔬菜出口基地。

主要生产西红柿、油桃、葡萄、食用菌。

***同志从品种引进、试种、示范到推广全部自己去做,自己每年都拿出2栋棚来搞试验,待自己种一茬或一年后再给大家推广,几年来先后引进美国、荷兰、以色列、西班牙、韩国等国家的优良品种上百个,目前已有十几个品种成为振兴村的当家品种。

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供不应求。

先后引进新技术十几种:生态病虫害防治、人工补充二氧化碳、聚脂镀铝膜增光补光、生物菌肥利用、静止法无土栽培、西红柿分段整枝、换头生产等先进技术非常实用。

乡土人才田其高先进事迹材料

乡土人才田其高先进事迹材料

乡土人才田其高先进事迹材料第一篇:乡土人才田其高先进事迹材料乡土人才先进事迹材料“办法自己想,路要自己闯,眼光面向大市场,不能随便找局长。

”这是一下岗职工田其高说的一句顺口溜。

话虽朴素,却句句实在,透出了一名下岗职工不甘现状、勇于拼搏的气魄与胆量。

几年前,因为改制,田其高一下子成了名下岗职工;几年后的今天,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努力,拥有了千亩林木、百头猪场和一个水泥砖厂,资产近百万元。

他本来就是个农家子弟,对农事样样在行,所以他计划当个“猪倌”。

第二年春天,正逢国家林权制度改革,个别地方尝试将林地使用权进行拍卖,田其高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商机,他当机立断,与润镇甘沟村签订了15年的林地使用权合同,在该村的七、八两组的水沟、龙渠两旁的荒地上共栽植2000多株杨树苗。

栽树的那两个多月里,体重160多斤的田其高足足瘦了28斤,一把一尺多长新打的铁锹磨得锃亮,还剩下30公分长;他一个人挖了1万多立米的土……那段时间,田其高白天栽树浇水,晚上巡逻护林,累得靠在墙跟都能睡着,但他依然咬牙坚持。

三个月过去了,他栽的树苗成活率达100%;一年过去了,他的树苗枝繁叶茂;年复一年,他的树苗茁壮成长,五年过去了,树苗已长成树木。

如今,他承包的1200多亩林地,横竖成行,郁郁葱葱,高大挺拔。

成为县里有名的绿化样板工程。

就连《新华日报》、《扬子晚报》都报道了他的事迹。

据测算,这片林每年增加效益15万元,到合同终年,收入可达200多万元。

树苗栽下去了,平日只需管护管护就行了,大部分的宽裕时间里,田其高又琢磨起其它事情来。

为充分发挥原在粮食企业懂经营,会管理的优势,他利用前几年粮食价格不高的有利条件,办起了养猪场,从原先的二十多头,四五十头到现在的一百多头,自己钻研养猪技术,购买母猪回来搞自繁自育,每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他还瞄准国家墙体改革,提倡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的契机,利用靠近国道的优势,办了个水泥砖厂,生产新型节能环保空心水泥砖,产品供不应求,年产值达100多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人才涂平和同志事迹材料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作为乡土人才,一定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这是万载县康乐街道里泉村生猪加工企业经理涂平和肺腑之言。

涂平和,一个平凡的农村人,用
自己的言行成为了里泉村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雁,同时辐射
带动周边村组群众进行生猪加工及加工,使数十户群众踏上脱贫致富道路,为农民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穷则思变寻找致富路
艰苦的生活条件,敢想敢做的性格使涂平和产生了自己创
业的念头。

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认真分析后,他决定发展
生猪加工业。

1985年,东拼西凑了1万多元钱,他跨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并逐步攻克来自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坚
定不移的发展生猪加工业。

1999年,他多方筹集18万元,
购进2个大型冻库。

2003年,他赚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并利用这资金做垫本,逐步扩大生猪加工线。

2005年,再次扩大了加工规模。

直到2009年,加工企业投入已达到100万余,实现年均收入20余万元。

如今,涂和平在村里建起了新楼房,买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引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涂和平富了,但他深感肩负的责任,要“带动广大群众一同
致富”。

于是他决定在村内去寻求生猪养殖户,亲自给加工户
传授经验,上门为养猪户提供技术指导,涂和平每天辛苦的
奔波,不仅缓解了生猪加工来源的紧张,而且带动了周边群
众创收。

2003年,生猪加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涂和
平在反复思考后,决定迎合市场的新需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他开办了生猪养殖与加工技术培训班,每月召集养猪户学习培训一次。

同时以我县农业科学技术阳光培训工程为依托,组织村民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目前,我村及周边数十户农户成了里泉猪肉深加工企业的长期供应商,里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猪深加工地。

现在乡亲们说起涂和平,都竖起大拇指,感谢他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

科学发展拓宽致富路
多年的实践,涂和平感受到,生猪加工业只有坚持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信息化道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他多次到南昌、高安、上高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生猪加工业,回来后,将新技术通过反复研究,多番尝试,增强了科学加工、规模加工、规范加工的意识,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他安装电脑,上互联网,开拓网络销售渠道。

他以打造绿色食品为目标、注册成立了里泉猪肉生加工企业,建起了省内先进的生猪加工生产线,在管理中实行以公司加农户的组合方式,是以互助互利为基础的经营性结合体,吸收养户自愿参加,实行集中到生猪养猪户家中进行疾病防疫、饲料供养、统一保护价收购,统一绿色屠宰,赢得了农户的称赞,促进了生猪产业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科学化的加工道路。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经过二十五年的磨练,涂和平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养殖户的引路者、加工户的主心骨,成长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他时刻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一花开放不是春,只有群众富裕了,才是硬道理。

在今后漫长的日子里,涂和平还将不断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争取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