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

合集下载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毛亨传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国语》:“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两汉—唐。初兴到保守。 今文学派:阐发“微言大义”,讲谶纬之学,注释 往往繁琐冗杂。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 学风,人称“朴学”、“汉学”。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郑玄(郑家)。 三国:王肃(王学)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集解体出现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赵歧《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于千里之 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东 汉 赵 岐 《 孟 子 章 句 》
·

集解类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古注标点翻译

古注标点翻译

古代汉语常识第四单元第一节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什么是古注?简单地说,古人的注释,通常称为旧注或古注。

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是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解释。

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要参看注解,不仅要参考现代人的注解,还要参考古注。

古注的作者去古未远,他们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后人更了解,同时他们注释一部书,有的要花费几十年时光,甚至耗尽一辈子心血,因此,他们能够作出比较精当而又符合历史情况的注释。

因此,了解古注的发展过程、古注的类别、古注体例、古注的术语,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因此,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古注概述、古注的类别、古注的体例、古注的术语。

一、古注概述注解古书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项工作开始于汉代。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语言本身的发展决定的。

书面语言由西周先秦发展到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以及口授、传抄的错误等原因,汉代一般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儒家经书。

于是有人专门为这些经书作注解。

第二,汉代崇尚经学推动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汉代在秦国的基础上取得了国家空前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汉武帝出于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因此经学(指儒家著作)出现空前未有的昌盛局面。

汉代统一以后,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做了三件事:独尊儒术,发动民间献书,立五经博士。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十三经”的由来有一个过程:汉代为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后来不断增加,至唐代已有十二经——《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宋代为十三经——加《孟子》。

因此现在十三经的顺序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古典文献注释与翻译下

古典文献注释与翻译下

• 所译对象是表现的、富于隐喻感发性的,而不 是说明的、属于推论陈述性的。可是,不少 《锦瑟》的今译,几乎都没考虑这些问题。以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名译》为例, 该诗颔联、颈联的译文是:
• 庄周不知自己是蝴蝶,蝴蝶是自己? • 他在梦中,天亮也没有醒意, • 在他的梦里,原没有醒的日子。 • 望帝死去化为杜鹃。
• 推论“晓梦迷蝴蝶”的庄周“天亮 也没有醒意”,已是不当,但今译还 进一步推论“在他的梦里,原没有 醒的日子”,更不得要领了。 • 在“望帝春心托杜鹃”的今译中, 把“望帝死去化为杜鹃”的笺释硬 塞进文本已是不当,而后面又推论 说:“望帝是杜鹃,杜鹃是望帝。” 更有画蛇添足之感。
• 颈联四行,却一变主观分析、推论为 客观转述,不过,不是用对等原则下 的隐喻语言,而是采用分析语言紧紧 扣住事理关系作线性陈述,原本须在 今译中以客观表现的方式凸现意象和 意象群的,在此也就烟消云散了。 • 所以,此段译文显出了散文式的松松 垮垮,外加颠三倒四和条例不清。
• 不过,《锦瑟》今译出现的此类问 题并非“无人作郑笺”之故,恰恰相 反,是好“作郑笺者”在今译中作得 实在太多了,以致忽略了诗性语言的 转化。 • 因此,丢掉今译中好“作郑笺”的不 良习惯,在语言转化中尽量保持传统 的点面感发式隐喻语言体系的特色, 才有可能译得好些。 • 我们试对《锦瑟》当中两联作这样
• 今译的前三行对“孤帆远影碧空尽” 的译法,完全改点面感发为线性陈述, 改对等原则对句法和连续性句法活动 的控制为语法序列的规范, • 这原句因“唯见”的存在,使它和上 一行之间的连续性句法活动由原本完 全可以用对等原则体现的点面感发结 构,变成了受语法序列规范的线性陈 述结构,亦即使原本完全可以是隐喻 的语言而有了分析意味。
• 古诗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 (一)排斥分析演绎、逻辑推论,强调 词法、句法对对象直接显示和直观感 兴的作用; • (二)淡化语法甚至不受语法规范; • (三)按对等原则开展词法、句法和连 续性的句法活动。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新编绪论一、文献1、古代涵义的演变(1)出处:《论语·八佾》(现存古书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献:贤才,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文:引古经史献:诸臣奏议、诸儒议论(3)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文献:书籍资料2、文与献的关系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3、与当代术语的关系(1)“古籍”、“古书”(2)“图书文物”(3)情报4、科学定义(1)洪湛侯: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2)杜泽逊: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3)今天,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5、古今文献的分类(1)时代标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等(2)学科标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文献组群: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二、文献学1、文献学的历史溯源于先秦两汉的文献整理工作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系统研究其理论近代郑鹤声、张舜徽等以之名书2、名称概念及其演变(1)旧称:校雠学(由古书校勘工作发展而来)(2)泛称:国学、汉学、中国学(与西学相对)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为保存本国文化,并与西学相抗衡,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国学”的概念,意指“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3、国学范围的界定胡适:一切关于中国的学问★钱穆:中国传统学问马一浮:儒家的六经之学4、文献学的科学定义(1)“文献学”就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的学问,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等方面。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197P)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197P)
中国古代文献学
前言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内容、目的、意
义) 二、考核方式 三、学习方法 四、参考书目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文献学》
研究对象:历代文字
材料(古籍)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 基本构成
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竹帛、纸 张等; 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 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 等。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二句: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 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
明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
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4、目前常用的文献概念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 ”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 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 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 、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 之为“文献”。
典 型 汉 碑 ( 圭 形 碑 , 有 碑 穿 )
碑首(碑额)
碑座一(龟趺)
碑座二
碑座三

古代文献注释讲解

古代文献注释讲解
①《诗经》:人而无止(耻),不死何俟。 毛传:俟,待也。 ②《诗经》: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毛传:贯,事也。 陆德明释文:贯,古乱反,徐音官。
③《诗经·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陆德明释文:“莫,音暮。” ④《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 朱熹《诗集传》:“卷,上声。”
(二)兴盛时期——两汉 现存最早的注释书:《毛诗故训传》(诂) 汉代注释大家: 孔安国 孔子十二世孙,博士,《尚书传》。
马融:
博学多才,汉时通儒。《孝径》、《论语》、 《诗》、《易》、《尚书》、《三礼》、等书,均 失传
郑玄:
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仅存《三礼注》(《周礼 注》《仪礼注》《礼记注》)和《毛诗笺》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 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 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失误:
①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 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 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啎”的通假字,本 指逆
② 《左传·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 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高诱:
《战国策注》(今残)、《淮南子注》(与许慎注 相杂)、《吕氏春秋注》等。
何休: 质朴口讷,精研六经,尤好《公羊传》,十
七年撰成《春秋公羊传解诂》。 王逸:《楚辞章句》 赵歧:《孟子章句》 特点:系统地为古书作注解。
(三)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特点:1、扩大了注解的范围。 2、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重要古书及注释大家 《论语》: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六朝皇侃《论语义疏》
(五)衰落时期——元、明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

古典文献学资料

古典文献学资料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名词解释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枚《宋诗钞》练习题2(1)书目、索引书目: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索引:《杜诗引得》(2)字典、词典字典:《说文解字》、《尔雅》;词典:《辞海》(3)类书、政书1.类书——《皇览》,魏文帝曹丕时编的最早的类书;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百氏六帖》;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2.政书——“三通”:唐人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1.甲骨文集合:甲骨文合集(P42):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所编的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共13册,该书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年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矫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文字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6.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7.丛书: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8.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9.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10.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练习题1总集的种类:(1)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萧统《文选》、《古文辞类纂》;(2)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姚铉编集的《唐文粹》;(3)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董诰《全唐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现代以来,古籍注释进入新的阶段,注释事业辉煌发展, 名家明注数不胜数。
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1、关于注释的名类(传、注、说、故、训、解、笺、 记、诠释、微、隐、章句、集解、义疏、音义、直解 等)。
古籍注释名类繁多,约有传、注、笺、疏、正义、集解、 注疏、音义、章句、补注、集传、集释、序、解故 (诂)、说义、传记、解、微、集注、义疏、讲疏、索 隐、直解、述、疏证、通释、举要、正读、译注、新注、 纂义、今诂、通笺等数十种。不少名类大同小异,有些 甚至名异实同。举其要者如下: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第二,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即整体解释一句或几句 的意思。
如《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玄) 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串讲 中也附带释词,如以“事”释“贯”,以“顾眷”释 “顾”。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又如《离骚》:“忽驰鹜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王逸章句:“言众人所以驼鹜惶遽者,追逐权贵求财利 也,故非我心之所急务。众人急于财利,我独急于仁义 也。”
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七,笺。表识之意,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 人说法。自郑玄始,其注《诗经》在《毛传》基础上加 以解说补充,表明为笺。笺的体例实际为后世疏、正义 的源头。
第八,记。与传、说作用相近。《礼记》便是七十子后 学解释《礼经》之作。汉刘向有《五行传记》。
第九,诠、释。诠、释或单言,或连用,均为解释之意。 唐宋翰有《易诠》,明冯时可有《左氏释》。
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四,故。亦作诂,即以今言释古言。《汉志》有解 《诗》之《鲁故》、《韩故》、《齐后氏故》等。
第五,训。亦是解释之意,与诂连用,称训诂,或称诂 训。毛亨《毛诗诂训传》为最早。
第六,解。分析解说之意。《韩非子》有《解老篇》, 为解释《老子》之名篇。三国吴韦昭有《国语解》。
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二,注。为最通行之名称,西汉即有其名。东汉则较 为普遍,如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 等,郑玄则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以后则更为普遍。
第三,说。即解释说明之意。《汉志》载有解《易》的 《五鹿充宗略说》,解《诗》有《鲁说》、《韩说》, 解《论语》有《齐说》等。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 正?”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释字、释音、通释大意均有。另如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发
挥,有《易传》十篇、《春秋》三传等,也可看作一种 广义的文献注释。
唐人注释工作继续繁荣发展。如现在通行之《史记》三 家注即: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通行之《汉书》为唐颜师古注本,通行之《后汉书》为 唐李贤注本等。而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基本也为汉 至唐代注疏。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一)《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 颖达等正义。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而古诗文又普遍用典,诠释典故也就成了注释中最常见 的工作之一。有些大量用典诗文,注明典故则成了注释 家的首要任务。
如左思《咏史》(荆轲饮燕市):“哀歌和渐离,谓若 傍无人。”李善注:“《史记》曰:‘荆轲之燕,与屠 狗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 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 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 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 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 王复用馋言,迁屈原于江南,而屈原放在草野,复作 《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 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
第二节 注释的名类及其术语
第一,传。意为转述,为阐明经义所用。传最早为孔子 所作《易传》十篇,合称十翼。先秦又有《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 传》)。《公羊传》、《谷梁传》侧重于阐释经典的微 言大义;《左氏传》则重在转述史实。也有依据经文逐 字逐句解释者,如《毛诗诂训传》。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魏晋南北朝文献注释仍以儒家经籍为主,如王弼《周易 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郭 璞《尔雅注》等。
道家著作注释有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等。 其他明注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
注》、郦道元《水经注》等,都堪称经典。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侫;灵修美人以媲於君;宓 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讬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 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 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3、对古文语法的阐释。 有阐释词法,有阐释句法。 释词法如《诗经·麟之趾》:“于嗟麟兮。”毛传: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王逸《楚辞章句》对《离骚》有370字的解说之辞,即 从屈原生平、《离骚》作因、《离骚》题意、创作目的、 创作特点及后人评价等多方面阐释。原文如下: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王同姓,仕于 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 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 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 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 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袤,忧心烦 乱,不知所愬,乃作《离骚经》。
疏。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宋代注释多谈义理,注家以朱熹成就最大,有《四书集 注》、《诗集传》、《楚辞集注》等。
元明时期注释事业处于低潮,总体成就不突出。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清代学术大盛,学者注释古籍数量大,质量也普遍较高。 注疏之作难以计数,几乎每部典籍均有注释。重要者如 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方玉润《诗经原始》、孙诒让《周 礼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 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孟 子字义疏证》、《屈原赋注》、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王先谦《汉书补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郝懿行 《尔雅义疏》等。
(二)《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 达正义。
(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 颖达正义。
(四)《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五)《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六)《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6、古典文献注释的渊源及发展。 我国古典文献注释可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即有注释的
萌芽,开始多散见于文献的正文之中,如: 《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 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 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于嗟,叹辞。” 释句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
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 肉。”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4、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 如朱熹《诗集传》说明《诗经》赋、比、兴等艺术表现
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 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古诗文修辞手段很多,诸如稽古、引经、代称、倒置、 隐喻、迂回、委婉、夸饰等等,在注释中均常见到。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1、古文注音。 为文中生难字、通假字等注音,帮助阅读理解。如《诗
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陆德明音义: “悠音由。辗本亦作展,哲善反。”又如《汉书·高帝 纪》:“沛公西过高阳,郦食其为里监门。”颜师古注 引服虔:“郦食其音历异基。”再如《礼记·儒行》: “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 字也。”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意。 如《诗经·采薇》卒章郑笺:“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
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返之时,极言其苦以说 之。” 赵岐《孟子章句》每章之后,均有“章指”,用以解释 全章大意。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通释有时为帮助读者理解文义,还有说明作者、介绍背 景与写作过程等内容。如《尚书·金滕》孔安国传: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诗经·七月》毛序: “《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 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先秦文献包括注释性文献,至汉代已难以读懂。汉代为 先秦文献作注渐成风气,尤其儒学独尊之后,对儒家经 典的阐释日益繁盛,至汉末大儒郑玄更是融合今古文, 遍注群经,如《周易》、《尚书》、《毛诗》、《周 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 《尚书大传》等,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又如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 废卷流涕。”李善注:“沈约《宋书》曰:‘郡县为封 国者,内史相并於国主称臣,去任便止。世祖孝建中, 始改此制为下官。’”是为释职官制度。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再如曹植《责躬诗》:“於穆显考,时惟武皇。”李善 注:“《毛诗》曰:‘於穆清庙。’《礼记》曰:‘王 立七庙,曰显考庙。’”是为释礼乐制度。
第一节 注释的内容及其源流
5、对其他文化知识的阐释。 古书注释对举凡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婚姻家族、人物
称谓、天文历法、地理区划、教育科举、学术思想、宗 教礼俗、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各种影响人们阅读理解 的内容,往往加以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