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兹列散文精选》翻译中的“语美”、“意美”研究

合集下载

内蒙古阿拉善盟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阿拉善盟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阿拉善盟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龟兹,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宗教的传播,留下来的是文化和艺术的永恒。

外来却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佛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在其沿丝绸之路向龟兹传播的过程中,汇聚了来自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和地中海文明的多种文化和艺术风尚。

同时,佛教的回传,又给龟兹注入了黄河长江文明下的汉地文化艺术传统。

这种多元性的文化元素,日渐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在一起,给龟兹画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激发了创作灵感,通过融合发展,创造了瑰丽多姿的龟兹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中,建筑、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

建筑提供了艺术开展的神圣空间,雕塑是灵魂和核心,壁画则是具体的阐释和展开。

龟兹石窟壁画的艺术成就既基于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也源于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与融合,由此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其题材和内容以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等与释迦牟尼有关的故事画为主,佛教故事画内容之丰富,超过了印度和敦煌以及中原地区。

其艺术风格分为龟兹风、汉风和回鹘风。

其中,龟兹风融合了希腊化的犍陀罗艺术、印度本土风格的秣菟罗艺术和西亚波斯艺术元素,并创造使用了独特的菱格装饰构图形式和凹凸晕染法。

凹凸晕染法凸显了人体的立体感,人物线条如“曲铁盘丝”。

这种产生于西域的独特晕染法,后来被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带到了长安,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创作方法,在画史中被传为佳话。

龟兹石窟中心柱窟的主室券顶中脊壁画,集中反映了中外文化的融合。

在那里,常常有日天的形象——佛教中的天界诸神之一,掌管着太阳的运行。

其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源于自然的圆日造型,也有身披盔甲、坐于马车之上的王者造型。

王者造型显然是受到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形象的影响;而头戴虎皮帽的金刚形象更有古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影子。

在龟兹壁画中还出现有作为佛教护法神的双头金翅鸟形象,以及波斯萨珊王朝时期流行的联珠纹饰,这深刻地反映出西亚文化对龟兹艺术产生的重要影响。

2025届松原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松原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松原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

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

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

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

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

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

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北宋名僧惠洪在佛教历史、佛禅义旨、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影响深远。

然而,其别集《石门文字禅》以前却没有本土校注本。

此书三十卷,收录惠洪一生的单篇诗文,其内容和佛教历史相关并涉及北宋众多僧徒与文人士大夫,写作背景难定,难解之处颇多。

之前只有日本僧人廓门贯彻曾对《石门文字禅》做注,但注释粗疏,谬误较多。

中国学者周裕锴教授与宋代惠洪、日本廓门贯彻展开跨时空对话,积二十多年心力,完成《石门文字禅校注》一书。

黄永年先生曾说:“要给一部书作注,一定要对这部书真正下过功夫,对书的作者、对书的内容,以及对书的作用都得有深切的理解。

”周裕锴在唐宋文学、禅文化、古代阐释学三大领域深耕多年。

其著作《中国禅宗与诗歌》《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等对佛禅与文学等问题皆有深入研究和精辟见解。

此外,他还承担了《苏轼全集校注》一书的部分工作——对苏轼文集进行校注。

就为《石门文字禅》作注而言,周裕锴教授无疑是最佳人选。

从周裕锴2001年主持《石门文字禅》读书会算起,至《石门文字禅校注》出版,中间相距20年,可见本书耗时之久。

《石门文字禅校注》对《石门文字禅》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校勘和注释。

每篇诗文下包含校记、注释、集评三项内容,书末还附篇目索引,方便了读者阅读。

本书既肯定了昔贤成果,亦订正旧说疏误,在校勘、注释、标点、编年和辑佚等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

以下试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校勘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底本,以奠定文本基础。

《石门文字禅》一书版本较为复杂,传世的有万历径山寺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天宁本等。

本书将明万历径山寺刻本作为底本,但由于该底本是抄本翻刻,存在不少文字上的错误。

因此除了用对校法勘证异同外,周裕锴还采用了其他方法,例如,用本书前后互证的本校法,以他书校本书的他校法和以理分析、断其是非的理校法,而且往往诸法交互为用,形成逻辑闭环,得出最可信的结论。

汉英散文翻译音韵美与情韵美

汉英散文翻译音韵美与情韵美

汉英散文翻译音韵美与情韵美【摘要】散文短小自由真实,具有音韵美与情韵美。

在汉英散文翻译中,译者除了要遵守一般翻译原则外,更要体现原文音韵美和情韵美。

强调散文翻译中音韵美、情韵美的重要性,以《荷塘月色》为例,选择朱纯深先生的英译本,具体分析散文翻译中音韵美和情韵美。

【关键词】散文;翻译;音韵美;情韵美一、前言散文取材广泛,常由生活细节、片段引发感慨,抒情达意。

由于散文多源自生活,是真人真事引发的思考,散文成为表达自我独特体验与感受的渠道之一。

散文的篇章结构较为自由,给予了作者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另外散文具有简练畅达、口语化与文采化、节奏顺势与顺口的特征。

在散文翻译中,译者须充分考虑散文的几大特性,熟练运用翻译技巧,结合自身文学素养,使译文“形散而神不散”。

本文主要探讨散文翻译中的音韵美和情韵美。

二、音韵美“广义的散文的语言,和自然界其他运动形式一样,是有节奏的。

这种节奏虽不规则,但惟其随意、惟其自然而妙不可言。

”翻译理论家奈达说:“好的散文,同好诗一样,应该有语音和语义的跌宕起伏,以使读者阅读时能感受到节奏上的张弛。

”人们在用母语创作散文时,常意识不到文字的音韵节奏。

在翻译时,这一特征常会强化。

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忽略音韵美,原文的美感将大打折扣。

散文的音韵美体现在语音和句式上。

前者表现为声调的平仄或抑扬相配,无韵有韵交融,词义停顿与音节停顿。

后者表现为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奇偶相协。

在翻译散文时,译者需注意散文的音韵美。

汉英语音特征上的差异,译者在追求散文的音韵美时困难重重。

因而译者除了甄选词语、句式、语式和结构,还需对所选内容进行安排和处理,避免僵硬堆砌之感。

三、情韵美散文是作者抒情达意的一种渠道,可悲可喜,可简朴、寓理于微。

既然反映思想感情,那么散文就不可避免地传达作者当时的心情。

这种心情通过散文语言体现出来,就形成了散文的情韵美。

作者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将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相融合,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过程称为意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单元质量测试题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习题单元质量测试题二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梅格与人格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

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

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

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素质、所标榜的气度。

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

”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

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

”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显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

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

”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做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

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

”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最后是梅花的景物陪衬。

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

”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

其清一贯,其骨相通。

旅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

”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唯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81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81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福建省云霄元光中学张幼惠教学目标:1、通过与英语的比照了解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主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欲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3、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走进汉语、探究汉语,更好地应用汉语。

教学重难点:1、在了解汉语主要特点的基础上体味其美丽与奇妙之处。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吕叔湘说:“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语,那汉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今天我们以英语为参照物,一起走进汉语的世界,来认识这种美丽而奇妙的语言,感受其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的美丽奇妙之处。

我们先来看个视频。

二、汉语的主要特点1、有区分意义的声调这位外国友人虽然他考过了中国汉语水平测试最高级六级,但他在理解这些句子的时候也费了一番工夫,这便是我们汉语的美丽而奇妙之处。

那我们的汉语究竟美妙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比尔要买被子,售货员为何会误以为是杯子?每个汉字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音节,每一个音节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声母、韵母和声调。

比如hi,声母和韵母都一样,但声调不一样,表示的字就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比如,“师、时、使、势”。

一个单词的音标一般对应固定的一个单词,比如[aɪ],与之相对应的是ie。

而汉语同一个音节,声调不同,意义就不同。

比尔会将“被子”说成“杯子”正是因为声调的原因。

板书:有区分意义的声调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写的《施氏食狮史》,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读一读,等会请同学来说说文章大意: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

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读完有何感受?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音节,因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变化,组成了一篇看得懂却听不懂的文章,语义丰富、妙趣横生,汉语真是美丽而又奇妙。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综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D.文章论据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道德有利他性,所以应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中。
B。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既要求真求知,也应尽善尽美.
C.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表述,既传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更指向人的丰富和全面。
A项,“文章对比论证突出,……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着意于历史和当下的对比”错误,从文章三、四段来看,论述中国表达时,的确隐含着“历史表达”和“当下表达”,但着意的并非对比,而是传承和发展.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审析题干,吃透选项。有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不难迅速找准区域。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吃透各选项的含意,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但是有的选项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考生常常择其一点而丢掉其他。这就要求考生在实际阅读中要培养自己的“多点意识”,力求找准找全对应点,也就是答题的区间。
同时,搭载嫦娥四号升空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整流罩涂装多了4个新标志。他们是嫦娥四号任务的外国合作方,提供了4个国际载荷。除了德国的粒子辐射探测仪之外,还有瑞典的中性原子探测仪、荷兰的低频射电探测仪和沙特的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

试论散文翻译中文体风格的对等——以李明《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试论散文翻译中文体风格的对等——以李明《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275期2014年4月(中)Total.275April 2014(B)作者简介:樊瑶(1989—),女,山东莱芜人,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

摘要散文《荷塘月色》是我国近代白话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优美隽永,文体风格独特。

李明所译的《荷塘月色》是目前公开发表的最新的一个英译本,且相关研究比较少见。

文章试图从文体学的视角,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对李明的《荷塘月色》译本进行赏析,探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中文体风格再现的指导。

关键词《荷塘月色》英译本文体动态对等On the Equivalence of Style in Pro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n Li Ming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e Tang Yue Se"//Fan YaoAbstract "He Tang Yue Se",which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language,is a piece of classic prose in recent times,and the style of which is rather distinct.Its English version by Li Ming is the latest one that has been published,and related study i this ver-sion is comparatively seldom.The thesis tries to appreciate and analyze Li Ming's English version of "He Tang Yue Se"from the phonological,lexical and syntactical asp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and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yle of prose.Key words English version of "He Tang Yue Se";style;Dynamic Equivalence1引言《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白话散文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兹列散文精选》翻译中的“语美”、“意美”研究引言翻译中再现散文之美是一件不易之事,而对赫兹列的散文之美的再现更是不易。

潘文国提出了美文需美译,并将此理论成功运用于实践。

本论文将从“语美”和“意美”两个方面研究潘文国翻译的《赫兹列散文精选》。

赫兹列(Hazlitt)是19世纪初英国浪漫派散文名家,其随笔与兰姆双峰对峙,其散文包罗万象,风格多样,虽然“他从来没有刻意追求过创作‘美文’,但他的文章之美,很少有人能企及。

因此翻译《赫兹列散文精选》并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之美是一件不易之事。

而潘文国老师是双语专家,精通汉语和英语,他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外国散文及散文翻译的技巧及文体特征,他对原文中的语言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真正领会到了原文的行文风格和美学价值并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把它们再现出来,从而成功地再现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赫兹列散文精选》共19篇,分为人生杂感、文学艺术和治学休闲三类,而每类首篇都以文言笔法译之,其他篇章有白话的也有文白杂糅的。

在翻译过程中潘老师注重保持赫兹列爱用排比、气势磅礴的特点,并在原文特别美的地方涂颜抹色,完全表现原文之美,甚至超越原文之美。

潘文国在《美文需美译——谈William Hazlitt散文的汉译》中提出美文需美译的概念,而美文有“情美”、“境美”、“意美”、“韵美”、“语美”,本论文仅从“意美”和“语美”两个方面做分析。

一、语美散文没有惊人的故事和尖锐的矛盾,有的是其美丽的语言,语言之美有语音美、用词美、句子结构美等,纵观潘老师的译文,可以说是形神兼备,文采斐然,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1)语音美。

语音主要有押韵美,叠词美,重复美,此等悦目又悦耳。

例如,⑴The road to Llangollen turns off between Chirk and Wrexham; and on passinga certain point you come all at once upon the valley, which opens like anamphitheatre, broad, barren hills rising in majestic state on either side, with “green upland swells that echo to the bleat of flocks” below, and the river Dee babbling over its stony bed in the midst of them. The valley at this time “glittered green with sunny showers,” and a budding ash-tree dipped its tender branches in the chiding stream. (On Going a Journey)去兰戈伦之路在彻克和雷克斯翰一带忽然折砖,循此而行,不数步,豁然开朗,谷地美景,一如置身露天舞台,尽呈眼前:两旁山峰陡立,嶙峋突兀,中间高地隆起,一马平川,“绿草芊芊,牛羊哞哞”,第河一曲,蜿蜒其间,溪石必露,流水潺潺。

晴光潋滟,绿波耀眼;树头苞芽初吐,柔枝轻浮水面。

在这段文字中,“转”,“前”,“川”,“间”,“潺”,“滟”,“眼”,“面”等结尾字里面都含有同一韵母“an”,呈现一种押韵美。

除了文字的押韵美外,另一个体现语美的是译者叠词的使用。

例如,⑵Beneath the shriveled yellow parchment look of the shin, there was here andthere a streak of the blood-color tinging the face; this I made a point of conveying, and did not cease to compare what I saw with what I did ( with jealous , lynx-eyed watchfulness) till I succeeded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 and judgment.(On the Pleasure of Painting)老人之皮肤,枯黄皱缩,而皮下时现赤痕条条,映衬其脸,血色隐隐可见,凡此种种,余均竭力转写,且时时比较所见与所作,务尽判断能力与绘事能力之所穷,以臻成功。

这种叠字创造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美感,既悦目又悦耳。

另一种悦目又悦耳的方式是同一词语的多次重复,例如⑶What a huge heap, a …huge dump heap,‟ of wishes, thoughts, feelings, anxiouscares, soothing hopes, loves, joys, friendships, it is composed of! (On the Past and Future)人生中包含多少希望,多少思想,多少感受,多少关怀,多少安慰,多少情爱,多少欢乐,多少友谊!同一词语的连续八次重复,既增加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印象,也渲染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用词美。

用词美是指译者选择精确的词语来给读者传达美。

词用的恰到好处,不管是使文章内容生机勃勃,或死气沉沉,都能更形象生动地再现原文。

例如,⑷And see how dark the backward stream,A little moment past so smiling. (On the Past and Future)忍看水逆流,欢容一时休。

忍和休这两个字突出表现了原文诗人悲叹过去并悲叹过去的快乐已逝的感情色彩。

再如,⑸It seems sensitive and alive all over; not merely to have the look and texture of flesh, but the feeling in itself.(On Gusto)这种色彩仿佛自始至终透着一股灵气,不仅质地像人的肌肉,而且有肌肉的感觉。

译者没有选择“可感知、有活力的”来译“sensitive and alive”,而是以“灵气”代之。

笔者认为,“灵气”一词更能突显作画者的绘画功底,更能突显其画作的神气和栩栩如生。

另外,译者的精确选词,使其叙事明理铿锵有力,例如,⑹I cannot see, then, any rational or logical ground for that mighty difference inthe value which mankind generally set upo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s if the one was everything, and the other nothing—of no consequence whatever. On the other hand, I conceive that the past is as real and substantial a part of our being, that it is much a_bona_fide_, undeniable consideration in the estimate of human life, as the future can possibly be. To say that the past is of no importance, unworthy of a moment‟s regard, because it has gone by, and is no longer anything, is an argument that cannot be held to any purpose; for if the past has ceased to be, and is therefore to be accounted nothing in the scale of good and evil, the future is yet to come, and has never been anything.对过去与未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完全不一样,似乎未来就是一切,而过去就一钱不值,我实在看不出这有什么逻辑和理性的基础。

相反,我觉得过去与现在一样真实,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对人生做估价的时候,同未来一样不可否认。

说过去已经过去,不复存在,因而无足轻重,不值一顾,这种看法实在难使人苟同,因为如果说过去已经不存在了,因而在善恶的天平上已分文不值了,那未来还没有到,它还未“成为”什么东西呢!在这段明理中译者从“一钱不值”到“不值一顾”再到“分文不值”明确道出了人们对过去的偏见,而两个“实在”的运用也清楚地表达了作者不予苟同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译文选词的精确和恰到好处确实令人倾服。

3)句子结构美。

句式结构的美也令人折服,译文中句式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古文笔法中随处可见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四字结构,“所”字结构,“之”字结构,论语体,离骚体。

在白话笔法中,格言体,警句体,口语体以及各类方言频频使用,这不同语体的运用主要体现了句式的简洁美和和对仗美,使得译文之出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译文中对于浮华的具体内容,译者选词多用汉语四字格,简洁明了。

例如,⑺How fine is it to enter some old town, walled and turreted, just at approach ofnightfall, or to come to some straggling village, with the lights streaming through the surrounding glom; and then after inquiring for the best entertainment that the place affords, to “take one‟s ease at one‟s inn!” (On Going a Journey)试想,夜幕将垂,古城初临,墙垝苍朴,塔楼依然;或是郊行失途,荒村偶现四围黝然,孤灯独明,然后舒其筋骨,据案而坐,令店主罄其所有,美味佳肴,杂陈于前,此情此景,人何以堪!再如,⑻Is it nothing to have been, and to have been happy or miserable? Or is it amatter of no moment to think whether I have been one or the other? (On the Past and Future)往日之事,或喜或悲,难道全无意义?昔日所为,或此或彼,莫非全不值一思?此句在句式上完全对仗,并且在读音和表意上也十分对仗,与原文相比显示了汉语的独特对仗美的优势,这种对仗美的表现在模仿论语体中更是淋漓尽致,例如,⑼Some people tell us all the harm—others as carefully conceal all the good they hear of us.喜摘人疵者有焉,喜掩人德者有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