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例离心性环状红斑分析

合集下载

离心性环状红斑(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离心性环状红斑(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离心性环状红斑(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离心性环状红斑又称持久性环状红斑、持久性渗出性红斑、持久性轮廓状红斑、持久性图状红斑等。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复发作的环状红斑型皮肤病,常并发其他疾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10月份好发,夏季多见,平均病程为11个月,多数病例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

少数合并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取决于肿瘤状态。

二病因多数病例原因不明,可能是对某些抗原的过敏反应。

可疑抗原因素和伴发疾病主要有:感染,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药物,包括阿米替林、螺内酯、水杨酸、青霉素、维生素K等;内脏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桥本氏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孕酮皮炎、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三临床表现分浅表型和深在型。

浅表型初期为淡红色扁平丘疹,离心性扩大,边缘隆起,内侧可附有鳞屑,中央区皮损消退形成环状,呈淡红色或略带黄色,中央消退期仍有新发皮损,形成双环形、多环形或地图形。

皮损经1~2周消退,留有色素沉着斑。

不典型的皮损在红斑边缘部有小水疱、毛细血管扩张和紫癜。

皮损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尤其好发于大腿和臀部,很少累及头面、掌跖和黏膜。

深在型和浅表型相比,红斑无鳞屑,边缘隆起,浸润显著而坚实,无瘙痒。

少数病例会有关节痛和咽痛。

本病周期性发作,皮损持续多年。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若合并肿瘤或严重内脏系统疾病,预后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而定。

四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层及深层有境界清楚的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呈“袖口状”,为本病的特点。

浸润的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可见少数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五诊断根据环状、多环状、地图状的红斑,边缘隆起,附有鳞屑,中央消退,留有色沉斑,好发于躯干和四肢,特别是大腿和臀部,诊断不难。

六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有环状皮损的疾病鉴别诊断,主要有:慢性游走性红斑,风湿性环状红斑,匍行性环状红斑,体癣,环状肉芽肿,结核样麻风,皮肤梅毒疹等。

七治疗找出病因,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

体癣误诊为离心性环状红斑1例

体癣误诊为离心性环状红斑1例
( ) 13 —13 . 6 :6 1 6 9
[ ] H w e P M,Xog J eH,e a cur c o an w 8 a ky i ,Y n t .O cr ne f e 1 e
me lIL n t s MP4 cr e n acnuaiepami n t — -aca eI 一 ar do ojgt l di aS ma i v s
4 参 考 文 献
[ ] C S dcm nM10 1.e o ac s na sr nmc ba 1 LI ou et 0- 9Prr ne t dr f t ioi S fm a d oa i r l ss pb i e i : 1t i o aoa spl et [] uc tit tt g e ily sn 9 n r tnl up m n s . h f m i e
T ss o S s e t d e t f r u p c e Cl s A Ca b p n ma e as r a e e s Pr d c in n o u to i
S eiso neo atr ca 『 ] l co i ,2 0 ,7 pce fE trbcei ee J .JCi Mirbo a n l 094
体 癣误 诊 为 离心性 环 状红 斑 1例
周立奉 路 荣 茆建国
一 患 者男 ,O岁 , 因躯 干 、 2 主 股外 侧 皮损 边缘稍 高起 正常皮 肤 , 、 手 足皮肤 皮 损特 点及真菌 镜检 , 般不 易误诊 。 红 斑伴瘙 痒 1个月 就诊 。患 者 1 月 未见异常 。 个 皮屑镜检 : 真菌 阳性 。 以 口 该 患 者误 诊 的主要 原 因是 ( ) 集 病 予 1采 史 不详 细 . 经仔 细询 问病 史 , 者诉 其 患 前 无 明显 诱 因躯干 、 外侧 起红 斑 , 股 红 服盐 酸 西替 利嗪 1 g 1次/ ,伊 曲 Om , d 斑 逐渐离 心性 向四周扩 大 ,呈环 形或 康 唑 2 0mg 2次/ , 0 , d 连用 7d 瘙 痒症 同铺 者先其 已有类 似病史 。( ) , 2 查体 不 半 环 形 , 痒明 显 , 当地 医 院就诊 , 状消 失 , 月后随诊无复发 。 瘙 到 3个 细致 , 皮损 为红斑 , 红斑 逐渐离 心性 向

什么是离心性环状红斑

什么是离心性环状红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离心性环状红斑
导语:离心性环状红斑是红斑皮肤病的一种,那么离心性环状红斑长成什么样子的呢?得了这种皮肤病又有哪些症状呢?一般的治疗方法又有那些呢?本文
离心性环状红斑是红斑皮肤病的一种,那么离心性环状红斑长成什么样子的呢?得了这种皮肤病又有哪些症状呢?一般的治疗方法又有那些呢?本文接下来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向大家介绍什么是离心性环状红斑,大家想了解的话可以继续往下看哦!
离心性环状红斑是一种少见的红斑性皮肤病,以四肢、躯干、臀部出现环形或多环形皮损,并缓慢离心性扩大为特征,多见于青壮年,可自然消退,但易反复发作,夏季和秋季多发。

预后良好。

离心性环状红斑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多数认为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可能与真菌感染、昆虫叮咬、皮炎、过敏、自体免疫缺陷、恶性肿瘤及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有关。

离心性环状红斑的皮损好发于四肢、躯干、臀部、股内侧等部位,手足很少累及。

初起为单发或多发的风团样红色丘疹,逐渐向外扩大,中央消退,形成环形或多环形,边缘隆起,表面有细小鳞屑,伴轻度痒感,低热。

皮疹逐渐离心性扩大,甚至多个红斑发生融合,有的皮损直径可达10cm。

大多数病人皮损可在数周后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

少数病人旧的皮损消退,新的皮损相继出现,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数月,甚至数年。

在诊断离心性环状红斑时,根据典型皮疹,一般诊断不难。

应与湿疹、莱姆病、皮肤癣菌病、结核样麻风等相鉴别。

在治疗离心性环状红斑时,主要是查明并去除病因。

对症治疗,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多形红斑

多形红斑

根据病史和皮疹表现,临床考虑什么疾病? 存在哪些护理问题? 如何针对问题进行护理?
多形红斑
Erythema Multiforme
主讲人: 皮肤科
王惠
目录
CONTENT

定义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组织病理

临床表现

诊断及检查
目录
CONTENT

治疗

疾病相关护理

健康教育
.
一、定义
多形红斑为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自限性 皮疹多形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等 特征性皮疹为靶形损害即虹膜状皮疹 有不同程度黏膜损害,少数有内脏损害 春秋季节好发,男性略多于女性,10-30岁发病率高,20%
(2)皮肤瘙痒、红肿和有水疱的患者,涂炉甘石洗剂止痒。 如有破损、糜烂、渗液者,定时湿敷(20分钟/次),有大疱者抽 吸疱内渗液后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保护。
(3)密切观察皮疹的进展情况、分布及性质,以便及时处理。 经治疗多数患者于3~5天结痂,逐渐脱落长出新皮肤。
护理措施
3.饮食护理
(1)给予高热量、富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 质饮食,禁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溃烂;禁用 鱼、虾、牛奶等易过敏的食物。
3.告前前驱症状,发热、瘙痒、轻度红斑,及 早就医
4.特殊药物做过敏实验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THANK YOU.
A
多形红斑 (A:靶形红斑;B:水疱和 大疱损害;C:重症型累及 C 黏膜)
五、诊断及检查
1.诊断 本病皮疹多形,有典型的靶形损害,好发于四肢末端,对称分布,有黏膜损害,重症者有发 热等全身症状,组织病理上有个别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合并HSV感染时皮损部位HSV抗 原检测阳性,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2.鉴别诊断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
1 病 历 摘要
不清( 图1 B ) , 无 明显 压痛 。 实 验 室 及 辅 助 检查 : 血 常规 中 白细 胞 计 数 、 中性
粒 细胞 百 分 比及 嗜 酸性 粒 细胞 百 分 比均 正 常 ,红 细 胞 沉降率 2 4 mm / 1 h( 正 常值 :男 性 < 1 5 m m / 1 h , 女 性< 2 0 mm / 1 h ) , 血 生 化 无 异 常 。胸 部 x线 片未 见 异
b r o w n c e n t e r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e o s i n o p h i l s we r e wi t h i n t h e n o r ma l r a n g e . Hi s t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e x a mi n a t i o n r e v e a l e d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o f
嗜 酸粒 细胞 增 多性环 状 红斑 ( e o s i n o p h i l i c a n n u l a r e r y t h e m a 。E A E ) 是 一种 以环形 皮 损 为 主要 表 现 . 同时 可 见皮 肤 嗜 酸性 粒 细胞 浸润 的疾病 , 晚期 皮 损 的组 织 病 理 中可 见 特 征 性 的 “ 火焰征 ” , 目前 被 认 为 是 We l l s 综合征 ( WS ) 的一 个特 殊 亚 型 。本 科 近期 诊 治 1例 E A E , 现 报告 如下 。
[ 摘 要】 报告 1 例嗜酸粒细胞增 多性环状红斑 。 患者女 , 5 8岁。躯干和上肢反复 出现红色环状 皮损 3 年 。已排 除药物 、 虫咬 、 自身免疫及 肿瘤等原 因。 皮肤科检查 : 躯干散 在环形红斑 , 边缘 隆起 , 中央呈褐 色斑 片。 外周血 中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皮损 组织病理检查示 真皮全层血管周围及脂肪小叶明显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 断 : 嗜酸粒细胞增 多性环状红斑。 [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环状红斑

远心性环状红斑简介

远心性环状红斑简介

远心性环状红斑简介目录•1拼音•2疾病分类•3疾病概述•4疾病描述•5症状体征•6疾病病因•7病理生理•8诊断检查•9治疗方案1拼音yuǎn xīn xìng huán zhuàng hóng bān2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3疾病概述远心性环状红斑为一种呈圆环形、离心性扩大的红斑性皮肤病,其病因错综复杂,偶尔可伴发体内恶性肿瘤。

4疾病描述本病Darier(1916)首先描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红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国内唐鸿珊等(1986)报告60例,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3~10月份,特别夏季为多。

5症状体征开始为淡红色扁平丘疹,离心性向外扩大,以后皮疹中央消退,边缘略隆起,形成环状或半环状,色淡红或略带黄色,数日后直径可扩至6~8cm,中央消退区仍可有新疹发生,形成双环形或多环形或相互连接构成地图状。

经l~2周后皮疹消退,局部留下色素沉着。

非典型皮疹在环之边缘可附有鳞屑、小水疱、毛细血管扩张和紫癜。

皮疹常分布于四肢和躯干。

唐鸿珊等(1986)报告的病例不侵犯头面部和掌、跖部。

本病通常不引起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部分病例可伴有四肢关节痛、咽痛、抗“O”增高等,由于皮疹周期性反复发作,病程可持续数年。

6疾病病因部分病例与真菌感染或食用污染真菌的食品有关,有的与昆虫叮咬、细菌感染过敏或内脏肿瘤有关。

Shelley等认为是自身过敏或对某些药物过敏,如青霉素、氯喹、羟氯喹等。

Merretl(1981)报告1例由西咪替丁引起,但多数病例仍原因不明。

7病理生理分深在型和浅型。

深在型:真皮中下部血管周围有境界清楚呈袖套状分布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少数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浅型:炎症细胞局限于真皮浅层血管周围。

表皮有轻度海绵形成、小水疱和灶性角化不全。

8诊断检查(一)脂溢性皮炎红斑表面有油脂性鳞屑,好发于头皮、耳围、胸、背部等。

皮疹无离心性扩大形成环状的倾向。

乳腺癌皮肤转移一例

乳腺癌皮肤转移一例

乳腺癌皮肤转移一例王逸飞; 缪秋菊; 徐秀莲【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9(035)012【总页数】2页(P738-739)【作者】王逸飞; 缪秋菊; 徐秀莲【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江苏南京2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

左侧胸壁红斑6个月余。

患者2年前因左乳浸润性导管癌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后定期化疗。

6个月前患者于左胸壁手术部位附近出现环状浸润性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离心性环状红斑”,经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无好转,遂于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皮肤科检查: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表现,左乳缺如,左胸壁可见长约20 cm手术疤痕,延及左腋窝,愈合好。

左胸壁见15 cm×15 cm浸润性环状红斑,中央呈淡红色,下边界不清,皮损表面光滑,无鳞屑(图1)。

图1 左侧乳房缺如,手术刀口附近可见浸润性环状红斑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及生化全套均正常。

胸部X线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上部脉管内可见上皮样细胞团块,细胞核大深染,有异型改变,可见核分裂象(图2)。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CK7(+),CK20(-),AR(+),D2-40(+)(图3、4)。

诊断:乳腺癌皮肤转移。

建议患者转肿瘤科进一步治疗。

图2 真皮脉管内可见上皮样细胞团块,细胞有异型改变(HE,×200) 图3CK7(+)(EnVision法,×100) 图4 D2-40(+)(EnVision法,×100)讨论皮肤转移癌是指原发于皮肤以外的恶性肿瘤通过血管、淋巴管转移,或通过组织间隙直接扩散至邻近皮肤而发生的皮肤病变,偶可继发于外科手术的种植。

乳腺癌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皮肤转移癌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大概有23.9%的乳腺癌患者可发生皮肤转移[1]。

离心性环状红斑

离心性环状红斑

1、有人用过的药:艾洛松防治上应寻找及去除诱因:如清除体内感染灶,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对轻型病例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如抗组织胺药、钙剂、维生素C等,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皮质类固醇霜剂。

对重症病例应及时给予足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紫外线照射等.如查明致病原因,有针对性地治疗,效果则更好。

感染诱发的多形红斑应选用适合的抗生素,皮肤粘膜糜烂严重者亦应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但应注意避免可能致敏的药物。

同时应根据病情给予各种支持疗法,保持水、电介质平衡,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2、防治:本病病因不明,要防止各种昆虫叮咬,当高龄老人发生红斑,而且消退极慢或反复出现者应高度警惕病人可能体内有恶性肿瘤发生。

本病有自限性,愈合后不会留下痕迹。

可口服抗组胺药或氯喹。

局部外用止痒炉甘石洗剂,每日2-3次3、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ma annulare centrifugum)为一种呈环状、离心性扩大的红斑性皮肤病,过程慢性,反复发作。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不清,可能是对恶性肿瘤、虫咬、感染、药物和化学制品等发生的Ⅳ型变态反应,有些患者可能具有某些遗传素质。

【临床表现】皮损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手足很少累及。

初起为单发或多发的风团样红色丘疹,逐渐向外扩大,中央消退,形成环形、弓形、漩涡形或多环形,边缘大约宽4~6mm,其上有糠秕状细小鳞屑附着;红斑每天大约以2~5mm的速度扩展,最终直径可达数厘米或数十厘米;自觉轻度瘙痒。

皮损在数周后可自行消退,但新的皮损又不断出现,病程慢性,常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可诊断,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检查。

本病应与体癣,亚急性环状红斑狼疮等进行鉴别。

【治疗】局部可外用硫磺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软膏。

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病情顽固者可系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但停药后易复发顽固性离心性环状红斑1例治验4、陕西省米脂县病院肉皮儿科崔生海《陕西儒医》1996年第17卷第3期徐汉卿传授尤善治疑难杂症,他的辩治有条不紊,微妙入化,颇为传奇,我随师学习期间收获颇丰,直到现在有一顽固性离心性环状红斑病例历历在目,发人深思,特报导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病期3.2年,大部分病例系多次反复发作,平均间 隔1~4个月。春末及夏季发病者居多,计有35例, 占64.8%。累及部位如下:头、颈、躯干(包括臀部)和 上下肢,若有三处或更多处累及考虑为泛发型,否 则为局限型。据此分类,本文病例局限型47例,占 87.1%;泛发型7例,占12.9%。最常见受累部位依次 为下肢、躯干、上肢、头和颈。皮疹分为二型:浅表 型:由淡红色丘疹起始,缓慢向外扩大呈环状、多环 状,中央消退,边缘有鳞屑(图1)。深在型:堤状损 害,环状或半环状,无鳞屑(图2)。本文病例浅表型 34例,占63%,深在型20例,占37%。两者单个损害 均持续2周或2周以上。EAC的最常见症状为瘙 痒,占53%。
图5离心性红斑组织
血管周围IgG阳性(直接免疫荧光X 200) 围6离心性红斑组织血管周围c3阳性(直接免疫荧光×200)
万方数据
生!坐虚腿登塞盍2鲤S生窆且筮璺!鲞筮2期gh也I堕卫艘趟,墅地垫塾丛2Q鳗,y蓟!璺!,笪垒窆
斑,持久性红斑,持久性回状红斑和小环状持久性 红斑等。本病面颈、躯干、四肢均可累及,以下肢最 为多见,本文有42例(47%)。位于下肢部位的皮疹 需与股癣相鉴别,特别是大腿部位的皮疹,真菌镜 检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躯干和上肢的皮疹需与玫瑰 糠疹相鉴别,尤其是浅表型损害者。本文中有5例 在外院误诊为玫瑰糠疹。皮疹仅位于头颈部者需与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相鉴别。此外,深在 型EAC还需与血管炎性荨麻疹相鉴别,但该病单个 皮损持续时间较久,不仅有环状还呵有多环状损害, 而血管炎性荨麻疹皮损持续约24~48小时,消退 后遗留紫癜,且有烧灼感。
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 EA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红斑性疾病,~般认为 是一种过敏反应性疾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与 潜在的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或摄人某些食物及 药物等有关。虽然有不少伴发各种疾病的EAC报 道,但尚无临床病理学,特别是免疫病理学的报道。 我们分析54例EAC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 部分病例的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的结果,现报道 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01--2005年在我院确诊的54例EAC。其中 男19例,女35例,男:女为l:1.84,发病年龄14— 68岁,平均32.4岁。就诊时病期l 1天至14年,平
作者单位:214002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杨莉佳、 朱小红、李明、尹兴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冯树芳)
三、方法 所有病例均作常规体检(包括x线胸片、B超 和生化检测)、抗核抗体(ANA)以及ENA测定。 32例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12例作直接免疫荧 光检查。
病理学特征
一、组织病理 32例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与临床一样也可 分为二型,即浅表型和深在型。20例浅表型EAC镜 下特点:真皮上部血管周围可见较致密的淋巴细胞 浸润,即所谓的“袖套”现象,部分病例表皮有轻度 的海绵形成,表皮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等改变(图 3)。12例深在型EAC镜下特点:表皮大致正常,在 真皮上部和下部血管周围均有套状致密的淋巴细 胞浸润(图4)。通常深在型EAC在临床上有一坚实 的边缘,无鳞屑,而表浅型EAC有不明显的边缘,有
讨论
本病又称持久性渗出性红斑,持久性游走性红
图1浅表型离心性环状红斑.f|j淡红色丘疹起始.缓慢向外扩大譬环状.中央消退,边缘fr鳞屑
图2深红犁离心性环状红
斑,堤状损害.皮损呈环状或半环状.边缘无鳞屑
图3浅表型EAC组织病理.真皮上部有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明显(HE×40)
围4深在型EAC组织病理,表皮改变缺如,在真皮上部和F部均有套状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HE×40)
【关键词】红斑;病理学;荧光抗体技术,直接
A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nalym of 54瑚圆眵of erytbema annulare cenUifugmn
M伽Lijia;
ZF玎,Xiao-hong,LI Ming,y_删Xing-ping,FENG Shu—fang."Dcparancnt of Dermatology,W嘶No.2 Peo-
细小的鳞屑。 二、免疫病理学 12个病例的皮损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其中临
床上4例为浅表型,8例为深在型。浅表型4例中 1例阳性,深在型8例中5例为阳性。阳性者于血管 壁显示IgG、IgM、或C3的沉积(图5,6)。
治疗经过
该组病例中有45例进行治疗和皮损消退后1 年的随访观察。对所有病例我们均给予抗组胺药物 口服以及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软膏, 对伴有真菌感染的同时治疗真菌性疾病,对伴发过 敏性疾病的在抗过敏的同时部分皮损较重的给予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对伴发肿瘤及内脏疾病的 积极治疗伴发疾病。39例在3周内皮损消退,6例 在5周内皮损消退。45例在皮损消退后1年内有 13例复发,其中病因不明(无明显伴发疾病者)的8 例,伴发真菌性疾病的仅1例复发,其伴发的真菌 性疾病未复发,3例伴肿瘤的病例2例死亡,1例已 结束化疗未复发。
EAC中伴发3例,均于化疗时发生,但继续治疗后 皮疹消退,提示肿瘤患者伴发EAC可能与体内的免 疫系统有关。
EAC组织病理学的基本特征为真皮上部或深 部小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致密浸润,而且在我们进 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12份标本中,50%标本小血
管壁显示有lgG、IgM、或C3的沉积,提示淋巴细胞 浸润和真皮小血管壁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在 EAC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作用,而这种免疫异常的启 动是否与真菌、病毒、节肢动物(某些结构、分泌物、 排泄物)和肿瘤细胞等的蛋白抗原有关,尚待进一 步研究。
本病病因不详,有报道称与感染(细菌、病毒、 真菌)、药物、恶性肿瘤,性激素水平,寄生虫感染和 系统性疾病有关。本文EAC的伴发疾病以真菌感染 为最多(38.3%),而真菌感染以春末夏初为高发,这 与EAC的好发季节春末夏初(64.8%)相符。国外有 学者也认为EAC伴发疾病中以真菌感染为主…。此 外,还有作者观察到伴发足癣的EAC,在足癣病控 制后皮疹消退,提示真菌感染叮能为EAC发病的基 础。我们的观察还发现过敏性疾病为EAC的另一常 见伴发疾病(31.9%),其中以虫咬引起的过敏为最 多,而虫咬过敏的高发季节也是春末夏季,也与 EAC的高发季节一致,故我们认为虫咬过敏也可能 与EAC的发病有关。同时也有一些报道认为某些药 物与EAC的发病有关,如羟氯喹、氢氯噻嗪,氨硫脲、 吡罗昔康、阿米替林、金制剂、硫代苹果酸钠等∞】。 本文的54例EAC中未发现与药物有关,其中的原 因可能是研究的例数少。恶性肿瘤也可与本病伴 发,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肝癌等…。本文54例
参考文献
【1]Weyers W,Diaz-Cascajo C,Weyers L Erythema annulare咖-
trifugum:results of a clinieopathoiogic stuay of 73 patients.Am
J Dermatopathol,2003,25(6):45l—462.
occurred on the lower limb.and Was usually complicated by various diseases among which mycosis predomi.
lymphocyte nated.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compact
z-F,ct a1.
Erytherna annulare centrifugum in a HW-positive p砒i∞t.Int J
Dermatol,2006,45(12):1423—1425.
【4]Kim KJ,Chang SE,Choi Jl-I,et a1.Clinieopathologic analysis of
pie PS Hospital,Wuxi 214002,Jiangsu.Ch抽a
【Ahgtrae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histopathologieal and immunopathologieal charac- teristies of髓'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EAC).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54
【2]Gulati S,Mathur P,Saini D,et a1.Erythema annulare centdfugum 州th autoimmune hepatitis.Indian J Pediatr。2004,7l(6):541.
542.
MA,Ⅷ-Bemal 【3 J GonzXtlez-Veh MC,Gonz吉lez-L6pez
lymphocytes Iration of
and deposition of circulatory immune complex 011 small blood vessels in dennis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its pathogenesis.
【Key wordsI Erythema;Pathology;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direct
588
生:坐麈瓞叠丞盎2Q鳗生窆且筮生!鲞筮窆翅£h鱼』啦垫g丝,墅n鲤堕b竖2盟邑篁丛:垒!。№1 2
·论著·
54例离心性环状红斑分析Βιβλιοθήκη 杨莉佳朱小红李明尹兴平冯树芳
【摘要】目的探讨离心性环状红斑(EAC)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 临床收集病例,进行性别、年龄、病期、皮疹分布,皮疹形态。症状、伴发疾病等的分析,同时作皮疹的组织 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EAC最常见受累部位为下肢,常伴发多种疾病,以真菌病伴发较多见。 病理组织学的基本特征为真皮上部或深部小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致密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12份 标本中,有6例标本的小血管壁显示有IgC、IgM、或c3的沉积。结论EAC是一种多因素诱发的疾病,皮 疹的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提示在EAC的发病机制中,淋巴细胞的介导和循环性免疫复合物沉 积于真皮小血管壁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