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湘潭城市码头文化保护的地域性表达_刘岚

合集下载

地域文化在导示系统设计中的体现——以湘潭市岚园路导示系统设计为例

地域文化在导示系统设计中的体现——以湘潭市岚园路导示系统设计为例
美情 趣和欣赏习惯. 要以 民 借文 化为审美对 象. ^ 中了解当地人的 的生存愿 貌; 从这些 民 L 要 俗
‘ 嘲 分凳峙:T 9 4 1 1 I J U 8 9 文簟 Ⅸ码:A 史堆 编 :1 0 — 4 2 2 1 ) 一 0 8 0 08 02 { 00 ∞ 09 3
s{n s o
de i e s gn 棚
地 区的历史文化遗 产、民俗风貌 、文化底蕴中 提炼 具有地域特征 的符号。将其 功能化 . 视觉 化 ,实现情穰及意义 的有效转移 .从而实现地
域文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传承o
展各 异,因而形醴 了迥然不 同的审美情趣 -在 设计 导示系统时 ,为了迎合 当地观者的喜 好, 我们 要深八考察本 地居民持有 的思维方式 、审

耍: ¥
透析S
统与地域女
统 计
它与塑造城市形 象.提升城市 公共服务 质之
欣 赏美的 同时,也不知不觉 的受到 了 地域 文化
的熏陶。 3 2构造视觉环境 的协调性
计 。 H地 域 女
自 & ^ .探 索
间有着内在的关 联。导示系统 的形式在视觉 上 会 受到它所处 境的影响和支 配.反过来导示
系统依托它所处 环境的历史文 化内涵 来建构
的 路 .并 体 进 行 文 特 色 提 升城 市 街 女
. 目的是 地 域 质
导示 系统作为环境构成 的一个环节 .不能
孤 立存在 . 要与周边整体 的 境相协调。因此. 环
城 市的特色和个 性,是对城市 地域文化的一种
生机 与活力。 3 . 3符台公众审美的 时代性 每十地 方的历史传统、 民 俗 惯、经 济发
是城 市文化发展的基础 导示 系 是城市建设 统

码头文化文档

码头文化文档

码头文化引言码头作为一个交通和物流的重要节点,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具有实际功能和经济价值外,码头还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码头文化是指以码头为背景的文化现象和传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码头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并探讨码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码头文化的定义码头文化是指以码头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元素和活动。

它包括了码头的建筑、设施、管理和经营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

码头文化还涵盖了与码头相关的民俗、风俗和传统,以及码头周边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活动。

码头文化的特点1.多元融合:码头文化融合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例如,一些国际性的港口城市的码头文化融合了多种语言、音乐和美食,展现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特点。

2.代表性建筑:码头通常会建造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如仓库、码头大楼和灯塔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际功能,还成为了城市的地标,代表着码头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3.创意产业:一些码头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转型为创意产业的聚集地。

例如,一些老旧的仓库被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创意人才和企业。

4.活动丰富:码头常常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节、海洋文化节、手工艺市集等。

这些活动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游客和外地居民前来参观和体验。

码头文化的影响码头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经济发展:码头作为物流和交通的重要枢纽,对城市的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

而码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则为城市带来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城市形象:具有代表性的码头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城市塑造了独特的形象和品牌。

这种形象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社区凝聚力:码头作为一个社区的核心,码头文化对社区居民的凝聚和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码头文化活动,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了社会联系。

立足本土 做好新闻 贴近民生——《湘潭晚报》办报思路浅析

立足本土 做好新闻 贴近民生——《湘潭晚报》办报思路浅析
纸 为 民所 需 。
动, 热心的读者们带着家人踊跃参 与 , 在
湘潭 的湖湘公园 、 昭山 、 金霞 山植下一片 片生机盎然 的读者林 。
此外 ,湘潭 晚报》 《 自创刊之初 , 也十
分注重社 区这一块。 不过 , 最开始他们只 是安排记者联系社区 , 写一些社区稿件。 随着晚报的发展 ,他们逐步认识到社 区 更深层次的意义 , 于是 , 也加大了对社 区 新闻的采写力度 , 成立 了社 区报道组 , 还 于 21 0 1年在全市 多个 社 区开 展首届社 区文化节。 丰富多彩的节 目, 贴心的上门
源通过报纸开掘 出来 ,在市 民心中赢得 了极好的 口碑 , 还获得 20 0 9年度湖南 省市州新 闻奖一
等奖。
的竞争也会愈发激 烈。 为此 , 每张报纸都
立 足本土 ,在本 地新 闻上力争 做强 、 做
活 、 透。 做
熟能详 的事物有一个重 新认识和确认 ,
也拉近 了报纸与读者在心理 以及情感上 的距离 。
贴近本土就是贴近读者 。都市报的 本 土化倾 向是报纸稳定读者群 的一个非
在媒介如此发达的今 天 ,各类信息
常重要 的做法 。作为一家地市晚报 ,湘 《
潭晚报 》 也很注重这一点 , 除了加大本地 新闻的数量外 ,还充分挖掘本土 的新 闻 资源 ,力争在第一时间将本城 的重要新 闻传递给读 者 ,满足读者对身边新 闻的
以《 湘潭晚报 》 “ 对 湘潭铁 牛失踪一
事” 所做 的报道 , 我们来作一个分析。 “ 湘潭铁 牛”位于湘 潭的铁 牛埠 。 20 09年 1 , 0月 铁牛初现 , 人们将它 与铁 牛埠 的地名联系起来 ,认为这就是传说
中的“ 铁牛” 。民间传 言说铁牛是来 自天 外 的陨石 , 价值连城 。两个月后 , 铁牛突 然失踪 了。当地百姓 自发展开搜寻 。到 2 1 年 8月 ,湘潭 召开新 闻发布会 , 01 宣 布铁 牛找 回, 并公 布专家鉴定结果 : 铁牛 并非天外 陨石 , 而是一种古代铸铁。 事件 算是告 一段落 。

尊重地域文化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尊重地域文化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13 历 史街 区存在 的 问题 .
特质发 生了改变 由于 自我造血功 能的丧失 , 住居 民流失造 据称 , 2。 J 原 陈孝子母 墓以前 每年都会 有很 多人 去祭拜 , 来 因建 房而 后 成老城 空洞化 , 成为老弱留守之地和流动人 口的租居之 地。上述 被 完全破坏 , 这种 文化 活动 当然 也跟着 消失 了。因此 , 在历史 街 问题 的出现造成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缺 乏原 动力 , 传统街 区的 自 区更新规划 中应尊重 当地居 民的文化生 活习惯 。 觉保护也无从谈起 。 2 4 邻 里 文化和街 巷 文化 整合 , . 保护 非物 质文化 载体
是在特定 的地理环境 和社会经 济背景 中人类 活动与 自然相 “ 弃了本地 区的文化传统 , 失了 自我的存在 , 抛 丧 也失 去了富于认 过程 , 积 同感的区域”1 l 。因此 在近 年来的历 史街 区保 护和规划 中, J 越发 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在长期的历史 中, 累和保存 了大量 的古代
第3 6卷 第 2 9期 20 10年 10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 I ( URE H TE
Vl .6 No. 0 3 】 29
O t 2 1 c. 0 0
・1 ・

规 划 ・ 筑 ・ 建
文誊 编 号 :0 96 2 (0 02 —0 10 10 —8 5 2 1 )90 0 —2
华, 这里也成 了“ “ “ 的代 名词 。街道狭 窄、 脏” 乱” 差” 建筑破 旧 、 市
政设施严重滞后 。但 同时城正街 也具有 良好 的区位和外 部条件 ,
紧邻湘江 、 毗邻雨湖公 园, 随着湘 江风 光带 的建设及 雨 湖公 园的
提质改造 , 再加上周 围便利 的交 通 , 过改 造后 的城正街 必将成 经

让红色基因永续相传——湘潭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让红色基因永续相传——湘潭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让红色基因永续相传刘永珍实践湘潭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现有革命文物61处、红色资源83处、革命类纪念馆4处,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近年来,湘潭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以韶山为重点,全区域推进,革命文物工作不断提质增效,先后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等殊荣。

保护好,让革命文物“立”起来。

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盘点好、发掘好、保护好、建设好,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

规划为先。

革命文物保护,关联到全省全市重大战略方针和未来发展,湘潭坚持把革命文物保护、红色文化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以湘潭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是湖南省为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

湘潭市乘势发力,明确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列入“四区一地一圈一强”战略目标。

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20余个文件,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盘点为基。

摸清家底,有利于根据不同文物特点和现状,有针对性地予以修缮、进行保护。

湘潭全面摸清摸准革命文物的资源底数和保存状况,编制完善了《湘潭市革命文化资源》《文保荟萃》等,建立了全市革命文物资源名录和数据库。

修缮为重。

积极开展红色革命遗址改造提升工作,对毛泽东同志故居、彭德怀同志故居、东山书院旧址等15处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修缮和整治,申请文物专项资金近8200万元对20处革命文物进行修缮,连续3年每年支持韶山“文旅兴城”专项经费1亿元。

挖掘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展现着历久弥新的——湘潭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34实践独特魅力。

湘潭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原则,让革命历史生动再现、鲜活可亲。

潜心研究。

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深挖红色文化内涵,重视源头梳理和内涵挖掘,推动革命文物理论研究不断走深走实,仅2022年就立项红色相关课题21项,其中,《毛泽东1909-1927年湘潭革命足迹研究》成果在毛泽东湘潭足迹的史料挖掘上取得新突破。

论“总市”视角下传统街区的复兴与发展

论“总市”视角下传统街区的复兴与发展

论“总市”视角下传统街区的复兴与发展摘要:对当前湘潭市旧城区建设不和谐现象要从其文化底蕴加以反思.要明确新旧和谐是湘潭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要把握文化的延续性、有机性和整体性三大特征;切实保护好湘潭“总市”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记忆的文化根基;促进新旧协同,强化城市文脉成为城市个性特色的主旋律;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基因,推进和谐新建筑创作。

建设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码头商业街区,结合湘潭市空间上以及时间上能够利用的一切活跃元素,运用保护与更新并举的规划思路,更新落后的人居环境,重塑百年的码头商业街区,希望唤醒昔日繁华景象的同时又能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主题词:湘潭传统街区码头文化复兴旅游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俗、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而保护与更新模式也不应局限于“博物馆式”的物质躯壳或者过度商业化的经济开发。

应将其视为“活物”,维持或唤醒其活力,需强调街区自身的复兴,以街区的“活力再现,特色复兴”为根本目标。

1.为什么要重新规划建设湘潭传统街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古城湘潭有数千年的建城史,其历史文化的精髓,积聚于中山路、平正路和窑湾地区。

唐宋时代,湘潭即以商业发达而闻名全国,明末,湘潭县城街市,沿江从宋家桥延至唐兴街,有码头10余处,房舍鳞次栉比,江中帆墙林立。

云贵川甘的货物多集于此地而运往岭南,外洋货物也越过岭南而至此地集散,商业相当繁荣。

正如明代礼部尚书李腾芳在《湘潭戍兵议》中所描写的:“路走以马,水行以舟,百货辐辏,典当铺、游妓馆林。

”水运成就了湘潭历史上“小南京”、“金湘潭”的盛名,也传扬了“米氏”、“药都”的美誉,故其文化背景颇为深厚。

然而,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带来的却是瓷砖、玻璃幕墙、莫名其妙的水泥塔楼。

浓郁的滨江建筑特色和码头街区文化面临冲击,而它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是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

文创街区规划设计研究——以湘潭市河街老码头文创街区为例

文创街区规划设计研究——以湘潭市河街老码头文创街区为例

在近年城市快速发展下,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相连。

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促进了城市文化复兴建设。

面对这一热潮,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以工业遗产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园。

在我国,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中心城市都有由旧工业厂房或建筑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园。

同时,虽然目前对于城市滨水区旧工业区更新和后工业景观更新研究较多,但很少将城市码头独立设计为文创街区。

一、历史遗留物文创街区的结合设计(一)历史遗留物的再利用历史遗留物的再利用可以通过对历史遗留物整体的元素提取、符号的挖掘,找寻创意园区的发展特色。

通常包括体量较大的厂房建筑以及构筑物,还有一些微小的零部件和装置构件。

这些元素被再利用于园区建设,在建筑细部,或者是景观小品的设计中体现,成为街区的整体背景元素。

通过对塑造公共空间、建筑组合形式、景观序列组织来还原和重塑场所记忆,使人处在其中就能感受其过去的辉煌,唤醒其场所记忆及归属感。

历史遗留物所在的地方,往往都藏着一段记忆,它包含着过去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人们对这个地方的记忆。

如何挖掘其中内涵和灵魂,通过对历史遗留物的再利用来塑造街区氛围是改造更新关注的重点。

(二)创意街区的景观要素打造通过对遗留的建筑进行部分的拆除、重组,打造适合创意街区的发展空间。

往往这些遗留建筑体量与内部空间较大,可以灵活进行空间分割,进行多种创意组合。

在建筑外立面处理上可以采取旧元素的提取,保留部分原有的材料和肌理,做旧处理可以勾起人们的回忆。

同时,构筑物等大体量结构可以作为重要的标志物节点,作为重点景观要素打造。

公共空间的环境营造对人们的感知影响尤为重要,当我们行走于一个创意街区时,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引导下对这个公共空间环境产生归属感。

通过对视线、空间感受的分析,把握打造公共空间的尺度,改进原有的空间格局,对景观环境品质进行整体提升。

打造积极的公共空间,提供给人们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

(三)提取文化资源特质文化作为创意街区发展的内涵,应该结合现有的资源去打造开发。

湘潭城市特色塑造318

湘潭城市特色塑造318

彰显城市特色提升湘潭形象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是平庸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也是没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城市。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

城市特色包括城市内涵及外在表现两个方面。

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体型环境。

”更具体一点讲,城市特色,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膨胀,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结构形态,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导致的城市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城市的特色日益趋同。

可以说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保护城市特色的冲击力,远远超出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重塑城市个性,打破“千城一面”与“身份迷失”的困境,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的个性魅力,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国关于塑造城市特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湘潭作为一座千年历史的古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这也决定了湘潭具有鲜明的古城特色、优越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资源。

如何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保护好湘潭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古建寺观和其他文物资源,彰显出湘潭市的城市特色和人文特色,是广大城市建设者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正在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城市特色基本特征现代城市特色的塑造应具有以下6个特征,导向性:城市特色既要考虑历史传承,又要引领未来发展,能够在整个城市的发展中发挥导向作用。

系统性:城市特色不等于各子系统特色的简单叠加,而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新质。

基础性:城市特色是鲜活的、具体的,是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共同构成的视觉图景,以及这种视觉图景给人们带来的城市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摘 要:城市文化保存着城市记忆,记录着城市历史变迁的沧桑岁月。

传统城市空间环境承载着湘潭特有的码头文化,保护老城区现存的历史街区及建筑风貌成为湘潭城市建设地域性延续的重要支撑。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对老城区传统空间形态四个组成部分——码头节点、街巷骨线、空间肌理、建筑形态进行了分析,为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保护与传统更新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码头;码头文化;老城区空间环境;城市建设A b s t r a c t :U r b a n c u l t u r e p r e s e r v e dthe memories of the city, recording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urban historical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carried the unique wharf culture of Xiangtan, protection of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district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in the old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of the regional continuance of Xiangta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point, line, surface, body" concept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analyzed four parts—the wharf node, thebone line of streets, the spatial texture, and the architectural form—of the traditional space form in the old city,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update work in Xiangtan Urban construction.K e y w o r d s :w h a r f ;w h a r f c u l t u r e ;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old city;urban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TU2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058-041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经济的腾飞,许多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历史传统保护与文脉传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由此引发城市建设如何达到科学、和谐、健康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位建设者面前值得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虽然城市发展程度和目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地域性差异,但很多依水而建的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似曾相似的演变过程,都是由傍依江、河、湖、海等地理特征所衍生出的码头及码头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承载湘潭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载体,传统码头及其所形成的商业街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中心的转移,其综合商业地位逐渐下降。

但时间积淀下来的传统老字号、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因其传统商业及历史文化的综合效应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构成了集历史行政中心、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商业街区、民居民宅等多形式并存的、丰富的老城区空间形态,这种多功能综合布局密切了各社会阶层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城市的地域性文化形成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探索发掘其潜在的价值,是传统码头文化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码头文化概念“码头”有两层含义:一为海边、江边专供船只停靠、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二为水陆交通发达的商业城市。

一个城市或一个码头因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政治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在江河交汇、水陆衔接、交通方便以及利于避风、泊宿、装卸货物的地方,逐渐形成船舶聚泊的处所,这就是古时的码头。

从城市空间形态上看,码头不仅指简单的特定建筑形态,还包括与码头经济活动相关的外部环境,即道路、堆放场地、过渡空间、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等。

在湘潭城市的变迁过程中,码头的这两层含义随着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的风云变换而交替出现,从单一驳船功能过渡到多元文化碰撞的多功能场所,从而确立了湘潭古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拓展了古城与外面世界的沟通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

湘潭“城总市铺相连几十里,其最稠者则在十总以上。

甲乙之货云屯雾集,为湖南第一码头”[1]。

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观念里,湘潭首先是一个码头,然后才是一个城市,这是因为古潭城深厚的商贸码头功能及其文化深植于人们心中。

码头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码头空间和功能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不断扩展的必然产物。

它涵盖了以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社会活动及形态,包括物质形态文化、非物质形态文化两个层面。

城市码头文化的发展是从人类最初生存活动的原始阶段开始的,生活方式的丰富及部族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文化活动的萌芽和功能的复杂化,同时从生活劳作及日常经济活动中派生出其他活动空间,形成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类型,经过多次的社会化分工,产生出许多新的设施和特殊空间,以满足人们经济活动之余的功能与精神上的需求,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城市文化现象。

3 湘潭城市码头变迁及码头文化地域性形成的因素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湘潭城市码头文化是作者简介:刘岚(1968-)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访问学者,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飞虎,男,湖南安化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于湘潭城市码头文化保护的地域性表达The Regional Expression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Xiangtan Urban Wharf Culture刘 岚 陈飞虎Liu Lan Chen Feihu图1-湘潭古城地形分析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自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图)图2-湘潭主商业街道——正街的现状分区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自湘潭市河西滨江风光带及棚户区改造规划图)59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湘潭城市码头兴盛于唐宋时期,特别是自宋代迁县治至城正街至今,近千年城市码头空间格局没有太大改变。

商贸活跃带动整个湘潭经济在明清时期飞跃地发展,使湘潭一度成为富甲三湘的湖南商贸中心和江南商埠重镇,“金湘潭”、“小南京”的美誉久负盛名,形成了湖湘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地域文化。

一切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正是通过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这一中介得以实现的。

湘潭居于湘江下游,南溯衡阳,北入洞庭,这种地域环境不但滋养出湘潭曾经繁荣的物质文化,还影响着湘潭精神文化的形成,使湘潭城市码头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3.1 自然环境因素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建筑十书》中关于城镇的选址,强调“必须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便捷的河道或陆路通向城市”。

位于湘江上下游交汇的湘潭地处华南湘赣丘陵,市区三面环山,中东部平坦开阔,境内涟水、涓水、靳江自西南向东北而下汇入湘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繁衍生息环境。

纵观我国因水而生的古城镇,如荆州、芜湖与湘潭古城(图1)一样均居于河流大钩背区域,形成利于商贸运输泊船和进行物流中转的地理优势。

《湖南地理志・湘潭县》称:“水凡九曲,形如弓字,行二百四十余里,通行无阻,此县商繁盛之利源也”[2]。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湘潭老城区独特自然地理位置对其走向商业鼎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代县治迁至今城正街以来,老城区就成为湘潭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枢机构的所在地,古城码头因水运商路汇据整个湘潭老城,串联县城与城外里坊形成横贯东西的商贸大通道,在明清至民国时期成为集居住、商旅为一体的复合体,并延续至今。

因此,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区域吸引力造就了鼎盛时期的湘潭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码头地域文化。

3.2 商贸经济因素历史上因朝代更替的多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移居湘潭,都是选择傍依湘江作为重新聚集之地,不同地域多元文化或文明形态往往借便捷的交通进行传播交汇,伴随着交通的演进派生出城市多重文化现象。

湘潭历史上就是湖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湘潭经济在明清达到了全盛时期,明朝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清朝至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南粤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

城市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城市码头变迁、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以及城市文化地域性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商贸经济活动的发展刺激了城市文化的演进。

湘潭古城湘江沿岸因商业的聚集效应所设立的码头不胜枚举,众多市总、商业精华集中在十四总至十七总,七帮商人遍布街头巷尾,商业店铺、会馆林立,湘潭的商贸专业街早在清初便已出现。

伴随商业贸易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湘潭,形成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如海会寺、关圣殿、鲁班殿、基督教堂等众多建筑文化的引入,使城正街至十八总一带分布着不同地域风格建筑,成为构筑湘潭城市码头文化地域性景观的重要部分。

3.3 人文环境因素湘潭地域性格的形成,既受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政局变迁的制约,也受到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湘潭远古居民多以蛮越族系为主,唐宋前土著居民和中原移民因战乱骤减,“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带来文化大交流。

地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普及,先进文化观念的催发反过来又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宋代湘潭迁县治至今城正街,交通更加便捷通畅,商贸活动日益繁盛,商人队伍日益壮大,跃然成为江南商业明珠。

湘潭万商云集,来自江西、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北五省形成地域性的行业帮会,集资兴建会馆,其中江西万寿宫、广东岭南馆、北五省关圣殿等房阁殿宇雕梁画栋,水榭楼台尤为壮观。

城内外正街两旁市肆鳞次栉比,行、栈、庄、店达5400余家,十四总至十七总为富商大贾萃集之区,是湘潭商业精华所在,多元化城市空间环境及建筑艺术都集中反映了湘潭商贸经济的成就,体现出多元的地域文化特点。

3.4 民俗民风因素湘潭民俗文化的地域性首先表现在老城区空间环境的物质形态特色当中。

从码头的命名可见一斑:以地域行帮命名的江西码头、茶陵码头、岭南码头、万寿宫码头、水府殿码头、关圣殿码头等;以行业物资命名的盐商盐码头、盐店码头、石码头、南竹码头、纸商绸商建的仓门前码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