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
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征地公告

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征地公告
摘要:
1.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征地公告的背景和目的
2.征地的具体范围和面积
3.征地的补偿标准和相关政策
4.征地公告的发布时间和地点
5.对征地公告的反馈和咨询方式
正文:
近日,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发布了一则征地公告,旨在为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
公告中明确指出,征地的背景和目的是为了推进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的建设,使其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能促进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公告,此次征地的具体范围和面积尚未确定,但相关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公园规划进行详细的测算。
在征地过程中,将会涉及到被征地居民的补偿问题。
为此,公告明确了征地的补偿标准和相关政策,确保被征地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征地公告已在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发布,同时公告还指出,如有市民对征地公告有任何疑问或建议,可以在公告发布时间内前往指定地点进行咨询和反馈。
此外,公告还提供了联系方式,方便市民了解征地相关信息。
总体而言,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征地公告是为了推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绿心地区生态补偿办法》的通知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绿心地区生态补偿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5.19•【字号】长政办发〔2017〕22号•【施行日期】2017.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绿心地区生态补偿办法》的通知长政办发〔2017〕2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长沙市绿心地区生态补偿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5月19日长沙市绿心地区生态补偿办法第一条为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构建生态绿心保护长效机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绿心保护条例》)相关规定,结合长沙市绿心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绿心地区生态补偿,是指因保护长沙市绿心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使区域内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对组织或个人进行的一种经济补偿。
本办法中绿心是指依据《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绿心总体规划》)划定的长沙市域内的生态绿心范围。
第三条补偿原则(一)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坚持“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科学界定绿心保护者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对绿心保护者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发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绿心地区,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保护绿心。
(三)权责统一,公开透明。
规范绿心地区生态补偿程序,明确责任,公开补偿标准,严格过程监管,使生态补偿工作经得起监督和检验。
第四条补偿范围长沙市域内全部绿心范围,涉及总面积305.69平方公里,其中禁止开发区129.88平方公里、限制开发区 141.05平方公里、控制建设区34.76平方公里,包括天心区、岳麓区、雨花区和浏阳市的部分乡镇(街道)以及所属行政村(社区)。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建设项目准入暂行管理办法【模板】

附件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建设项目准入暂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规范建设项目准入管理,根据《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2019年3月修正)》(以下简称绿心条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2018年修改)》(以下简称绿心总规)的规定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范围内项目建设的准入管理。
根据本办法需办理《绿心地区建设项目准入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绿心地区建设项目准入意见书》作为该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核准或备案)、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规划许可、林地审批、用地审批、初步设计、施工许可等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
第三条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实行空间管制分区。
在生态绿心地区禁止开发区内,除生态建设、景观保护建设、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当地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
在限制开发区内,除前款规定可以进行的建设以及土地整理、村镇建设和适当的旅游休闲设施建设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
在控制建设区内,禁止工业和其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建设项目。
第二章准入建设项目第四条禁止开发区内可以兴建(本《办法》中“兴建”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包括:(一)生态建设项目。
保护性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或对遭受破坏和影响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项目。
1.生态保护类项目。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公园,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郊公园、植物园等依法可兴建的项目(建设用地占项目陆地面积不超过3%;国家对各类保护地或区域类型有相关规定或规范的,执行国家标准)。
2.生态修复类项目。
对矿山矿坑、火烧坡、采石场、取(卸)土场等被毁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和地质灾害治理等依法可兴建的项目。
3.生态治理类项目。
水土保持与治理、水系连通、水源地保护、水生态修复,保水输水、防洪排涝、水库除险加固、水毁工程恢复、重要水源工程,防火通道、野生动物迁徙通道,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面源污染防治及大气、固体废弃物治理、水污染治理等依法可兴建的项目。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1. 读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A.南部少,北部多B.东部多,西部少C.西北部多,东南部少D.西南部少,东北部多2.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植被C.水文和农业D.历史和经济3.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B.平原广阔、土壤肥沃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地处山麓、临近河流2. 读“某区域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都分布在()A.高海拔地区B.高纬度地区C.中低纬度地区D.内陆地区2.图中M处,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寒冷B.干旱缺水C.气候湿热D.海拔较高3. 图中四条折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它们对应的折线分别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4. 下图是某城市空间分布示意图,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综合多种因素,图中①②③④功能区布局最合理的分别是()A.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居住区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C.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工业区D.绿化带,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2.随着城市功能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出现在()A.城市西北部B.城市西南部C.城市东北部D.城市东南部3.该城市的下列规划及其理由,正确的是()A.甲处建钢铁厂——土地面积广阔B.丁处建大学城——交通便利C.乙处建绿化带——减轻环境污染D.丙处建瓶装水厂——水质优良5.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
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对策——以雨花区跳马镇为例

现代经济信息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对策——以雨花区跳马镇为例丁 咚 周 敏 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党校摘要: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通过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跳马镇作为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绿心”保护区域面积大、任务重。
2015年跳马镇从长沙县划入了雨花区,迎来了新的发展起点。
然而因绿心规划严格、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条件薄弱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文章从目前跳马镇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入手分析,提出了跳马镇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绿心;跳马镇;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9-0478-022015年初,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跳马镇行政区划由长沙县划入雨花区,成为了雨花区唯一的乡镇,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起点。
2017年跳马镇的常住人口为74526人、财政收入7600万元、财政支出14701万元;全镇以花卉苗木为主打的农业产值近12亿元、工业企业总产值4.545亿元;年接待旅游人次65万人,旅游收入6000万元;规模企业营业收入32771.6万元、规模企业税收952万元。
然而,跳马镇与雨花区其他街道相比,规划建设起点偏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济基础条件相对薄弱,面临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瓶颈。
同时,跳马位于长株潭绿心保护的核心区域,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随着跳马镇区位优势的提升和绿心保护规划的实施,绿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如何求得平衡,是跳马发展的现实两难困境。
一、目前跳马镇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一)发展定位不统一:省、市、区三级对跳马镇的发展定位各有侧重跳马镇特殊的地理位置、积淀的发展基础使得其承载了不同维度、各有侧重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
湖南省级层面强调对绿心地区的生态保护: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通过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其中跳马镇总面积的97.13%划为生态绿心保护区域,其中禁止开发区78.41平方公里,限制开发区90.12平方公里,控制建设区仅为3.406平方公里。
建好绿心地区生态屏障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是指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10-2012)》以及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中所确定的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三市交汇形成的城际生态功能区,总面积522.87平方千米,涵盖16个乡镇、1个示范区和4个街道办。
湘潭市绿心地区规划面积134.82平方公里,占长株潭三市绿心面积的25.8%,绿心区涉及到湘潭5个县市区(园区)、6个乡镇(街道)及所属的45个行政村(社区),其林地面积达53.46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49.07%,蓄积量29.1万立方米。
绿心的重要性长株潭生态绿心是长株潭三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城市之肺,在景观美化、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屏障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1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时说过:“建立绿心、绿肺和昭山示范区,这个很好。
昭山绿心保护上,再干几十年,那时候长株潭和其他城市群区别讲,这个是保值增值的”“湖南保护好这个生态绿心,50年后,将在全国、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
这已成为保护绿心地区的根本遵循。
绿心保护现状对长株潭生态绿心的保护,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
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将长株潭森林城市群建设纳入到了全国首批森林城市群建设中并予以大力支持;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编制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长株潭三市均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三市林业主管部门于今年召开了长株潭一体化绿心保护发展首次联席会议,并就绿心林业资源保护达成了共识;湘潭市积极探索绿心地区生态补偿,出台了《湘潭市绿心地区生态补偿办法》,加大对绿心区的生态修复,开展了非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整改了54个违法违规项目,关停了44个工业项目,确保绿心区的森林资源安全。
一系列的保护与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保护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4E”生态模式为准则下长株潭城市群体系城市规划建设展望

“4E”生态模式为准则下长株潭城市群体系城市规划建设展望摘要:本文就以四种倡导健康生活的生态模式来规划以及展望长株潭城市群体系,在“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支持下,长株潭有它发展前景优势的一面,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就是以大河西先导区为例,提出组团扩张的城市开发模式,增加交通枢纽节点以及联系城市蔓延的同时应该取舍的问题就以我涉猎到的一些知识做出概括,达到精明增长为我国所用的一种健康城市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健康;城市设计;发展1 关于以生态健康为导向的“4E”模式随着健康城市和生态研究的兴起,城市环境、能源、生态健康等课题也偷偷映入我们的视线,也是各国城市设计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湖南城市规划业领航中南地区来讲,长株潭城市群体的生态和谐建设更需做慎重的思考。
70年代起,欧洲城市设计者就开始强调“自然生态与环境性能”,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小标题。
如空间形态和微气候调节、环境舒适性、自然生态的适应和保护、密度等形态设计参量的关系、能源效率等。
可见,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分解为四个方面,即以自然生态为导向的设计(natural ecology oriented design)、以人工生态为导向的设计(artificial ecology oriented design)、以节约能源为导向的设计(comfortable environment oriented design)、以环境舒适性为导向的设计(energy conservation oriented design)、称之为城市设计的“4E”模式。
在建设长株潭以“两型社会”倡导的理念来说,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也是提出生态理念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1.1 NE策略:自然生态为导向的设计首先,自然生态恢复和人工生态优化就是一个城市设计的基本议题。
近几年长株潭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在市中心位置做出一定程度改造的同时,大面积地发展房地产,城市中心向城市群体的集中地带靠拢,科技园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占用大量用地,在规划这一城市群体的蓝图的同时,是否考虑到在城市群体生活的市民毕竟是用城市中心为主,至于如何不脱离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为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规划师作为己任。
长株潭整体规划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起止时间:2002.2-2004.6主管院长:李晓江主管总工:蒋大卫项目负责人:严奉天许顺才刘贵利杨明松主要参加人:谈绪祥孙志涛张圣海张文奇晏群王新峰靳志强李宁石永洪郝天文秦波合作单位: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长株潭办公室长株潭三市人民政府长株潭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旅游学院北京大学一、项目概况湖南省长株潭区域2002年底总人口1300万人左右,占全省的20%左右。
三市市域总面积2808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3%;三市GDP为1428.4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32.9%,进出口总额22.6亿美元,占全省比重为78.6%。
区域位置图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则又是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主要涵盖了三市城市规划区和湘潭县城、株洲县城周围地区,人口约为410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32.8%,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6.1%,GDP约为974亿元,占区域GDP的68%。
该地区也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冲突最为激烈的区域,其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中心城市功能不够强大,城市功能互补性不强;三市发展方向不相协调,郊区或乡镇地区的无序发展,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和协调;环境污染问题下游累积度高,环境治理工程上下游不协调;基础设施的衔接不合理。
因而是区域规划重点关注的空间范围。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分析图二、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
城市群空间演化图三、规划构思规划构思着重以空间发展规律为研究的核心,结合土地、旅游、文化、生态、环境、交通、城镇、产业等多专题的综合研究,在区域层面提出了空间管治的细则,突出四大空间类型的协调:空间结构规划图(三核一心)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综合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主要城市密集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总体布局 .............................................................................................................. 14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 20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
(2010-2030)
文本
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 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2010 年 12 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二章 发展战略规划 ........................................................................................................ 4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 4 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 4 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 ......................................................................................... 5 建设规模 ............................................................................................................. 9 空间发展战略 ................................................................................................... 10 发展策略 ........................................................................................................... 11 聚落体系规划 ................................................................................................... 14 空间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 土地利用规划 ................................................................................................... 16 发展目标与定位 ............................................................................................... 20 产业总体布局 ................................................................................................... 22 旅游发展规划 ................................................................................................... 23 农业发展与布局 ............................................................................................... 26 发展目标与策略 ............................................................................................... 28 区域与对外交通规划 ....................................................................................... 29 内部道路系统规划 ........................................................................................... 29 公共交通规划 ................................................................................................... 31 交通管理 ........................................................................................................... 33 给水工程 ........................................................................................................... 34 排水工程 ........................................................................................................... 35 电力工程 ........................................................................................................... 36 燃气工程 ........................................................................................................... 37 电信工程 ........................................................................................................... 37
第七章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40
第八章 环境保护规划 ...................................................................................................... 45
第五章 综合交通规划 ...................................................................................................... 28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环卫工程 ........................................................................................................... 38 公共安全规划 ................................................................................................... 40 防洪排涝规划 ................................................................................................... 41 防震规划 ........................................................................................................... 41 消防规划 ........................................................................................................... 42 人防规划 ........................................................................................................... 43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43 环境保护规划 ................................................................................................... 45 资源循环利用 ................................................................................................... 47 建设目标 ........................................................................................................... 49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 49 组团绿地系统规划 ...........................................................................................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