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的分类和分型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分类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组由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异常动作和姿势性障碍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
由多种病因引起,可累及躯体的任何部位,如发生在颈、胸、腰、下肢、手足等。
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症状明显,休息或安静时减轻,睡眠中消失。
目前尚无肌张力障碍的统一分类,主要根据肌张力障碍的受累部位及可能造成肌张力障碍的原因等进行分类。
1﹒按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分类
(1)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又称特发性肌张力障碍。
(2)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①遗传性和变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X‐连锁隐性遗传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又称Segawa病,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等;②代谢性疾病:如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病等;③其他:如外伤、感染、肿瘤、血管病、药物和中毒等。
2﹒按肌张力障碍范围分类
(1)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累及身体某一部分,如眼睑部(眼睑痉挛)、口周部、颈部、前臂或手(书写痉挛)等。
(2)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累及邻近数个部位,如颈部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纵轴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臀部节段性肌张力障碍、下身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3)偏身肌张力障碍:
同侧上、下肢的肌群同时受累,多为继发性原因所致。
(4)全身肌张力障碍:
累及3个或3个以上肢体,伴躯干、颅、颈或延髓部肌群,如全身性的扭转痉挛。
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量表

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紧张度的工具,通常用于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或运动障碍。
这个量表通常采用0到5级的评分制度,每个级别都有具体的描述和对应的分数。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量表示例:0级:无肌张力增加。
肌肉柔软且能轻易移动。
1级:轻度肌张力增加。
肌肉稍显僵硬,但仍容易移动。
2级:中度肌张力增加。
肌肉较僵硬,但尚能移动。
在关节活动范围之内时,会遇到明显的阻力。
3级:重度肌张力增加。
肌肉非常僵硬,活动时阻力明显,但仍能进行一些活动。
4级:僵硬。
大部分肌肉或肌肉群不能持续活动,即使在重复运动时,阻力也很大。
5级:痉挛。
肌肉群完全不能活动,即使被动运动也非常困难。
这个量表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常由神经科医生或专业的物理治疗师进行评估。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触诊,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肌张力等级。
这种评估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判断疾病进展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量表只是一个评估工具,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实际情况。
在评估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这个量表的评分也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医生或不同的时间而有所差异。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来制定治疗计划。
针对不同的肌张力等级,医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按摩、针灸等。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肌肉紧张度,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量表是一种重要的评估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肌肉紧张度,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计划。
在使用这个量表时,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

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
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肌肉功能的方法,其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患者的肌力状况。
以下是一份常见的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的说明:
1. 肌力分级0级(无运动):患者没有任何自愿运动或运动足够小,无论如何刺激他们。
肌张力也完全丧失。
临床表现:肌内无自愿收缩和运动,肌张力降低。
2. 肌力分级1级(痉挛性收缩):患者只能完成微弱的肌肉收缩,并且肌张力明显增高。
在重力消失的情况下,肌肉可以保持稍微的收缩。
临床表现:微弱的肌肉收缩,肌张力增加,但无法控制肌肉。
3. 肌力分级2级(主动运动):患者能够主动完成肌肉运动,但在受力下会迅速疲劳。
临床表现:能主动进行肌肉运动,但体力不足,疲劳表现明显。
5. 肌力分级4级(主动运动,对抗外界轻度反抗):患者能够主动进行肌肉运动,并能对抗轻度外界反抗。
临床表现:能进行主动肌肉运动,对抗轻度外界反抗,但承受较大外部反抗时肌力会明显下降。
请注意,以上肌力分级及其临床表现仅作为参考,在实际临床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锁定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王玉平(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卫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感染、神经安定药物)。
西医学名肌张力障碍英文名称dystonia 所属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主要病因遗传因素目录1 疾病分类2 病因及发病机制3 临床表现▪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手足徐动症▪书写痉挛4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鉴别诊断5 疾病治疗▪药物治疗▪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6 疾病预后7 疾病预防疾病分类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
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症状可能越严重,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
发病年龄越大,肌张力障碍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一个以上相邻部位,如Meige综合征(眼、口和下颌),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
累及一侧身体时称偏侧肌张力障碍,一般由对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至少一个节段,加上一个以上其他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
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是指根据患者肌张力的不同程度进行评定和分类,以便于
医生对患者进行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正常人的肌张力是一种适度的张力,能够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而肌张力异常则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症状的表现,比如肌张力过高可能是痉挛性疾病的表现,而肌张力过低则可能是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
根据肌张力的不同程度,可以将肌张力分为不同的级别,一般来说,肌张力分
级标准评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正常肌张力,正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处于正常范围内,患
者的肌肉能够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没有出现异常的肌张力表现。
2. 轻度肌张力异常,轻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略有增高或减低,但并
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和不适。
3. 中度肌张力异常,中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明显增高或减低,可能
会导致一些轻微的症状和不适,比如肌肉僵硬、肌肉无力等。
4. 重度肌张力异常,重度肌张力异常是指患者的肌张力严重增高或减低,可能
会导致明显的症状和不适,比如严重的肌肉痉挛、肌肉无法正常收缩等。
在进行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时,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
查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定,以便于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肌张力异常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是对患者肌张力异常程度进行评定和分类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肌张力分级标准评定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肌张力评定含正常异常肌张力的分类[专业知识]
![肌张力评定含正常异常肌张力的分类[专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84e1e6ebd64783e08122b36.png)
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 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专业培训
14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摆动检查
以关节为中心,主动肌和拮抗肌快速交替收缩,观察 其摆动的振幅大小。肌张力低下时,摆动振幅增大, 肌张力增高时,摆动振幅减小。
伸展性检查
检查肌肉缓慢伸展时,能达到的最大伸展度,要两侧 进行比较,如果一侧肢体的伸展比另一侧出现过伸位 ,提示肌张力下降。
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
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专业培训
13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被动运动检查
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恒定 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便 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专业培训
1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 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 其阻力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的坐、站时能维持正 常肌张力的特征。
专业培训
2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姿势性肌张力
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肌肉 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 能协调地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等动作。
三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 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正常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
统的支配情况,一旦这种支配情况发生改变,就可导 致肌张力过强、过低或肌张力障碍等功能问题。 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周神经损伤的重 要特征,肌张力的评定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控 制障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
肌张力异常通常指的是肌肉过度紧张或不正常的肌肉张力,可能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僵硬或过度松弛。
肌张力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高肌张力:
•痉挛( Spasticity):(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和紧张。
这种情况常见于中风、脑性瘫痪等病症,导致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
•强直( Rigidity):(肌肉呈持续性的过度紧张状态,不像痉挛那样是短暂性的。
这种情况可能由于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或药物反应引起。
2.低肌张力:
•松弛( Hypotonia):(肌肉过度松弛,缺乏正常的张力和紧张感。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萎缩或神经肌肉连接异常引起。
3.间歇性肌张力异常:
•肌阵挛( Dystonia):(表现为肌肉痉挛或异常姿势,可能持续性或间歇性出现。
常见的类型包括扭转性肌阵挛、颈部肌阵挛等。
4.其他类型:
•腱反射亢进(Hyperreflexia):(腱反射异常增强,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引起。
•腱反射减退( Hyporeflexia):(腱反射异常减弱,可能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
肌张力异常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脑损伤、遗传因素、药物副作用等。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并根据病因和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以改善肌张力异常引起的症状和影响。
肌张力障碍分为哪些类型

目前肌张力障碍可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因、遗传基础、药物反应等因素综合分类,临床最常用如下分型。
(一)根据发病年龄分型1. 早发型≤26岁,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
2. 晚发型>26岁,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1. 局灶型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 节段型肌张力障碍(segmental dystonia)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
3. 多灶型肌张力障碍(multifocal dystonia)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 全身型肌张力障碍(generalized dystonia)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5. 偏身型肌张力障碍(hemi-dystonia)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三)根据病因分型1. 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如DYT-1、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
2. 肌张力障碍叠加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如DYT-3、DYT-5、DYT-11、DYT-12、DYT-14、DYT-15型肌张力障碍。
3. 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4.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
根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形式:①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 (PKD、DYT-9),由突然的动作诱发;②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ED、DYT-10),由跑步、游泳等持续运动诱发;③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NKD、DYT-8),可因饮用酒、茶、咖啡或饥饿、疲劳等诱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张力障碍的分类和分型】
目前肌张力障碍可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因、遗传基础、药物反应等因素综合分类,临床最常用如下分型。
(一)根据发病年龄分型
1. 早发型
≤26岁,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
2. 晚发型
>26岁,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 局灶型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 节段型肌张力障碍(segmental dystonia)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
3. 多灶型肌张力障碍(multifocal dystonia)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 全身型肌张力障碍(generalized dystonia)
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5. 偏身型肌张力障碍(hemi-dystonia)
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三)根据病因分型
1. 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如DYT-1、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
2. 肌张力障碍叠加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如DYT-3、DYT-5、DYT-11、DYT-12、DYT-14、DYT-15型肌张力障碍。
3. 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4.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
根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形式:①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KD、DYT-9),由突然的动作诱发;②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ED、DYT-10),由跑步、游泳等持续运
动诱发;③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NKD、DYT-8),可因饮用酒、茶、咖啡或饥饿、
疲劳等诱发。
5. 继发性或症状性肌张力障碍是已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一种症状,病因多样,如脑外伤后、颅内感染后、接触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等。
以下临床线索往往提示为继发性
肌张力障碍:①起病突然,病程早期进展迅速;②持续性偏身型肌张力障碍;③早期出现固
定的姿势异常;④除肌张力障碍外存在其他神经系统体征;⑤早期出现明显的延髓功能障碍,如构音障碍、口吃和吞咽困难;⑥混合性运动障碍,即肌张力障碍叠加帕金森征、肌强直、肌阵挛、舞蹈样动作及其他运动;⑦成人单个肢体的进展性肌张力障碍;⑧成人发病的全身
性肌张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