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
肌张力障碍应该做哪些检查?

肌张力障碍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肌张力障碍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
的肌张力障碍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肌张力障碍如何诊断鉴别,肌张力障碍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肌张力障碍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CT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血液电解质检查、人体内的微量元素检测、大生
化检查、肌张力检查
*一、检查
血电解质、药物、微量元素及生化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及分类。
1.CT或MRI检查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可显示脑部某些生化代谢情况,对诊断颇有意义。
3.基因分析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对于肌张力障碍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肌张力障碍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肌张力障碍易混淆疾病。
*肌张力障碍如何鉴别?:
*一、鉴别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须注意与肌阵挛、癔症等鉴别。
本病的肌紧张是中枢性较剧烈的不随意肌收缩,注意与Parkinson病肌强直不同。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肌张力障碍应该做哪些检查,肌张力障碍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肌张力障碍”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锁定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王玉平(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卫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感染、神经安定药物)。
西医学名肌张力障碍英文名称dystonia 所属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主要病因遗传因素目录1 疾病分类2 病因及发病机制3 临床表现▪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手足徐动症▪书写痉挛4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鉴别诊断5 疾病治疗▪药物治疗▪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6 疾病预后7 疾病预防疾病分类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
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症状可能越严重,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
发病年龄越大,肌张力障碍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一个以上相邻部位,如Meige综合征(眼、口和下颌),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
累及一侧身体时称偏侧肌张力障碍,一般由对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至少一个节段,加上一个以上其他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
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个案护理

健康教育:向患 者及其家属普及 运动诱发性肌张 力障碍的相关知 识,提高患者的 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支持:鼓励 患者参加社会活 动,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监测和评估护理效果
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指标:肌张 力、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等
评估方法:定期 检查、问卷调查、 家属反馈等
病情变化:肌张 力变化、运动功 能改善、日常生 活能力提高等
定期评估护理效果:定期评估护理计划的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护 理计划
实施护理措施
药物治疗护理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整药物剂量 药物副作用: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诊断方法:通过临 床观察、神经电生 理检查、影像学检 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 帕金森病、特发性 震颤、肌张力障碍 等疾病进行鉴别诊 断
治疗方法:目前尚 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通过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心理 治疗等方法进行综 合治疗
疾病进展和预后
疾病进展: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通常在运动后出现,症状逐渐加重,可能影响日常生活 预后: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 预防措施:避免过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
症状:运动诱发 性肌张力障碍的 症状包括肌肉突 然收缩、身体失 去平衡、摔倒、
肌肉疼痛等。
病因:运动诱发 性肌张力障碍的 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遗传、神 经损伤、药物等
因素有关。
治疗:运动诱发 性肌张力障碍的 治疗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物理治 疗、康复训练等。
肌张力异常讲课PPT课件

病例三:患者王某,男性,28岁,因“左上肢不自主抖动半年”就诊,诊断为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异常表现为左上肢屈肌群痉挛。
病例四:患者赵某,女性,52岁,因“颈部不自主扭动3个月”就诊,诊断为痉挛性斜颈,肌张 力异常表现为颈部肌肉持续收缩。
章节副标题
定义与分类
肌张力异常是一 种神经系统疾病, 表现为肌肉紧张 度异常,影响运 动功能。
肌张力异常分为 肌张力增高和肌 张力减低两种类 型,每种类型有 不同的表现和病 因。
肌张力异常可能 是遗传、脑损伤、 药物副作用等多 种因素引起的。
肌张力异常对患 者的生活质量和 健康状况产生负 面影响,需要及 时诊断和治疗。
肌张力异常的康复与护理
章节副标题
康复训练计划
制定康复训练计 划的目的和意义
康复训练计划的 制定原则和依据
康复训练计划的 实施步骤和方法
康复训练计划的 评估和调整
家庭护理与日常注意事项
家庭护理:对患者进行日常 生活照顾,协助完成日常活 动
日常注意事项:注意患者的 饮食、运动和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肌张力异常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章节副标题
诊断标准与流程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症状、家族史、用药情况等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肌肉、关节、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液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以进一步确诊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要点
肌张力异常的诊断依据 肌张力异常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肌张力异常的鉴别诊断方法 肌张力异常的鉴别诊断标准
物理疗法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局灶型: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 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
痉挛性斜颈等。 2.节段型: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
肌张力障碍等。 3.多灶型: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二、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三)根据病因分型 1.原发性或特发性:
的其他特征, 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
森综合征等。 4.发作性肌张力障碍:
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 常➢。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KD, DYT-9),
➢ 依由据突诱然的发动因作素诱发的;不同分为 ➢➢发三作由性种跑过主步度、要运游动形泳诱式等发持:的续运运动动障诱碍发(P;ED, DYT-10),
效用, 无人观察时好转,心理治疗、自我放松及明确疾病性质
后可好转 甚至痊愈。
2.器质性假性肌张力障碍: 眼部感染、干眼症和眼睑下垂应与眼睑痉挛鉴别; 牙关紧闭或颞下颌关节病变应与口一下颌肌张力障碍鉴别; 颈椎骨关节畸形,外伤、疼痛或眩晕所致强迫头位、先天性颈
肌力量 不对称或第Ⅳ脑神经麻痹形成的代偿性姿势等应与痉挛性 斜颈鉴别。
➢ 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引起局部的化学性去神经支配作用, 可迅速消除或 缓解肌肉痉挛, 重建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力量平衡, 改善肌肉异常或 过度收缩相关的疼痛、震颤、姿势异常、运动障碍等表现, 明显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故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手段。
➢ 美国国立卫生院推荐肉毒毒素用于眼睑痉挛、内收型痉挛性构音障碍、 下颌闭合型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和痉挛性斜颈的治疗。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肌张力病变鉴别

肌张力简单地说就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得力量。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得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就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得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得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与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得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就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得重要因素。
肌张力muscle tension主要症状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主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构造异常,脑代谢与构造异常多发群体儿童,新生儿1基本概述肌张力得产生与维持就是一种复杂得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得传入部分(肌张力反射得感受器就是神经肌梭与神经腱梭)与r—袢得传出部分(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性神经核内得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支配梭内肌)。
其反射弧任何部位得病变均可引起肌张力改变。
2分级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标准Ⅰ轻度在PROM得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在PROM得1/2就是出现阻力。
Ⅲ重度在PROM得前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改良得Ashworth分级标准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得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与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得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3病因与机理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神经根炎或小脑损害等出现肌张力减低,脊髓传导本体感受得神经纤维阻断时也可使肌张力下降。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

周围神经或肌肉离断手术 丘脑或苍白球毁损术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缺冈鲤畜措程涝纱酿论娶柬疗避嵌毛珠愉训瓮香箍恨答氯葫休仲仪储斜剪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
DBS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 51-58% 改善 持续 >3 yrs Vidailhet et al 2005,2007 颈肌张力障碍 > 50% 改善 残疾评分 疼痛 严重度评估 Kiss et al 2007
二、病因治疗
Wilson病: D-青霉胺和/或硫酸锌促进铜盐排泄 DRD:左旋多巴 PKD: 卡马西平 精神抑制剂所致急性肌张力障碍:抗胆碱能制剂 TD:停药并应用拮抗剂 Sandifer syndrome:胃部手术及抑酸治疗 ……
键獭厌桔宫鬃糯狡休械禾铆影腐胰以综笛纠绎撒警伊畅城态梦礼秘催虏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
敏穗毗麻畴擦曲邢抗朱谗燕祸活拭谋萌流衅啄咬蘑摈北眠容漂甲雹蜜誊淬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
肌张力障碍的病理生理
皮层感觉运动整合功能受损 皮层内抑制减弱 可塑性(plasticity)增强 皮层代表区域的扩大、变形 (可塑性:即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神经元对神经活动及环境改变所作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应答反应)
2、症状性或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约占25% 与脑局灶病损相关 与周围性损伤相关 神经系统变性病表现 代谢病中的肌张力障碍 物理化学因素引起 3、精神心理因素引起 4、器质性假性肌张力障碍
碟扫脑茅糜最峙楔赖囱状榷忱询遗氦妮阔讹凋霄峪继欣杰角抒镍狡庄汤公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
绊盗赢赠置寨位骸稼菩铆贰嫂慑傻柬依铅佐顶井坡埠匿拯镑窿扼森天谋荤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1
肌张力障碍

4、小舞蹈病:
两者均多发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都可有下肢步态颠簸,易跌倒等症状,都可于睡眠时消失。但小舞蹈病发
病前常有咽炎、呼吸道感染、发热等A型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有舞蹈样动作、共济失调、肌力和肌张力减退这三
联征。具体表现为近端肌肉为主的迅速的、不能控制的、跳跃式的无规律的不自主动作,面部常有鬼脸样动作,出现
噘嘴、挤眉、眨眼、伸舌等。精神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肌力和肌张力减退可引起特征性的旋前肌症,一般不产
生躯干扭转样特异姿势。
5、手足徐动症:
以局限于远端肌肉蠕动样缓慢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通常不侵犯近端肌肉,亦不产生持续性扭曲、挛缩等改变。
治疗:
1、镇静剂: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硝西泮等对减缓痉挛及痉挛引起的疼痛有一定帮助; 2、抗胆碱能药:常用苯海索,2~4mg,每日3次; 3、左旋多巴: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疗效显著,较小剂量(125~250mg/天)可取得明显而持久的疗 效; 4、氟哌啶醇:可能有效,从小量开始(1mg,每日2次),逐渐增量,需注意其椎体外系反应; 5、GABA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对部分病例有效,从5mg/次,每日3次开始,逐渐加量至20~30mg/d。 6、A型肉毒素注射:对局限性肌张力不全可用肉毒素A注射,注射部位选择痉挛最严重的肌肉或肌电图 显示明显异常放电的肌群,剂量根据受累的肌肉不同。疗效可维持3~6个月,重复注射有效。 7、手术: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获一定缓解。外周手术、丘脑损毁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早期诊别与病例分析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又称为伴有明显昼间波动的遗传性肌张力障碍。
1、流行病学: 本病起病缓慢,多于儿童期发病,少数起病于50~60岁,女性多见。 2、临床表现: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的肌张力障碍和异常姿势或步态,通常下肢首发,腿部首先受累,表现为 间歇性肌 肉发僵,经常跌倒,有时出现怪异步态、足屈曲或外翻。躯干肌肉也可受累,颈后仰及痉挛性也可 发生。也可合并运动迟缓、齿轮样肌强直、姿势障碍等帕金森综合征表现。 3、症状特点:症状具有昼间波动,晨轻暮重,一般在早晨或午后症状轻微,运动后或晚间加重,睡眠后明 显减轻或消失,随年龄增大晨轻暮重现象可不明显。 4、显著特征:小剂量左旋多巴对肌张力障碍及帕金森症状有显著疗效,且疗效持久。长期服用无需增加剂 量,且不会出现左旋多巴的运动并发症。 5、发病预后:一般发病后4~5年内肌张力障碍累及全身,20年内病情进展明显,20~30年趋于缓和,至40年 病情几乎稳定。儿童起病者,若未能得到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可能会使患儿的骨骼生长及肢体发育受到 影响,如脊柱侧弯、足畸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张力障碍诊断
根据病史、不自主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特征性表现和部位等,症状诊断通常不难,但需与其他类似不自主运动症状鉴别。
肌张力障碍鉴别诊断
(1) 扭转痉挛应与舞蹈症、僵人综合征(stiff-man syndrome)鉴别:扭转痉挛与舞蹈症的鉴别要点是舞蹈症的不自主运动速度快、运动模式变幻莫测、无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降低,而扭转痉挛的不自主运动速度慢、运动模式相对固定、有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增高。
僵人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躯干肌(颈脊旁肌和腹肌)和四肢近端肌紧张、僵硬和强直,而面肌和肢体远端肌常不受累,僵硬可明显限制患者的主动运动,且常伴有疼痛,肌电图检查在休息和肌肉放松时均可出现持续运动单位电活动,易与肌张力障碍区别。
(2) 痉挛性斜颈需与头部震颤、先天性斜颈相鉴别:先天性斜颈发病年龄早,可因胸锁乳突肌血肿后纤维化,颈椎的先天缺如或融合,颈肌肌炎、颈淋巴结炎及眼肌麻痹(如上斜肌麻痹)等所引起。
因痉挛性斜颈常会出现阵发性不自主痉挛,类似头部震颤,需与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相鉴别。
(3) Meige综合征应与颞下关节综合征、下颌错位咬合、面肌痉挛、神经症相鉴别: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肌和眼睑的抽搐样表现,不伴有口-下颌的不随意运动。
(4) 在明确肌张力障碍诊断后要尽量寻找病因:原发性肌张力障碍除可伴有震颤外,一般无其他阳性神经症状和体征。
起病时即为静止性肌张力障碍、较早出现持续的姿势异常、语言功能早期受累、起病突然、进展迅速以及偏侧肌张力障碍均提示为继发性,应积极寻找病因。
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肌痉挛、痴呆、小脑症状、视网膜改变、肌萎缩和感觉症状等,也提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筛查手段包括:头颅CT或MRI(排除脑部器质性损害)、颈部MRI(排除脊髓病变所致颈部肌张力障碍)、血细胞涂片(排除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代谢筛查(排
除遗传性代谢疾病)、铜代谢测定及裂隙灯检查(排除Wilson 病)。
对儿童期起病的扭转痉挛还可进行DYTl基因突变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