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温病学总结(终结版)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其研究的对象是温热病, 也就是热毒内盛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学习温病学是中医学专业学习的必修科目, 通过学习温病学, 我获益匪浅, 对中医学的认知和临床实践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 我首先认识到了温病学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温病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从辨证论治的角度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温病学, 我深入了解了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学会了运用温病学的原则分析和治疗疾病, 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
其次, 学习温病学让我对温热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温热病是由热毒引起的一系列急性传染病, 具有发热、急性起病、毒邪内乘、易传易发等特点。
通过学习温病学, 我熟悉了常见的温热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 我也了解到了温热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学会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温热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 提高了治疗温热病的能力。
学习温病学还让我深入学习和了解了温病学的核心内容。
温病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病因、病机、病证和治则四个方面。
其中,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个方面, 外感病因主要是指外邪侵袭引起的疾病, 内伤病因主要是指内因导致的疾病。
病机主要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病证主要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 治则主要是指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系统学习温病学的核心内容, 我了解到了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指导, 对温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 学习温病学还使我认识到了温病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温病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中医诊断学、中医病理学、中医方剂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温病学, 我了解到了温病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和融合点, 学会了将温病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医诊疗中, 提高了综合运用中医各科学理论的能力。
最后, 学习温病学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中医学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范本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温病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发热病、暑热病等热性疾病的理论与临床。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温病的发病机理、辨证论治方法等重要知识,并对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将就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分享。
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温病学的学习首先需要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这包括了中医的整体思想、辨证方法、经络系统、阴阳理论等等。
温病学是基于中医整体思想体系而产生的,所以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中,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温病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非常独特的。
与其他疾病不同,温病的发病机理主要表现为邪气入侵人体,使体内的正气受到侵袭。
根据邪气的性质和侵袭的部位,温病可以分为外感邪热和内伤邪热两种类型。
外感邪热是指外界的病原邪气进入人体,通过传染、病媒或气候变化等途径引发疾病。
内伤邪热则是指由于身体内部的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如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过劳等。
了解了这些发病机理,我更加理解了温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温病的辨证论治是温病学学习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了解到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解毒、祛风、祛湿、养阴等。
根据病情和病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方剂和针灸疗法。
这些疗法在实际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这些方剂和针灸手法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温病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标准。
这些术语和标准对于学习和实践都非常重要。
例如,通过识别舌苔、脉象、面色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以及病机的发展趋势。
而对于温病的分类、病程等也有着专业的术语和标准,这些对于临床的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术语和标准,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模板(三篇)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背景介绍)- 温病学作为中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内容。
- 学习温病学可以帮助中医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温病,提高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学习目标设定- 学习温病学的目标是对温病的发病机制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温病。
- 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习过程总结1. 对温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进行了学习。
- 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疾病,可以分为外感温病、内伤温病、外感内伤温病等不同类型。
- 温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既包括外界的温邪侵袭,也与人体自身的阳气失常有关。
2. 学习了温病的病理机制和病程发展规律。
- 温邪侵袭人体后,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调,从而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
- 温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表里两个阶段,表邪侵袭的是表邪阶段,邪气内伏而发生内伤的是里邪阶段。
3. 学习了温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 温病的辨证要点包括辨证分型、辨证要素和辨证治法等。
- 辨证论治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清热解毒、泻火解毒、温阳通络等。
4. 学习了温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 温病的预防包括个人卫生的保持、饮食起居的调节等。
- 温病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等。
四、学习心得和体会1. 对于温病的病因和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温邪为阳邪,喜燥,易入人体,破坏阳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 温病多由外感而来,但也与人体自身的阳气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对于温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有了初步理解。
- 温病的辨证要点包括辨病分型、辨病要素和辨病治法等。
-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 学习温病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独特优势。
-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 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病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在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学的独到之处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到了温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方法。
温病是一种由温邪引起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高热、热毒炽盛和热势壮烈。
而对于温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体温的变化、舌苔、脉象等因素,以及病因、病机和病情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判断。
随后,我学习了温病的病机病机主要有温邪、正气、邪气、正邪交争和脏腑经络等。
其中,温邪是引起温病的根本原因,正气是人体抵抗邪气的力量,邪气是引起疾病的外因,正邪交争是温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脏腑经络是温病的发病部位和传导通道。
二、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中医诊断的特点和方法。
中医诊断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在温病诊断中,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闻诊主要通过闻气、闻声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问诊主要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切诊主要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判断体内的病变情况。
三、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温病的病程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温病早期,应以疏散邪气、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疗,如辛凉解表法,以达到驱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在温病中期,应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消除病邪。
在温病晚期,应以温通腑气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温经通络、调和脏腑功能的方法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四、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温病的常用药物和处方。
温病中常用的药物有石膏、阿胶、生石膏、麻黄、柴胡、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散邪开表、清热利湿等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温病患者。
同时,在温病的治疗中,常用的处方有麻黄汤、五苓散、桂枝汤等。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中医对于温病的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作为中医学的学生,我有幸能够学习和研究温病学,并从中受益匪浅。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对于中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于温病的诊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温病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中医是一门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中草药和针灸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的医学体系。
而温病学则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温病的发病规律、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为研究对象。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的温病学学习,还对我以后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提供了基础。
其次,学习温病学让我了解了温病的病因和病机。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与病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了病因和病机,才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学习了不同病因导致的温病,如风寒、风热、湿热等。
同时,我也学习了温病的病机,如卫气失和、正气不固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对温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再次,学习温病学让我掌握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中医诊断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注重辩证论治,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疗法的核心。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学习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如望、闻、问、切等。
在温病的诊断中,我学会了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询问,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这使我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准确地辨证论治,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学习温病学让我掌握了温病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中医治疗温病注重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学习了中草药的应用、针灸的技巧等,以及如何使用温病方剂和穴位的选择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不仅了解了温病的常用治疗方法,还了解到中医对于治疗的整体观念和方法,如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
《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外温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我对中医温病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的学习心得总结。
首先,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中医温病的概念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解。
温病是指由外感温邪入侵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有外感温病、内感温病和中毒温病等多种类型。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温病的病因有外感温邪、内伤纳温、饮食过热等多种原因,病机主要是温病邪气入侵人体,阻络经脉,导致气血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各种病症。
其次,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及辨证、辩型。
通过望、闻、问、切的综合观察和辨证分型,可以确定温病的病情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热、散寒、祛暑等,具体方法有辨证论治、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食疗等。
通过学习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我对中医的治疗思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对中医临床实践的兴趣。
再次,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防治温病的措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温病的防治不仅包括治疗病情,更要注意预防温病的发生。
首先是要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避免饮食过热、过冷,注意合理膳食。
此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对于环境中温热的条件,要注意适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过度受寒或受热。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温病的发生。
最后,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中医学科的整体认识也有所提高。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温病学不仅可以掌握温病的理论和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经典、中医诊断、中药学、针灸学等学科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体系。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对中医学的整体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篇)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文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温病的发病机理、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学理论的独特魅力和实际应用的广泛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对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对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
传统中医学认为,温病是由外邪侵入人体所致,而外邪多以寒性为主。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了解到了寒邪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在温病学中,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邪正之间的斗争、表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气血津液的运行规律等。
这些理论让我认识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紧密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其次,温病学的临床应用让我看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临床治疗方法。
我学到了许多经典温病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例如外感风寒所致的表证、里证、寒证和温病后遗症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中医诊断常用的四诊法,并且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针刺、药物治疗、中药汤剂等。
这些临床应用让我对中医药的疗效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产生了更大的信心。
另外,学习温病学还让我关注到了预防和健康的重要性。
温病学中讲究“外感先去表邪,后收固本之邪”的治疗原则,这也反映了中医学对于疾病预防和保持健康的关注。
通过温病学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保持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引导我们改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从而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健康关乎整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外环境的调适。
最后,学习温病学还让我体会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精神。
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温病学的理论知识,还深入研究了相关文献和经典著作。
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学长期以来的积淀和传承,以及医家们的聪明才智和医学探索的精神。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一、疾病分类温病主要包括温热病和温瘟疫病两大类。
温热病是指由热邪侵蚀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病种有温病、疟疾、流感等。
温瘟疫病是指瘟疫、霍乱等热性传染病。
温热病在中医传统中有很长的历史,对于温热病的研究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温病的病因1. 热邪侵袭:温病的主要病因是热邪的侵袭。
热邪是一种外邪,以热症为主要特征,能够侵袭人体而引起疾病。
热邪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以及接触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引起温病的发生。
2. 情志不畅:情志不畅也是引起温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不畅可以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内热。
在中医理论中,七情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温病的病机1. 邪正交争:温病的病机是邪气与正气相争,邪气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的正气相争,引发机体的异常反应,进而导致温病的发生。
2. 阴阳失调:温病的发生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相关。
热邪侵袭机体,破坏了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阴阳失调,使病变更为负性,形成病理状态。
四、温病的临床表现温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身痛、口渴、尿黄、大便秘结等。
在不同的温病类型中,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五、温病的诊断方法诊断温病主要基于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温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温病的治疗原则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病辩证、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
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是以辨证为基础,根据病情特点进行辩证施治,及时扶正祛邪,恢复机体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七、温病的预防措施预防温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质,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提高自我免疫能力,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在传染高发季节,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地,佩戴口罩等,减少接触病毒和细菌的可能性。
八、温病的中药治疗中药对温病有独特的疗效,中医治疗温病的主要方法是以中药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一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4、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选)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四、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第三章温病的辨证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二、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表三、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表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一、常见症状:1、发热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湿温初起)、身热夜甚(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份)、身热肢厥、夜热早凉(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温病后期邪热未净)、低热(热势地位,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症。
温病后期,邪少虚多,内生虚热)2、汗出异常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3、口渴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苦而渴4、神智异常烦躁不安(热扰心神)、神昏谵语(闭证、实证)、昏聩不语(痰热阻闭心包)、神志昏蒙(湿热类病症热郁于气分,多重在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神志如狂、神情呆钝5、痉实证、虚证6、厥脱热厥、寒厥、亡阴、亡阳二、辨斑疹、白培三、辨舌四、验齿五、察咽喉六、诊胸腹、切脉象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2、扶助正气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1。
正虚未复、2.余邪未尽、3。
复证治法——劳复征(刚好,过早劳作重新发热)、食复征(刚好,拼命吃又复发)、感复征(刚好,又中招染了其他新邪))第六章温病的预防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二。
及时诊治,控制传染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第七章温热类温病第一节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两季;2、发病较急,初起见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症;3、传变迅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二、辨证治疗原则:辛散凉泄,透邪外达注意辨别证偏于卫表抑或偏于肺经1、邪袭肺卫――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2、热入气分(邪热壅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肺热移肠;阳明热盛;阳明热结)3、热入心包(热陷心包;内闭外脱)4、余热未净,肺胃阴伤第二节春温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的急性热病特点: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临床表现: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炽盛症状,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肾阴阴亏为著4、易出现神昏痉厥证候二、辨证治疗原则:初期:辨在气在营;后期:辨有邪无邪,邪多邪少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小心多选)1、气分郁热――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2、卫气同病――解表清里――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3、热灼营分――清营泄热――清营汤4、卫营同病――泄卫透营――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第三节暑温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临床表现: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一、诊断要点:1、病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2、起病急,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较少见卫分过程3、病程中暑热伤津耗气,易见津液欲脱、神昏、痉厥出血等危重证候4、后期多表现为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痰、热、淤留滞的后遗症二、辨证治疗原则:清暑泄热,顾护津液第四节秋燥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鼻咽干燥等一、诊断要点:1、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2、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证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肠胃;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4、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二、辨证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并重第五节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分证治1、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2、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二、气分证治(一)邪热在肺1、肺热壅盛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2、燥热伤肺证――清泄肺热,养阴润燥――清燥救肺汤3、肺热腑实证――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宣白承气汤(生石膏,杏仁,瓜蒌皮,大黄)伤寒,金匮,张仲景(二)热在胸膈1、热郁胸膈――清宣郁热――栀子豉汤2、热灼胸膈――清解膈热――凉膈散(三)邪热犯胃――清热保津――白虎汤(四)邪热在肠1、热结肠腑――软坚功下泻热――调胃承气汤2、肠热下利――苦寒清热止利――葛根黄芩黄连汤(五)热郁少阳――苦寒清热,养阴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六)热盛动风——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羚角钩藤汤三、营分证治1、热灼营阴――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清营汤2、热陷心包――清心凉营,豁痰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3、内闭外脱――清心开窍,固脱救逆――参附汤或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四、血分证治1、热盛动血――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2、热与血结――凉血逐瘀――桃仁承气汤五、后期证治1、余热未清,气阴两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竹叶石膏汤2、阴虚火炽――泻火育阴――黄连阿胶汤3、邪留阴分――滋阴透热――青蒿鳖甲汤4、真阴耗竭――滋养肾阴――加减复脉汤5、虚风内动――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第八单元湿热类温病第一节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为主临床表现: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象偏重、热象不显的表现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长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即大暑至白露间2、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亦可见有邪阻膜原之特殊类型,初起阳热征象不显;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3、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再燃4、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