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的文化空间与传承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届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仿真检测(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仿真检测(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四川省名校联考高考仿真检测(三)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

陆游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南宋深巷叫卖杏花的伞下风情。

老舍写国难家仇,“那最常听到的电车铃声,与小贩的呼声,今天都一律停止。

北平是在悲泣!”陆文夫记忆里,旧时“阿要大白米唉”“阿要白兰花啊”的姑苏吆喝,是与苦难并行的市井浪漫。

中国百姓生的抗争、美的念想,在这一声声低吟浅唱里代代延续。

叫卖声是最难传承和保护的声音文化遗产之一。

它由旧时城市乡间行商“自发口头创唱”,功能性、场景性极强。

自宋以降,叫卖声就在街市中显现。

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都城临安“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

”“歌叫关扑”就是歌乐戏唱的叫卖兜售与投壶抽奖游戏的结合。

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中“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描写的是老北京十二月时的“市卖”。

“市卖”里的叫卖声由“吆喝”和“货声”组成,晚清民初,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和与之相配的响器。

叫卖声里,各地的城乡风情也一一呈现。

老天津卫叫卖、上海滩叫卖声、太原市声、绍兴叫卖、南京吆喝……每一处城乡都曾拥有独具特色的叫卖声,这是属于本地的文化记忆。

老北京叫卖声依托老北京方言,兼具曲艺“贯口”风格,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

这与北京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有关。

如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们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

上海弄堂空间围合封闭,小贩们叫卖的声音便显得格外响亮,透过窗户就可听见。

“薏米杏仁莲心粥”“五香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情韵。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详细解析(原创)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详细解析(原创)

西城区高三统一考试【论述思路】文章主要围绕“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来展开论述,首先论述曲艺的内涵,其次论述曲艺艺术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第三论述曲艺品类和艺术样式,突出曲艺的文化价值厚重多样。

最后引起人们对曲艺的重视和非遗的保护。

1.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曲解文意。

原文第三段中的“本色身份”是指不用假托角色来代言模仿。

C.以偏概全。

原文第三段还提到“连说带唱”。

D.曲解文意。

原文第三段提到这种表演主要为“口头表演”。

【规律总结】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无中生有。

原文并未提及“越剧和京剧”。

3.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偷换概念。

“以乐器演奏为主要表演形式”错误,结合原文第三段来看,应该是“不管何种曲艺样式,都是采用形成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运用或说、或唱、或连说带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进行以语言性叙述为主的口头表演”。

总之,这类试题要认真把原文和选项进行比对分析。

4.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对曲艺的传承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要求我们结合材料一中曲艺的方言地方性特点和普通话的统一性做比较,所以答案中既要写出自己对“普通话”和“曲艺”的理解,也要写出自己的结论。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技艺视角下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技艺视角下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技艺视角下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华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是自非物质文化研究兴起之后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传承什么?如何传承?都是传承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问题。

就传统艺术而言,技艺是其核心,如果一门艺术的技艺消失了,也就意味着这门艺术已经消亡了。

所以,技艺是保障一门艺术存在和延续的关键。

因此,以技艺为视角讨论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艺术永远是以作品形式存在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才意味着艺术的存在。

但保障艺术作品存在的核心因素,不是表达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固体、液体、气体、光等,而是将这些物质材料按照特定结构组织成艺术作品的技艺本身。

正是艺术家对技艺的掌握,才让一件件生动的艺术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艺术是以情感为内核的感性形式,这种感性形式之所以给人带来美感,是因为艺术是以作品形式呈现的,艺术作品又是有特定结构的审美形式,而这种特定结构则是构成艺术作品的技艺。

艺术的技艺是人类从实践中摸索和感悟到的,是人类经验的产物。

实践涉及生产和生活两大领域,最初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生存之需。

随着时代的变化,虽然一部分曾用于满足生存之需的经验不再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了,但人类把其中可以表达情感、获得愉悦的事物用于艺术创作。

这些事物包括人类曾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因警示而发出信号的声音、因交流而使用的语言、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的经验、捕获猎物的装扮、庆祝丰收仪式中的肢体动作等等。

这样的例子可以从人类学文献中找到很多。

而当人类将这些从生产和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用于艺术创作,使其结构成以情感人的艺术作品时,这些实践经验就逐步演化为艺术创作的技艺,进入艺术这个专门领域。

这种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较为普遍,如用于造型的石器、壁画、岩画以及用于表演的歌舞、戏剧。

当最初的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出现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显,一部分人成为身怀创作技艺的艺术家,以具体生动的艺术作品作为生产目标专门从事艺术创作。

2024届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高级中学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前,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正在改变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文学文化生活。

②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

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

《将夜》(猫腻)中的主角是国家的栋梁,保家卫国,坚守民族大义,为天下苍生不畏艰险,勇于担当。

《琅琊榜》(海宴)表达家国大义,讲述正义复仇、步步为营的谋略智慧故事。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盘龙》(我吃西红柿)、《仙逆》(耳根)、《斗破苍穹》(天蚕土豆)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③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

作家从远古神话中汲取资源,将传说中的各路英雄神仙及各种灵异法术演绎成雄奇诡谲、情节跌宕的故事,充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描述了一个独具中华民族意味的超自然世界。

诗书剑气、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内容的摹写,亦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

《仙路烟尘》(管平潮)以诗词歌赋传递古雅的艺术情调,《后宫·甄传》(流潋紫)中温婉含蓄的甄体颇有中国温柔敦厚文化传统气息。

中国古典小说中,以诗词写人物命运的写法被网络小说借鉴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文气,拓展了作品的意蕴,大量采用诗词是网络穿越小说中常用的“梗”,是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古典诗词。

④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拓展历史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作为背景进行“演义”。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曲艺传承发展专题练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曲艺传承发展专题练

曲艺传承发展专题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忠报国今何在?评书一曲传扬!”一问一答间,刘兰芳演播的《岳飞传》开场,已伴随听众40个春秋。

从书场到收音机,她演播的《杨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等一段段脍炙人口的评书,还原一个个经典的历史画面,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神采飞扬,在讲述传统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弘扬了民族精神。

曲艺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扎根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刘兰芳自豪地说:“我们的曲艺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生意,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人情世故、礼义廉耻、做人做事、家国情怀,都在其中。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跃在中国民间各地的各民族曲艺曲种至少500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曲艺类项目共计127个大项,包含193个子项,有的曲艺项目生存堪忧,传承后继乏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曲艺,面对文化娱乐的新方式和互联网的新技术,曲艺及其传播也必须创新。

评书中加上了华为5G的内容,向华为致敬打气,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连丽如在舞台上的“现挂”①,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除了在舞台表演上创新,77岁的连丽如在出版评书时也要创新,特别要求加上二维码,让读者一扫码就能看也能听。

在她看来,曲艺要与时俱进,曲艺的生命力就在于“接地气”,与观众互动,能根据现场气氛和现实生活,对“说或唱”表演进行即兴安排和调度,演绎出一个个令听众心领神会的精彩节目。

但也有一些曲艺的“创新”误区令人担忧:将曲艺表演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把曲艺表演的口头“说唱”搞成配以伴舞与大型乐队伴奏的热闹场面,这是以革新曲艺为由去糟蹋曲艺,消解曲艺表演口头“说唱”的特有美质,可能造成对于曲艺美质特色的消弭或对曲艺形式的扼杀。

坚持以说唱表演作为基本实践形式,不断提高曲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有利于保护曲艺的本真和精髓。

曲艺传承发展应该坚持整体性保护的理念,维护曲艺生态。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对整体性的“生态”理念十分赞同,这符合曲艺发展的现实要求,从创演分工的各个方面即说唱表演、曲本创作、音乐设计、专业伴奏、舞台美术、评论、营销等方面入手,统揽全局、整体推进,确保曲艺保护的正确方向与现实效能。

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演练试题(五)(含解析)(1)

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演练试题(五)(含解析)(1)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的获奖在中国掀起了科幻小说热,最突出的证明是《三体》位列亚马逊图书销售排行榜的第一名。
B。 电影《流浪地球》获得观众的认同与共鸣,说明科幻创作须以古老文化为基石。离开了古老文化,科幻电影就失去了文化之根。
C。 电影《流浪地球》体现了大格局、大思维、大手笔、大主题,其数字特效除由中国本土团队完成外,还借助了国外相关团队。
B。 第④段使用《山居吟》一曲为例,具体证明了“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
C。 ②③④段并列,从古琴的演奏要领、音乐特质等方面为第⑤段的结论提供了依据。
D。 文章先写习琴者日渐增多,最后对弹琴者提出建议,核心是对古琴之美的文化阐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弹奏古琴,如果弹琴动作幅度太大,或许看起来神采飞扬,实则犯忌,背离古琴的文化意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山居吟》一曲为例是具体证明了“讲究阴阳和合、天地人谐和”.故选B。
(摘编自《今年“春节档"电影叫好又叫座》,《人民日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三:
“中国电影科幻元年,不是一部电影就能开启的。未来还需要有更多科幻片面世,取得观众认同,中国科幻电影这个类型才算是真的立稳脚跟.”《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说.
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红实指出:“《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之作。书写方式、制作方式都做了颠覆性、创新性的表达,体现了大格局、大思维、大手笔、大主题,标志着国产电影在创作上达到一个新高度。”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新高考题型《乡土中国》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精选(解板版)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新高考题型《乡土中国》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精选(解板版)

《乡土中国》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精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耜劳作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

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

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

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

”……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

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最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题)

最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题)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21题。

(一)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史金波①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负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②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道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至2018年7月,共有53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处,世界自然遗产13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首都北京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

③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有反映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的遗产。

如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建于两千多年前,后联成万里长城。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________A________。

④有的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如西藏的布达拉官,始建于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

________B_______。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100万亩,是哈尼族人民一千三百多年来生生不息“雕刻”出的山水田园风光画,表现出哈尼族地区农田种植和管理的特点。

⑤中国非常重视文物古籍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评选和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截至2016年,已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5批珍责古籍,其中既有大量汉文典籍,也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全部共评审出国家珍贵古籍12274种,先后由国务院公布,并以图录的形式分5次出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曲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为止,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二批的项目共计96个。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相继有不少原本濒临灭亡的古老曲种被列入非遗项目并确立了传承人,一改原先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使其艺术血脉得以延续。

不过,申遗成功并不等于前途无忧。

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较完备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而且简单片面地将非遗项目直接挂钩于经济利益,或者人为地将非遗项目作为旅游产业进行市场经营,或者热衷于斥巨资打造场面豪华的“非遗展演”,却根本无视或者有意忽略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当下传承的延续性。

因此,在这种被扭曲的空间氛围中“传承”着的曲艺曲种,其生命的走向和归宿着实堪忧。

早在xx年,就有专家曾指出:“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于博物馆的保存。

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

现在一些产业化的操作方式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导入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了一种建设性的破坏,让这些东西失去了本色。

”然而,耳闻目睹一些地方无视传承规律的过度开发以及市场异化现象,不由令人对这些终于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的未来命运产生更大的困惑与担忧。

作为说唱艺术的传统曲艺,其传承的方式归根结底也在“活态”二字上。

众所周知,曲艺源自民间,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曲艺如何在新时期背景下求得合适的生存发展空间,无疑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艺以人传”,演员队伍的培养理应是曲种传承的关键所在。

尽管一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曲艺曲种终于摆脱了一度濒临灭亡的窘境,重新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机遇,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一些曲种的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一旦辞世便意味着“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

而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并使之可持续性地发展。

其次,观众的培养亦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

作为以口语说唱叙事的传统曲艺,其传承的价值正在于观演双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

毋庸讳言,和其他诸多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尽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时下传统曲艺的演出场所和观众数量却不容乐观。

一方面,自幼生活在城市化语境中的年轻观众,对于传统曲艺的特征和魅力难免有所隔膜;另一方面,过于陈旧的曲目和内容与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高速度多少存在着距离。

1. 下列语句的内容,不属于划线句子中“这种”所指代的对象的一项是
A. 缺乏较完备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B. 简单片面地将非遗项目直接挂钩于经济利益。

C. 人为地将非遗项目作为旅游产业进行市场经营。

D. 热衷于斥巨资打造场面豪华的“非遗展演”,却根本无视或者有意忽略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当下传承的延续性。

2. 对“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求其在新时期背景下求得合适的生存发展空间。

B. “艺以人传”,才能摆脱一度“人亡艺绝” 的窘境,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

C. 因为传承的价值正在于观演双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所以,观众的培养亦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

D. 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保存,更是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濒临灭亡的古老曲种一旦被列入非遗项目并确立了传承人,就会改变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使其艺术血脉得以延续。

B.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传承规律,不能过度开发,也要防止市场异化现象出现。

C. 让自幼生活在城市化语境中的年轻观众了解传统曲艺的特征和艺术魅力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之一。

D. 曲种要传承,就必须改变过于陈旧的曲目和内容,使之与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高速度缩短距离。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语句的内容,不属于划线句子中‘这种’所指代的对象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文第二节内容进行筛选,寻找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A项,“缺乏较完备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是“被扭曲的空间氛围”,而是先天就不足。

故本题选A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内容嫁接。

错在“‘艺以人传’,……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

原文第五节“所谓‘艺以人传’,演员队伍的培养理应是曲种传承的关键所在。

……其中一些曲种的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一旦辞世便意味着‘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

而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并使之可持续性地发展。

” 故本题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见原文“申遗成功并不等于前途无忧”。

故本题选A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