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创造自己》读后感
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

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读书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也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而读后感作为对所读书籍的思考和感悟,更是对阅读过程的总结和深化。
然而,家长们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往往会帮孩子写读后感,这样做无疑是对孩子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剥夺。
因此,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当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如果能自己动手写读后感,那么他们就会更加用心地去阅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为所读书籍做总结和思考。
这种主动性的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可以促进孩子的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对所读书籍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进行分析和总结,这就需要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总结,孩子会对所读书籍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会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书中的信息,而是能够对所读书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再次,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可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写读后感是一种对所读书籍进行总结和归纳的过程,而这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让孩子自己动手写读后感,可以锻炼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最后,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当孩子完成一篇读后感后,会感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同时,让孩子自己动手写读后感也是对孩子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肯定,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能力,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自信和独立。
总之,让孩子自己做主读后感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教师读后感: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书中有一案例引发我的思考:实验中学的升旗仪式,在成都非常有名,很多学校去学习参观,有人问到李校长,升旗仪式令人震撼的原因,李校长回答: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师们很认真,全校同学不过是向老师看齐而已。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走进大学校门时,看到的校训“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回想这15年的教育生活,我是否在理念上、行为上做到了,母校和恩师对我的要求。
教育是基于理念的行为。
理念上的缺失,甚至比行动上的缺失更可怕。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教师不读书,一害己二害人。
缺少专业阅读,就缺少理念的引领,那么我们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容易出现方法单一、站位不高、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出现职业倦怠等等。
假期阅读了朱永新《让孩子创造自己》、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和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三位教育大家的著作,感触颇深,有较多的共鸣之处,现做以梳理,以提高认识、调整心态、规范行为、不忘初心.一、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即使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合理的,也尽可能不要用强制的灌输的方法,不要居高临下,我说你听,我打你挨,要用朋友式的口吻在讨论、交流、游戏和活动中— 3 —进行。
二、孩子有尊严,成长更健康在人的内心世界中,自尊心的确是最敏感的一个角落。
这里一旦受到创伤,即便伤口愈合仍会有伤疤。
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孩子就能够健康地成长,反之孩子就会变得叛逆、粗野、暴躁。
三、评选我最爱戴的老师通过各种方式让老师们清楚“你在学生心目的地位有多高,你在学校的地位就有多重”,这是学校很重要的文化根基,但是如何平衡处理好不同层次的老师的心态,避免他们之间过度竞争也是应该留意的。
比如嵌入到每个学期的诊断中,将其作为一个指标。
不公布,不表彰,调查结果只是通知到老师本人,让老师们内心感动或自责转化为新的动力,而不至于让有些老师为难。
《创造自己》[美]刘墉读后感
![《创造自己》[美]刘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a810ab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7.png)
《创造自己》[美]刘墉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创造自己》——[美]刘墉读后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刘墉的《创造自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探索自我的道路。
本书不仅传达了自我成长的智慧,还鼓励读者在激流勇进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勇敢地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书中刘墉提到:“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天赋和潜能。
刘墉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这些潜能,去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作者在书中旁征博引,从历史典故到现代心理学,从东方哲学到西方文化,展现了他深厚的知识底蕴。
在讨论如何面对挫折时,他引用了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话:“如果你不能飞,那就跑;如果不能跑,那就走;如果不能走,那就爬。
”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得本书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书中还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刘墉写道:“了解自己,才能掌握自己;掌握自己,才能创造自己。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要想实现自我成长,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文字风格上,刘墉的犀利和幽默让人印象深刻。
他在书中写道:“人生就像一场戏,我们都是演员,但有些人把自己演成了悲剧。
”这样的文字不仅让人会心一笑,还让人深思。
作者用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励志佳作。
书中既有深刻的观点,又有生动的实例,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书中的建议去实践,每个人都能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第二篇范文《创造自己》——[美]刘墉读后感在探索个体与社会的交织关系中,刘墉的《创造自己》提供了一种深刻而独特的视角。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指南,更是一次心灵与社会碰撞的思考之旅。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塑造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最新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如何让学生创造着长大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2.注重启发式教学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四、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在教育领域,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那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呢?本文将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意义和具体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这种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则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如何让学生创造着长大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要让学生创造着长大,首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充满尊重和鼓励,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2.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成长。
四、结论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录(篇2)一、引言二、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四、创造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五、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这本书的第八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允许孩子做自己读后感

允许孩子做自己读后感
以前啊,我老是不自觉地想把自家孩子捏成我理想中的模样。
就像捏泥人似的,我觉得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看他画画的时候,我心里就嘀咕:“你怎么不按照老师教的颜色搭配来呢?”现在想想,我这不是在扼杀他的创造力嘛。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很贴心的朋友,在我耳边轻声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星球,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多好的事儿啊。
我们大人不能总是拿着自己的尺子去量他们的长短。
我家那小子,特别喜欢研究小昆虫。
以前我觉得这脏兮兮的,还担心他被虫子咬。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呀。
我得给他空间,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说不定,以后他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昆虫学家呢。
书里还提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可我以前总是一看到他犯错就着急上火,忍不住要批评他。
现在我知道了,错误也是他成长的阶梯。
我得陪着他从错误里吸取教训,而不是只知道发火。
总之呢,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就像换了一副眼镜看孩子。
我看到的不再是他不符合我期望的地方,而是他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独特之处。
我要把“允许孩子做自己”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让我的孩子能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
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想要和大家分享!书里讲了好多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故事,就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数学世界的大门。
我就在想,要是我的数学老师也能这样教我们,那该有多好呀!比如说,书里提到老师会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索数学问题,就像探险家在神秘的森林里寻找宝藏一样。
这可比老师直接告诉我们答案有趣多啦!以前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总是直接把公式和答案告诉我们,让我们记住就行。
可是这样,我们根本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感觉数学特别枯燥无聊。
但是这本书里说的方法就不一样啦,老师会鼓励我们自己去思考,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走路的时候,摔了几跤,但是最后还是能学会稳稳地走。
难道不是吗?我还记得书里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一个很难的数学题。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像一群小麻雀在叽叽喳喳地讨论。
有人提出想法,有人反驳,有人又提出新的思路。
最后,他们居然真的把难题给解决啦!这让我想到我们班做小组作业的时候,大家总是互相推脱,都不想动脑筋。
要是我们也能像书里的同学那样积极,那该多棒啊!还有啊,书里说老师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教数学。
比如说买东西怎么算钱,怎么安排时间最合理。
这一下就让我明白了,数学原来不是只在课本里,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不就像我们每天都需要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吗?读了这本书,我真的好希望我们的数学老师也能看到,也能改变一下教学方法。
让我们也能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探索,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数学天地。
难道我们不应该拥有这样有趣又能学到东西的数学课吗?我觉得呀,数学不应该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冒险。
就像玩游戏一样,每过一关都特别有成就感。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只要老师用对了方法,我们都能爱上数学,都能在数学的海洋里畅游。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后感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读后感《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对儿童大脑发育与成长的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儿童大脑发育的科学奥秘,还为我们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书中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儿童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早期的环境和经验对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意味着,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刺激且充满爱的成长环境,以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玩耍”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认为,玩耍不仅能让孩子感到快乐,更是他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
通过玩耍,孩子可以发展出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技能等关键能力。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种形式的玩耍活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同时,书中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大脑发育速度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标准化的教育模式,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健康成长。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我意识到,过去我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感受。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更是关于孩子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的旅程。
总之,《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儿童大脑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也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用心地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自由和支持的成长环境。
幼儿创造活动感想

幼儿创造活动感想首先,参加幼儿创造活动让我意识到了创造力的重要性。
在活动中,我看到了许多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各种形式的作品。
有的孩子画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图画,有的孩子做了一个有趣的手工作品,有的孩子编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故事……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这让我意识到,创造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拥有了创造力,才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希望可以通过参加幼儿创造活动,激发更多的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成为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未来人才。
其次,参加幼儿创造活动让我看到了幼儿的无限潜能。
在活动中,我看到了许多孩子们展现出了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有的孩子画画特别有天赋,有的孩子手工特别灵巧,有的孩子表达能力特别强……这让我深深地感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才华。
在幼儿创造活动中,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自己的特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特长、有潜能的未来人才。
再次,参加幼儿创造活动也让我意识到了幼儿创造活动的重要性。
在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同时,这些活动还可以增加幼儿与家长的亲密关系,促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所以,幼儿创造活动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能够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最后,通过参加幼儿创造活动,我也意识到了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们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成为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人才。
在幼儿创造活动中,我们要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创造自己》读后感
暑假我们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感悟《让孩子创造自己》这本书,感觉自己受教颇多。
这本书从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陪伴比供养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播种美好才能收获美好、第一并不重要、真正的教育在与唤醒、父母成长了,孩子才能成长、家校共育,实现完美教育,这八个方面对教师、学生、及家长在教育、阅读、人生方面进行点点滴滴的指导。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是在于唤醒,反思自我。
对未来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明确的方法与动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统编教材的落实,我们越来越能发现阅读成为了孩子们学习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更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朱教授提到:人生围绕着童年展开,孩子在童年阶段看到的事务、积累的经验是他进入成人世界最重要的基石。
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在童年的时候通过阅读真、善、美的东西来让孩子们感知真善美,从而使其心灵中充满真善美,只有这样当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他的世界才会充满真善美,对社会和生活充满热爱,他才能成为积极向上的真正强者。
而阅读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一些耳熟能详的童谣、童话、故事等等也是孩子们培养兴趣的精神养料。
童谣具有音乐性、韵律性,语言富有张力,内容明了易懂,适合儿童传唱。
儿童在传唱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陶冶性情,为后期阅读奠定基础,为童年提供精神养料。
与童谣不同,童话帮助儿童宣泄情感、孕育希望、形成智慧,他是童年的粮食。
像《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美好与憧憬,同时这些经典的童话故事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为每个人童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童年时一些有趣的故事,在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的同时,也不断缔造着他们童年的幸福。
所以我们的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要关注孩子们内心的需求,而不应该一味地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精神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鉴于此,我觉得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与学习中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对于还无法进行独立阅读的幼儿,我们有必要将一些身边传统的童谣、儿歌、或者故事唱或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小体会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为以后的文字阅读提供基础,创造兴趣。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帮助孩子们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体会童年的幸福,让孩子创造自己!
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我们都不应该强制孩子们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成长,我们应该用朋友式的口吻去讨论和交流、游戏和生活。
一身作则,润物无声。
走近孩子们的心灵,与他们站在一起,一起发现真善美;走近孩子们的心灵,鼓励他们的行动,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走近孩子们的心灵,理解他们的行为,一起创造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