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剖面小结内容
实测地质剖面实习报告

实测地质剖面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地质剖面的测量方法和技术,掌握地质剖面的基本知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习任务是通过对某实地地质剖面的测量,完成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并对地质剖面进行分析。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实习地点位于某地区,实习时间为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共计XX 天。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地质剖面的基本知识,包括地质剖面的定义、分类、测量方法和地质剖面图的绘制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测量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如水准仪、经纬仪、激光测距仪等。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分批次进行了实地测量。
首先,我们使用水准仪和经纬仪对地质剖面的各个测点进行了高程和方位的测量。
然后,我们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测点之间的距离。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 数据处理与地质剖面图绘制在完成实地测量后,我们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处理,计算了各测点的高程、方位和距离。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我们绘制了地质剖面图。
在图纸上,我们准确地表示了地质剖面的形态、地层的分布、岩性的变化等。
4. 地质剖面分析通过对地质剖面图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地层的分布规律、岩性的变化趋势以及地质构造的特点。
我们发现,该地质剖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地层分布: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第四系、第三系、侏罗系和元古界。
(2)岩性变化:岩性从上到下依次为黏土、砂岩、泥岩和片岩。
(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主要有断裂和褶皱两种,其中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表现为地层的错断和破碎。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实测地质剖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还学会了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和分析。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实习期间,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地质问题。
挖掘土壤剖面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1. 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
2. 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
3. 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4. 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
5. 培养科研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科研外业习惯,增强小组、班级及专业的凝聚力。
二、实习意义1.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通过实习的方式让我们对土壤剖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可以做一些外业调查,同时为室内实验准备原材料。
2. 增进同学间的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科研素养,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三、实习过程1. 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16日2. 实习地点:某森林公园3. 实习人员:XXX等5人4. 实习指导老师:XXX5. 实习内容:(1)野外剖面点的选择: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剖面挖掘。
(2)土壤剖面挖掘:使用罗盘、剖面刀等工具,按照土层划分的原则,挖掘土壤剖面。
(3)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观察土壤颜色、湿度、质地、构造、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土壤新生体、侵入体等特征,并做好记录。
(4)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按照环刀采样的方法,采集不同土层的样品,用于室内分析。
(5)数据整理与分析:将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林木下土壤的特征。
四、实习成果1. 挖掘了5个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观察并记录了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2. 采集了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用于室内分析。
3. 通过实习,掌握了土壤剖面挖掘、观察、记录、采样等技能。
五、实习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土壤剖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土壤剖面是研究土壤发生学、物质组成、性质、综合属性及土壤景观的重要依据。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罗盘、剖面刀等工具,掌握了土壤剖面挖掘、观察、记录、采样等技能,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
剖面绘图规范以及剖面小结范例

剖面绘图规范以及剖面小结范例第一篇:剖面绘图规范以及剖面小结范例剖面整理基本要求:1、剖面名称用“×××省(自治区)×××市(县)××(地名)××(时代)××组(注意要写上填图单位,如Є1x)(侵入体)实测剖面图”2、要注意剖面编辑与描述中,2%-3%类,百分号都不能省略;2-3㎝中只要一个单位符号。
3、剖面线要用光滑的曲线,整体圆滑美观。
4、花纹以美观为原则。
平面图分层线据“V”字型法则适当修饰,一般线长 2cm(默认),填图单位界线延长至 3cm,填图单位代号写在界线两侧。
(每层要注明层号;当单层厚度较薄时,可以采用合层,即把一个填图单位的岩层放在一个大层中表示出来,注明x-y)5、剖面图花纹1.5cm(垂向,下同),一般分层线长2cm,填图单位界线长 2.5cm。
6、一个1cm*1cm的格子中填三个花纹,最多四个。
7、送样的层位要表示出来(照片、采薄片、稀土分析、花絮、化探、物探)(可以参考区域地质图例标准)8、变质岩中片麻岩与片岩等一类变质岩岩性相邻时,要把它们之间由数据自动生成的分层界线删除。
9、岩浆岩花纹是直立的,与周围的产状无关。
10、沉积岩剖面中,如遇产状变化较大,特殊构造造成的除外,要删除此产状,并在数据中修改产状数据。
11、图例规格12×8mm,图例说明3×3mm。
12、坐标(起点坐标)移至剖面图起点上方。
13、责任栏大小100×60mm,位于剖面右下角,其上一般不安排地质内容,字体大小一般为4×4mm。
8月5日开会指出的新问题1、做野外自然剖面与柱状图(自然剖面的走势根据各导线的走向,柱状图要注明主要岩性花纹)2、素描图准确程度(没有素描图的对着照片画)3、剖面小结内容齐全程度(把参加人员分工填写完整)①工作量;②地质特征:对地层、构造、岩浆岩进行描述;③地质认识:断层的性质(断裂带是否含角砾,角砾大小、多少等等)④建议、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比如:由在某一层位观测到的现象,推测其东向为某种岩性或有某种矿产,可通过剖面测量验证)同时,照片、采样中包含哪些信息要在小结中体现出来(如宏观上照了一个褶皱,写明其枢纽、轴面产状)。
剖面小结初稿

四川省江油市马角镇刺林包三叠系飞仙关组实测地层剖面小结一、前言剖面位于四川省江油市马角镇刺林包,剖面起点坐标:X:348660.32;Y:3334422.89。
露头良好,剖面测制目的主要是了解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的岩性特征、剖面各层纵向变化和该地区的沉积环境。
剖面名称:四川省江油市马角镇刺林包三叠系飞仙关组实测地层剖面剖面代号:PM02剖面测量时间:2011-9-13剖面比例尺: 1∶1000。
剖面总方向:130°剖面测制人员及分工:剖面记录者:赵高平剖面分层者:邓翔剖面前测手:官方、田发宪剖面后测手:赵成、周银杉剖面采样人:詹俊彦剖面丈量表记录:徐国钦剖面工作量统计:剖面长度:256.79米导线数:19导线分层数:30层样品数:41件B标本共有2件b薄片共有32件ZH植物化石标本共有1件BF孢粉化石标本共有21件F动物化石标本:5件H基本化学分析样品共有10件照片数:29张素描数:3张二、剖面列述四川省江油市马角镇三叠系飞仙关组实测地层剖面:上覆地层长兴组:7.71m29层:灰、深灰色中厚层—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为主,间夹白云质灰岩,偶见硅质条带。
7.71m。
———————————————断层接触—————————————————飞仙关组二段:120.03m28层:紫红色薄层泥岩,局部夹有灰白色中—厚层状细—微粒结构泥灰岩,粒径小于0.01mm。
5.39m。
27层:紫红色薄层含钙质泥岩,钙质含量较多,滴酸可产生气泡。
26层:紫红色薄—中层泥灰岩15.96m。
25层:紫红色薄层泥岩9.74m。
24层:紫红色薄层泥岩与薄-中层泥灰岩的不等厚互层24.47m。
23层:紫红色薄层泥岩夹页岩条带3.67m。
22层:紫红色薄层泥岩,夹杂少量细粒泥灰岩,粒径小于0.01mm9.69m。
21层:黄灰色薄层含泥质微晶灰岩3.47m。
20层:灰白色中层白云质灰岩 6.75m。
19层:黄白色中层白云质灰岩2.13m。
实测地层剖面手图心得

手画实测地层剖面1.根据原始资料,在CAD或excel中确定导线总方位。
2.如总方位值在0——180度,从左至右画;在180——360度,从右至左画。
3.根据编录文字,得剖面起点终点平距、高差,在图纸上布局。
4.根据编录文字,将平面导线图画出,依平距(导线长度*cos坡度),此时每在平面导线图上画下一点,就要在地形图相应位臵上标上一点,还要结合此点与上一点的高差,可从记录中得知。
5.导线图画完后要整理记录数据,包括计算分层位臵(断层,破碎带)在导线上的平距,和该分层位臵点与起始点的累积高差,产状在平面导线图的平距,标本在平面导线图的平距。
6.首先将产状标在平面导线图上,标注产状时,要求产状符号长线延伸方向与导线交点为实际测得产状处(即计算出的平距)(先标上产状有利于上地层界线)。
7.将分层界线画到图上,此线代表地层的走向,一定要注意是地层走向与导线总方位的夹角,画出。
大层和小层分开用长短线直线(应导线图反应的是一点,或是很小范围的东西,因此不能用V 字形来画)表示,大层比小层上下各长5mm。
标本不在导线图上标出。
8.根据各站起始点,勾绘出地形线(此时只可轻绘,以便修改),将分层位臵在地形线上卡出,此时不能只考虑平距,还要考虑高差,这些在记录中都有,要核实两个数据,准确定下,记得高差一定是累积高差。
地形线也随之修改。
9.分层位臵卡住后,要先将产状上到剖面图上,根据产状画出一条产状线,用来指示地层界线和岩性花纹。
当不同位臵产状变化较大时,要缓缓过渡,但在测得产状位臵,一定要是该产状,倾角用视倾角。
10.画沉积岩岩性层时一定要两个直角尺并用,既控制角度也控制厚度(厚层4mm中厚层3薄层2),在画岩性花纹时,也同样,比如白云岩,要在同一标尺位臵下,画穿能画的岩性层,后在另一直角尺上移动1mm再画,这样就能使层理更为明显。
11.花纹厚度控制在1.5mm左右,可先画地形线的1.5mm等厚线。
12.大层界线比小层界线长0.5mm。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
境学院
土壤地理学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实验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1202
姓名:王双双
学号: 19
日期: 2014年6月21日
土壤剖面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
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
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器材
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计,10%盐酸溶液,pH混合指示剂,白瓷板、玻璃棒、pH标准比色卡,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
面记载表,文件夹。
三、实验内容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二)实验结果
四、结果与分析。
巢湖北部实测剖面实习报告 张进生

巢湖北部实测地层剖面实习报告姓名:张进生学号:9时间:2012年04月09日——2012年04月18日人员: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矿系2010届区调班全体学员指导老师:陈老师(陈时亮)、吕老师(吕达)实习地点:巢湖市北部山区实习目的:观测巢湖北部山区地质特征并判断其岩性,测量岩层剖面并作出平剖面图。
并要求将其填图,同时没人都要交一副MAPGIS图。
准备工作:09日早晨全体师生(本次去实习的学生及指导老师)在综合楼前开始了集体会议,并有书记发言。
讲述本次实习目的,及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实习工具:地质罗盘、放大镜、锤子、皮尺、GPS、野外记录本注:地质罗盘、锤子、放大镜、野外记录本每人一份。
一、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1.区域位置及面积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地处东经°至°,北纬°至°之间。
查区位于巢湖市区北面,东经°至°,北纬°至°之间。
内有凤凰山、平顶山、马鞍山、长腰山、麒麟山,山脉走向30°——40°,最高峰凤凰山高309m。
测区总面积约20km2,其中基岩出露面积约10.8km2,第四系土壤覆盖面积约7.6km2,水域覆盖面积约1.6km2。
2.交通概况查区交通极为便利,海南铁路贯穿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合芜高速公路经过市区东侧。
以巢湖市为中心,东北距南京120km,西北距合肥65km,南部距无为40km。
此外大部分区、乡、村均有公路相通。
水运以巢湖为中心,有水系常年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
3.自然地理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的巢湖之滨,属江淮丘陵区的南部,区内三面环山,山区海拔高程一般为140-300m。
查区位于巢湖市区的西北面,内有凤凰山、平顶山、马鞍山、长腰山、小王山、其中最高峰凤凰山海拔309m,山脉走向30°-40°。
巢湖市中部为裕溪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
实测剖面

6.1 实测剖面6.1.1 目的为了研究矿区地层、岩体、构造及矿体的基本特征,划分填图单元,统一技术要求。
矿区填图前至少应实测1~2条完整的剖面。
6.1.2 准备工作6.1.2.1 剖面位置的选择剖面位置应选择在地质体相对出露齐全、基岩露头较好、构造较清楚或较简单、岩石变质或蚀变较浅、矿层(体)与围岩关系清楚的地段,剖面线方向应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
6.1.2.2 剖面踏勘剖面线的位置基本选定后,应实地踏勘,了解露头出露情况,构造种类及形态,地层组合及岩性特征,侵入岩种类、分布、岩性及岩相变化、接触关系等;确定填图单元、标志层划分和位置、矿化带、含矿层或蚀变特征及位置、化石层位、主要构造性质、特征,重要标本、样品采集位置,剖面总体方位、工程揭露地段等。
6.1.2.3 编制实测剖面设计书实测剖面设计可单独编写,也可在项目工作设计中编写。
主要内容包括:剖面线位置、总体方向、工作量、完成期限、比例尺及精度,标本及样品的采集位置、编号、规格、数量等。
实测剖面比例尺可参照表3 在设计中予以确定。
表3 实测剖面比例尺参考表实测剖面的分层精度可根据剖面的比例尺大小确定。
凡在剖面图上宽度达1mm的地质体均应划分和表示,对于一些重要的或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标志层、化石层、矿化层、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等,如厚度达不到图上1mm,也应将其放大到1mm表示。
6.1.3 剖面测制6.1.3.1 测制组人员组成及分工测制组一般由3~4人组成,包括组长、前后测手及作图员。
组长由地质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含地质工程师)担任,全面负责剖面测制技术工作。
具体担任地质观察、分层、布样和地质记录;前后测手及绘图员,由技术员或地质工担任,主要负责测量剖面导线方位、长度、坡度、标注导线点、打桩、测量岩层产状、采样(标本)、绘制自然剖面图和剖面导线平面图。
主干剖面(指完整的地质剖面)测制时,矿区所有技术人员都应参加。
6.1.3.2 测制方法在剖面的起点处打入写有A0(A剖面)编号的木桩,后测手持测绳的端点站于AO处,前测手持测绳向剖面前进方向推进,在地形明显变化处或与AO点有一定距离处设置导线点1打入编号为1的木桩或用油漆在基岩上写上编号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测剖面小结内容1、前言叙述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测量方法;工作起止时间、工作单位、主要工作人员;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及样品数量等。
2、地质成果1)、区域地质:简述测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产特征。
2)、地层:依地层年代由新至老对剖面进行分层叙述。
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位叙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分层或填图单元详述岩性特征、接触关系,特别是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关系及标志层特征和分层的识别标志。
3)、岩浆岩:岩浆岩形态、产状、岩性(岩相)组合、穿插关系、接触蚀变类型及矿化情况。
4)、构造:包括断裂及褶皱,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对地层或矿层破坏,以及控矿特征等。
5)、矿产:含矿层、矿体及矿化线索应作详细叙述。
6)、新发现、新进展及新认识。
地质填图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执行规范:《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
一、地质填图的分类地质填图包括正测、简测(正测77%)和草测(正测(65%)三种,不作特别说明时,所有地质填图均指正测。
目前,大家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1:10000和1:2000的地质填图,现就这两个比例尺度的地质填图工作进行说明。
二、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1、1:10000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了解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扩大矿区成矿找矿远景。
2、1:2000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全面、详细研究矿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的数量、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
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估算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三、地质填图准备工作1、设计编写阶段的准备工作(1)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收集矿区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a)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构造类型特征及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1:50000~1:25000)等。
b)矿区内已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c)矿区内褶皱、断裂构造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
d)矿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
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或新测地形图。
e)矿区内的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2)确定填图比例尺依据矿区的勘查程度及范围大小、地质复杂程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矿区填图比例尺。
一般矿区比例尺为1:10000,矿段比例尺为1:2000。
(3)确定填图范围a)1:10000填图范围,一般为矿区范围,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
b)1:2000填图范围,一般为矿段范围(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
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应位于填图范围的中部。
2 填图准备工作与技术要求(1)准备地形图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矿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
(2)野外踏勘与技术要求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水文、物化探、测量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对测区进行实地踏勘,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地质剖面测量与技术要求在地质填图开展前,按设计地质剖面要求,在踏勘基础上进行地质剖面测量。
采用皮尺加罗盘(或动态GPS)进行野外地形点数据采集,同时对剖面线穿过的不同地层单元岩性、地质界线、构造带、岩浆岩、矿岩蚀变及矿(化)体等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定位、观测、分析、地质特征描述及岩矿鉴定样的采集等,剖面精度按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剖面测量及地质剖面测量双重精度要求执行,为地质填图做准备。
在地质剖面测量中,要求严格按照地质剖面测量记录表中所列项目进行记录,以免工作露项。
见地质剖面测量记录表。
在地质剖面实测完成后,要进行互检、项目组检、院检、队检及主管部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据检查验收意见,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见地质剖面测量质量检查记录表。
(4)人员组成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应由工程师(或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担任。
四、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1、填图路线布置与技术要求填图工作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首先将实测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构造线、侵入体界线、矿(化)体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转绘到手图上,再从实测地质剖面两侧逐渐展开进行。
2、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填图方法主要包括穿越法和追索法两种。
(1)穿越法填图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的观察路线距离,在手图上垂直(或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观察路线。
观察路线要根据填图精度和基岩出露情况考虑点距和线距。
工作路线见下图。
(2)追索法填图在穿越法填图基础上,对标志层、矿(化)体、蚀变带、主要断层等,采用沿其走向追索填图。
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
工作路线见下图。
3、地质点布置与技术要求(1)地质点分类地质点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a)基本点:为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置的观察点。
基本点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
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
b)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
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c)岩性或产状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置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2)地质点密度及数量a)地质点布置的密度及数量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见地质点密度及数量(正测精度)表。
地质点密度及数量(正测精度)表填图比例尺地质界线上的点距(m)点数/km2构造简单构造中等构造复杂1:10000 100-200 40 60 801:5000 50-100 80 120 1501:2000 20-50 160 240 3001:500 10-25 320 480 600注:地质界线上的点距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求保证对重要地质界限的有效控制。
b)基本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应大于地质点总数的70%。
c)简测的地质点密度及数量为正测的70%,草测为50%。
4、地质点定位与技术要求(1)现场标注点位将写有地质点编号的木桩(竹桩)打入地质点处的基岩裂缝中,或者用红油漆在基岩上划“⊙”以示点位,并在“⊙”旁边写上地质点号。
若需要仪器定测的地质点,应在地质点附近挂上小红布条,以方便找点。
(2)测量坐标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实心园点(●)和空心小圈(○)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3)精确定位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经纬仪或动态GPS进行精确定位。
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5、地质点记录与技术要求在地质点测量的坐标数据及观察的地质现象,都要按照地质点记录表格式进行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如下(如果采用照相、录音等形式记录地质现象时,应按有关要求,填写音像记录表):(1)矿区名称:用矿区代号(在矿区设计中规定)表示。
(2)点号:指地质点编号。
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3)位置:GPS 的定位坐标及明显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
(4)地质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等。
(5)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 表示1 号地质点到2 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记录的地质现象必须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且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6)地质描述: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
地质点描述内容主要有:①岩石的名称、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②古生物及遗迹化石;③蚀变及矿化现象;④矿脉(层)、岩脉的岩矿石名称、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⑤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地貌及水文地质等。
(7)岩矿石标本、样品的采集与编号:在地质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露头和手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注和编号。
6、地质界线勾绘与技术要求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地质点相连接。
地质界限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按“V”字形法则勾绘)等因素。
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
五、野外资料整理野外填图中形成的文字、图、实物等资料,要求当天内完成整理,不允许多天后累计整理。
1、记录本(地质点记录表)整理应检查地质点记录表中填写内容是否齐全,文字是否通顺、有无错漏字、用语是否准确;素描图是否需要完善;检查后,给数据和素描图上墨。
2、手图整理检查手图中的地质点、观察路线、产状、填图单元代号、标本、样品、照片等位置、数据以及界线勾绘有无错漏,确认无误后着墨。
3、实物资料的核对整理对填图过程中取得的标本、样品、照像资料等,应核对标本及样品的编号、位置及各种数据等,确认无误后,再分别进行整理。
发现问题,必须到野外核实、补充和修正,不允许回忆补充修正。
4、编制实际材料图(1)用与手图同版的、未折叠、无皱纹、无缺损的地形图作为底图,将手图中填绘的全部内容(地质点、路线地质、标本样品、产状、已施工工程、各种地质界线、断层线等的位置、编号、代号)转绘到底图上,加上图框、图名、图例(按矿区统一图例)、比例尺、责任表等,形成实际材料图,见下图。
实际材料图应在野外填图过程中逐步完成,以保证填图中出现的遗漏、错误、争议等问题能在野外得到弥补、修正和统一。
(2)实际材料图转绘方法与要求,首先丈量手图上地质点及其它内容的坐标数据,然后依据手图上各点的位置展绘到实际材料图上(也可以用灯箱透视将手图上的内容展绘到实际材料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