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及贡献

合集下载

王羲之简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简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简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321~379),字玄宗,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唐朝书法家,一般认为是楷书的奠基者,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风格以清丽明快的特点著称,在书法史上受到赞誉。

王羲之是唐代书法大家,被誉为“书圣”。

他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书艺之冠”。

他是“四家”之一,唐朝文人书法四家为:颜真卿,王羲之,张旭,顾炎武。

其中,王羲之,又称“书圣”,他有“拙于技法,精于笔墨,清丽明快,统与统,虚实有致”的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空间感强,在书法史上称为“虚空之书”。

它的特点是“技法严苛、笔画细腻,点画清晰,精巧而不紧绷,毫发当家,有气势、有活力。

其字体清丽,视觉效果好,即使在远距离看也能有良好的书法韵味。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多,他的名作有《洛神赋》、《谷风图》和《楚辞图》等。

这些作品都充分展现出他书法技法的精湛及其美妙的书法韵味。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有目共睹,他的书法特点也有很多,大致可以归结为“拙于技法,精于笔墨,清丽明快,统与统,虚实有致”。

伴随着唐代书法家的出现,王羲之的书法也受到重视,几乎成为唐代书法发展的中流砥柱。

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他的作品也影响着后来的书法家,有关他的书法学术著作及其书法影响也有很多。

综上所述,可见王羲之是唐代书法史上最卓越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以拙于技法,精于笔墨,清丽明快,统与统,虚实有致的特点著称,受到一致赞誉。

他的书法作品影响了后来的书法发展,在书法史上受到赞誉。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浅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浅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III)一、人物背景及其书法艺术特点 (1)1.1 人物简介 (1)1.2 书法艺术特点 (1)二、主要代表作品赏析及成就 (3)2.1 主要代表作品赏析 (3)2.1.1 《兰亭序集》 (3)2.1.2 《黄庭经》 (4)2.2 主要的艺术成就 (6)三、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影响 (8)3.1 对中国近代书法艺术的影响 (8)3.2 对世界近代书法艺术的影响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中国书法史上名流名家数不胜数,可具有代表性的却为数不多,其中最值得被称颂的当为被世人推崇的“书圣”——王羲之了。

他对于书法的理解在中国的整个书法发展史上都难找一人与之匹敌,其擅长各种笔法,例如隶、草、楷、行各体都了然于胸,他苦心钻研,勤于练习。

将书法成为毕生的心血,并且使其对后人产生久远而深长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书法手笔特点、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其书法艺术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影响AbstractChina calligraphy history of celebrities can be representative beyond count, but few, one of the most worthy of being praised by the world respected as "the saint" -- Wang Xizhi, Wang Xizhi is good at writing is very extensive, grass, Li, Kai, the body will he understand, consider and follow all long and wide the preparation, fine body, smelting in a furnace, get rid of the Han style, a factio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eft, hook, fold, Na, say his pen to the front of the wonderful, profound influence.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ar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ter calligraphy.Key words: Wang Xizhi; calligraphy; artistic features; influence引言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构成之一。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解读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解读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解读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是《兰亭序》的作者,被誉为“书圣”。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他的书法创造了“兰亭风”这种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成为了后人的学习和模仿对象。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形式,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字体、内容、审美以及历史文化角度解读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

一、字体王羲之的书法以行书著称,具有流畅自如、灵动飘逸的特点。

他的行书精神具有“气韵生动、灵动飘逸、笔酣墨饱、意如神仙”的风格,因此,他被誉为“书圣”。

在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发展历程非常悠久,从东汉的张芝开始,到唐代的怀素、颜真卿等人,再到宋元明清四大家的崛起,行书一直是书法艺术中最为讲究的一种字体。

王羲之的行书在这一传统发展的基础之上,具有了更为独特的审美效果。

行书是一种具有非常高度审美价值的字体,它复杂而富于变化,常常需要书法家用心去体会和揣摩。

王羲之的行书是这一传统的代表,其特点是字形流畅、气韵生动、笔画唰唰,丝丝入墨,使人羡慕。

二、内容王羲之的作品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元嘉十八年(公元353年)在会稽临安兰亭,为司空谏议参军王僧孺招集文化名流集宴所作的序文。

其内容主要讲述了品茶、赋诗、吟咏兰花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和解放自我的意志。

由于《兰亭序》的内容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因此,它被广大书法爱好者及文化工作者所推崇和传诵。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兰亭序》所表现的自由开放的精神也对我们今天的存在和觉醒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启示意义。

三、审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注重的不仅仅是书法技巧,更主张内心的个性和独立品味。

因此,他的书风被书法界和文化界美誉为“兰亭风”。

兰亭风是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有调、有韵、有韵、有气,讲求的是灵动、飘逸、自然、流畅。

这种书法风格不仅是对中国书法传统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创新与传承王羲之,字子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秀美而且独具个性,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本文将重点探讨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一、王羲之的书法创新王羲之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融合隶书与行书王羲之借鉴了汉代隶书的规范性和秩序感,同时融入了个人行书的即兴性和个性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字形严谨规整,笔画优美流畅,透露着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1.2 创新的章法和布局王羲之大胆创新了章法和布局,打破了传统的限制,注重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

他善于运用"行行、断断、叠叠"的手法,使书法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1.3 探索笔墨的变化王羲之对笔墨运用的变化和变幻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他善于运用浓淡干湿,疏密有致,使作品既有墨迹的纵深感,又有线条的韵律美。

二、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传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影响后世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书法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例如,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以及宋代的欧阳询、米芾等都曾深受王羲之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2.2 发展新的书法派系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也孕育了新的书法派系的发展。

他的创新和突破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空间。

例如,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石涛等都通过对王羲之书法的研究和借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开创了新的书法流派。

2.3 书法教育与传习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也为书法教育与传习提供了重要基础。

他的作品常被用于书法教育的教材中,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

同时,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被传承至今。

三、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书法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析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3382014年3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一、王羲之的艺术简介王羲之书法是对洒脱自然的美的热情和礼赞,成为中国书法审美的最高典范之一。

在艺术方面,王羲之书法与何晏、王弼、三曹、嵇康、阮籍等人的艺术风格一样,在意识形态开创了真善美的崭新思想。

我们今天欣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等,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流露出种种风神状貌,“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生”。

王羲之真正把书法这种“线的艺术”高度纯粹化,走向极致,走向巅峰,走向魏晋风度。

二、王羲之的艺术贡献他既掌握了多种书体,又改革了传统性的程式笔法,使其丰富多彩。

在实践中注重变换书态和表现不同手法,避免千篇一律。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艺术成就的取得有外部原因,更多的却使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他以流美遒劲的书法艺术开一代风气,自南朝宋虞稣《论书表》将羲、献父子并称“二王”以来,“二王”几乎成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

“二王”书风至今绵延了近两千年,它成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一根主线。

人们学习书法,莫不以“二王”为榜样。

在“二王”之中,人们又以王羲之为最。

在他的书法风格里,有庄重,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

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及贡献

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及贡献

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及贡献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出神入化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

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

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

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和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

王羲之书法介绍

王羲之书法介绍

王羲之书法介绍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民,汉族,河南颍川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生于晋武帝太康七年(303年),13岁时跟随其叔父王珣学习书法和篆刻。

后又拜名家王献之为师,致力于继承汉魏书法、篆刻的艺术特色和技法,并开创了“永乐大典”体,成为东晋书法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以气魄磅礴、豪迈潇洒、灵动自然、虚实结合著称,尤以“兰亭序”著名。

其书法主张潇洒自然、笔势豪放,自成一派,有“王羲之之风”之称。

在篆刻方面,王羲之主张“篆而大兴,台而重气,绝而不改,刻而后语”,崇尚盛唐大篆,而开创了自行书写的“蝇头微字”,以其“书法天成”的艺术造诣,被誉为“书法家之巨匠,印史之巨擘”。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中国书法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崇为“书法圣手”。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他的书法作品被收藏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文物机构和私人收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主要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祭侄文》、《千字文》、《九成宫醴泉铭》等。

其中,以《兰亭序》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名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在国内外书法市场上一直都是备受追捧的对象。

他的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据统计,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广受欢迎,多种作品都取得了天价的成交,成为书法艺术市场中的龙头。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师,他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艺术收藏领域中最具吸引力和投资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祭侄文》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兰亭序》,这是他在417年(当时已经过世)写给当时的琅琊王司马徽的一篇行书作品,记录了他与朋友们在兰亭举行的饮酒赏景的经历。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影响了许多书法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一、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笔力雄健、结构严谨、神韵生动。

首先,王羲之的笔力非常雄健有力,他用笔粗壮,筋骨挺拔,一气呵成,造就了他书法作品的豪放、刚健之美。

其次,王羲之的结构十分严谨,笔法刚劲有力,细节处用笔处处精益求精,极具工整之感。

同时,他对构图的把握也十分熟练,既在整体布局上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感,又在细节上注重精确、严谨的处理。

因此,他的作品看似简约而又不失其精雕细琢的特点。

最后,王羲之的笔法所表现出来的神韵,凝聚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心得体会。

他善于捕捉自然界万物的特征和趣味,同时表现出书法作品的灵气和韵律之美,使得作品自然而然地出彩。

二、王羲之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深受古代人们的喜爱,而且对后人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羲之的笔法成为后人研究书法的范本,其笔碣、笔画、笔意、笔法四者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后来的书法家都秉承着他的风格和理念,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其次,王羲之传承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在书法发展的历史上被誉为巅峰之作。

他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而且探索了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从而为后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最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开了一个先河,使得其后的中国书法在风格、技法和审美标准等方面有了更好的发展。

许多书法家都从中受到了启发,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更加完善、丰富、纯洁。

三、结语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宝石,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而且开启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他所创造的书法风格在后来的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涵义和审美标准,为后人留下了崇高的艺术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影响及贡献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出神入化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

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

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

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和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

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型代表。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

在汉简中,已见雏形。

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

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

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

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

唐朝初年,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统。

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

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

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

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

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

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

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

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

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态上求其匀整遒紧,势如列阵。

经过这样的改造,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为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大方。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经过这一鼎革,王羲之将楷书引入了端庄而生动的‘今体’阶段。

而这个变化的最后完成,是在法度森严的唐朝。

行书与楷书一样,两汉时期,行书已在民间流行。

从汉简中,可以看到早期的行书。

这种早期的行书也是由隶书的实用书写逐渐发育而成的一种新兴的书体。

它简洁,开张,结体松动,隶味很浓。

到了东汉,行书走入上流社会,得到不断的整理和规范。

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尚残留隶书那种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用笔起伏、顿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带。

书写速度较为平缓,近于匀速,风格古拙质朴,不脱钟繇法度。

王羲之后期的行书作品,风格大变,面貌一新。

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寒切帖》、《远宦帖》、《上虞帖》等。

这些作品,笔画体态都有生动的欹侧之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梁袁昂《古今书评》)。

这种欹侧之势,在结构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蕴藏着一种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势’和‘态’,即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的映带,似断若连,如‘烟霏露结’。

这类风格的行书,在王羲之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他行书风格的主调。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一出,钟繇的行书就显得既古又旧了。

东晋人士崇尚华美,时风趋新厌旧,王羲之的行书成了达官贵族、士大夫文人模仿的范本,从而结束了钟繇行书统领书坛的时代。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的风神。

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捺脚,不再是重按后平出,而多作长点状的反捺。

王羲之将草书笔法引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具备了欹侧遒媚的风格。

他的《兰亭帖》,笔法变化丰富,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祥,不激不厉。

《丧乱帖》则笔速较快,跳跃捭阖,行中带草,单字相接,感情激荡,笔画劲落。

此二帖是王羲之新体行书的代表作,成为行书的‘法典’,为后人所遵循。

草书秦末汉初,已萌草书。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此期的草书墨迹。

草书一出现,就引起了汉代人的狂喜。

草书成为最能体现书家艺术个性的书体,受到文人、书家的顶礼膜拜,心慕手追。

汉魏草书,大多是较多地保留着隶书笔意的章草,少部分是比章草书写更为简便的今草的雏型。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字字独立,大小相等笔势不连贯,波挑多;后者字可与字相连,大小参差,随意自由,使转多。

汉末出现了一些草书大家,如崔瑗、杜度、罗晖、赵袭等,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张芝。

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善长草书,从杜度、崔瑗得法,而更加精巧,独步无双,故有‘草圣’之称。

三国两晋时期的书家,若习草书,多以张芝为楷模。

王羲之学习草书的蓝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

此帖由王羲之的叔父所赠。

王羲之章草传世作品甚少,较为可靠的是《豹奴帖》。

他的章草,写得非常精美,令人叹服。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并不是旧体的章草,而是新兴的今草。

后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

与张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

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的‘状若断而还连’。

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

用笔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

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

《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

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

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

”’(《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

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

通篇不假修饰,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

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多方面的,可说是‘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

南朝梁王僧虔《论书》说:‘亡曾祖领军洽和右军俱变古形。

不尔,至今犹法钟、张。

’(注:‘洽’指王洽)。

唐张怀《书断》说:‘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

’王羲之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老套,一变魏晋的质朴淳厚风格,创造了雄逸矫健、媚丽流美、中和典雅的书风,将中国书法推进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王羲之建树的不只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而是一个书法艺术的体系。

在这个博大的体系内,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立,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

于是,各种各样的书家--古典的、现代的,唯美的、伦理的,现实的、浪漫的,阳刚的、阴柔的……都能把它当作伟大的典范,从中汲取他们各自需要的营养。

王羲之的这个体系,又像一把审美的无形尺子,衡量着中国历代书法的优劣。

明代评论家项穆说:‘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

自是而下,优劣互差。

……智永、世南,得其宽和之量,而少俊迈之奇。

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

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而鲜安闲之度。

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

颜、柳得其庄毅之操,而失之鲁犷。

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

陆、徐得其恭俭之体,而失之颓拘。

过庭得其逍遥之趣,而失之俭散。

蔡襄得其密厚之貌,庭坚得其提衄之法,赵孟得其温雅之态。

然蔡过乎抚重,赵专乎妍媚,鲁直虽知执笔,而伸脚挂手,体格扫地矣。

苏轼独宗颜、复兼张。

苏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

米若风流公子,染患痈疣,驰马试剑而叫笑,旁若无人。

数君之外,无暇详论也。

’(《书法雅言·取舍》)项穆的评判有失于绝对,但可以说明王羲之书法体系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总之,如果说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中国书艺一千多年,也不为过。

中国书法不单是传递思想的工具,还带给人艺术美感,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绝不在绘画、诗歌、雕塑之下。

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远在唐代外旧传播海外,像《丧乱帖》,《孔侍中帖》就是唐玄宗时流入日本的,一直是日本书道尊奉的瑰宝,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世界也得到了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