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肛肠(现代肛肠科学)重点

合集下载

关于肛肠知识点总结

关于肛肠知识点总结

关于肛肠知识点总结一、肛肠解剖知识1. 肛门:是人体排泄的出口,位于盆腔底正中线,位于肛门前缘的肛乳头是肛门括约肌的起始点。

2. 直肠:位于肛门以上,是一段粗壁管道,长度大约为15-20厘米。

直肠上半部位于盆腔内,下半部位于骨盆外,与肛门相连。

3. 结肠:位于腹腔中,形状像字母C,主要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4. 肝脏:肝脏是肛肠系统中最大的器官,位于腹膜后的右上腹部,主要在排泄过程中转化毒素,使之变得更容易排出体外。

5. 胰腺:胰腺在人体消化和内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分为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作用。

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酶和碱性液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6.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在保持健康的同时也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二、常见肛肠疾病及其症状1. 痔疮:痔疮是一种盛行于人群中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出血、肿胀、疼痛和排便困难等。

痔疮一般分为内痔和外痔。

2. 肛裂:肛裂是指肛门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裂口,症状主要是排便时有剧烈疼痛和出血。

3. 肛门瘙痒: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患者会出现肛门周围瘙痒、灼热感和潮湿的情况。

4. 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指直肠内突出的息肉样物,大多数患者没有什么症状,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出现出血、肠外痔和肠套疝等症状。

5. 直肠癌: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为便血、肠道梗塞等。

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等症状。

6.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便秘和排便感觉异常等。

7. 肠炎症:肠炎症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肠道疾病,常见症状为腹泻、腹痛和发热等。

8. 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通常是由肿瘤转移引起,主要症状为腹痛、腹部包块、体重减轻等。

9. 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道腔腔内或外部发生机械性阻塞,导致胃肠内容物排出障碍。

中医肛肠科学(中级) 知识点

中医肛肠科学(中级) 知识点

中医肛肠科学(中级) 知识点中医肛肠科学(中级)知识点。

一、肛肠解剖生理。

1. 肛门直肠的解剖结构。

- 直肠。

- 直肠是大肠的末端,位于盆腔后部,全长约12 - 15cm。

直肠在骶、尾骨前方下行,形成凸向后的骶曲和凸向前的会阴曲。

- 直肠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

黏膜在直肠壶腹部有上、中、下三个直肠瓣,可防止粪便的逆行。

- 肛管。

- 肛管上自齿线,下至肛门缘,长约3 - 4cm。

齿线是直肠和肛管的分界线,由肛瓣和肛柱下端组成。

- 肛管内括约肌为不随意肌,是直肠环肌在肛管处的增厚部分,有协助排便的作用,但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肛管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具有括约肛门的功能。

-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 肛提肌以上有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等;肛提肌以下有坐骨直肠间隙等。

这些间隙内充满脂肪组织,容易发生感染形成脓肿。

2. 肛门直肠的生理功能。

- 排便功能。

- 正常的排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反射活动。

当粪便进入直肠后,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神经传导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便意。

如果环境允许,大脑皮层发出指令,通过神经传导使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腹肌和膈肌收缩,增加腹压,促使粪便排出体外。

- 分泌和吸收功能。

- 直肠和肛管的黏膜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可分泌黏液,对粪便起到润滑作用,有利于排便。

同时,直肠也有少量的吸收功能,主要吸收水分和一些药物等。

二、肛肠疾病的病因病机。

1. 外感六淫。

- 风邪:风邪为百病之长,多夹热邪,可引起肛门瘙痒等症状。

如风热相搏,气血壅滞,可发为肛周痈肿。

- 湿邪:湿邪重浊黏滞,易下注肛门。

湿与热结,可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等疾病。

若湿邪久蕴,可致肛门湿疹等皮肤病。

- 热邪:热邪可直接侵袭肛门直肠,或因过食辛辣、醇酒等,内生湿热,热毒蕴结,气血凝滞,发为痔、痈等疾病。

- 寒邪:寒邪侵袭,可使气血凝滞,经络阻塞。

中医肛肠科(专业知识)考点辅导

中医肛肠科(专业知识)考点辅导

专业知识肛肠解剖与生理一、结肠的解剖结肠(large 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

其功能是吸收水分,分泌粘液,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盲肠、结肠、乙状结肠位于腹腔内。

结肠上起自右侧髂窝与回肠相连,呈M形将空、回肠环绕在内,下与乙状结肠相连。

结肠各部位管径不一,盲肠最粗,管径约6-7cm,逐渐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约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窄部位。

在盲肠和结肠的肠壁有三个特征:1、结肠带:为肠壁纵行平滑肌集中形成三条肉眼可辨与肠壁纵轴平行的狭窄纵行。

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2、结肠袋:因结肠带短于肠管六分之一,而牵拉肠壁形成节段性的囊状膨出,称为结肠袋;3、肠脂垂:由结肠带两侧浆膜下脂肪组织聚集而成的大小不等小突起,悬挂在结肠袋侧缘;整个大肠约有100-500个肠脂垂,主要位于乙状结肠和盲肠附近;以上三个特征性结构是区别大小肠的重要标志。

(1)盲肠: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

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2)升结肠(ascending 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

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

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五行疗法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五行疗法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五行疗法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也与这五种元素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在中医肛肠科学中,巧妙地运用中医五行疗法,可以为肛肠疾病的治疗提供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五行与肛肠的关系在五行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而肛肠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中,与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主传导糟粕。

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大肠的传导功能才能顺畅。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生,可导致大肠湿滞,出现腹泻、痢疾等病症;若胃火炽盛,灼伤津液,可导致大肠津亏,出现便秘等病症。

从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看,木克土,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肛肠疾病的发生;土克水,若脾土虚弱,不能制水,可导致水湿泛滥,出现水肿等病症,进而影响肛肠的正常功能。

中医五行疗法在肛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调理脏腑功能补土生金法:对于肛肠疾病伴有肺气虚弱的患者,如经常感冒、咳嗽,导致肛肠疾病反复发作,可以采用补土生金法,即通过健脾益气来补益肺气。

常用的方剂如参苓白术散,既可以健脾止泻,又能增强肺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肛肠疾病的恢复。

滋水涵木法:对于因肝肾阴虚导致的肛肠疾病,如肛裂、痔疮出血等,可以采用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阴以养肝阴。

常用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能滋补肝肾之阴,使肝阴充足,肝气条达,从而改善肛肠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

2、调整情志疏肝健脾法:肛肠疾病患者由于病情的困扰,往往容易出现情志不畅,如焦虑、抑郁等。

而情志不舒又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此时,可以采用疏肝健脾法,如使用逍遥散加减,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健脾和胃,使患者情志舒畅,脾胃功能恢复正常,有利于肛肠疾病的治疗。

清心泻火法:对于因心火亢盛导致的肛肠疾病,如肛周脓肿、痔疮肿痛等,患者往往心烦易怒。

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针对肛肠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标准,是中医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肛肠科中医诊疗的效果、规范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基础。

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症状等方面,基于宋代陆则宁所著的《医学入门》,根据现代研究及临床诊治实践进行修订完善。

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的制定,对于肛肠疾病的中医诊断提供了科学的标准。

二、中医肛肠科疾病疗效标准中医肛肠科疾病疗效标准,是衡量中医肛肠科临床治疗效果的标准。

一般是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治疗后预期效果及治愈标准。

中医肛肠科疾病疗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治愈标准: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无复发或转移迹象,辅助检查正常。

(二)显效标准: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辅助检查明显好转,无复发或转移迹象。

(三)有效标准:症状、体征部分改善,辅助检查有所好转,病情稳定不加剧。

(四)无效标准:症状、体征无改善,辅助检查无明显好转,病情加剧。

中医肛肠科疾病疗效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中医肛肠科临床实践,提高中医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医肛肠科治疗方法中医肛肠科治疗方法,是中医治疗肛肠疾病的特有方法。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刮痧等多种治疗方法。

中医肛肠科治疗方法相对于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无副作用、疗效好、治愈率高等优点,特别是对于慢性肛肠疾病等,中医治疗更是效果显著。

四、中医肛肠科康复标准中医肛肠科康复标准,是针对肛肠疾病康复的标准。

它包括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中医肛肠科康复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总之,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对于规范中医肛肠科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医肛肠科治疗方法和康复标准的应用,也对肛肠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西医肛肠病学

中西医肛肠病学

《肛肠科医师自修读本》作者自序知识的来源,无外乎师授与自悟。

启蒙重师授,日后的提高和发挥则倚仗自悟,亦即自学与体会,医学更莫过于此。

纵观古今中外名家,几乎无一不在自学上耗尽心血,终至脱颖而出、傲视同辈。

无师自通者大有人在,学而无悟者则如同仓储,难有作为。

《肛肠科医师自修读本》是作者总结长期肛肠病教学、临床工作体会,编集出的一本旨在提高肛肠专科医师理论及临床业务能力的助读工具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该书所采用教材体例,循序渐进,也同样适合医学院校学生和基层医院医生在研学肛肠专科的过程中,启蒙入门,或自学助读。

在编写过程中,对于疾病的定义、发病机理,治疗尽可能规范、公认,书中收入的大量临床文献资料,可供读者在自学时查阅,在每一章节的结尾均附有一定数量的自测题,读者可在阅读之后将所学知识前后连贯、自测自答,强化记忆,书后附有参考答案可资借鉴。

当今,肛肠专科发展突飞猛进,肛肠疾病的治疗已拓展为综合治疗,内容十分丰富,中、西结合,内治法、外治法和手术疗法并举,较之单一的中医或西医疗法,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作者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参照国内外诸多新版书籍,以及中医传统优秀疗法,突出适用性、安全性,便于基层推广,可供肛肠科医师阅读提高。

《肛肠病学讲义》教学计划概论(3 学时)熟悉肛管和直肠的大体和局部解剖、生理功能。

重点: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齿线及临床意义,肛隐窝特殊形态和所处特殊位置,肛管直肠环组成和功能,肛管和直肠周围间隙。

熟悉中医对肛肠疾病的认识,风、燥、湿、热以及气虚和血虚致病机理。

熟悉肛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痔(3 学时)熟悉痔概念。

内痔掌握内痔定义、临床特点、好发部位、分期,熟悉便血的鉴别诊断。

了解内痔病因病机(中医)和治疗上的最新进展(手术疗法适应证已大为缩小,治疗方法日趋保守。

痔治疗目的:控制或减轻症状,药物、注射治疗己占重要地位)。

思考题:1 . 什么叫内痔?内痔的临床特征有哪些?2 . 内痔如何分期?3 . 内痔的诊断标准是什么?4 . 内痔应与哪些有便血症状的疾病鉴别?鉴别要点有哪些?外痔掌握外痔的分类(静脉曲张型、结缔组织型、血栓型),以及各自的临床特点,静脉曲张型、结缔组织型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适应证:肿痛频繁发作,并迅速增大。

中医外科学精品—肛肠疾病总论

中医外科学精品—肛肠疾病总论

患者作蹲踞并向下用力增加膜压。 适用于Ⅱ、Ⅲ期内痔、脱肛、息肉痔患者。
患者俯卧床上,髋关节弯曲。两膝跪于床 端,臀部抬高,头部稍低。
是肛门直肠手术时常用体位。
患者向前弯腰,双手挟椅,露出臀部。此 种体位方便,不需要特殊设备,
适用于团体检查。
取侧卧位,医生用双手将患者臀部分开, 首先检查肛门周围有无内痔、外痔、息肉 脱出、直肠脱出及瘘管外口等。然后嘱患 者像排大便一样屏气,医生用手牵引肛缘, 将肛门自然张开,或用吸肛器吸出。观察 内痔位置、数目、大小、色泽、有无出血 点,同时也可以看到有无肛裂等情况。
中医文献对肛肠疾病的记载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中 就有“牡痔”、“牝痔”、“脉痔”、“血痔”、“朐 痒”(肛门痒)、“巢者”(肛门瘘管)、“人州出”(脱肛)等 等。
《内经》对肛肠解剖、生理、病理等有详细论述。如《灵 枢·肠胃》记述了回肠(结肠)、广肠(直肠)的长度、大小、 走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大肠者,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素问‘五脏别论)中说:“魄门亦为五脏使, 水谷不得久藏。”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因而 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提出了痔的病因病机是由于 饮食不节,肠胃的气血瘀滞,筋脉和血管懈纵弛缓而成。这 与现代对痔的病因病理的认识是一致的。《内经》还对肠道 息肉、肿瘤、便血、泄泻、肠澼、肠覃、肠道寄生虫等肛肠 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论述。
肛管长约3 cm,其外端为肛门,上端与直肠相连 接,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
肛管的表层覆以肛管皮肤,表面光滑,无汗腺、 皮脂腺和毛囊。
肛门括约肌分为外括约肌与内括约肌。外括约肌 有三个部分:皮下部、浅部和深部。
直肠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 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终于齿线与肛管连接,全长 约12 cm。

中医肛肠科学教学课件

中医肛肠科学教学课件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CT、MRI等检查,了解患者的肛肠结构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液、粪便等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肛肠疾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粪便等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
症状鉴别: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鉴别
肛肠疾病的病理变化:包括肛门周围组织炎症、肛门周围组织水肿、肛门周围组织溃疡等
肛肠疾病的发病机制
饮食不节: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肛肠疾病。
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肛肠疾病。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肛肠疾病。
脏腑经络学说:中医肛肠科学的重要理论,认为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气血津液学说:中医肛肠科学的重要理论,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肛肠科学的重要理论,认为病因病机是人体发病的原因和机制,病因病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创新:现代中医肛肠科学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承:中医肛肠科学在历代中医名家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完善
发展:中医肛肠科学在历代中医著作中有详细的记载和论述
中医肛肠科学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肛肠科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五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中医肛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
中医肛肠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中医肛肠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研究
中医肛肠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柱带:肛直线至齿线的环状区域,因括约肌收缩,粘膜形成皱壁呈柱状。

肛裂:指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或形成梭形溃疡。

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便血、便秘。

直肠阴道瘘:直肠与阴道相通的一种异常瘘道,常见于婴幼儿,中医谓之交肠病。

肛管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粘膜或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位置下垂,脱出肛门的一种疾病。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门缘,是直肠壶腹下端至肛门之间的部分,长约3~4cm,前壁较后壁稍短。

直肠壶腹:从直肠乙状结肠部至直肠穿过盆底处,即外科肛管平面以上的直肠腔径显著扩大,约5~11cm,称为直肠壶腹。

肛管直肠环:是肛管与直肠连接处括约肌群的总称,包括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深部、浅部、联合纵肌、内括约肌等,其中以耻骨直肠肌为主。

内痔:肛管血管垫发生的病理变化或异常移位。

外痔: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

混合痔:内痔静脉丛和相应部位的外痔静脉丛互相融合。

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不适、疼痛。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指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软组织因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表现为肛门会阴部红肿热痛,并伴发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

肛瘘: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

①异物刺激作用;②慢性勒割作用;③引流作用;④标志作用
3.痔的治疗原则?
②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
③有症状痔的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主要症状,而非根治;
④一般治疗对各类痔的治疗都是必要的;
⑤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Ⅰ、Ⅱ度内痔;
⑥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Ⅲ、Ⅳ度内痔、混合痔及包括外痔血栓形成在内的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手术的治疗应该注意避免术后并发症。

病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中医病因病机:①感受外邪,入里化热,壅滞气血,腐肉成脓;
②饮食醇酒厚味,损伤脾胃,酿生湿热,湿热蕴结肛
门;
③三阴亏损,湿热结聚肛门;
④气陷阻滞,湿热瘀毒下注;
⑤虚劳久咳,痰火结肿肛门。

2.病理分三期:炎症期、化脓期、破溃期。

3.临床表现:①肛门周围有一肿块,红肿热痛;②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
状;③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如自行破溃或切开后可流出黄白色脓液。

4.分类:①非瘘管性脓肿,瘘管性脓肿;②非特异性脓肿,特异性脓肿;
③以提肛肌为界,分为低位脓肿、高位脓肿、高低复合位脓肿。

5.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①一旦确诊,应及时切开排脓;②定位要准,在
切开引流前,应先穿刺,抽出脓液后,再行切开引流;③引流要彻底通畅;术中应仔细寻找有无内口,并处理;④浅部脓肿宜行放射状切口;
⑤注意应尽量避免损伤括约肌;⑥最好采用挂线疗法。

6.内治法:①热毒蕴结——清热解毒,凉血祛瘀,软坚散结——黄连解毒

②湿热下注——清热解毒利湿——清热利湿汤
③阴寒凝滞——温经散寒,和阳散结——阳和汤
④阴虚湿热——滋阴清热,除湿软坚——滋阴除湿汤
⑤气血两虚——补益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合黄连解毒汤
7.外治法:①药物外敷;②熏洗法。

8.手术疗法:①根治性切开引流术;②切开挂线引流术;③切开缝合引流
术;④放射状多切口引流术;⑤单纯切开引流术。

9.预防:忌食、清洗、积极治疗其他肛肠疾病。

1.《三海经》中,最早出现“痔”“瘘”的病名。

2.“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出自《内经》,是对痔的病因的描述。

3.广肠——直肠。

4.肛门的位置?是消化道末端的开口,位于臀部正中线与两侧坐骨结节连线的交叉点上,会阴体与尾骨之间。

5.解剖肛管:从肛门缘到齿线,长约2~3cm。

(皮肤肛管)
6.外科肛管:从肛门缘到肛直环上缘平面,长约4cm。

(括约肌性肛管)
7.肛管的“四线”是:肛门皮肤线、肛门白线、齿线、肛管直肠线;“三带”是:柱带、痔带、皮带。

8.肛管直肠角最大可开放到137º
9.肛提肌包括: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

10.肛提肌复合体包括:提肌脚、肛尾缝、肛门悬带、提肌裂隙、提肌裂隙韧带、提肌隧道。

11.联合纵肌根据起源不同可分为内(侧肌)、中(间肌)、外(侧肌)三层。

12.直肠的生理作用:消化、吸收、分泌、排便。

13.乙状结肠经检查的常见并发症有:疼痛、肠腔穿孔、出血。

14.肛门直肠麻醉的常用方式有:①腰俞麻醉;禁忌症:骶骨畸形或有外伤;骶
部发炎、感染。

②肛周局部浸润麻醉;禁忌症: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不合作的小儿、不以单纯使用局麻;手术范围过于广泛、手术耗时过长者,如多间隙复合脓肿、高位复杂性肛瘘、直肠深部手术等,不宜采用局麻。

15.肛门直肠术后并发症:尿潴留、感染、疼痛、水肿、出血、便秘。

16.尿潴留的处理:①热敷会阴部和下腹部;②针灸中极、关元、气海;③术后6~12h,适当放松敷料;④新斯的明肌注,口服高特灵;⑤导尿术。

17.出血的病因:①原发性出血—手术操作不当是主要原因。

②继发性出血—痔核继发感染而引起组织坏死出血是主要原因。

③全身性疾病。

18.痔的临床表现:便血、脱出、疼痛、肿块突出、肛门不适、肛门坠胀、潮湿瘙痒。

内痔:便血、脱出。

外痔:疼痛、瘙痒、肿物突出、肛门不适。

混合痔:都有。

分类:内痔—四期、四度;外痔—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

手术治疗:①血栓剥离术;②外痔切除术;③内痔结扎术;④外剥内扎(硬注)术;⑤痔上黏膜环切订合术(pph手术)。

19.慢性肛裂具有的特殊临床表现:①剧痛;②好发于肛门后中线;③低愈合率;④缺乏肉芽组织;⑤裂口皮肤不生长;⑥肛管高压;⑦常伴发肛乳头肥大和哨兵痔等。

慢性肛裂的病理改变:有梭形溃疡形成,边缘厚、硬,裂口上端有肛窦炎、肛乳头增生,下端有裂痔或潜行瘘管。

最常伴发肛乳头肥大、裂痔(哨兵痔),称为肛裂三联征。

肛裂的临床表现: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湿痒。

慢性肛裂的手术方式:①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②内括约肌后方切断术;③肛裂切除术;④纵切横缝术及改良术式。

20.肛瘘反复发作难以愈合的原因:
1内口和发原感染灶继续存在
2因肠腔中粪便、长夜和气体继续进入瘘管,形成长期慢性炎症反复感染,是管壁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形成纤维化管壁,管壁难以塌陷闭合。

3瘘管多在不同高度穿过肛门括约肌,局部炎症刺激等因素导致括约肌痉挛,妨碍脓液引流,对瘘管的愈合产生不利影响。

4外口窄小,时闭时溃,引流不畅,脓液蓄积,导致脓肿再发,穿破皮肤形成新的瘘管。

21.脱肛一度的临床表现:排便或增加腹压是直肠粘膜脱出肝门外,色淡红,长
2~4cm,呈半球形,质软,不易出血,,便后能自然回
复。

22.大肠息肉的分类: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增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