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及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例: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例: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例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
例3: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1分),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1分)。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
修辞手法和答题格式

常见旳修辞手法详细答题思绪
• 1、比喻
• 答题思绪:利用比喻旳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 象+特征,体现了(谁,什么样旳)(哪些)感情。
• 课内例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旳……(朱自清《春》)
• 答:利用了比喻旳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旳优美 姿态(1分),体现了作者对春旳喜爱之情(1分)。
• 答:利用了拟人旳修辞手法,使胡杨人格化,形 象地描绘了胡杨与霜风和沙尘抗争旳姿态,体现 了胡杨顽强旳精神和硬朗旳本色。
• 3、排比
• 答题思绪:使文章旳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 强调(什么)内容,或突出(什么)感情。
• 课内例一:
• 他们旳品质是那样旳纯洁和高尚,他们旳意志是那样旳坚
韧和刚强,他们旳气质是那样旳淳朴和谦逊……(《谁
• 如:他们旳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他们旳意志是 那样旳坚韧和刚强,他们旳气质是那样旳淳朴和谦逊, 他们旳胸怀是那样旳漂亮和广阔。
• 5、对偶:字数相等,构造形式相同,意义对称旳一对 短语或句子,体现两个相对或相近旳意思。
•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 皮厚腹中空。
•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反复某 个词语或句子。反复旳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 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旳词 语。
• 课外例二: • ……只能看到巴掌大旳一块天地。 • 答:利用了夸张旳修辞手法,突出了场地小旳特
点,使场地旳小体现得愈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 课外例三: •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注:根据详细语境回答)
• 答①:利用了夸张旳修辞手法,突出了她不胜酒 量旳特点,使她不善喝酒旳特点愈加鲜明,使人 印象深刻。
12种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12种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从古至今,文章的写作一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核心,而修辞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文章的精髓。
修辞手法是文章中对言辞、语言、结构等文学元素进行把握、突出表现,以达到高度表达效果的手段,是文学创作的一大基础。
本文就会介绍12种修辞手法,历来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同时也应用于答题型作文中,并根据不同类型展示出不同的答题格式。
首先,先介绍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人:将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动物或人物,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性格特征;2.喻:把不同的事物,用明确的相似处来描述和表达;3.用:在文章中引用诗词、名言,凸显自身观点;4.比:通过事物之间的对比,更能展示出各自特点;5.刺:反讽是通过言下之意来强调事物的不足;6.问:在文章中设置一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7.拟:绘画的手法,用清晰的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概念;8.用反复:重复另一种言辞、结构,更加紧凑,突出思想;9.调:是指作者利用特定的言辞,来构筑特定场景和气氛;10.义替换:一个同义词取代另一个同义词,更加灵活,使句子更加丰富;11.问:凭借反问手法,达到引读者思考的效果;12.点:破折号、省略号、逗号等标点符号,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除了以上12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会在后面介绍它们在答题型作文中的使用方法。
首先,在描述型作文中,修辞手法可以用来叙述、描述、表达、形象化等,比如,可以用拟人、比拟等来描述景物,用引用、反复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在议论文中,可以运用拟人、讽刺等修辞手法,来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可以用对比、定调等来凸显鲜明的对立,更有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记叙文中,可以用设问、反复及标点等修辞手法,来更好地展示故事的情节,表达作者的思想。
以上三种答题型文章,都可以适当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从而提高文章的表达,增加文章的文采。
此外,在使用修辞手法时,不能简单地运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应该契合文章主旨,加以解读和重新构思,以创造性地使用修辞手法,使自己文章更有文采,更能出彩。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和答题方式

经常使用修辞特点及作用一、比喻1、概念比喻,又叫打例如。
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利用一事物来例如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2、构造比喻一样由三个局部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依照比喻构造的三个局部的异同和隐现特点,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显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恍如、犹如、仿佛、像……一样、恍如……似的,好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显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
不显现本体和喻体,直接表达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咱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一起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庞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组成比喻必需具有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需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那么,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拟(2)此日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想〔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二、拟人:给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抵达形象生动的成效。
例如:〔1〕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比喻,拟人作用:答题格式: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对象的xx特性;表达了对xx 事物的喜爱或赞美。
三、排比:是把内容周密关联。
构造一样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贵,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顽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漂亮和宽广!排比作用: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使语言表达更有气势,增强语气。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答题格式
在参加考试的时候经常用到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题目,殊不知这种试题都有规律可循,其答题格式如下:
1、比喻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了……特点,表现作者……之情。
2、拟人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将……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动作,赋有,表达作者……感情。
3、人物描写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了……描写方法,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情态,表现了人物……心理,揭示了人物……感情(或品质)。
4、词语理解型答题格式: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含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完整版)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例: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例: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例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
例3: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1分),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1分)。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
阅读答题格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阅读答题格式及常见修辞方法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课内例二:
•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
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 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 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
•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 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 开满了花赶趟儿。 •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 比如: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 股摔成两半! •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 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 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①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②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
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
③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
都在我掌中似的。
•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 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 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 (设问) •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 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 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 点。 •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 课内例一: •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了。(老舍《骆驼祥子》)
• 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的酷热,使北京 的夏天给人的热的感觉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 课外例二: •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 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场地小的特点,使场 地的小表达得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 挺立的悲壮姿态,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 慷慨赴死的气节。
• 2、拟人
• 答题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格化,
生动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表达了(谁,什 么样的)(哪些)感情。
• 课内例一: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修 辞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 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 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 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 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 物。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 7、设问: 运用设问,引出/强调_______ (提问的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 引读者阅读兴趣。 • 8、对偶:运用对偶,把 的意思表 达得更完整、透彻,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节奏感和感染力。 • 9、借代:运用借代,突出人/事物的特点/ 特征,使意思表达更加典型/形象/生动。
• 10、引用:通过引用 的(名言或 警句或资料等),使表达的内容增强说服 力。 • 11、反语:运用反语的形式,突出强调了 • 的意思。
•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 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 皮厚腹中空。 •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 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 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 语。 •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 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 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 后自己回答。 •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 课外例三:
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 • 选句出处: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 而从容就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赴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 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
•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胡杨人格化,形象地描绘 了胡杨与霜风和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精神 和硬朗的本色。
•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人格化,生 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 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
• 课内例二: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朱自清 《春》)
•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果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 描绘了果树之花争相斗艳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 爱之情。
• 课外例二:
•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
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
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
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 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 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美无处不在的特点。
• 4、夸张
• 答题思路: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 么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 3、排比
• 答题思路: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什 么)内容,或突出(什么)感情。 • 课内例一:
•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谁是最可爱的人》)
• 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 更强烈,强调了志愿军战士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志 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 课外例三: •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注:根据具体语境回答)
• 答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她不胜酒量的特点, 使她不善喝酒的特点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 答②:……突出地表现了她面对幸福突然来临时的感觉, 使她的陶醉感表现得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 5、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 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意思), 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思考。 • 6、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 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 达了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 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 强调。 •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 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 民的人。(排比) •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
• 课外例三:
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 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 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
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
(1)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 式上是相类似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 体)。常用:像、好像、仿佛、好比、仿佛……似的等 喻词来联系。 例如:湖面像是镜子。 (2)暗喻又称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 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 (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为、变 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比如:下大雨了,他没带伞,结果成了落汤鸡。 (3)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 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 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常见的修辞手法具体答题思路
• 1、比喻
• 答题思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 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 课内例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 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 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 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 致极了。
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 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 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
•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 后自己回答。 •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 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 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 记住这一真理。 •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 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 如:①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② “ 先生,给现 钱,袁世凯不行么”? ③“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还有 千千万万个李公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