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开课课件什么东西不见了
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

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第三节《什么东西不见了》。
内容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并探索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明矾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水等。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溶解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实验观察食盐和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速度。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现象背后的原因。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明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知识讲解讲解溶解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分析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溶解现象及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什么东西不见了》2. 板书内容:溶解的定义溶解的影响因素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洗涤剂、饮料等物品,记录其溶解情况。
分析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2. 答案:洗涤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泡沫。
饮料中的糖分、色素等物质溶解在水中,使饮料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味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家中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
组织科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观察与发现》,详细内容为“什么东西不见了”。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物品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2. 培养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用语言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内装有各种小玩具、水果、文具等物品。
2. 学具:每组一份物品清单,画有各种物品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袋装满各种物品的袋子,请一名幼儿上台从袋子里随机抽取一个物品,然后将其放回袋子。
教师询问:“刚才我们抽出了一个什么物品?现在它还在袋子里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讨论,让幼儿尝试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分发物品清单,让幼儿分组观察,找出清单上哪些物品在袋子里,哪些不在。
教师邀请各组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为什么有些物品不见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主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板书内容:实物演示:袋子里的物品观察结果:物品清单描述现象:物品不见了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的“不见了”物品请家长协助幼儿在家中寻找一个物品,让幼儿观察并描述该物品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
2. 答案:(1)观察到的物品:小玩具、水果、文具等。
(2)描述过程:物品原本在这里,后来被爸爸/妈妈拿走了,所以不见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他们在观察、描述和思考方面的进步。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观察与发现》,详细内容围绕“什么东西不见了”这一主题,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探索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培养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神秘箱、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勺子、放大镜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神秘箱、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展示一个神秘箱,告诉幼儿箱子里有一些东西,邀请幼儿猜测并找出箱子里不见了的东西。
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通过讲解“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结合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等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老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内容:物质的变化隐形现象盐在水中的溶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观察过程中,部分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老师多加引导。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中观察更多物质变化现象。
带领幼儿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开放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针对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观察与发现》,具体内容为“什么东西不见了”。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物品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分析、推理,找出隐藏的物品。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若干个日常用品(如:铅笔、橡皮、玩具等)。
2. 学具:每组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若干个日常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将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展示给幼儿,告诉他们袋子里有一些物品,然后请一个幼儿上台,从袋子里取出一件物品,再放回去。
请其他幼儿观察并说出取出的物品是什么。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取出袋子里的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
然后,教师将其中一个物品藏起来,让幼儿猜测“什么东西不见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每组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里装有若干个日常用品。
组员轮流从袋子里取出一个物品,观察后放回去。
其他组员观察并猜测取出的物品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教学内容:观察、发现、推理、团队协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家长帮助幼儿准备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有若干个日常用品。
让幼儿从袋子里取出一个物品,观察后放回去,其他家庭成员猜测取出的物品是什么。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家长可引导幼儿描述物品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特点,帮助其他家庭成员猜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观察、推理、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幼儿园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

幼儿园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三章《有趣的物体变化》第二节《什么东西不见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物质溶解现象,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消失。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溶解现象,知道有些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消失。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消失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盐、糖、水、勺子、杯子)、记录表。
学具:实验器材、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通过讲述“魔法师”的故事,引发幼儿对物体消失的兴趣。
(2)让幼儿猜测故事中“魔法师”是如何让物体消失的。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课件,讲解盐、糖溶解在水中,让幼儿观察物体消失的过程。
(2)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物质溶解现象,知道有些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消失。
3.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糖溶解在水中的过程。
(2)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会在一定条件下消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主要内容:(1)物质溶解现象(2)盐、糖溶解在水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面的物品,找出一个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消失的物体。
(2)描述这个物体消失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例如:冰块(2)冰块在室温下会逐渐融化,变成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了解物质溶解现象,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溶解现象,例如:洗发水、洗衣粉等。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不见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实验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
通过该实验,让幼儿感知和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2. 学会观察实验过程,能够描述实验现象;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感知和理解溶解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材料(糖、盐、咖啡、沙子等),水,杯子,勺子;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水,杯子,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装有水的杯子,告诉幼儿今天要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分别向杯中加入糖、盐、咖啡、沙子等物质,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溶解现象。
5. 巩固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六、板书设计1. 实验题目:《什么东西不见了》2. 实验材料:糖、盐、咖啡、沙子等3. 实验现象:溶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实验,观察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2. 答案:请幼儿与家长共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感知和理解溶解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可能对实验现象描述不够准确,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用其他物质进行实验,观察溶解现象。
同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现象;4. 学具的准备与分组实验的组织;5.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家长参与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大班科学公开课东西不见了教案

大班科学公开课东西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中的第三节“东西不见了”。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突然“消失”的现象,通过实验和探索,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隐藏原理等简单的科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突然“消失”的现象。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帮助幼儿理解光的折射、隐藏原理等简单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折射、隐藏原理的理解。
重点:观察和描述物品“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玻璃杯、水、硬币、卡片、手电筒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透明玻璃杯,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满水。
请幼儿观察硬币的位置,突然将硬币“消失”,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透明玻璃杯、水、硬币为例,引导幼儿观察硬币“消失”的过程,讲解光的折射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画纸、彩笔,让幼儿画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并尝试解释“消失”的原因。
4. 探索活动(10分钟)分组进行探索,利用手电筒、卡片等教具,让幼儿自己发现光的折射、隐藏原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光的折射现象示意图2. 黑板右侧:隐藏原理示意图3. 中间部分:用大字写上“东西不见了”,下方列出幼儿画的观察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观察和发现,并尝试用文字或图画解释原因。
2. 答案:根据幼儿的观察和认知水平,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幼儿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1)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寻找其他物品“消失”的现象,并与家长分享。
(2)开展科学主题活动,如“神奇的光”、“隐藏的世界”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光的奥秘。
幼儿园课件——妈妈不见了

它走到熊猫阿姨的柜台前,请求熊猫阿姨帮忙。熊猫阿姨把贝贝带到了广播 室。
不一会,广播室里传来了广播声:“小兔贝贝的妈妈请注意,您的孩子贝贝现在 在广播室里,请您听到广播后马上到广播室来。”
贝贝终于看到了妈妈,熊猫阿姨对贝贝说:“以后出门一定要拉着妈妈 的手,不要自己贝贝挑选衣服时,贝贝看
到旁边的玩具柜里有许多玩具,赶紧跑过去看,看着看着,就入 迷了。等贝贝抬起头来时,发现妈妈不见了,就害怕地哭了起来。
这时,躲在柜子后面的狐狸趁别人不注意,走到贝贝面前说: “你别哭!我认识你妈妈,我带你去找妈妈。”
贝贝想了想,说:“我不跟你走,我自己找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