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一、总则1.1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部所属各班组、部门和个人。
1.3 本制度的目的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生产计划与调度、质量控制、安全环保等方面。
二、人员管理2.1 生产部经理负责组织制定生产人员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
2.2 生产部经理助理负责检查监督下属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确保操作规范、高效完成任务。
2.3 生产部经理助理应定期进行岗位培训,确保员工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
2.4 生产部经理助理应负责对新员工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新员工具备独立操作能力后方可上岗。
三、设备管理3.1 生产部设备管理员负责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2 生产部设备管理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处理。
3.3 生产部设备管理员应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使用状况、维修保养情况等。
3.4 生产部设备管理员应制定设备改造升级计划,提高设备性能和生产效率。
四、物料管理4.1 生产部物料管理员负责物料的采购、验收、储存、领用和回收等工作。
4.2 生产部物料管理员应建立物料档案,记录物料的供应商、批次、质量等信息。
4.3 生产部物料管理员应定期对物料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物料符合生产要求。
4.4 生产部物料管理员应建立物料库存管理制度,合理控制库存,避免物料浪费。
五、生产计划与调度5.1 生产部生产计划员负责制定生产计划,根据订单需求、库存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调度。
5.2 生产部生产计划员应与销售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确保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
5.3 生产部生产计划员应监督生产进度,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5.4 生产部生产计划员应定期对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生产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六、质量控制6.1 生产部质量控制员负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设备维护等各个环节。
三、管理责任1.生产经理负责本厂生产部门的组织和生产管理工作,负责生产任务的分配、生产进度的监督,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
2.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检验,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3.设备维护部门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生产设备正常运转。
4.安全环保部门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进行监管,确保生产过程安全、环保。
四、生产计划管理1.生产经理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资源,制定生产计划,并报批生产计划。
2.生产计划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任务单,下发给各部门执行。
3.生产部门根据生产任务单组织生产活动,并保证生产进度。
五、原料采购管理1.采购部门负责原料的采购工作,根据生产计划和产品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2.原料质量检验部门负责对原料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3.入库管理部门负责原料的入库管理,负责原料的仓储、调配和发放。
六、生产工艺管理1.生产部门负责生产工艺的确定和流程的优化,规范生产操作流程。
2.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避免影响产品质量。
3.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对生产工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标准要求。
七、设备维护管理1.设备维护部门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设备维护部门负责对设备进行故障排查和修复,确保生产过程不受影响。
3.设备保养人员应按时按质完成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并做好维护记录。
八、质量管理1.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管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监测,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和整改。
3.关注市场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
九、安全环保管理1.安全环保部门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和环保问题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和环保。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4篇)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一、总则1.1 目的为了规范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生产效率提高,特制定本制度及考核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包括各个部门的生产过程控制。
二、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2.1 生产过程控制目标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生产效率,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2.2 生产过程控制原则(1)全面控制: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控制,确保每一步骤都符合标准要求。
(2)持续改进:不断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质量和效率。
(3)常规检查: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数据分析:对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和问题,以指导改进措施。
2.3 生产过程控制责任(1)生产部门负责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2)质量部门负责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3)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和协调生产过程控制工作。
2.4 生产过程控制措施(1)技术标准:制定明确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
(2)设备维护: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3)人员培训:对生产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4)质量检查: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三、生产过程控制管理考核办法3.1 考核内容(1)生产效率:根据产量和生产周期进行考核,要求达到预定目标。
(2)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质量抽检,要求达到合格率要求。
(3)工艺改进:对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考核。
3.2 考核指标(1)生产效率考核指标:以产量和生产周期为主要指标,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2)产品质量考核指标:以合格率为主要指标,也可考虑其他质量指标。
(3)工艺改进考核指标:以改进效果和成果为主要指标。
3.3 考核方法(1)生产效率考核:根据实际产出和生产周期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差距和原因。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确保生产过程中各项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规定进行,并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的一套规章制度。
下面是一个关于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的示例,包括制度的目的、范围、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等。
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生产过程控制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确保按照预定计划和规定进行生产,以达到公司经营目标。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生产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包括生产过程的计划、安排、监控和评估等各个环节。
三、主要内容1.生产计划制定1.1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订单,制定生产计划,并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生产。
1.2考虑原材料供应、设备状态和工人数量等因素,合理安排生产任务。
2.生产过程监控2.1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流程,并监控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
2.2对重要工序和关键工艺进行监控,确保生产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
3.质量控制3.1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规范,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2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和全面检查,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和追溯。
4.设备管理4.1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定期检查和保养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2对设备进行故障预防和故障排除,减少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5.人员培训和管理5.1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质量意识。
5.2设立奖惩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生产过程控制管理中来。
6.生产数据分析和改进6.1定期采集和分析生产数据,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6.2制定改进方案,并跟踪改进效果,确保生产过程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四、实施要求1.生产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本制度,并指派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
2.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进行操作,并及时上报异常情况。
3.管理人员要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纠正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4.故障和质量问题发生时,要进行事后分析并做好记录,制定预防措施。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科技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在各个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国家和企业都在不断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套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二、制度内容1.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是指对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调整和管理,以确保生产流程的正常运转,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
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艺设计在生产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工艺设计,确定生产流程、工艺参数和质量标准等,以确保生产过程可行性,并在实际生产中进行监控和调整。
(2)设备管理设备是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检修和更换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稳定性和有效性。
工人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对工人进行培训和管理,以保证工人的技能和素质达到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生产质量控制生产质量控制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和标准符合行业和国家的规定。
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质量控制系统制定和实施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监控、质量分析和质量评估等方面,以确保质量标准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规定。
(2)检测设备检测设备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必须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员工参与员工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管理,以保证员工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
3.资源利用控制资源利用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源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必须对能源的消耗进行监控和管理,采取降低能源消耗的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1、目的为使直接影响质量的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企业生产过程中在工艺、设备、质量、计量、半成品流转、安全生产及生产现场环境方面的管理控制。
3、职责3.1生产部负责生产现场管理的协调、安排及布置工作以及生产现场管理中有关条线的相关工作3.2办公室负责公司内现场管理中道路的施工、车间周围清洁等相关工作。
3.3车间、班组负责工作区域的现场管理工作。
4、控制程序4.1工艺管理4.1.1关键部位、关键设备、重要工序要做到定人、定机、定责。
4.1.2严格做到按工艺标准生产,操作工要会看懂工艺标准、作业文件,发现问题和疑问及时处理,生产前对设备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清洗,合格后方能投入生产。
4.1.3合理使用设备,保持良好的精度和技术状态。
4.1.4严格执行工艺文件的规定步伐,变动手续必须完全,任何人不得私自变动。
4.1.5车间内工器具按规定区域摆放整齐,不同清洁程度的工器具分开摆放,工具与量具分开摆放。
4.1.6施行定置管理,在制品按各自定位分类摆放,不得将工作园地作堆放区域。
4.2设备管理4.2.1要遵守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设备,努力“三好”(管好、用好、修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4.2.2操作工要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认真检查、擦拭设备各个部位、保持设备和电器控制装置内外整洁、设备各运动面、内外滑动面无漏水、漏油现象4.2.3凡生产设备和电器控制装配表里整洁、设备各运动面、表里滑动面无漏水、漏油现象,按设备规定请求,及时夹注润滑油。
4.2.4凡一班制生产的设备实行专人专机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二班制生产设备实行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
4.2.5做好设备的一样平常搜检工作,使操作者都清楚明了和做到“三好”“四会”。
4.3质量管理4.3.1严格贯彻执行“三检一隔离”,三:即首检、巡检、完检。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一、引言1.1 背景在现代企业中,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是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水平,制定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势在必行。
1.2 目的本文档旨在确立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以规范生产操作流程,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提高公司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2.1 流程控制2.1.1 生产计划制定•所有生产部门应每周制定生产计划,明确目标和生产需求。
•生产计划应与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密切合作,实现生产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2.1.2 原材料管理•采购部门应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建立原材料供应商评估制度,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
•仓储管理部门应建立原材料的入库、出库、存储等标准流程,确保原材料的安全性和保质期。
2.1.3 生产设备管理•设备维护部门应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并按计划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
•生产部门应严格按照设备使用标准进行操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寿命。
2.2 质量控制2.2.1 检验标准的制定与执行•质检部门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并建立检验流程。
•生产部门应按照检验标准进行产品的生产和检验,并配合质检部门进行抽检和巡检。
2.2.2 不良品处理•生产部门应制定不良品处理流程,明确不良品的分类和处理方式。
•质检部门应对不良品进行检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与生产部门密切合作,确保不良品数量的降低。
2.3 过程改进2.3.1 过程监控与改进•生产部门应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正确的纠正措施。
•过程改进部门应定期评估生产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并与生产部门共同推动改进措施的实施。
2.3.2 数据分析与统计•生产部门应建立数据分析与统计机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数据分析部门应根据统计结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生产部门进行优化和改进。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范文(三篇)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范文一、目的为了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做到质量可控、效率可靠、安全可持续,制定本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适用于所有生产过程控制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
三、管理制度1. 生产过程的规划与监控1.1 每个生产过程应制定详细的规划,包括流程表、作业指引、质量标准等,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进度安排。
1.2 生产过程应在全程监控下进行,记录关键环节的数据和指标,并定期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调整生产方案。
1.3 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制定纠正措施,确保生产过程规范稳定。
1.4 建立生产过程的不良品管理制度,对不合格品进行追溯、整改和报告。
2. 人员培训与管理2.1 对生产过程控制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其具备良好的生产管理能力。
2.2 建立生产过程安全培训制度,确保人员了解和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范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2.3 对生产过程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资格考核,确保其操作规范、熟练掌握相关技术。
3. 设备设施的管理3.1 建立设备设施的清单及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设备设施的完好性和正常运行。
3.2 对设备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和检修,确保其性能稳定,避免因故障导致生产中断。
3.3 对新引进的设备设施进行验收,确保其符合生产需求并具备相应的安全标准。
四、考核办法1. 生产过程规划和监控考核1.1 根据生产计划和进度安排,对生产过程的规划和监控情况进行考核。
1.2 考核指标包括生产计划准确性、工艺流程的合理性、监控记录的详实性等。
1.3 考核结果以达成率、规范性评估等形式进行评估。
2. 异常情况处理考核2.1 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和纠正措施的考核。
2.2 考核指标包括异常情况的处理时效、有效性,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完善性等。
2.3 考核结果以处理及时率、异常情况解决率等形式进行评估。
3. 不良品管理考核3.1 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品进行追溯、整改和报告的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能符合国家政策法规要求和满足顾客的要求的期望。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产品配料控制、关键控制点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检验、生产场所控制、设备设施的使用及维护保养控制、生产现场的卫生控制,对所控制的范围按制度进行实施,同时对所有的实施过程形成记录。
3、职责技术部对产品配料及工艺的稳定性进行控制;质管部负责关键控制点控制的监督管理,负责实施过程产品质量检验及生产现场卫生控制情况的监控;生产部具体实施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生产场所的控制;设备设施的维护控制,生产现场的卫生控制;动力部负责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控制。
4、控制程序4.1产品配料控制4.1.2配方制定实施⑴各产品的产品配方的确定,必须经过技术部设计开发试验,并经过产品的评审和检测合格后,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经总经理批准方可实施。
配方中涉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GB2760要求;⑵配方已经批准确认后,要指定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实施配料控制;⑶配方中所涉及的各种配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要求,同时必须经质管部验收合格的产品方可使用;⑷若配方发生变化需进行调整时,必须重新进行评审、检测和批准,方可实施变更;⑸技术人员对每批的配料情况要如实进行记录,并按规定对记录情况进行保存。
4.1.2配料的发放管理⑴根据产品配方由技术员统一配好的辅料包由辅料库进行储存、发放和管理;⑵各使用部门按工艺配方要求,根据每日的生产量到辅料库进行领用,并做好出库登记手续;31088 7970 祰20988 51FC 凼20541 503D 倽fy39571 9A93 骓24837 6105 愅218815579 啹⑶原料的领用,由使用部门根据产品工艺配方及实际生产量计算需领用的原料量,到原料库办理领用登记手续;⑷若有特殊情况,追加领用,必须有书面形式的说明,同时由部门领导和分管领导的签名,否则不允许办理领用。
同时对领用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
4.1.3贮存管理⑴各种配料需存放于指定的专用区域,并做好相应的标识;⑵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必须做到专柜、专架、隔墙离地、定位存放,并做好相应的标识。
对不同的食品添加剂,必须严格按食品添加剂存放要求,在相应的条件下进行存放;⑶对限期使用的配料,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并做好发放记录;⑷对邻近保质期1个月,库存积压大的配料,必须报质量负责人,及时进行处置。
4.1.4卫生要求⑴配料房、库房内的卫生,每天必须打扫;操作台、地面必须保持清洁;⑵每周必须对配料房、库房内进行一次大扫除;⑶在卫生打扫过程中,必须对产品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
4.2关键控制点控制4.2.1关键控制点的识别和标识⑴关键过程是指对形成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过程。
一般包括形成关键产品特性的过程;生产过程难度大、质量控制不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过程。
⑵技术部依据工艺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特性分析,并形成文字记载,识别关键过程,并经部门主管审核。
⑶关键过程确定后,由技术部在工艺流程图及其相关技术文件上进行标识关键控制点及控制参数,并以书面形式下发相关部门。
4.2.2关键控制点的控制⑴技术部要对关键过程使用的设计资料、图纸、工艺文件、计算机软件等其标识应保持协调一致,现行有效。
t23582 5C1E 尞27239 6A67 橧*29387 72CB 狋m32597 7F55 罕⑵生产部根据制定的关键控制点,指定专人进行实施控制;⑶质管部对设置的控制点及参数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和控制;⑷生产部对关键控制点的运行情况做好记录,质管部对关键控制点的监视与测量情况做好记录,要求字迹工整、清楚,并分类归档,保持其可追溯性。
4.2.3关键控制点的管理⑴质管部不定期检查关键过程设计资料、图纸、工艺文件等的标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⑵质管部不定期检查关键过程的工艺条件、过程记录和质量检验记录等的登记情况;⑶技术部每半年对已制定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一次评审,评审其运行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若需要修订关键控制参数时,必须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通过评审后重新修订文件,并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下发实施。
4.3过程质量检验4.3.1过程检验的方式:⑴首件检验、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⑵过程控制、抽检、巡检相结合;⑶多道工序互验;⑷逐道工序进行检验;⑸产品完成后检验;⑹感官与理化相结合。
4.3.2过程检验内容⑴首件检验;⑵生产信息与原材料、产品的核对;`f26623 67FF 柿T22689 58A1 墡*%⑶巡检:保证合适的巡检时间和频率,严格按检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检验。
包括对产品质量、工艺规程、运行参数、物料摆放、标识、环境卫生等的检验;⑷末件检验;⑸检验标识。
4.3.3过程检验⑴过程质量检验执行“三检制”的检验制度,即:操作者日常的自检,班组长及现场质检员的抽检,下道工序对上到工序质量的互检。
⑵现场质检员对产品实行首件检验,合格后允许批量加工,并填写首检单做好首检标识。
⑶加工过程中,现场检验员进行巡检,随时根据流水线的加工情况,依据作业工序要求进行现场操作巡检检验,并作好相应记录。
每道工序完工后,现场检验员要再次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做好合格产品的标识,检验员签字认可转入下道工序。
⑷经检验判定为不合格的产品,由检验员填写“不合格品评审、处置表”,并对不合格进行标识隔离。
质管部负责人负责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参与对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置,具体按《不合格品控制制度》的规定执行。
⑸现场检验员要对生产过程的产品进行感官检验,同时取样送化验室进行理化检验,依据检测结果判定产品是否放行或转序。
⑹每一次检验,质检员都应做好检验记录,记录应及时、完整、清晰,并能准确地反映出被检产品实际状况。
⑺质检员应得到质量负责人的授权,并在授权的检验范围内实施质量检验工作。
4.4生产场所控制⑴生产场所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加工产品工艺技术要求;保证各加工工序前后衔接,无交叉污染情况,空气洁净度及厂房要求符合规定;⑵生产场所的设备、设施符合加工工艺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⑶生产场所的物品摆放符合加工工序的要求,前后衔接,无交叉污染;⑷产场所的卫生符合《卫生管理制度》要求。
4.5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保养控制34660 8764 蝤37785 9399 鎙24113 5E31 帱525730 6482 撂29918 74DE 瓞28409 6EF9 滹;⑴动力部对公司所有设备建立台帐,并对各设备进行编号、标识,以便准确了解各部门所使用的设备及其运行状况;⑵动力部负责人应按各设备的不同设备性能和要求,制定相应的大、中、小修计划,并按计划安排进行检修;⑶各使用部门应对本部门的设备实行专人专管,操作人员应严格按《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⑷各部门维修人员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所负责的设备进行日常的巡检、维护和保养,发现设备异常或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无法排除时应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⑸对于各使用部门在工作中发生、发现设备故障或存在的隐患,应由各使用部门以《设备维修通知单》的形式向动力部及时反映。
《设备维修通知单》应填写完整、正确。
本部门接到通知单后在第一时间内派人进行维修;⑹对于公司机房、锅炉房、电工房、冷库的特殊工种的操作人员应持特殊工种资格证,方可上岗。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岗位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对于锅炉房、机房的工作过程中要时刻对各运行参数进行全天监控,并做好交接班记录;⑺对公司设备发生的故障,动力部无法维修时,应协助采购部涉外联络或外聘工作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排除故障,以确保生产正常运行;⑻对于新购进的设备由动力部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主管进行评审认可,并做好详细的评审记录,必要时需进行试运行,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⑼对新购进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由动力部有关人员对使用部门的操作工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操作。
4.6生产现场的卫生控制4.6.1卫生控制要求⑴车间生产布局按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入库设计,避免人流、物流、气流交叉污染;⑵车间设有与车间联体的更衣室,并设有缓冲走廊;⑶车间设有男女更衣室,配有更衣柜与车间相连,通风良好,光线充足,个人衣物、鞋要与工作服、工作鞋靴分开放置,工作服要集中清洁、消毒、领用,并设专门存放领用间,定时用紫外线灯表面消毒。
4.6.2车间及设施要求4.6.2.1车间地面、墙面、顶面及门窗⑴车间地面为水磨石或瓷砖,表面平整,易清洗,无损坏,有一定坡度(约1/1000的坡度);⑵车间墙面有1.5m以上的墙裙,浅色,耐腐蚀,易清洁,坚固不渗水;32150 7D96 綖27154 6A12 樒23135 5A5F 婟25283 62C3 拃G28494 6F4E 潎⑶车间门窗为铝合金或塑钢制品,浅色,易清洗,安装有防虫窗纱;⑷车间窗台向下倾斜45度,离地面1米以上。
4.6.2.2车间供水、排水⑴车间供水管材为不易生锈镀锌管或食用级塑料管供水,加工水管线不可安装于加工台面上方,以防冷凝水,车间内清洗用软水管为无毒软管,墙面设有悬挂设备,用后不可拖在地面;⑵车间排水为明沟加罩排放,沟内圆弧光洁,易于排放。
排水沟出口设有防虫、防蝇、防鼠网罩。
4.6.2.3排气、采光⑴车间各加工区设有排气设备,保持车间干燥、通风;⑵车间采用自然采光和灯光照明,生产车间灯具加装防爆设施及防护罩。
4.6.2.4加工器具的要求⑴用于产品的加工设备、台面、工器具采用不锈钢制作,部分用无毒塑料制品;⑵加工设备、台面的安装要适于生产操作、维修;⑶车间使用的软管,材质无毒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4.6.2.5车间内工器具、洗手卫生要求⑴在车间内设有工器械具清洗消毒槽;⑵在车间安装有加工人员操作过程中污染手后临时洗手处。
4.6.2.6洗手消毒设施的要求⑴车间入口处设有与加工人员相适应的洗手消毒设施,洗手水龙头为感应水龙头,并设有消毒液、皂液、干手器;⑵车间入口处设有鞋靴消毒垫,定期喷洒具有一定浓度的消毒液,并定期清洗。
4.6.2.7车间及设施卫生管理⑴加工车间在投入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扫,清除不洁物,消毒后方可使用。
手部用72ppM酒精清洗消毒;⑵车间各加工区班后清洁地面、墙面,清除排水沟异物。
车间保持无卫生死角,定期对车间消毒;⑶车间设备、工器具、工作台面,班前班后清洗消毒;⑷加工车间内及场地废弃物要及时清理,随时保持清洁;⑸各生产组组长对车间设施、工器具的清洁消毒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生产,否则重新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