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与疾病实例

合集下载

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与干预

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与干预

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与干预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起因、发展和干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围绕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与干预进行探讨。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与分类细胞因子是在机体免疫反应和生理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信号物质。

根据其功能特点和来源,可将细胞因子分为多个类别,如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二、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1. 促发炎作用某些细胞因子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发炎反应,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系统受损。

例如,在冠心病和卒中中,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发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与斑块形成以及血栓堵塞的进展密切相关。

2. 促血管损伤作用一些细胞因子如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在心脑血管系统中表现出促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壁重塑的作用。

这些细胞因子能够调节血管平滑肌增殖、胶原合成以及纤维化过程,从而导致动脉内皮功能受损和动脉壁弹性降低。

3. 诱发斑块破裂斑块是冠心病和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研究表明,由于细胞因子IL-6的参与,斑块中的稳定性变差,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并引发血栓形成。

此外,其他细胞因子如IL-8、C反应蛋白等也可通过不同途径参与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调节。

三、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干预措施1. 抗炎治疗针对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可采用抗炎药物进行干预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类固醇激素等能够有效地抑制发炎反应,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和作用。

2. 免疫调节治疗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可干预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系统中的异常释放和作用。

例如,利用特定抗体来阻断细胞因子与其受体之间的结合,可以改变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相关细胞因子引起的损伤反应。

3. 直接靶向治疗近年来,针对特定细胞因子进行直接靶向治疗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

细胞因子及其与免疫调节疾病的关系

细胞因子及其与免疫调节疾病的关系

细胞因子及其与免疫调节疾病的关系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其具有调节免疫反应和细胞信号传递的功能。

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可以通过与特定受体结合,影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从而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和维持免疫稳态。

免疫调节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失衡的一类疾病。

例如,自身免疫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受损。

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白细胞介素-2(IL-2)为例,它是一种T细胞激活的关键因子,能够促进和维持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IL-2的异常表达与许多自身免疫病有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过量的IL-2会导致免疫细胞过度活化,进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损伤机体组织。

另一个例子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它是一种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TNF-α的过度表达与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

过多的TNF-α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破坏关节、肠道等组织结构。

除了异常表达的细胞因子外,免疫调节疾病还与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异常有关。

正常情况下,细胞因子通过与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

然而,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或抑制都可能导致免疫调节的紊乱,促进疾病的发生。

例如,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炎症介质,能够增强B细胞免疫应答和调节T细胞的增殖。

研究发现,IL-6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炎症状态下,IL-6的产生增加,进而导致关节破坏和疼痛。

细胞因子与免疫调节疾病的关系复杂多样,除了上述的例子外,还有许多其他细胞因子参与其中。

了解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对于理解免疫调节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或干预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可能有助于纠正免疫调节的失衡,从而治疗这类疾病。

细胞因子在肝胆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细胞因子在肝胆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细胞因子在肝胆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肝胆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肝胆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细胞因子作为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被广泛应用于肝胆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细胞因子在肝胆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是指细胞质内或间质内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维持稳态的多功能蛋白质,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多种类型,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细胞因子的产生主要是由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所引起的。

二、细胞因子在肝胆疾病中的作用1. 促进炎症反应肝胆疾病是一类复杂的炎症反应疾病,细胞因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肝炎病毒感染或药物损伤等因素会引发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会增加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范围。

而作为免疫调节因子的细胞因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调节肝脏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炎症引起的损伤。

2. 诱导肝细胞增殖肝细胞增殖是重要的功能性恢复方式。

在肝胆疾病中,肝细胞损伤和死亡不可避免,而相关的功能失调和代谢紊乱也随之出现。

此时,细胞因子可以激活肝脏的再生和修复机制,调节肝脏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3. 抗病毒作用肝炎病毒是常见的肝胆疾病病原体,其感染会引起严重的肝损伤和疾病。

细胞因子在肝炎病毒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增强肝脏的免疫防御力,抑制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而这些因子的应用也成为了肝炎病毒感染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4. 调节免疫反应肝胆疾病通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紊乱,细胞因子作为免疫调节因子可以对免疫反应进行调节。

例如在临床上应用的重组干扰素,就可以抗病毒、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进行免疫调节。

三、细胞因子在肝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因子作为治疗肝胆疾病的一种方式,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作为肝病药物的干扰素类似物IFN、PEG-IFN等以及肝炎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恩替卡韦等肝胆疾病药物,都含有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介绍•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类信号分子,参与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影响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过程。

细胞因子的分类•细胞因子可以分为许多类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等。

•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在疾病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细胞因子是炎症反应的调节者,通过启动炎症反应来对抗感染、修复组织损伤。

•部分细胞因子过度激活可能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引发炎症性疾病。

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或抑制免疫反应。

•缺乏某些细胞因子可能导致免疫功能异常,易患感染性疾病。

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细胞因子异常分泌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

•一些药物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多样性功能来治疗相关疾病。

结论•细胞因子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对于理解细胞因子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以上就是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简要介绍。

细胞因子在疾病中的调节作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深入了解细胞因子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关系•细胞因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与肿瘤的免疫逃逸、侵袭和转移相关。

细胞因子与炎症性疾病的关系•细胞因子的异常激活与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部分炎症性疾病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功能来治疗。

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细胞因子异常分泌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针对细胞因子的治疗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重要策略。

调节细胞因子功能的药物•一些药物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分泌或作用来治疗相关疾病。

细胞因子治疗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细胞因子治疗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细胞因子治疗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肝脏疾病是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而细胞因子治疗则是一种研究较为前沿的治疗手段。

细胞因子是一类介导或调节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生物体的免疫、炎症和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

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细胞因子治疗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肝脏疾病的治疗一直备受瞩目,而传统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手术等,虽然疗效显著,但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细胞因子治疗应运而生。

细胞因子治疗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阻止病情进展等方式,达到治疗肝脏疾病的目的。

一般来说,细胞因子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注射给药,比如肝素样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另一类则是通过基因治疗的方式,将一些免疫、炎症调节相关的因子引入新的细胞中,例如转化因子-β(TGF-β)等。

在直接注射给药的方式中,肝素样生长因子(HGF)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细胞因子。

HGF在肝脏中主要由间充质细胞合成、分泌,并作为重要的肝细胞修复促进剂,可以促进肝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同时还有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等作用。

HGF的临床研究表明,全身给药的 HGF 可以显著地改善急性肝损伤、肝再生以及慢性肝病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是肝脏疾病治疗中比较常用的药物之一。

在基因治疗中,转化因子-β(TGF-β)的应用也有一些进展。

TGF-β 主要是由肝星状细胞和肝内各种免疫细胞分泌,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和纤维化促进剂。

TGF-β 的抑制对防治肝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研究中,TGF-β 抑制剂在小鼠实验的肝纤维化模型中,可以明显地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提示 TGF-β 可以作为肝脏疾病治疗的靶点,而基因治疗也为 TGF-β 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虽然细胞因子治疗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不俗的进展,但是因其毒性、应用时机、疗程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尚未成为肝脏疾病治疗的一线疗法,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数据的支持。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供应给全身组织和器官的能力下降。

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分子,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可以调节和调控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炎症反应在心力衰竭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与多种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细胞因子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展。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在心力衰竭中被过度激活。

研究发现,TNF-α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因此,抑制TNF-α的活性可能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策略。

除了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也在心力衰竭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IL-6水平升高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IL-6的过度激活可以增加心脏肌肉纤维的凋亡和纤维化,同时导致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症状。

因此,针对IL-6的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除了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产生的活性氧化物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的水平升高,导致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以及DNA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细胞因子在氧化应激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TNFRSF4)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等细胞因子在氧化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

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活性可能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对心肌的损害。

另外,细胞因子还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和释放来影响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

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和白细胞介素-1(IL-1)等细胞因子可以降低心肌收缩力,并导致心肌舒张功能的损害。

因此,通过干预细胞因子对钙离子的调控,可能有助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干扰素-γ(IFN-γ)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存在着一个精妙而复杂的防御系统,以应对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而细胞因子,就是这个防御系统中的关键角色之一。

当我们遭遇感染性疾病时,细胞因子会迅速行动起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它们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信使”,在细胞之间传递着各种信息,协调着免疫系统的反应。

在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阶段,细胞因子能够迅速启动免疫应答。

当病原体入侵机体时,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会首先识别病原体,并释放出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

这些细胞因子具有炎症介导作用,能够引起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使得更多的免疫细胞能够快速到达感染部位。

同时,它们还能激活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杀伤病原体的能力。

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许多成员在感染性疾病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白细胞介素-6(IL-6)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感染发生时,IL-6 水平会迅速升高,它不仅能够促进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细胞因子还在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白细胞介素-2(IL-2)对于 T 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至关重要。

在感染过程中,IL-2 能够促进 T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而白细胞介素-12(IL-12)则能够诱导初始 T 细胞向 Th1 细胞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应答,有助于对抗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在感染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病情的恶化。

例如,在某些严重的感染中,TNFα 和 IL-1 等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可能会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反,如果细胞因子的产生不足,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得病原体难以被清除,从而使感染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CHAPTER 06
细胞因子在移植和组织工程中的应 用
细胞因子与移植排斥反应的控制
总结词
细胞因子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免疫反应,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
详细描述
在器官和组织移植中,排斥反应是一个常见 的问题。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促进耐受性免疫反应,从而降低排斥反应 的风险。例如,某些细胞因子可以促进T细 胞的分化,使其产生调节性T细胞,这些细
细胞因子的定义
细胞因子
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 泌的、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增 殖和免疫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
特点
细胞因子具有高效性、多效性和网络 性,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造血和 组织修复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 要作用。
细胞因子的分类
根据来源
可分为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 因子(CSF)等。
对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因子治疗
寄生虫感染
一些细胞因子可以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如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可以 调节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有助于 清除寄生虫感染。
VS
支原体感染
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可以用于治疗支 原体感染,如白细胞介素-17可以促进机 体对支原体的清除能力。
CHAPTE胞因子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如IFN-γ 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增强其杀伤能力。
调节免疫细胞的凋亡
细胞因子可以诱导免疫细胞的凋亡,如 TNF-α可以诱导T细胞的凋亡,从而调节免 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修复
促进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如IL-1、IL-6和TNF-α等可 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诱导炎症细 胞的聚集和活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因子与疾病实例1、乙肝: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 在细胞免疫导致的肝损伤中细胞及其所释放的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种因素影响细胞增殖并且调节其亚型比例, 细胞因子网络受到破坏, 在细胞因子介导下便可造成肝脏等组织与器官的损害,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乙型肝炎发病及其转归。

Th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与HVB清除与感染的慢性化、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肝细胞癌有着重要的关系。

Th1/Th2的不平衡可造成疾病的不同病理状态, 比例就是否平衡就是机体能否有效清除病毒与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因素之一。

TNF就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

根据其来源与结构不同,它介导自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在炎症部位聚集,刺激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同时激活T细胞与B细胞产生抗体,增强CTL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还可诱导急性期蛋白的合成,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在抗HBV感染过程中TNF具有抑制及清除HBV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TNF-α水平乙型肝炎组(包括大三阳与小三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由此说明,TNF-α在反映乙肝病变程度方面就是一项敏感指标,TNF-β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人IL-6分子量为21~26kD,由1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

作为肝细胞的刺激因子,主要诱导肝细胞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6、IL-8与TNF-a 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L-6、IL-8两种细胞因子作为肝细胞损伤的介质,共同参与乙肝的免疫病理损伤,有研究表明,它们在清除病毒及免疫复合物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等炎性介质,并与抗原及病毒感染后改变了的肝细胞膜成分发生反应,造成肝细胞坏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本实验结果显示,病毒有复制组的血清IL-6、IL8与INF-a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IL-6、IL-8水平与HBV DNA 载量关系密切,HBV复制时体内病毒量增加,HBV DNA作为TNF-a的强诱导剂,致使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加重而刺激机体产生更多TNF,从而产生与释放IL-6、IL-8,使肝组织中出现大量细胞因子,从而促进炎性反应,导致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

本实验结果中血清IL-6、IL-8与INF-a水平呈现慢性乙肝大于慢性HBV携带者大于非活动HBsAg携带者的改变,既表明了其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与病毒复制呈正相关,说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的加重与IL-6、IL-8等细胞因子的大量产生有关。

亦表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确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IL-6、IL-8与TNF-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病情。

2、丙肝:丙肝感染者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容易发展为慢性病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损, 无法发挥正常的免疫功能。

Th1/ Th2 免疫细胞失衡可能就是其机制之一。

丙肝感染者的IL -2 出现下降, 而且下降幅度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

而IL -6、IL -18 在丙肝患者体内出现较显著的上升。

另据资料表明, IL-2、IL -6 等细胞因子变化还与丙肝后肝硬化及肝癌有关。

所以测定丙肝感染者血中细胞因子水平, 对了解该病的免疫状态、肝脏损伤、预后及监测肝脏纤维化、癌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病毒性肝炎中,Thl及INF相关的细胞因子与病毒清除及肝细胞损伤密切相关,丙型肝炎也不例外。

TH1细胞产生IL-2、IFN-γ、IL-12等细胞因子。

其中IL-12能显著刺激IL-2就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CTL活性激因子。

IL-18就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与肝脏细胞产生的,它的许多功能与IL-12相似:可诱导Thl细胞产生相应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FN 、IL-2与GM-CSF等;诱导免疫细胞产生IFN-7与激活NK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增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在某些方面两者具有协同性。

IL-4与IL-10被认为就是典型的Th2反应因子。

成熟的IL-10能抑制Thl细胞的增殖及分泌IG2、IFN等细胞因子,抑制Thl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诱导B细胞表达MHCII类抗原,主要促进体液免疫,中与细胞外病原体。

IL-10可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故它与HCV感染的慢性化的发生有关。

理论上推测IL-18在慢性丙型肝病活动中有上升趋势。

而对于IL-10来说,慢性丙肝患者IG10明显上升,这提示Thl/Th2变化与肝病密切相关,慢性丙肝患者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HCV携带组,在炎症因子大量被激活的同时,IL-10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炎因子也被激活,二者互相调节,共同参与发病。

发现随着肝细胞受损程度的加重,血清TNF-a含量显著增高,从临床角度上再一次证实了TNF-a在肝脏损伤中所起的重要炎症介质作用。

3、感染性休克Takahashi等对13例Neonatal toxic shock syndrome ( TSS ) -like exanthematous disease ( NTED) 患者, 用细胞因子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系统对血清细胞因子外形、用流式细胞仪对单核细胞V beta2 and CD45RO in CD4( + ) T细胞表达进行研究,NTED患者入院时平均IL-10为1 209、9 ng /L, 而其她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4则表现低水平, 高水平的IL-10在3 ~ 9 d 内迅速下降, 此类患者的IL-10高水平显然与其她细菌感染不同,可能与降低NTED严重性有关。

Lee等研究发现血浆凝胶溶胶素对脓毒症动物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凝胶溶胶素组的血浆IL-10水平( 205+-108 ng /L) 比盐水组( 39+-29 ng /L)高(P = 0、02) , 其保护作用可能与IL-10水平的增加有关。

抗炎因子IL-10 水平越高, 持续时间越长, 说明临床炎症反应越重, 病死率越高。

4、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 CV A) 就是一种与气道炎症相关的疾病新近研究表明, 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 TH 亚群)功能紊乱, 可能就是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 研究IL-4,IL-5及IgE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作用并与哮喘患儿作比较意义重大。

本研究显示,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发作期PBMC IL-4, IL-5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 但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提示IL-4, IL-5可能参与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且随着病情的缓解而减弱, 因而可作为检测病情发展及转归的指标,。

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期患儿血清IgE 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 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说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有过敏体质。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IL-4, IL-5及IgE 水平与哮喘患儿发作期间差异无显著性, 提示两者关系密切, 发病机制可能相同。

有文献研究结果表明: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GM - CSF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 P < 0、01), 经治疗后3个月则与正常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其升高的机理可能就是患儿体内的淋巴细胞处于活化状态而使表达增多之故, 这一结果说明患儿血清中GM - CSF参与了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炎症反应过程, 因此积极控制炎症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IL- 8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 P < 0、01)。

经3个月治疗后则与正常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这一结果提示病儿炎症得到控制, 细胞免疫功能得到了逐步的恢复。

另一方面患儿自身也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上皮细胞等分泌IL - 8, 使血清IL- 8升高。

就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参与, 尚待探讨。

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在治疗前血清IL- 6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P < 0、01), 经3个月治疗后则与正常儿无显著性差异(P > 0、05)5、糖尿病:糖尿病就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其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川。

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与早期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认为炎症反应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性反应,在动脉损伤的早期起保护作用, 但当损伤持续存在时应答性反应则可能演变为过度的炎症, 并促进斑块的形成。

超敏反应蛋白一就是肝脏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L-6)调控下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就是最常用的炎症指标。

在糖尿病并发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过程中, hs-CRP与IL-6可能就是反映疾病演进的一个标志。

IL-6与hs-CRP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患者中血清IL-6参与诱导肝急性时相蛋白CRP的合成, 并共同参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 6、IL- 8、IL- 10、IL- 18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 P < 0、01), 且四种细胞因子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这一结果证实, 2 型糖尿病患者确实存在有细胞因子的调节紊乱。

造成患者细胞因子调节紊乱之因, 初步分析就是:1由于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发展、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加重, 细胞因子释放增加, 从而使毛细血管舒缩不平衡, 血管痉挛, 内皮细胞缺血缺氧。

2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 释放入血的相关细胞因子活度增加,并随着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加重而上升, 导致肾毛细血管处于收缩,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6、IL-8与疾病目前关于IL-8与疾病的关系的研究仅仅开始。

已发现牛皮癣皮屑中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液中含有IL-8,IL-8可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软骨降解酶,引起关节组织损伤,皮质激素能抑制非特异性炎症可能与抑制IL-8的产生有关。

此外,某些与中性粒细胞积聚有关的炎症与呼吸系统疾病局部或血清中IL-8水平往往升高,如胃炎、炎症性结肠炎、肺纤维化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败血症休克、急性脑膜炎球菌感染、酒精性肝炎等。

IL-8水平升高往往与局部浸润的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数量相平行。

IL-8与IL-1、TNF-α、G-CSF、GM-CSF或IFN等联合应用有可能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HIV所致的免疫缺陷症等。

肿瘤局部注射IL-8可趋化中性粒细胞、T细胞与NK细胞,在治疗肿瘤中可能有应用前景。

(1)白细胞介素-8(IL-8)与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炎以肝实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IL-8就是一种刺激中性粒细胞趋化与释放溶酶体酶的细胞因子、研究发现,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IL-8水平较正常对照升高,且其浓度与肝脏内浸润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密切相关、目前,酒精诱导肝产生IL-8的机理尚不明确。

为了明确IL-8与酒精性肝病不同分期的关系,Huang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IL-8的水平:在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升高,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变亦较正常对照升高,死亡的酒精性肝病患者IL-8升高、急性酒精性肝炎时,循环中的IL-8与肝组织的IL-8水平显著增加、研究表明,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应答TNF-α而释放IL-8,尤在酒精性肝炎时IL-8明显升高,从而趋化中性粒细胞浸润,进而介导肝细胞损伤过程,血清IL-8水平尚能反映酒精性肝病的分期及严重程度,可做为酒精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判断指标、(2)IL-8与病毒性肝病目前有关IL-8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尚少,部分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变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升高,以中度与严重慢性肝炎为著,且IL-8水平与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中度、严重慢性肝炎与肝硬变肝组织中IL-8平均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轻度慢性肝炎与正常肝组织,并与各组肝组织中炎症活动指数密切相关、肝组织中IL-8阳性细胞多者,其血清IL-8水平也较高,说明慢性肝病患者血清IL-8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肝组织内IL-8的合成增多有关,IL-8可能参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能诱导肝细胞合成大量TNF-α,而TNF-α又可诱导肝细胞合成IL-8,IL-8可能又促进肝内炎症反应,介导肝细胞损伤,诱导各类细胞分化增殖,从而使慢性肝脏炎症持续存在,并导致纤维化形成、亦有学者报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能使机体细胞毒T淋巴细胞产生TNF-α,IL-8等多种促炎细胞因子,从而诱导肝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