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中西园林艺术的异同

中西园林艺术的异同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因中西的文化和地理的不同,其园林艺术也是有异同的,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园林艺术的异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园林艺术的异同一园林艺术是整体性的艺术,它把植物、建筑、山水和各种自然的、物质的材料按照园林的艺术原则和使用要求进行创造,将这些有机体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艺术。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
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
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
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
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
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
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
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
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穷之景,不尽之意。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摘要:园林是在一定的空间里依照园林艺术原则,进行创作而形成自然美及人工美相融合的生活境域。
本文从三大方面论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不同及历史上的相互交流及影响,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西;园林艺术;差异;影响纵观园林的发展史,当今世界园林艺术已形成了三大系统——中国、欧洲和西亚。
其中,中国园林代表了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则是欧洲几何规则式园林的典型代表。
本文通过对两者园林艺术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对我国当代的园林艺术创作有所启迪,使之更好地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1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中西方园林艺术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园林艺术。
本文主要从以下 3 点不同方面加以论述。
1. 1 园林布局的不同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以山水为景区的主体,追求的是“林泉之趣”、“田园之乐”,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
园林中花木配合山水随意配置,道路回环曲折,穿插于山水之间,使得游览路线复杂多变,通过延伸游览时间来展示各个景区。
另外,中国园林的建筑体量以及在景物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很小,大都从属于自然山水。
建筑往往穿插、点缀在自然山水风景之间,达到“依山就势”、“自然天成”的效果,使自然美中融入人工美的气息,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
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建筑尺度,一般都不大。
即使有些像灵隐寺等体量较大的建筑,也被有意识地隐藏于山麓林木之中,不让它去及自然风景争主角地位。
至于像颐和园万寿山南麓的佛香阁中央建筑群,虽然体量高大,人工气息浓重,但从总体布局上看仍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的主体和中心。
它不但没有破坏自然风景的主体,反而丰富了万寿山平淡、呆板的形象,烘托、渲染了皇家园林所需要的艺术气氛。
总之,中国园林的整体布局力求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达到一种含蓄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
西方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则是“几何形”式的,以建筑物为园林文化及历史景区的主体,在构图上特别强调园林的中轴线,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小路,都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布置,以突出空间布局来缩短时间流程。
中西方园林文化差异

中西方园林文化差异园林包含着当时的创造者及其时代所留下来的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所以, 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就有了差异,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文化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文化差异一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看,是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
古希腊的比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这个学派提出来的,这种数字的或几何的审美思想强调整一、次序、平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企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立美的标准和尺度,深深地影响到园林。
同时,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是把人与自然分开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强调人与自然的抗争,强调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形成了依赖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态,并深受儒教、道教的影响,崇尚“法师自然”,注重从总体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观察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
这种观点渗透到园林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力图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
中西方园林文化差异二自然认知观方面的差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西方世界则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为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动力。
意大利园林的典型代表朗特别墅( V illa Lante)的花园设计以水景为主, 表现出泉水出自岩洞涌出, 到形成急湍、瀑布、河、湖, 一直泻入大海的全过程。
而中国园林讲究的是 / 天人合一 0, 是 / 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0。
如中国江南的私家园林, 在造园中运用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等造园构景手法, 加之中国园林所特别具有的借景、透景、漏景、补景,,将自然再现于园林中但又赋予高于自然的意趣。
中西方园林文化差异三思维方式与造园思想方面的差异自古以来,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释问题。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摘要:分别概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论述了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通过从历史起源、文化传统、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美学思想等不同背景和角度,分析中西方园林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差异、一、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迥异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构成了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下面通过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艺术特色概述,细看它们的差异性。
(一)中国园林艺术特色1.中国古典园林体现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中国园林为典型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
园林中山环水抱,曲折多变,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建筑也顺应地形而参差错落。
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
重视寓义于物,托物言志。
2.中国园林讲究意境美中国园林艺术在表象上体现形式美,更把自我放人自然中,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借景物窥见心灵、触动情思,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
”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大特点。
3.中国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强调有法无式。
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人们在二维园址上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不同形状、尺度、个性的多个空间,通过对其分割与联系的处理,形成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
同时配合借景、对景、分景、隔景、藏景等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园林艺术景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三维空间效果。
4.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特点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园林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
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布局灵活,与地形、水体、植物巧妙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构成优美风景。
5.中国园林的景观配置“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园冶》的描绘说明中国园林中花草树木品种繁多。
谈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差异

The D i e e c sbe we n Ch ne e a d W e t r e i n fCl si a r e f r n e t e i s n f se n D s so a sc lGa d ns g
杨 昱 Ya gYu 邢 丽 Xi gL n n i
略 多种 风 情 ,于 潜 移 默 化 之 中 受到 大 自然 的 陶 冶 和 艺 术 的 熏
染。
中 国古 典 园林 具 有 非 常 突 出 的 审 美 特 征 , 一 种 蕴 含 着 是 非 常 丰 富 和 谐 而 又 具 有 自然 韵 致 的 景 观 体 系 。 中 国古 典 园 林
国为 代 表 的 规 则 式 园林 称 为 西 方 古 典 园 林 。 中 国 园 林 建 筑 与
状 。 面被 限 制 在 整 整 齐 齐 的 石砌 池 子 里 , 池 子 也 往 往 砌 成 水 其
水池 、 喷泉 、 雕塑等。在 园林 中开辟 笔直的道路 , 在道路 的纵横 交叉点上 形成小 广场 , 点状分 布水池 、 呈 喷泉 、 塑或小 建筑 雕
物。 整个 布局 , 现 严 格 的几 何 图 案 。 林 花 木 , 格 剪 裁 成 锥 体 园 严
体 、 体 、 柱 体 形 状 , 坪 , 圃 则 勾 划 成 菱 形 、 形 和 圆 形 球 圆 草 花 矩
通 , 园生动 。 全 所谓 画境就 是艺术美。 我国 自唐宋 甚 。园林 将封 闭 和 空
间相 结 合 , 山 、 、 屋 、 山 的 设 置 排 布 , 开 有 合 , 相 穿 使 池 房 假 有 互
为基准 , 构成整座 园林 的主轴。建筑 物控制着轴线 , 线控 制 轴
中西方园林的异同

中西方园林得异同世界各民族得园林各具不同得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有明显得特点与很高得成就,但概括地讲,以前两种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
一种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得几何园林;一种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得再现自然山水式得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得造园艺术中西园林风格差异得原因1、、审美情趣得差异中国祟尚自然得美学思想来源于老庄哲学,对自然得认识包括三个方面:A.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得关系.人与自然界得友好与睦、相互依存,不就是去征服、破坏.而就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得美好环境。
B.把自然景物与景象作为欣赏、欢娱得对象,人得栽花养草、游山玩水、乐于景观、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c.人通过某种学习,使身心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人合一”得境界。
在它得影响下,中国古代得文人与士大夫追求就是一种文人所特有得恬静淡雅得趣味,浪漫飘逸得风度,朴质无华得气质与情操,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清静、淡泊为特征得人生哲学,她们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更有人藏身于山林之中,过着隐士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共鸣。
这种崇尚自然得美学思想,在文学上产生了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山林文学,中国传统写意山水在魏晋南北朝已成为一个声势很大得独立画种,它与中国山水园林艺术有着非常密切得关系,对中国山水园林起了很大得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得造园家,大多就是有造诣得诗人、画家设计得.所以在园林中非常自然地表现出意味隽永得诗情画意,画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园林设计得原理了。
因此,山水园林所遵循得原则就是山水画得原则,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然带有艺术家得主观因素,但它就是自然美景在真实空间里得艺术再现,并且以“理性”为基础。
西方得审美思想与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腊人自古以来便在研究比例,其中尤以黄金比例最为有名,雅典帕特依神庙屋顶得高度与屋墚得长度便具有黄金比例,米洛得维纳斯雕像得重要尺寸得比例中亦含有黄金比。
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

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中西园林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发展,因而拥有着对方没有的独特风格,所以双方都有着园林艺术上的差异性,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一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二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
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在说入世与出世,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
《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
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
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三总体风格的差异由于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意境美,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主张酷爱自然,提倡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强调自然、自由、自我的思想, 反对一切清规戒律,要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自我心灵的抒发和满足,所表达的是“物与神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是什么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是什么园林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它首先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东西方园林有着不同的产生、发展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哲学、美学基础。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欢迎阅读!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中国、印度、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建筑体系视为东方建筑。
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
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摘要:园林是在一定的空间里依照园林艺术原则,进行创作而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相融合的生活境域。
本文从三大方面论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不同及历史上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西;园林艺术;差异;影响纵观园林的发展史,当今世界园林艺术已形成了三大系统——中国、欧洲和西亚。
其中,中国园林代表了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则是欧洲几何规则式园林的典型代表。
本文通过对两者园林艺术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对我国当代的园林艺术创作有所启迪,使之更好地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1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中西方园林艺术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园林艺术。
本文主要从以下3 点不同方面加以论述。
1. 1 园林布局的不同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以山水为景区的主体,追求的是“林泉之趣”、“田园之乐”,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
园林中花木配合山水随意配置,道路回环曲折,穿插于山水之间,使得游览路线复杂多变,通过延伸游览时间来展示各个景区。
另外,中国园林的建筑体量以及在景物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很小,大都从属于自然山水。
建筑往往穿插、点缀在自然山水风景之间,达到“依山就势”、“自然天成”的效果,使自然美中融入人工美的气息,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
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建筑尺度,一般都不大。
即使有些像灵隐寺等体量较大的建筑,也被有意识地隐藏于山麓林木之中,不让它去与自然风景争主角地位。
至于像颐和园万寿山南麓的佛香阁中央建筑群,虽然体量高大,人工气息浓重,但从总体布局上看仍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的主体和中心。
它不但没有破坏自然风景的主体,反而丰富了万寿山平淡、呆板的形象,烘托、渲染了皇家园林所需要的艺术气氛。
总之,中国园林的整体布局力求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达到一种含蓄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
西方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则是“几何形”式的,以建筑物为园林文化与历史景区的主体,在构图上特别强调园林的中轴线,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小路,都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布置,以突出空间布局来缩短时间流程。
在游览路线的安排上,西方园林的游览路线一般都是围绕着园林的中轴线而有规则地向四周扩散,每条路线几乎都是笔直的,而且主次分明,通向中心景区或主景区的路线较宽广、显眼,通向次要景区或小景区的路线则相对狭窄、隐蔽。
这样,虽然游览线路众多,但都排列有序、交接规则,游览者一入园后就感到心中有数,能轻易地到达中心景区,对于游览者极为方便,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领略整个景区。
另外,与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山水不同,西方古典园林重视建筑物更甚于山水。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往往是全园的主体,山水花木则被修整后作为园林的陪衬物,建筑的附属。
可以说,西方古典园林是一种建筑物的扩张或延伸,山水花木都成了建筑的组成部分。
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要算这种西方园林艺术的杰出表现者。
例如凡尔赛宫的中心主题是一座主体部分长达707 米的宫殿。
它的中心部分就是当年路易十四的卧室,也是全园的核心。
在宫殿的两翼,是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等。
与宫殿主楼相垂直的是一条长达三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的一半是十字形的水渠,中轴线两侧分布着对称的池沼、花宫、雕像、喷泉。
全园建筑和其他景物的布局都显得规整对称,呈现出各种明显的几何形,犹如建筑结构的平面化铺设。
总之,西方园林的整体布局都力求要规整一律、轴线分明、秩序井然,打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艺术效果。
可见,这与我国古典造园艺术追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恰恰相反。
1.2 园林美的不同在园林美的追求上,西方追求的是园林图式化,中国追求的是诗情画意的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的文人和士大夫一向追求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清静、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他们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甚至有人藏身于山林之中,过着隐士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和共鸣。
这种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在美术上产生了山水画、田园画;在文学上产生了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山林文学。
反之,这些艺术又对中国山水园林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出现过专业造园家,担负造园工作的是一大批有造诣、有才华的诗人与画家。
所以他们在追求园林美时就非常自然地营造出意味隽永的诗情画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园林设计的原理。
总之,中国的园林美追求的是一种“天然之趣”和自然情调的意境。
它将大自然的美“景”加以概括、升华,并与主观的“情”相融汇,再通过各种物质手段,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园林意境,从而使人的身心获得最大的满足与享受。
可以说,中国的古典风景园林既是凝固的诗,也是动态的画,它的艺术美不仅表现在园林景物的形、神上,更表现在与游赏者的主观情感相交融的意境上。
这也是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最主要因素。
西方几何规则式的审美思想和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数是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所以,他们认为不管在什么种类的艺术中,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出美的效果。
将艺术审美严格地纳入到几何制约的关系中,认为艺术需要像数学一样有清晰地规范和规则,并且要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表露“人是万物之灵”的思想和人的自由意志,也就是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高于自然美。
所以在追求园林美时,西方造园家都从数的观点出发的,事事追求精确,并且排斥自然,把数理主义完全贯彻到园林创作当中,使园林图式化,形成了一种几何式的园林美,给人一种开朗、阔的和宏伟的壮美,表现出人的伟大力量。
1.3 园林空间处理的不同我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一般通过景观的收放、对比、藏露、围透、借景与对景,达到催人触景生情,从而形成意境的目的。
因此在园林景观组织过程中,建筑形象往往被当作整个空间环境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使之与山石、花木等园林要素都按着空间的律动、节奏与和谐的需要组成富有音乐感的流动序列。
人们在中国园林中漫游,他们所获得的最大美感和享受,主要的并不是建筑物个体的造型,而是变幻的建筑空间及园林意境的塑造。
例如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苏州留园,它的入口设计就是这种空间处理手法的完美阐释。
留园的入口从大门至山池、客厅区,是一条短短50 米的封闭夹道。
但这条夹道共设置了9 个转折和2个可供逗留的节点空间,还有7 个大小不同的天井,既对人的视线得到收放的丰富感觉,又形成了光线的明暗交替变化。
再加上夹道两壁的高墙,使游人在行进过程中的视角受到极大的压缩和收敛,只有两侧忽左忽右地出现的几次收与放的对比,使人透过漏窗隐约望见园内优美的山河、花木、屋舍之属。
颇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
当游客穿过走道逐渐进入“古木交柯”景点时,空间便豁然开朗,明亮灿烂的山水景色扑面而来,先前压抑与好奇已变为舒畅与开朗了。
这种空间上富有音乐感的流动序列,充分塑造出了留园“桃花源”的意境主题。
与之相反,西方的古典园林在空间处理上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的美。
这与以写实见胜的西方绘画艺术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建筑实体的表现与个体建筑的透视效果,注意光影变化的效果,凹进凸出,并运用数字和几何学原理指导建筑立面的比例、均衡、分划的处理。
所以,西方古代的许多园林建筑都非常宏伟,突显于整个园林景观中,它们的尺度、体量、形象不是为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要强调一种建筑实体所造成的气氛。
可以说,建筑才是西方古典园林空间表现的核心,并使整个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使之“建筑化”。
例如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代表———凡尔赛宫,就是以宏伟华丽的宫殿群,统领着园林的空间表现。
宫殿不但位于整个园林的中轴线焦点,并将道路、水池和植物都纳入到建筑的几何格律中。
在凡尔赛园林里,人们并不看重树木花草的自然美,因为它们只不过是有各种颜色和表质的材料,最终要用来铺砌成平面的图案,或者修剪成各种形状的绿色几何体。
图案和几何体的建筑空间美才是园林追求的主题。
当然,如果过分追求这种几何式的空间主题,也容易给人一种死板、静态的时空感受。
2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中学西传”2.1 西方园林的“中学”随着16、17 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更加了解,随之在社会各个领域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其中,对西方园林影响最大的要算“自然风致园”与“英中式园林”的兴起。
从16 世纪开始,不断有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将中国精美的园林介绍回国,使西方人对中国的园林艺术有了进一步了解。
到了18 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牢固地掌握了政权以后,与其思想文化潮流合拍的“模仿自然”、自由布局的中国园林艺术逐渐引起重视,于是英国便首先抛弃了依附于集权制宫廷的几何图案式园林,而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致园逐渐兴盛起来。
这类园林最初只是单纯地模仿中国园林,例如英国的建筑师钱伯斯在其设计的“丘园”中,不仅运用中国式的造园手法辟湖叠石,还建造了一座高达48.8 米的中国砖塔和中国式楼阁。
可以说这两座建筑物比以前欧洲任何一幢中国式建筑都更接近真正的中国式样。
到了18 世纪中叶,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更为深刻的“中国热”。
中国造园艺术也通过“自然风致园”在法国流行起来,成为法国的“英中式园林”。
而且,法国人更加深化了对中国造园艺术研究,花园不但被设计成“自然式”,还建有中国的桥、岩洞和假山,在凡尔赛宫甚至流行起“乡村之景”。
不久之后,这种新式园林流传到德国、俄国以至整个欧洲。
虽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热”在欧洲就完全消失,但欧洲的造园艺术再也没有回到纯净的古典主义风格中去,可以说,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一直维持到现在。
2.2 中国园林的“西传”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
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自然也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巨大影响。
首先在江南和岭南等沿海开放区,随着与西方的贸易、文化交流的增多,一些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开始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
例如,据袁祖志在《随园琐记》中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随园“:‘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为室二重,窗嵌西洋五色玻璃,光怪陆离,目迷心醉”。
显然,这些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已随着中西方的交流,逐渐融入进我国古典园林之中。
还有乾隆年间,扬州的“江园”,园中有一幢五间的敞厅,乾隆皇帝赐名曰“怡性堂”。
园林布局为堂前敞后荫,两面夹山,“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前设栏楣”。
这显然是模仿意大利台地园的逐层平台和大台阶的做法。
在室内布置方面,“江园”还模仿了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连列厅”,并利用“镜厅”来扩大室内空间:“构深屋,望之如数十百千层,一旋一折,目眩足惧,唯闻钟声,令人依声而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