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智力的概念: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智力理论: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
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理论: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评价: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改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教师招聘备考之智力的相关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智力素)。智力由一种单一的一般因素和系列的特殊因素所构成。按斯皮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二、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主张智力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流体智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他认为流体智力是人的一种潜在智力,主要和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例如,瞬时记忆、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晶体智力则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例如,知识、词汇、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力密切联系着。一些研究表明: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而变化,到三十岁时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晶体智力二十多岁到达顶峰之后,继续缓慢上升。
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把人的智力分为九种:(1)言语-语言智力;(2)逻辑-数理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身体-运动智力;(5)音乐-节奏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8)自然观察智力;(9)存在智力。加德纳认为,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该理论的意义:帮助每一名学生发展天赋上的优势,人尽其才;每个人优势的潜能不同,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应不同。
三、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可划分为150多种独特的智力因素。第一维度是智力的操作过程,即心理活动或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这5个因素;第二维度智力加工的内容,即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第三维度是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6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应用。
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卡特尔的智力理论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是心理学部分较为重点考察的一个理论。
这个部分往往会从理论定义、两种不同智力的表现、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理解考查,简单点也会涉及人物与理论匹配的识记性考查。
此部分由于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且易混淆,所以导致部分考生对该知识点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的情况。
本文在此用形象的例子对该理论做出详细分析,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一、理论简介1963年,斯皮尔曼的弟子卡特尔以及后来的霍尔恩根据对智力测验结果的分析,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①流体智力: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
流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此外,心理学家也发现,流体能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在编制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所谓文化公平测验时,多以流体能力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智力比较的基础。
②晶体能力:指需要经过教育培养,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主要取决于后天学习,如词汇识别、言语理解、数学知识等。
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流体智力,流体就好像水一样,水有涨有落,会流走,会流失。
所以流体智力随着年龄先上升,后下降。
晶体智力,晶体就是结晶体,晶体是固体,不会流走,不会减少,结晶会越结越多。
所以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会越来越多。
二、小试身手1.【判断题】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一般智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他称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 )【答案】错误。
解析: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将智力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卡特尔将一般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2.【单选题】长辈们教训晚辈时常用的一句话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
分析能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出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拟定出能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了许多假设,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一、能力的因素说(一)二因素说在心理学史上,最早对能力结构进行探讨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
他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G 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人完成的任何一种作业都是由G 和S 两种因素决定的。
一般因素是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
虽然人们都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大小却是不同的。
特殊因素是个人完成各种特殊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具有完成某种活动的特殊因素,不一定具备完成他种活动的特殊因素。
换言之,各人的S 因素既有大小的区别,也有有无的区别。
不论个人有几种S 因素,这些S 因素之间,可能彼此互相独立,也可能彼此有些重叠,但是它们必定都含有一部分的G 因素。
(二)多因素说和群因素说桑戴克(Thorndike,1926)提倡多因素说。
他认为智力是许多小的能力的总和,智力中的一般因素是不存在的。
他把智力区分为三种成分:对抽象概念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和对机械问题或选择问题的适应能力。
3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者在智力测验中都应用因素分析法。
塞斯顿(Thurstone,1938)用由56 个测验组成的一组测验对218 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然后用因素分析法求得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被称为群因素论。
他把这七种因素称之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1)词的理解力:了解词的意义的能力;(2)语词运用能力:讲字正确迅速和同义联想敏捷的能力;(3)计算能力:正确而迅速地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4)空间知觉能力:运用感知经验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各种关系的能力;(5)记忆能力:对事物强记的能力;(6)知觉速度: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的能力;(7)推理能力: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断的能力。
智力发展理论

情境亚理论 智 力 的 三 元 理 论
适应 选择 塑造 应对新异性的能力 自动化加工的能力 元成分 操作成分 知识-获得成分
经验亚理论
成分亚理论
2、智力的PASS模型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戴斯、 纳格利尔里和柯尔比提出了“认知过程的 评估-智力的PASS模型”——Plan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ve Processing Model(计划-注意 -同时性加工-继时行加工模型)。
自然观察者智力 存在智力
是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 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加德纳认为,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 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 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每个学生都在不 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 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 而在于怎样使学生变得聪明,在那些方面 变得聪明。
总之,智商有其稳定性,且随着儿童年龄 的事增加,智商趋于更加稳定;但智商也 是可变的,有时甚至会发生剧烈的变动。 造成智商变动的原因可能是:(1)智力发 展的速率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样导致多次 测验分数的起伏(智力本身的变化);(2) 一些测验题目可能过分地强调了某方面 知识或某种机能,这样有无机会习得这些 知识或机能也会造成智商偏高或偏低的现 象(关乎效度)。
(2)编码-加工系统
(3)计划系统 处于最高层次的认知功能系统,
三、智力发展研究的近期观点
1.优势-领域理论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观点,认为 在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形成了一组一般的认知 能力,能够用于各种认知任务,而不管任务的具 体内容是什么,即领域普遍观。但近一二十年来, 这种观点遭到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挑战,越来 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许多认知能力只能专门用于 处理特定类型的信息,人类的许多认知能力具有 领域特殊性。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智力研究领域基本为传统智力理论所统领。
传统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德三维结构的多因素理论、卡特尔的三层智力理论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一)传统智力理论1•智力二因论即人类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认为人类智力的个别差异,既表现在一般因素,也表现在特殊因素上。
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的。
卡特尔将智力分为流动智力和晶体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
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
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
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
2•智力群因论塞斯顿认为智力是一些基本心理能力的组合。
认为人类智力由七种基本能力组合而成。
他认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
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3•智力结构论布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包括三类事件:①引起思维的材料,决定思维的内容;②进行思维的心理活动,决定思维的运作;③整理思维的结果,获致思维的产物。
智力情境亚理论

1971年,他把内容维度中的图形改为视觉和听 觉,使其增为5项,智力组成因素变为150种。
1988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记忆分为短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使其由5项变为6项,智力结构的组成 因素便增加到5×6×6=180种。吉尔福德认为每种 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
例如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就是语义、记忆、 单元的能力。又如,说出鱼、马、菊花、太阳、猴 等事物哪些属于一类,回答这类问题进行的操作是 认知,内容是语义,产物是类别。
一般因素
两大因素群:
语文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
小因素群:
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等
特殊因素:
各种特殊能力
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
三、能力的信息加工
(一)智力的三元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inberg,1985)提出 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 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 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 力情境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 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 (1)元成分 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等高级执行过程。 如确定问题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
分配心理资源等。 (2)操作成分 表现为任务的执行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3)知识获得成分 获取和保持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
出判断和反应,以及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
智力情境亚理论 这里的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有目的的适应环境、 塑造环境、与选择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 情境智力。
如:到达一个环境中,努力的适应环境,并 对环境进行塑造以提高自己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

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简述智力的基本理论一.智力的结构说1.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2.弗农(p.e.vernon,1961)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理论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⑴吉尔福特(guilford,1967):提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因素理论。
他认为每个智力因素可由操作、内容、结果这三个维度确定。
⑵吉尔福特(guilford,1982):假设有思考、记忆、发散生产、聚合推理和评价这五种基本的操作。
二.智力的因素论1.二因素论斯皮尔曼(c.spearman,1927)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分别为普遍因素(g),特殊因素(s)。
2.群因素理论瑟斯顿(l.l.thurstone,1938)提出七种因素或基本心理能力:数字计算(n)、语句流畅(w)、语文理解(v)、联想和记忆(m)、一般推理(r)、空间知觉(s)、知觉速度(p)。
3.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1.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维的,他提出了一个超iq测验定义的理论。
加德纳(1986)将智力定义为:是个体能够解决问题或产生符合特定文化背景要求的一个或一组能力。
他提出了八种智力:逻辑——数学、言语、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斯滕伯格智力三因素理论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1988)提出了智力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成分、经验、情境。
3.pass模型达斯(j.p.das)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五.真正智力理论perkins( 1995) 提出了真正智力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二因素理论是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
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研究历程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具体含义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
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智力的构成因素观察力
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提高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注意力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
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记忆力
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
例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思维力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想象力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智力和智力理论目前大家一致认可的智力定义是: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
他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即g因素)和特殊因素(即s因素)。
g因素代表一个人普遍而概括化的能力,参与所有的智力活动。
一个人智力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
s因素代表一个人的特殊能力,只在某些特殊方面(如绘画、唱歌等)表现出来。
s因素参与不同的智力活动,但每种智力活动中主要有一种特定的s因素存在。
人在从事任何一项智力活动时都需要有g和s因素的共同参与。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只是普通能力(g因素)。
(二)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
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内容是指思维的对象,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种。
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反应方式,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五种。
成果是指智力活动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寓意六种。
每个维度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与其他两个维度中的
一项结合构成一种智力因素。
因此,形成的智力因素总共有150种(5×5×6),其中每一种智力因素都是一个特殊的能力。
该理论中,操作真正代表智力的高低。
个人针对引起思考的情境,在行为上表现出思考结果之前,所经过的内在操作历程,即代表个人的智力。
操作中的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概念已引起了心理学家们广泛的注意。
(三)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而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人在20岁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而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因知识经验的累积,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因此,在编制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文化公平测验时,多以流体智力作为不同文化背景者智力比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