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存在是有利于所有参与国家的,因为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实现相互的利益互补,从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资源的差异性。

根据该理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这导致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

比如,某国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另一国则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它们在生产特定商品时具有相对的优势。

因此,通过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了贸易对效率和产出的影响。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可能会因为生产成本高而无法在某些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导致效率低下和产出减少。

而通过贸易,这个国家可以通过出口自己的特定产品,进口其他产品,从而提高效率和产出水平。

这也使得各国能够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总体产出。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强调了贸易对国家福利水平的影响。

根据该理论,贸易可以使得各国在资源配置上更为合理,从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通过贸易,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选择,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

同时,贸易也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国家的福利。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还指出了贸易的互利性。

在贸易过程中,各国通过出口和进口实现了相互依存和互利合作。

这种互利关系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是有利于所有参与国家的,可以为各国带来共同的利益。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强调了贸易对资源配置、效率、福利和互利性的影响。

通过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提高福利水平,实现互利合作。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国际贸易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等领域。

比较优势理论通过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探讨各国之间的贸易和合作关系,为实现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假设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希望能为读者对这一理论进行初步了解。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他在1817年的著作《政治经济学与税收原理》中首次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

里卡多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会导致它们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即某些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拥有的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和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贸易或合作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产品。

这样,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比较优势理论依据一些基本假设展开,这些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资源禀赋假设: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存在差异,即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某些国家拥有相对优势。

2. 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比较优势理论忽略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即在实际贸易中,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等并不是完全可以自由流动的。

3.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比较优势理论假设了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即没有垄断、壁垒和外部性等影响。

这些基本假设为比较优势理论的推导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使其能够在实际情况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以上局限性使得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实现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国际贸易、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

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

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

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比较优势理论是贸易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指出,那些在生产和贸易成本上具有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更高比较优势的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进而实现经济增长。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资源和技能,比较优势就是指利用这些资源和技能制造某些产品,同时可以实现生产成本降低的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了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因此能够利用内部资源生产出特殊的专业产品,参与国际贸易,进而获得贸易占有量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明确指出,比较优势是获得国际贸易机会的一种基础。

它也建议,一个国家减少贸易壁垒,发展进口和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比较优势分析方法,依据该方法,可以分析出一个国家在贸易中的优势,从而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

比较优势理论也指出,不同的国家在生产及贸易成本上的优势会不断发生变化,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现在可能失去优势,而具有比较劣势的国家可能在贸易中获得优势。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调整贸易政策和结构的概念,从而促使国家调整自身的政策,以确保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优势,推动经济增长。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也有一些弊端。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假定每个国家的政策都是动态的,自由的,它没有考虑到一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对外贸易可能会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阻碍。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假定所有国家都有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国家由于社会结构、文化、经济政策等原因,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对这种不对等性的国家间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能力有限。

总之,比较优势理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它提供了一种分析贸易特征及比较优势的方法,可以帮助国家把握国际贸易机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

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mSmith 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

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 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

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

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

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

大卫·李嘉图1816 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

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

这一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另一个国家效率高,但仍然可以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惠性。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另一个国家效率高,但仍然可以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即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这种比较优势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互补,使得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专门化生产,各国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有效的领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经济的发展。

再次,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可以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互利。

这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指导。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比较优势理论为各国合作、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惠性、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各国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实现互利共赢,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合作的深入。

比较优势理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1、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假设的前提不切实际,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比较优势理论难以被人们所接受。

2、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理论⑴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替代成本)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⑶边际机会成本边际机会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①机会成本不变的PPC—-增加任一单位某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数量相同。

②机会成本递增的PPC—-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1单位该产品的生产,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多。

③机会成本递减的PPC---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 1单位该产品的生产,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少。

3、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⑴相对商品价格(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是指一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如:设小麦的价格为PX,玉米的价格为PY,则小麦相对于玉米的价格为PX /PY,而玉米相对于小麦的价格为PY/PX。

⑵假定价格等于生产成本,且一国同时生产X、Y两种商品,则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其相对价格。

因此,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它们的比较优势所在,贸易双方可据此展开互惠贸易。

如:X的机会成本等于X相对于Y的价格,即PX /PY例: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美国英国小麦 (X) 6 1玉米 (Y) 4 2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为:美国PX /PY=2/3,英国PX /PY=2/1, 表明美国的PX /PY值低于英国,在小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林君泓 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

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 AdamSmith 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

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 1776 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

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

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

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

大卫·李嘉图 1816 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

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8世纪提出。

该理论描述了不同国家或个体在制造商品时所需的资源成本不同,从而产生经济上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对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浅析。

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在生产不同商品时,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存在着相对的成本差异,即某些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较低。

这就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解释。

通过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国家可以确定自己的优势产业并进行专业化生产,同时依靠其他国家的优势产业进行贸易,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国家经济效益的目的。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互补性。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存在差异化的比较优势,这就使得国际贸易不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存在互利互补的关系。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自己擅长的商品,同时也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实现互利互通的效果。

这种互补性可以使各国因为国际贸易而形成合作与友好的关系,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有助于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在生产不同商品时,会选择自己相对优势的产业进行生产。

这就相当于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每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特长来生产自己擅长的商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这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形成互相补充的生产关系,各自专注于自己的特长领域,这就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合作和产业链条。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各国识别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利互补和资源高效配置的作用,对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
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

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inSnu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

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i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

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

他否定重商主义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

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
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

大卫•李嘉图1816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

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

可以说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属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

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严格的假设前提即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

若去掉这个假设即若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完全一致的话李嘉图则回答不了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己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

1对外投资的产业。

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

2对外投资的主体。

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
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定了日本对外投资的承担者以中小企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那些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正是美国最具比较优势产业由于产品创新和直接投资周期仅限于寡占的工业部门导致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由垄断性大跨国公司所控制。

3投资国与东道国在投资产业上的技术差距。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从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凭借投资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从而造成在道国投资产业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4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形式。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采取合资经营的股权参与方式和诸如产品分享等在内的非股权参与方式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股权参与方式中大多采用建立全资子公司的形式。

因此按照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对外投资所带来的结果是东道国乐于接受外来投资因为由中小企业转移到国外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东道国的劳动力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因而有利于东道国建立新的出口工业基地。

与此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发展那些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果直接投资的输出入国的产业结构均更趋合理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Eh Hechscher 和他的学生俄林Beni Olilin回答了李嘉图回答不了的问题即若两个国家在劳动生产率完全一致的条件下为什么还会发生贸易。

赫克歇尔在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要素禀赋理论Theoiy of Factor Endowment 的核心思想后被
他的学生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进行了完整深入的阐释称为HO理论。

H 0理论阐释了技术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国家间两种商品的比较优势产生于其要素禀赋的差异。

HO理论是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这种将国家间先天存在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作为贸易的基础的理论又被称为是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H O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仅局限于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内脱离这个假设这个理论则不成立oSamuelson与Stolper在1941年发表的《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中分析了商品价格的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发现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收入的分配即SS定理。

在之后几篇论文中萨缪尔森用数学推到的方法证明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必然趋势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HOS定理。

四、基于规模经济比较优势理论Dixit和Stiglitz 1977以内部规模经济为研究对象共同建立了DS模型有效地解释了战后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动因构成了新贸易理论的基础。

Kingman 1980在DS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论证了国内市场的规模如何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

Krugman和Helpmaii 1985进一步构建了垄断竞争模型引入规模经济这一概念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的产生。

Tybout 1993论证了作为比较优势产生原因的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收益递增原理。

但Dollai aiid Wolff 1993认为用规模经济来解释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过于片面仅适用于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的产业内
贸易。

五、基于动态分析的比较优势理论Grossmail和Helpmail 1990共同构建了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扩展到动态分析。

详细阐述了分配到研发部门的资源如何通过生产同质产品和差异化产品的路径传递比较优势肯定了研发的重要性该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极大完善。

五、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杨小凯1991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扩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认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他们强调其对比较优势的分析是基于交易成本和专业化分工的框架而不是规模经济的框架认为经济增长不单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还是经济组织演进的问题。

Sachs杨小凯和张定胜2001以DS模型为基础引入交易效率和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认为只要一国的内生比较优势大于其外生比较劣势则可能出口具有外生比较劣势的产品。

六、基于人力资本配置的比较优势理论Findlay 1983首先将人力资本优势认定为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并引入2x2国际贸易模型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Grossmail和Maggi 2000创建了一个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家间的比较优势。

他们指出人力资本不同的国家的出口产品多表现为人力资本的替代性人力资本相同的国家的出口产品多表现为人力资本的互补性。

金融危机下催生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使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大大放缓。

事实证明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降低了全
球贸易和投资总量加大了多哈回合谈判的难度。

中国是这次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美国亦未从保护主义的措施中得到多少好处。

后金融危机时代无论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还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回归到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道路上才能创造共赢的发展局面实现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