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应用与医院感染控制_倪语星

合集下载

控制MRSA的标准操作规程

控制MRSA的标准操作规程
MRSA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之一,关键是其对许多抗菌药物有多重耐药,万古霉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MRSA唯一疗效肯定的抗生素。除万古霉素外,还有壁霉素、香豆霉素等新药对MRSA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另外,万古霉素也可与磷霉素、利福平、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合用,加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APIC.Guide to the Elimination of 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Transmission inHospital Settings.
控制MRSA的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对象:临床科室
文件编号:RJ-IC-SOP-MRSAKZ
编写者:杨莉
审核者:倪语星
版次:01
编写日期:2007-02-15
审核日期:2007-03-10
执行日期:2007-03-15
注: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同意,不得翻印
目的:预防和控制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播
内容:
一、MRSA的预防
1、首先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MRSA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MRSA菌株,如对大手术后预防深部葡萄球菌感染,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为好(如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等),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葡萄球菌效果反而不如第一代效果好。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长期使用与MRSA的出现率呈平行关系。
2、早期检出带菌者
医院应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筛查高危人群如烧伤病区、ICU、呼吸病房、血液科和小儿科的病人能保证早期检测和恰当的预防措施得以实施。同时微生物室应选用准确的检测手段,发现MRSA,及时向临床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国卫办医发〔2015〕43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组长:钟南山撰稿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万希润马小军王辰王睿王大猷王明贵王选锭卢晓阳申昆玲吕晓菊刘又宁刘正印李光辉李燕明杨帆肖永红吴永佩吴安华邱海波何礼贤汪复张扣兴张婴元陈晖陈佰义卓超周新郑波郎义青胡必杰倪语星徐英春黄文祥梅丹曹彬颜青参加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水云王金环支修益牛晓辉邢念增朱康顺刘钢刘志敏孙旭光李志远李笑天李筱荣张伟张明刚赵继宗钟明康姜玲夏培元钱菊英董军廖秦平戴梦华目录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3)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5)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11)附录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13)附录3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15)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17)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18)三、病原微生物检测 (19)四、注重综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20)五、培训、评估和督查 (20)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青霉素类 (21)头孢菌素类 (22)头霉素类 (23)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4)碳青霉烯类 (25)青霉烯类 (26)单环β-内酰胺类 (26)氧头孢烯类 (26)氨基糖苷类 (27)四环素类 (28)甘氨酰环素类 (29)氯霉素 (29)大环内酯类 (30)林可酰胺类 (31)利福霉素类 (31)糖肽类 (32)多黏菌素类 (33)环脂肽类 (34)噁唑烷酮类 (35)磷霉素 (36)喹诺酮类 (36)磺胺类 (37)呋喃类 (38)硝基咪唑类 (39)抗分枝杆菌药 (39)抗真菌药 (42)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47)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48)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 (55)细菌性前列腺炎 (57)急性感染性腹泻 (59)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 (60)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62)腹腔感染 (66)骨、关节感染 (6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69)口腔、颌面部感染 (72)眼部感染 (73)阴道感染 (75)宫颈炎 (76)盆腔炎 (76)性传播疾病 (77)侵袭性真菌病 (77)分枝杆菌感染 (80)白喉 (81)百日咳 (82)猩红热 (82)鼠疫 (82)炭疽 (83)破伤风 (83)气性坏疽 (84)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 (84)布鲁菌病 (84)钩端螺旋体病 (85)回归热 (85)莱姆病 (85)立克次体病 (86)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87)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医院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式和使用人群特征等。
评估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实时监测等方 法,对抗菌药物的疗效、安全性 、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
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现象。
结果反馈
将监测与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临 床医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 进建议,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
用。
06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案 例分析与实践
案例一: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中的合理使用
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与特点
β-内酰胺类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具有杀菌作用强、毒性低、适 应症广等优点,但易产生耐药
性。
氨基糖苷类
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具 有强效杀菌作用,但耳肾毒性 较大。
大环内酯类
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主要 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和支原 体感染,但易产生耐药性。
四环素类
如四环素、土霉素等,主要用 于治疗立克次体、支原体和衣 原体感染,但不良反应较多。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获得的感染 ,包括住院期间和院内获得出院 后发生的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 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的影响与危害
影响
医院感染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降低治愈率,甚至导致死亡。
危害
医院感染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
抗菌药物在防治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其他感染高 危因素的患者,应根据情况预防性使 用抗菌药物。
在进行手术、介入性操作等有感染风 险的操作时,应根据情况预防性使用 抗菌药物。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选择适当的药 物和给药时机,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 。
04
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 的现状与问题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与趋势

控制MRSA的标准操作规程

控制MRSA的标准操作规程
2、加强洗手和手消毒,包括医生、护士、护工、工勤人员、家属。处理患者伤口、导管、被血液、体液严重污染的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口罩、防护镜、穿隔离衣。
3、对使用过的器械、物品及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做好消毒处理;患者解除隔离、转床或出院后对环境、设备仪器等物体表面做终末消毒;必要时采样。
4、污物直接送污物室,不得暂存治疗室或其它场所。
控制MRSA的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对象:临床科室
文件编号:RJ-IC-SOP-MRSAKZ
编写者:杨莉
审核者:倪语星
版次:01
编写日期:2007-02-15
审核日期:2007-03-10
执行日期:2007-03-15
注: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同意,不得翻印
目的:预防和控制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播
5、重视会诊及防止床边检查操作时的交叉感染,以防科室间耐药菌传播
6、检出耐药菌部位连续二次培养无耐药菌出现或临床感染症状消除1周以上时,解除耐药菌隔离措施。
7、同一病区不同病人短时间内出现3例同种同源耐药菌时,在加强消毒隔离同时立即报本部门负责人,由本部门负责人核实后报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
四、MRSA的治疗
2、早期检出带菌者
医院应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筛查高危人群如烧伤病区、ICU、呼吸病房、血液科和小儿科的病人能保证早期检测和恰当的预防措施得以实施。同时微生物室应选用准确的检测手段,发现MRSA,及时向临床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3、加强消毒隔离制度
医护人员检查病人前后要严格洗手消毒,有条件应用一次性口罩、帽子、手Leabharlann ,医疗用品要固定,以防院内交叉感染。
MRSA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之一,关键是其对许多抗菌药物有多重耐药,万古霉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MRSA唯一疗效肯定的抗生素。除万古霉素外,还有壁霉素、香豆霉素等新药对MRSA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另外,万古霉素也可与磷霉素、利福平、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合用,加强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规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规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规范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明显或者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或者需要严格控制使用,或者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密切监测抗菌药物毒副作用的抗菌药物。

二、组织管理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负责本机构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使用、监测、评价和培训等工作。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抗菌药物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指导本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并提供必要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抗菌药物采购、供应、使用、监测、评价和培训等方面的要求,并组织实施。

三、临床应用管理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并组织实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2023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2023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2023年一、引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护公众健康,制定了本细则,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性发展的风险。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抗菌药物可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多个类别。

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医务人员在使用时应针对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三、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1.合理使用:医务人员应基于患者的临床情况、病原体的类型和药物的特点,精确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2.最小抑制浓度: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以最小有效浓度为目标,以最小限度抑制病原体生长,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3.联合应用:对于复杂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以增加治疗效果。

四、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1. 用药监测1.1 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纠正。

1.2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档案,记录每位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疗程等信息。

2. 抗菌药物培训2.1 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意识和技能,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2.2 对使用抗菌药物较多的科室和医生进行重点培训,强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3. 药物库存管理3.1 医院应建立科学的抗菌药物库存管理制度,避免因库存过多或过少导致药物浪费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3.2 定期对抗菌药物库存进行清点和盘点,确保药物的品质和有效性。

五、总结本文介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2023年的相关内容,强调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控制耐药性的重要性。

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始终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提高用药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服务。

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并根据医院的政策和规定进行调整和补充。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一、引言抗菌药物是很重要的药物类别,它可以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拯救病人的生命。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细菌,并且一些患者出现了抗生素过敏的情况。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有效地管理抗生素使用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不同类别。

这些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时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起到治疗作用。

由于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有着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准确地判断患者感染的细菌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抗生素过敏和耐药细菌的产生。

抗生素过度使用会导致患者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得日后治疗感染的难度加大。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抗生素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在使用抗生素时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

3.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病原学证据为基础,预防为第一”的原则。

首先需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明确患者感染的细菌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要注意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风险,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和过敏反应。

三、医院感染控制与抗菌药物使用1. 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因治疗活动而并发的感染,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

由于医院感染通常是由细菌引起的,抗生素的使用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抗生素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医院感染,减少感染的传播和发展。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医务人员需要合理地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剂量,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和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43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43号

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组长:钟南山撰稿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万希润马小军王辰王睿王大猷王明贵王选锭卢晓阳申昆玲吕晓菊刘又宁刘正印李光辉李燕明杨帆肖永红吴永佩吴安华邱海波何礼贤汪复张扣兴张婴元陈晖陈佰义卓超周新郑波郎义青胡必杰倪语星徐英春黄文祥梅丹曹彬颜青参加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水云王金环支修益牛晓辉邢念增朱康顺刘钢刘志敏孙旭光李志远李笑天李筱荣张伟张明刚赵继宗钟明康姜玲夏培元钱菊英董军廖秦平戴梦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组长:钟南山撰稿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万希润马小军王辰王睿王大猷王明贵王选锭卢晓阳申昆玲吕晓菊刘又宁刘正印李光辉李燕明杨帆肖永红吴永佩吴安华邱海波何礼贤汪复张扣兴张婴元陈晖陈佰义卓超周新郑波郎义青胡必杰倪语星徐英春黄文祥梅丹曹彬颜青参加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水云王金环支修益牛晓辉邢念增朱康顺刘钢刘志敏孙旭光李志远李笑天李筱荣张伟张明刚赵继宗钟明康姜玲夏培元钱菊英董军廖秦平戴梦华目录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3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5 附录1 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11 附录 2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13 附录 3 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15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17)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18)三、病原微生物检测 (19)四、注重综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20)五、培训、评估和督查............................................................................................................ 20 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青霉素类.................................................................................................................................... 21 头孢菌素类................................................................................................................................ 22 头霉素类.................................................................................................................................... 23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4 碳青霉烯类................................................................................................................................ 25 青霉烯类.................................................................................................................................... 26 单环β-内酰胺类....................................................................................................................... 26 氧头孢烯类................................................................................................................................ 26 氨基糖苷类................................................................................................................................ 27 四环素类 (28)甘氨酰环素类 (29)氯霉素 (29)大环内酯类 (30)林可酰胺类 (31)利福霉素类 (31)糖肽类 (32)多黏菌素类 (33)环脂肽类 (34)噁唑烷酮类 (35)磷霉素 (36)喹诺酮类 (36)磺胺类 (37)呋喃类 (38)硝基咪唑类 (39)抗分枝杆菌药 (39)抗真菌药 (42)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47 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48 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 55 细菌性前列腺炎...........................................................................................................................57 急性感染性腹泻........................................................................................................................ 59 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 60 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62 腹腔感染.................................................................................................................................... 66 骨、关节感染.................................................................................. (6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 (69)口腔、颌面部感染 ....................................... (72)眼部感染 ................................................. (73)阴道感染 ......................................... (75)宫颈炎 ............................................. (76)盆腔炎.............................................. (76)性传播疾病 ........................................ .. (77)侵袭性真菌病 ...................................... . (77)分枝杆菌感染 ...................................... . (80)白喉 ............................................. .. (81)百日咳 .......................................... . (82)猩红热 .......................................... .. (82)鼠疫 ........................................... . (82)炭疽 ........................................... .. (83)破伤风 (83)气性坏疽 ..................................... . (84)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 .................... (84)布鲁菌病 .................................. (84)钩端螺旋体病 ............................ . (85)回归热 .................................. (85)莱姆病 ............................................... (85)立克次体病 ............................................ (86)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 (87)1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药为主, 原则上不超 过3d量 , 最 多 不 得 超 过7d( 特 殊 病 种 用 药 除 外 ) ; 遇 有 不 良 反 应时应做好记录, 并填表上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3 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方法 3.1 监测和控制耐药细菌
重点抓特殊耐药细菌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一旦发现MR- SA、耐 万 古 霉 素 肠 球 菌 ( VRE) 、多 重 耐 药 的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和 鲍曼不动杆菌, 要告知所在的部门, 并协助该部门一起做好 消毒隔离工作。主要是: ①制定“特殊耐药菌感染消毒隔离办 法”, 以指导临床做好消毒隔离工作。②利 用 计 算 机 网 络 , 监 测耐药菌流行趋势, 及时反馈, 及时控制传播。③一旦发现暴 发流行, 立即到临床现场讨论和指导控制工作, 并及时做好 控制效果分析和总结。 3.2 制订指南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年 7 月第 43 卷第 7 期 ·社区护理·
老年人照顾者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刘腊梅 周兰姝
· 667 ·
【摘要】 目的 评估社区老年人照顾者的健康状况,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以提高照顾者的健康水平。 方法 选择上海市徐汇、 虹口、杨浦3个区老年人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照顾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 不同年 龄组的照顾者其健康状况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 照顾者的健康状况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且照顾者的年龄越大, 其健康状况越差。 影响照顾者健康状况的因素包括: 照顾者的年 龄 、宗 教 信 仰 、职 业 、与 被 照 顾 老 人 的 关 系 、能 否 提 供 好 照 顾 、压 力 大 小 及 被 照 顾 老人的医疗费用支出。 结论 照顾老年人使照顾者自己的健康状况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应关注和重视照顾者的健康并开展相 关服务, 以提高其健康水平, 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顾。 【关键词】 老年人; 照顾者; 健康状况; 【Key wor ds】 Aged; Caregivers; Health Status
( 1) 药剂科及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科负责抗感染药物应用 率的监测统计, 并定期向全院公布。
( 2) 药剂科负责全院抗感染药 物 应 用 的 指 导 、咨 询 工 作 ; 负责全院医护人员的有关知识的培训; 对于细菌耐药性高的 抗菌药物有权提出暂停使用的建议。
( 3) 检 验 科 和 药 剂 科 定 期 ( 每 年1~2次 ) 公 布 主 要 致 病 菌 及其药敏试验结果, 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
( 3) 耐药菌传播增加: 通过医护人员尤其手的接触, 细菌 在患者间交叉感染造成耐药菌株在医院内的传播, 以及随后 通过宿主患者的转移, 耐药菌在医院之间甚至社区中传播。
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的上升, 不仅使许多本来已经 有药可治的感染性疾病重新面临治疗的困难, 也给健康人群 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 同时耐药细菌的交叉传播又大大加快 了耐药菌增长的速度, 增加了疾病治疗及预防和隔离感染患 者的医疗成本, 新的抗菌药物的开发又远远跟不上耐药菌出 现的速度, 遏制耐药菌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 6) 护 士 应 根 据 各 种 抗 感 染 药 物 的 药 理 作 用 、配 伍 禁 忌 和配制要求, 准确执行医嘱, 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配合 医师准确留取各种标本, 及时送检。 3.4 自查和督查 3.4.1 目的
落实指南及本院的实施细则, 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的管理, 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 部分缓解患者看病贵的问题, 适当减少医保费用。 3.4.2 内容
根 据 卫 生 部 指 导 原 则 的 精 神 , 在 医 院 药 事 委 员 会 、医 院 感染控制委员会的领导下, 根据相关的指 南 、法 规 , 如 卫 生 部 《抗 菌 药 物 临 床 应 用 指 导 原 则 》、上 海 市 《抗 菌 药 物 临 床 应 用 指 导 原 则 》实 施 细 则 、瑞 金 医 院 《抗 菌 药 物 临 床 应 用 指 导 原 则》实施细则, 和本院的监测数据, 由药 剂 科 及 医 院 感 染 控 制 管理科负责制订本院抗感染药物应用指南。 3.3 实施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抗 菌 药 物 的 合 理 应 用 与 医 院 感 染 控 制 工 作 密 切 相 关 。一 方面, 抗菌药物是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必需武器; 另一方 面, 抗菌药物应用不当能导致菌群失调、细 菌 耐 药 性 增 加 、人 体重要器官损伤, 从而增加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引起耐 药菌在医院内传播。因此,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于医院感染 的控制至关重要。
( 4) 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 关 标 本 的 送 检 率 ( 涂 片 、培 养) , 深部感染应送厌氧培养,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 果, 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选用药物。临床医师在临床使用抗 菌药物与本原则有冲突时, 应在病程日志上注明原因。
( 5) 严重感染病例如需联合使用2种或2种以上高一级抗 感染药物需上级医师批准。
作 者 单 位 : 200025 上 海 市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医 学 院 附 属 瑞 金 医 院 临 床 微 生 物 科 、医 院 感 染 管 理 科
倪语星: 男, 博士, 主任医师, 主任, 博士生导师, E-mail: yuxing_ni@ya- hoo.com.cn
2008-04-07 收 稿
目前医院感染中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上升主要有以下 原因:
( 1) 存在耐药机制: 细菌天然存在或后天因为基因突变 或转移得到了耐药基因, 耐药基因决定了各种不同的耐药机 制, 使细菌能够抵抗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
( 2) 耐药菌产生增加( 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 : 由于过多 地使用抗菌药物, 造成对基因突变及耐药基因转移的耐药菌 的筛选。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 和 腔 隙 感 染 , 但 不 包 括 与 手 术 无 直 接 关 系 、术 后 可 能 发 生 的 全身性感染。 2.1.2 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 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 药。
( 1) 清洁手术: 通常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 仅在下列 情 况 时 可 考 虑 预 防 用 药 。①手 术 范 围 大 、时 间 长 、污 染 机 会 增 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 ③异物植入手术; ④高龄、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
包 括 抗 菌 药 物 的 使 用 率 、使 用 前 送 检 率 、血 培 养 标 本 合 格率; 没有指征地使用限制用药和特殊用药; Ⅰ类手术预防 使用抗菌药物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细菌耐药监测和趋势分 析; 医务人员对耐药细菌和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和考试的情 况; 并将不合理的应用情况及时反馈给科主任和主管医师。
1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细菌在自然界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 天然抗生素绝大多
数由微生物合成, 其中2 /3经链霉菌产生。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虽然可以杀死或抑制其他的细菌, 但也可能会杀死细菌自 己 , 所 以 “生 产 菌 ”自 身 必 须 具 有 耐 药 性 , 才 能 免 受 抗 生 素 对 自身的损伤, 这就是细菌的天然耐药性。与临床治疗相关的 细菌耐药, 可能与天然耐药有关, 也可能是敏感的野生菌种 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而获得, 即获得性耐药性。抗菌药物 的广泛应用及滥用扩大和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日益严 重的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工 作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2 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工作重点 我国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 在 医 院 用 药 量 排 名 前10位 的
药品中, 抗菌药物占2~6个。由于抗菌药物种类繁 多 、特 征 各 异, 合理用药指导、监管力度较弱, 临床 抗 菌 药 物 使 用 存 在 较 多问题, 不合理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 导致细菌耐药性增长、 医源性疾病日渐增多、治疗费用增加 以 及 医 药 资 源 的 不 合 理 利用。为此, 必须控制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现阶段控制工作 的重点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和抗菌药物的分级 管理。 2.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2.1.1 目的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年 7 月第 43 卷第 7 期
·专题研究进展·抗菌药来自的应用与医院感染控制倪语星
· 665 ·
【摘要】 所有的微生物都可能引起医院 感 染 , 但 是 那 些 能 够 通 过 接 触 传 播 、造 成 外 源 性 感 染 、致 病 性 和 耐 药 性 均 很 强 的 耐 甲 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和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是医 院 感 染 的 重 点 控 制 目标。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能够促使这些耐药细菌的快速增长。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遏制细菌耐药的产生和耐药细 菌在医院内的播散, 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工作之一。从医院感染控制的角度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首先是监测, 在监测的 基础上, 参照有关文件和要求, 制订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和实施细则, 并借助计算机系统的力量, 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同时在广泛宣传、教育、培训的基础上, 开展以 自 查 、自 评 、督 查 和 整 改 相 结 合 的 抗 菌 药 物 合 理 应 用 行 动 计 划 , 力 求 改 变 传 统 的 思维及行为模式, 促进临床医师自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 耐药菌; 医院感染; 抗菌药 【Key wor ds】 Resistant microorganism; Hospital Infectios; Anti-Bacterial Agents
( 2) 清洁-污染手术: 需预防用抗菌药。
· 666 ·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年 7 月第 43 卷第 7 期
( 3) 污染手术: 需预防用抗菌药。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 属抗菌药治疗性应用, 不属预 防应用范畴。 2.1.3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的选择 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应针对革兰阳性球菌( 金黄色葡萄 球菌) 选用药物, 青霉素和头孢唑林是最佳选择, 为避免发生 过敏的问题, 本院推荐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作为预防用抗菌 药物。 预防器官-腔隙感染: 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 种类选用, 并参考本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如结肠或直 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 ( 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加甲硝唑) 。 2.1.4 给药方法和使用时间 接受清洁手术者, 在术前0.5~1h内给药, 或麻醉开始时给 药 , 如 果 手 术 时 间 超 过3h, 或 失 血 量 大 ( >1500ml) , 可 在 手 术 中给予第2剂。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 束后4h,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 不 超 过24h, 个 别 情 况 可 延 长 至 48h。手术时间<2h的清洁手术, 术前用药1剂即可。污染手术 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2.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根 据 各 种 抗 菌 药 物 的 作 用 特 点 、疗 效 和 安 全 性 、社 会 经 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 将抗菌药物分为 非 限 制 使 用 、限 制 使用与特殊使用3类, 进行分级管理。 2.2.1 抗菌药分级原则 ( 1) 非 限 制 使 用 : 经 临 床 长 期 应 用 证 明 安 全 、有 效 , 价 格 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 2) 限制使用: 鉴于此类药物的 抗 菌 特 点 、安 全 性 和 对 细 菌耐药性的影响, 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 制, 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 ( 3) 特殊使用: 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 物, 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 后果严重, 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者, 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 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 资料尚不多, 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 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2.2.2 抗菌药分级管理办法 ( 1) 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 病 菌 种 类 以 及 细 菌 耐 药 情 况 、患 者 病 理 生 理 特 点 、药 物 价 格 等 因 素 加 以 综 合 分 析 考 虑。 ( 2) 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 菌药物处方; 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时, 应 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 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 有相关记录和签 名。 ( 3) 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 应经感染 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 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 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记录。 ( 4) 紧急情况下, 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 菌药物, 但仅限于1d用量, 如需继续使用, 必 须 办 理 相 关 审 批 手续。 ( 5) 建立抗菌药物应用会诊咨询的工作常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