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与孩子教案
巨人和孩子原创课件(正式)

解词: 解词:
乐不可支: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乐不可支: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肆意: 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肆意: 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细读——分析课文: 分析课文: 细读 分析课文
1: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 哪些变化? 哪些变化? 2: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 爱心的? 爱心的?
11、 11、巨人和孩子
执教者: 执教者:清城中学 王海莹
春天(绿树成荫)
秋天( 秋天( 鲜果飘香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 文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文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学习本文 生动、精彩的语言。 生动、精彩的语言。 培养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 3、培养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
作业: 作业:
收集童话,课下互相交流。 收集童话,课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童话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言行自私 赶走孩子 花园寒冬肆虐 变 充满爱心 欢迎孩子 花园美景回归
巨人
爱心使人与人之间更和谐美好
拓展训练
•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 感到人间的温暖。 感到人间的温暖。 • 爱心是_______,_______。 爱心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提示: 提示: 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1、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 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2、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 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久旱的甘霖, 3、爱心是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 真情的滋润。 真情的滋润。
3.《巨人和孩子》

注音释义
• 栖(qī )息:停留。 ng )听:恭敬地听。 • 聆( lí
• 肆( SÌ)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 咆哮( páo xiào ): 怒吼。 • 翩翩( piān )起舞: 形容轻快地跳舞。 piān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 1.课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 2.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 的自私? • 3.孩子们的离去和到来给巨 人的花园带来了哪些变化?
赶出孩子 托起男孩
感 动 感 化 觉 悟
终年寒冬 满园春色
孩 子 到 来
春天重 新来临
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 “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 来......游戏场所” 。 •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 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 接着他提起一把大斧头,把围墙统统给砍 倒了。
巨人和孩子
作者:奥斯卡· 王尔德
作者简介
• 奥斯卡· 王尔德,1854~1900, 英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小 说家、童话作家,与萧伯纳 齐名的才子。也有人将他与 安徒生相提并论。作品有童 话集《快乐王子集》和《石 榴之家》等。王尔德的童话 由于其文字的千锤百炼、丰 富的抒情性、内容的新颖和 形式的优美而魅力无穷,本 文是他童话中的名篇。
孩子们的离去和到来给巨人的花园 带来了哪些变化?
• 孩子们的离去:
• 小鸟:无心唱歌 • 树儿: 忘了开花 • 花儿: 缩回头睡觉 • 只有北风 冰雹 雪霜
• 终年寒冬
孩子们的到来:
• • • • • • • • • 小鸟: 欢唱 翩翩起舞 树儿: 欣喜若狂 用鲜花打扮自己 花儿: 伸出头露出笑脸 有孩子们的欢笑 春意盎然
童话
•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 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 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 入胜。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作家创作的,著 名的有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豪夫童 话》,英国的《王尔德童话》。另一类是在人民 群众口头流传,后经有心人搜索、整理而成的, 著名的有《格林童话》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巨人和孩子》课件语文版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童话异同
故事情节
西方童话往往注重故事情节的曲 折离奇和惊险刺激,而东方童话 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和意境的深
远。
角色塑造
西方童话中的角色塑造往往更加鲜 明和夸张,而东方童话中的角色则 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具有更强的代 入感。
主题思想
西方童话的主题思想往往更加多元 和开放,强调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 而东方童话则更加注重家庭、亲情 和友情等情感因素。
角色扮演:分组演绎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角色扮演目标
通过亲身演绎,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巨人
体型高大,外表威严但内心孤独 。
孩子
天真活泼,善良勇敢,给巨人带 来欢笑和温暖。
教师角色
提供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大胆 表现。
表演准备
学生需熟悉故事情节,准备相应 道具和服装。
其他角色
可根据故事需要增设,如其他孩 子、村民等。
06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与实施建议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巨人和孩子之间 关系的变化,理解故事主题。
01
巨人和孩子最初的关系是怎样的?
03
02
讨论问题设计
04
随着故事的发展,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巨人和孩子的内心世 界的?
05
06
教师角色: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讨论, 给予必要引导。
真正的幸福所在。
王尔德的作品风格
王尔德的作品语言优美、富有诗 意,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 表达主题。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浪 漫主义色彩,同时也不乏现实主
义的批判精神。
跨文化交流:中英童话比较
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了两国童话故事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 面也有所不同。例如,英国童话更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而中国童话则更强调家庭和 社会的和谐。
中班音乐游戏《大巨人与小矮人》教案

中班音乐游戏《大巨人与小矮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能够用身体动作表现大巨人与小矮人的形象。
2.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协调性和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1.感知音乐的强弱变化。
2.用身体动作表现大巨人与小矮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1.节奏的掌握与身体动作的协调。
2.合作完成音乐游戏。
四、教学准备1.音乐CD《大巨人与小矮人》。
2.画有大巨人与小矮人的图片。
3.玩具乐器(如铃鼓、木鱼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音乐《大巨人与小矮人》,让幼儿倾听并感受音乐。
2.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音乐里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二)基本教学1.教师出示大巨人与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大巨人和小矮人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代表音乐中的什么声音?2.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引导幼儿用拍手的方式表现大巨人与小矮人的形象。
当音乐强大时,幼儿用拍手的方式表现大巨人;当音乐弱小时,幼儿用拍手的方式表现小矮人。
3.教师与幼儿一起练习,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掌握动作。
(三)拓展教学1.教师出示玩具乐器,引导幼儿用乐器表现大巨人与小矮人的形象。
当音乐强大时,幼儿可用铃鼓等乐器敲击;当音乐弱小时,幼儿可用木鱼等乐器轻敲。
2.教师与幼儿一起练习,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掌握乐器的使用。
(四)音乐游戏1.教师将幼儿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大巨人与小矮人。
2.教师播放音乐,两个小组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用身体动作表现大巨人与小矮人的形象。
3.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
3.教师邀请全体幼儿一起表演《大巨人与小矮人》音乐游戏,展示学习成果。
六、课后作业1.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表演《大巨人与小矮人》音乐游戏。
2.家长协助幼儿记录表演过程中的感受,以便下次活动分享。
七、教学反思1.本次活动过程中,幼儿对音乐强弱变化的感知较为明显,能够在游戏中表现出大巨人与小矮人的形象。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情况,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学习本文精美的修辞和生动形象、饱含深情的语言。
3、理解“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4、要对社会对他人充满爱心,摒弃自私自利的行为,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
”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
那么,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童话《巨人和孩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揭示了童话的主人公:巨人和孩子。
文章的内容就是围绕巨人与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的,即巨人由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玩到欢迎孩子们到他的花园玩,孩子们的行为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2、王尔德:(1854—1900)。
英国作家,诗人。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作品有:童话故事《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喜剧剧本《少奶奶的扇子》《理想丈夫》,散文《说谎的堕落》《社会主义下的人的灵魂》,诗集《里丁监狱之歌》。
《巨人和孩子》一文选自《世界著名童话作品集》。
3、学习生字:绿茸茸.(rïng)栖.息(qī)聆.听(líng)城堡.(bǎo)吼.叫(hǒu)高耸.(sǒng)徘徊..(pái huái)硕.果(shuî)笼.罩(lǒng)肆.意(sì)4、理解生词。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
”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蟋蟀在时报广场》语文版知识精讲

初一语文《巨人和孩子》《蟋蟀在时报广场》语文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巨人和孩子》《蟋蟀在时报广场》学习要点:继续巩固童话知识,通过学习《巨人和孩子》把握思想内容,感悟课文浓厚的童话和神话色彩;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概括能力;欣赏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体会课文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妙处;通过学习《蟋蟀在时报广场》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童话的主旨;理解课文中刻画的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掌握这两篇课文的字词等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通过内容分析,把握这两篇童话的主旨;童话中人物的象征意义的认识;理解《蟋蟀在时报广场》里几个形象的区别。
学习知识点:(一)常识部分:作家及其作品:1. 《巨人和孩子》的作者及作品:王尔德1854—1900 英国作家、诗人,其父亲是著名的医生,母亲是爱尔兰民族主义女诗人。
王尔德在读书期间涉猎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等人的著作,他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是19世纪80年代的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他的作品有:童话故事《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喜剧剧本《少奶奶的扇子》《理想丈夫》,散文《说谎的堕落》《社会主义下的人的灵魂》,诗集《里丁监狱之歌》。
《巨人和孩子》一文选自《世界著名童话作品集》。
2. 《蟋蟀在时报广场》的作者及作品:乔治·塞尔登,生于1929年,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著有多种文学作品,如《能潜水的狗》(56年)、《海底公园》(57年)、《蟋蟀在时报广场》(60年)、《蟋蟀切斯特鸽背上的旅行》(81年)、《蟋蟀切斯特的新居》(83年),其中《蟋蟀在时报广场》最负盛名,荣获纽伯利儿童文学奖第二名,被誉为当代新童话的标本,后两篇是《蟋蟀在时报广场》的续集。
(二)基础知识:1. 应掌握的字:茸róng 栖qī聆líng 徘pái徊huái 囱cōng咆páo哮xiào 窜cuàn 翩piān 垢gòu 蟋xī蟀shuài霓ní钞chāo 镍niè狄dí墩dūn漪yī萦yíng 赎shú铛dāng2. 多音字:累é果实累累ě罪行累累è劳累堡ǎ城堡ǔ堡子说ō说话ì说服l il il ib opshushu⎧⎨⎪⎪⎩⎪⎪⎧⎨⎪⎩⎪⎧⎨⎪⎩⎪3. 形近字:耍shuǎ(玩耍)赎shú(赎罪)摊tān(报摊)陪péi(陪同)要yāo(要求)读dú(读书)滩tān(河滩)赔péi(赔偿)徘pái(徘徊)篷péng斗篷萦yíng(萦绕)排pái(排队)蓬péng蓬勃萤yíng(萤火)诽fěi(诽谤)缝féng裁缝索suǒ(线索)雹báo冰雹愧kuì羞愧谦qiān(谦虚)苞bāo花苞魁kuí魁伟赚zhuàn(赚钱)咆páo咆哮傀kuí傀儡嫌xián(嫌弃)炮pào鞭炮槐huaí槐树歉qiàn(道歉)4. 应掌握的词语(课文注解外):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6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巨人和孩子》教课方案6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课标要求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思想内容,感悟课文浓重的童话和神话色彩。
2、理清文章构造,培育归纳能力。
3、赏识生动形象的光景描绘,领会课文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妙处。
4、领悟“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喜,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难过”的道理。
[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而且经过辐射阅读,加强语感,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累积、思虑、比较、运用。
经过片断练习,培育学生想像力和勤于练笔的习惯。
经过指引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培育学生的研究精神。
[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在世界各国传诵了百余年的有名童话。
作者经过对照的手法,颂扬了爱心,歌颂了爱的力量,今日读来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经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隆冬终于回到春季的过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章的构造有什么特色?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巨人是如何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这些是我们学习文章时要侧重思虑的问题。
[ 疑难分析 ]怀疑: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解惑:这篇童话经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隆冬终于回到春季的过程,告诉我们: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欢喜,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难过。
怀疑:文章的构造有什么特色?解惑:全文有22 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 2):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嬉戏。
小班教案小矮人和大巨人

小班教案小矮人和大巨人小班教案小矮人和大巨人一、教学目标1.语言目标:能够听懂、理解并表述小矮人和大巨人的故事情节,掌握新词汇。
2.认知目标:通过故事学习大巨人和小矮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义感和勇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情节并保持连贯性。
2.明确重要词汇并能够正确使用。
3.培养学生正义感和勇气。
三、教学难点1.让孩子在阅读故事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一个系统的故事情节。
2.以孩子的角度出发,引导孩子正视自己内在世界以及班级中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故事阅读与故事讲解相结合。
2.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团队合作,让学生进行小组创作。
五、教学资源1.绘本《小矮人和大巨人》2.备课资料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教师介绍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能够了解将要学习的故事情节。
2.阅读故事。
教师配合故事绘本,为孩子们朗读故事,并提示孩子们需要注意故事中出现的新词汇以及情节转折。
3.分组完成绘本插图配合情节创作。
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故事情节,自由发挥实现故事的连贯性,创作插图,同时让自己编写完整连贯的故事。
4.小组汇报。
学生按照小组进行汇报,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向其他同学介绍小组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5.讨论。
教师提出关于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铺展和核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深入探讨、意见交换,从而增进彼此的理解,发展积极向上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6.总结。
在小组汇报完成后,通过讨论和交流,总结本次课堂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价值观和实际应用意义。
七、教学评价1.教师记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记录和反思,通过教育实践的总结,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依据。
2.小组评比。
教师根据小组创作,进行评比,从而鼓励孩子们合理分配时间、相互合作,并体现出优秀的故事创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人与孩子》教案
杨菱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把握文章故事,理清文章结构,学会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
(二)品析本文对人物形象的造型及景物描写特色
(三)体会爱的力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巨人与孩子》,请翻开课文,接着老师的话来说话: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座“花园”这里发生了什么?
(二)请同学们用最简短的语言来概述“花园里发生了什么故事”。
1、巨人不在→还在玩耍→春驻花园
巨人与孩子 2、巨人自私→禁孩嬉戏→冬驻花园
3、巨人醒悟→与孩同玩→春回花园
(三)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那么我们把目光放在欣赏上。
讨论几个小话题:
1、巨人对孩子态度变化(语言、动作)
2、文中景物特写欣赏
3、丰富的幻想使文章故事充满美丽和神奇。
(1、“你们再这儿干什么?”他粗气粗气的吼叫起来,孩子们都吓跑”
“我的花园就是我们的花园“巨人说”,谁都清楚,我不准外人来这里玩”于是,他沿着花园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还挂出一块告示牌:闲人莫入,违者重罚。
充分展现巨人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巨人。
“巨人轻轻地走下楼,悄悄地打开前门,走到花园里”表现出巨人对孩子充满了爱。
“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表现巨人对孩子百般呵护,这是的巨人心中充满了爱。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说,接着他提起一把大斧头,把围墙统统给砍倒了。
“一起关爱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我有好多美丽的鲜花,”他说,”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
“我真的天自私了!”他说,“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
我要把那可怜的孩子抱上树,然后再把围墙都推到,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得游戏场所。
”
巨人幡然醒悟,决定要把花园当成孩子们的游乐场所,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其他孩子看见巨人不再那么凶恶,都纷纷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
小男孩的一吻,使自私的巨人充满爱心。
)
(2)、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多得像天上的星星。
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一到春天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秋天里则结下累累果实。
“绿茸茸”“团团花朵”“粉扑扑”“累累果实”叠词的运用更添春天花园春景的生机,也洋溢着欢乐喜爱之情。
②“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
③“只有雪和霜对此乐不可支”
①“由于看不见孩子们,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
④“春天已忘记了这座花园。
”他们叫喊着,“这样,我们可以一年四季住在这儿了。
”
⑤“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霜也让所有的数目披上夹衣,然后他们还换来北风和他们同
住……”对景物进行拟人化描写和比喻的手法细细地、生动、形象地把雪霜、北风、冰雹在花园里肆虐的场景展开,也体现出巨人自私的恶果。
3、“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其他孩子看见巨人不再那么凶恶,都纷纷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
”
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充满童话般色彩:小男孩的一吻,就使自私的巨人充满了爱心。
)
那个哭泣的男孩是从哪儿来的又去了哪里,他的出现和消失把童话幻想推向极致,使故事充满美丽和神奇。
(四)我们讨论的内容中出现了前后的对比关系。
那么是什么让这一切发生的改变。
爱
(五)请大家根据对故事的理解,重新给文章拟个题目(爱,爱心花园、孩子的乐园、美丽常驻花园、巨人的花园),有了好的题目,那就用一、二百字,写出你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