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作者、作品、读者四个方面谈《赤壁赋》
《赤壁赋》 文章解析

《赤壁赋》文章解析《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古代文人杰作之一。
本文将对《赤壁赋》进行深入解析,从内容、描写手法、寓意等多个角度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一、《赤壁赋》的内容《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散文,作者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的对手周瑜。
文章主要描绘了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背景,并展示了当时两军交战的激烈场面以及诗人对赤壁自然景观的描绘。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赤壁之战的背景介绍,诗人以极富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逆水行舟的大军、火器轰鸣的激战场面以及战争带来的恐惧与忧虑。
通过揭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与战争的残酷性,文中体现出作者对时局的痛心与忧虑。
第二部分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诗人巧妙地利用对赤壁山水的描绘,使战争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
他运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赤壁山水的壮美与恢弘,借以表达自己对和平年代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无奈。
第三部分以诗人自身的心境为展开,通过对战争与自然景观的对比,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最后表达了对儿女情长的思念之情,通过描写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情感内涵。
二、《赤壁赋》的描写手法1. 对比手法: 《赤壁赋》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激烈的战争景象与恢弘壮美的自然景观相对立,通过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与自然的美好。
2. 情感描写: 诗人通过丰富细腻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和平年代的向往,对战争的忧虑以及对儿女情长的思念之情。
3. 地域描写: 《赤壁赋》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描写,特别是对赤壁山水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清晰感受到当时战场的氛围和风光的壮丽。
三、《赤壁赋》的寓意《赤壁赋》在描绘赤壁之战的同时,通过战争与自然景观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文中描写的壮美自然景观和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相互交织,塑造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和平年代的向往。
此外,《赤壁赋》中的情感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儿女情长的思念,展现了曹、刘、周三个人物的情义关系。
赤壁赋的总结 赤壁赋总结文章

赤壁赋的总结《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作者苏轼通过描述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英雄壮丽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忠诚、智慧、勇敢等正义价值观念,同时也凸显出生活真谛和哲理思考。
本文将对《赤壁赋》进行总结和分析,进一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
背景与主题《赤壁赋》以东晋文学家苏轼从事行政工作时创作而成,其灵感来源于他与朋友们的琴酒之会。
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主题方面,《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亲情、友情、忠诚等传统价值观的崇尚,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风光、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内容概括《赤壁赋》描绘了赤壁之战前后的情景以及当时著名文人士气的高涨。
苏轼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悲壮与人情的深处。
文中描写了江水奔流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百态和喜怒哀乐。
同时,苏轼也通过对曹操和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出忠诚、智慧和勇敢的品质。
艺术手法与特点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和修辞特点。
首先是景物描写,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水的起伏和苍茫的山岳,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以此来衬托英雄们的壮丽形象。
其次是人物描写,苏轼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了曹操、周瑜等历史人物的形象,突显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此外,苏轼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夸张手法等,给予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的表达。
文学价值和意义《赤壁赋》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展示了历史的深刻性和人情的真实性。
其次,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人们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它还弘扬了忠诚、智慧和勇敢等正义品质,对读者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
总结《赤壁赋》是一篇具有深刻思考和艺术魅力的文章。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苏轼展现了忠诚、智慧和勇敢等价值观念,同时也展示了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从社会作者作品读者四个方面谈赤壁赋

从社会、作者、作品、读者四个方 面谈
• 《赤壁赋》是一篇千古奇文,这样的文章 一下子就把它读了(一次性消费)太奢侈 了。应该细细品赏。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苏轼提倡“八面受敌”读书法,说“少年 为学,每一书作数次读。……若八面受敌, 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语。”如他读《汉书》 时便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 财贷等若干方面,收益自然就多。西方文 学理论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文学四环节, 即认为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应包括“社 会—作者—作品—读者”四个环节,这四 个环节构成复杂的关系。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开北宋豪放词派,其代表作《念奴 娇·赤壁怀古》和这首《定风波》都是黄州 所作,其时为苏轼人生的最低谷。
二、读 者
• 第三个环节“作品”我们最后讲,先讲读 者一环。按照文学四环节理论,读者一环 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没有读者的阅读,所 谓作品只是一堆白纸铅字(墨)而已。所 以可以认为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作品 的创作。
• 先看一则南宋的资料:据南宋俞文豹《吹 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 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 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 他生活没有着落,自己的私钱精打细算最 多能捱一年。于是开荒种地,在一首诗里 写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 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 然而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用诗的 语言描写自己的陋居:“东坡居士酒醉饭 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 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 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到 黄州后第三年作的《定风波》更见其心胸 旷达: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优美的文辞、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
读完《赤壁赋》,我深受启发,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于人生和处世有了更深的思考。
《赤壁赋》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以曹操和刘备之间的恩怨为线索,以赤壁之战为主题,描绘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和人物形象。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大军被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只得败退回北。
在这场战争中,诸多英雄豪杰相聚一堂,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风貌,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在《赤壁赋》中,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他统领的大军强大而有力,但是他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的野心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了当时的霸主。
而孙刘联军则是一个团结一致的力量,他们虽然实力不如曹操,但是在团结一致的情况下,他们却能够打败曹操,展现了人们团结一心的力量。
这种对比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也让我对于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赤壁赋》中,作者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人的微小。
在赤壁之战中,作者描绘了赤壁的山水风光,表现了自然的壮美和神奇。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力量显得微小而渺小,也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
这种对比使我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于人生和处世有了更深的思考。
通过阅读《赤壁赋》,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于人生和处世有了更深的思考。
《赤壁赋》以其优美的文辞、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也让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战争、人性和自然的描写,作者让我对于人生和处世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对于人生和处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也会不断思考人生和处世的问题,争取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思想深度的人。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东晋文学家曹操所作。
这篇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和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慨。
读完《赤壁赋》,我深受启发,对战争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战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题材之一。
曹操在《赤壁赋》中生动地描绘了这场战役的场景,以及参与其中的各方人物。
他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使读者对这场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曹操还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慨,使读者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通过《赤壁赋》,我对战争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曹操在《赤壁赋》中对战争的描写非常真实和深刻,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同时,他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感慨,使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曹操也使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战争中,人们的情感和命运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只有在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人们的真正品性才会显露出来。
通过《赤壁赋》,我对战争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使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总之,《赤壁赋》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使我对战争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篇赋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个人的思考和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赤壁赋》,我对战争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使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曹操所作的一篇赋,以赤壁之战为题材,描绘了当时的战争场面和壮士豪情。
这篇赋以其雄浑的气势、精妙的笔墨、深刻的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罢此赋,令人感慨万千,深受启发。
《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以曹操的视角,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烈。
作者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同时也表现出了曹操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在文中,曹操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形容周瑜的智谋,以“气若干云,容若流水”来形容诸葛亮的才华,以“威若猛虎,猛若霹雳”来形容关羽的勇猛,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孙权的谨慎。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读完《赤壁赋》,我深深被作者的雄浑豪放、深刻思辨所打动。
作者以深沉的笔墨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烈,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的形象。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战争的思考,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这种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话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是战争的阴影依然存在。
读完《赤壁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贵和战争的残酷。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努力为和平而努力。
我们应该以曹操的思考方式,深刻反思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努力为和平而努力。
同时,读完《赤壁赋》,我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雄浑豪放、深刻思辨而著称于世,而《赤壁赋》正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品。
通过阅读这篇赋,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刻思想。
这让我更加热爱中国古代文学,也更加珍惜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文化。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雄浑豪放、深刻思辨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读完这篇赋,我深深被作者的思考方式和深刻思想所打动,也更加珍惜和平的可贵。
赤壁赋的读后感

赤壁赋的读后感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名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以描写历史事件为主线,以描绘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展现人物形象为重点,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对作者的才华和智慧深感敬佩。
赤壁赋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
文章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展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无奈和痛苦。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现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呼吁人们追求和平,珍惜和平。
在这个现代社会,战争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努力维护和平。
赤壁赋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赤壁的描写,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文章中,作者用“烟波之间,一气蒸成云,霞蔚蔚而波澜不惊”来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在这个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珍惜自然,保护环境,让自然景观永远美丽。
赤壁赋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人性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曹操、周瑜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文章中,作者用“曹公谓之曰,‘瑜亦不过如此’”来描绘周瑜的智慧和胸怀,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在这个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珍惜友情,珍惜亲情,让人性光芒永远闪耀。
赤壁赋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艺术价值的文章,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在这个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保护环境,珍惜友情和亲情。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世界更加美好。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被誉为古代辞章之最。
这篇赋文以其瑰丽的文学艺术和深入的哲理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赤壁赋》以黄鹤楼为起点,通过苏轼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壮丽的历史画卷。
文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娴熟的笔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抒发了自己对战乱和政治腐败的忧虑。
他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对人性的热爱和对正直勇敢者的赞美。
苏轼的文笔优美而流畅,他以自由散漫的笔触,将壮丽的自然景色、英勇的将士和滚滚战火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历史的沧桑。
他的文字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赤壁赋》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思考的作品。
苏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思考,探寻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必然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总的来说,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瑰丽而深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瑰宝。
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性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被广泛传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生活没有着落,自己的私钱精打细算最 多能捱一年。于是开荒种地,在一首诗里 写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 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 然而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用诗的 语言描写自己的陋居:“东坡居士酒醉饭 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 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 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到 黄州后第三年作的《定风波》更见其心胸 旷达:
• “赤壁夜游是用赋体写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性的散 文诗,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苏东坡完 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 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 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 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在这两 篇赋里,即便不押韵,即便只凭文字巧妙的运用, 诗人已经确立了一种情调,不管以前已然读过十遍 百遍,对读者还会产生催眠的作用。人生在宇宙中 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 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 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 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 氛中了。”
• 这是评《念奴娇·赤壁怀古》,非常准确到 位,可以说苏轼作为豪放词派领袖的地位, 正是有这些读者知音才成为定论。
• 直接评《赤壁赋》的,我们可以看林语 堂的《苏东坡传》,其中就有一章题为 《赤壁赋》。关于《赤壁赋》本身,他似 乎完全用了复述的语言,也许觉得任何对 这篇作品的分析讲解都不如读作品本身。 不过在这前后他有两段话谈了自己的感受:
• 一、社会与作者
• 社会与作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套路,中学 讲课文,通常都要先讲“时代背景”、“作 者生平”,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把它叫做“知 人论世”。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 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 下》)西方传记文学很发达,他们常常以传 记的方法来研究作者和他的时代。林语堂的 《苏东坡传》就是受西方传记文学影响所作。
• 试看其中两个“罪证”。
• 一、苏轼的《咏桧》诗:“凛然相对敢相 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 间唯有蛰龙知。”
• 二、《八月十五日看潮》:"吴儿生长狎涛 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 应教斥卤变桑田。"(苏轼在诗后自注:“是 时新有旨,禁弄潮。”在乌台诗案中交代: 诗的后两句有“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意 思。)
•
• “苏东坡怎样确立一种气氛,由上面可 以看出,他是暗示另外一个境界,一个 道家的神仙境界,两只仙鹤自然是沿用 已久的道家象征。他表示自己不知置身 何处,便引起读者迷离倘眈之感。根据 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 间瞬息的存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 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 是神仙。”
• 时代背景是一个大概念,具体到某一篇作品, 最要紧的是与之有关的一段背景,关于《赤 壁赋》的背景,最重要的应该是“乌台诗案” 和苏轼在黄州的生活。
•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 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知道这是朝中“新进” 做的手脚,便在给朝廷的《湖州谢上表》中 流露了些许不满,新党人物抓住这个大好机 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 诗词作为罪证,指控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 廷,影射皇帝。结果苏轼被捕下狱。后神宗 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 世称“乌台诗案”。
二、读 者
• 第三个环节“作品”我们最后讲,先讲读 者一环。按照文学四环节理论,读者一环 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没有读者的阅读,所 谓作品只是一堆白纸铅字(墨)而已。所 以可以认为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作品 的创作。
• 先看一则南宋的资料:据南宋俞文豹《吹 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 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 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赤壁赋》1
从社会、作者、作品、读者四个方 面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赤壁赋》是一篇千古奇文,这样的文章 一下子就把它读了(一次性消费)太奢侈 了。应该细细品赏。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苏轼提倡“八面受敌”读书法,说“少年 为学,每一书作数次读。……若八面受敌, 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语。”如他读《汉书》 时便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 财贷等若干方面,收益自然就多。西方文 学理论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文学四环节, 即认为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应包括“社 会—作者—作品—读者”四个环节,这四 个环节构成复杂的关系。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开北宋豪放词派,其代表作《念奴 娇·赤壁怀古》和这首《定风波》都是黄州 所作,其时为苏轼人生的最低谷。
•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给朋友的一 封信里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 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 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 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 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生活的艰辛也许 是捱得过去的,为亲友和社会所遗弃的感觉 才是最大的精神打击,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佛 道在这时候对于苏轼的意义。
• 谈起苏东坡,余秋雨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看 他对乌台诗案的感叹: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 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 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 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 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 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 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 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 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 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 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 南辕北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