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过滤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过滤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过滤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过滤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过滤》
在化工工程中,过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艺操作。

通过过滤,我们可以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或悬浮物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的液体或气体。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过滤方法以及它们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进行了简单的重力过滤实验。

通过将混合物倒入过滤纸上,我们观察到固体颗粒被过滤纸截留,而液体则通过过滤纸流出。

这种过滤方法适用于颗粒较大且浓度较低的混合物,但对于细小颗粒或高浓度混合物则不够有效。

接着,我们进行了真空过滤实验。

通过连接真空泵,我们可以提高过滤速度,同时也可以处理细小颗粒或高浓度混合物。

这种过滤方法在化工生产中应用广泛,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压力过滤实验。

通过施加压力,我们可以迫使混合物通过过滤介质,从而加快过滤速度。

这种过滤方法在高浓度混合物或需要快速分离的情况下非常有效。

除了上述实验,我们还对不同过滤介质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我们发现,不同的过滤介质对于不同类型的混合物有着不同的适用性。

有些过滤介质能够更好地截留细小颗粒,而有些则更适合处理高浓度混合物。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过滤的原理和应用,为今后的化工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过滤作为化工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过滤技术将会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为化工生产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效益。

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应用实验报告

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应用实验报告

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应用实验报告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应用实验报告。

聚丙烯酰胺是一种常见的絮凝剂,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工业废气净化、饮用水净化、石油保护等领域。

下文将介绍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报告。

一、聚丙烯酰胺的制备1. 原料准备。

准备聚亚氨酸铵、甘油、氯化钙和丙烯酰胺等原料,真空过滤,以去除杂质。

2. 中和混合。

在中和混合罐中,加入聚亚氨酸铵、甘油和氯化钙,搅拌均匀,直到大部分原料溶解后停止搅拌。

3. 加入丙烯酰胺。

使用搅拌机将丙烯酰胺加入中和混合罐中,搅拌均匀,控制加入量。

4. 加热反应。

在反应釜中加入中和混合物,搅拌并控温,控温到85℃,维持150分钟,反应结束后滤过,即得所需的聚丙烯酰胺产品。

二、聚丙烯酰胺的实验应用1. 实验测试。

使用表面张力仪和双液系测试仪进行实验,测试评价聚丙烯酰胺的凝胶性能以及粒径分布和浊度有效性等。

2. 污水处理。

聚丙烯酰胺可以有效凝聚污水中的致灾性微粒,使它们沉降出污水,从而达到净化污水。

3. 工业废气净化。

聚丙烯酰胺具有较强的凝聚效果,可有效捕获工业废气中的微粒并降解,从而为净化空气提供强大支持。

4. 饮用水净化。

聚丙烯酰胺可有效降低饮用水中的悬浮物,减少有毒物质的供给,有效改善水质。

三、结论以上就是关于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应用实验报告的介绍,聚丙烯酰胺是一种常见的絮凝剂,具有较强的凝聚效果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聚丙烯酰胺可以有效改善污水、净化工业废气,也可以有效净化饮用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三 :过滤综合实验

实验三  :过滤综合实验

实验三 过滤综合实验—— 恒压(板框)过滤实验本实验设备由过滤板、过滤框、旋涡泵等组成,是一种小型的工业用板框过滤机。

本套装置可进行设计型、研究型、综合型实验。

由于设备接近工业生产状况,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实验研究能力、设计能力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任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各实验小组的准备情况,从下列实验任务中选择其中1-2项实验。

1.测定恒压过滤参数K 和过滤介质参数qe 、θe ;2.改变压力,测定滤饼压缩性指数S 和滤饼物料特性常数k ; 3.研究不同过滤压力对过滤机生产能力的影响;4.研究在相同压力下,不同滤浆浓度对过滤机生产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基本原理滤饼过滤是液体通过滤渣层(过滤介质与滤饼)的流动。

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工艺设计,过滤速率的计算都要有“过滤常数”作依据。

由于滤渣厚度随着时间而增加,所以,恒压过滤速度随着时间而降低。

不同物料形成的悬浮液,其过滤常数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种物料,由于浓度不同,滤浆温度不同,其过滤常数也不尽相同,故要有可靠的实验数据作参考。

根据恒压过滤方程: ()()e e K q q θθ+=+2(1)式中: q ─ 单位过滤面积获得的滤液体积 [ m 3/m 2] e q ─ 单位过滤面积的虚拟滤液体积 [ m 3/m 2] θ ─ 实际过滤时间 [ s ] e θ ─ 虚拟过滤时间 [ s ] K ─ 过滤常数 [ m 2/s ] 将(1)式微分可得:e q Kq K dq d 22+=θ (2) 当各数据点的时间间隔不大时,dq d θ 可以用增量之比 q∆∆θ来代替,即: e q Kq K q 22+=∆∆θ (3) 上式为一直线方程。

试验时,在恒压下过滤要测定的悬浮液,测出过滤时间θ及滤液累计量q 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纸上标绘q ∆∆θ 对 q 的关系,所得直线斜率为 K2,截距为 e q K 2,从而求出 K 和 e q 。

e θ 由下式得: e e K q θ=2(4)过滤常数的定义式:s p k K -∆=12 (5)两边取对数: ()()()k Lg p Lg s LgK 21+∆-= (6) 因过滤料液一定,压缩性指数 s =常数,cr k 01μ==常数,故K 与△P 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上标绘的是一条直线。

实验三过滤实验

实验三过滤实验

7.3 实验三 过滤实验过滤是利用多孔介质(称为过滤介质),使液体通过而截留固体颗粒,从而使悬浮液中的固、液得到分离的过程。

驱动液体通过过滤介质的推动力有重力、压力和离心力,本实验是利用压力驱动,实验设备由福州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与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共同研制的板框过滤机。

该装置可进行设计型、研究型、综合型实验。

由于设备接近工业生产状况,通过本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实验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7.3.1实验目的(1)熟悉板框过滤机的结构,熟练掌握板框过滤机的操作方法。

(2)掌握恒压过滤操作时过滤常数、压缩性指数等过滤参数的测定方法。

(3)掌握过滤问题的工程简化处理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

7.3.2 实验基本原理过滤是利用多孔介质,使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截留形成滤饼(滤渣),而液体通过滤饼层和过滤介质,实现悬浮液固、液分离的单元操作。

无论是生产还是设计,过滤机的操作与设计计算都要有过滤常数作依据。

由于滤饼厚度随着过滤时间而增加,所以在恒压过滤条件下,过滤速率随过滤时间逐渐降低。

不同物料形成的悬浮液,其过滤常数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种物料,浓度不同、滤浆温度不同、过滤推动力不同,其过滤常数也不尽相同,故要有可靠的实验数据作参考。

恒压过滤方程为θK qq q e =+22 (7-3-1) 式中q ——— 单位过滤面积获得的滤液体积,m 3/m 2 ;e q ——— 单位过滤面积的虚拟滤液体积,m 3/m 2; K ——— 过滤常数,m 2/s ;θ ——— 实际过滤时间,s 。

过滤常数的实验测定方法主要有微分法与积分法两种,其原理分别叙述如下。

7.3.2.1微分法测定过滤常数将式(7-3-1)微分得e q K q K dq d 22+=θ (7-3-2) 当各数据点的时间间隔不大时,dq d θ可以用增量之比q∆∆θ来代替,即e q Kq K q 22+=∆∆θ (7-3-3) 上式为一直线方程。

实验报告一:恒压过滤参数的测定

实验报告一:恒压过滤参数的测定

恒压过滤参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前言1.过滤介质过滤是在推动力的作用下,位于一侧的悬浮液(或含尘气)中的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孔道向另一侧流动。

颗粒则被截留,从而实现流体与颗粒的分离操作过程。

被过滤的悬浮液又称为滤浆,过滤时截留下的颗粒层称为滤饼,过滤的清液称为滤液。

过滤介质即为使流体通过而颗粒被截留的多孔介质。

无论采用何种过滤方式,过滤介质总是必须的,因此过程介质是过滤操作的要素之一。

多ZJ系列真空净油机过滤介质的共性要求是多空、理化性质稳定、耐用和可反复利用等。

可用作过滤介质的材料很多,主要可以分为:(1)织物介质织物是非常常用的过滤介质。

工业上称为滤布(网),由天然纤维、玻璃纤维、合成纤维或者金属丝组织而成。

可截留的最小颗粒视网孔大小而定,一般在几到几十微米的范围。

(2)多孔材料制成片、板或管的各种多孔性固体材料,如素瓷、烧结金属和玻璃、多孔性塑料以及过滤和压紧的毡与棉等。

此滤油机类介质较厚,孔道细,能截留1~3μm 的微小颗粒。

(3)固体颗粒床层由沙、木炭之类的固体颗粒堆积而成的床层,称为率床。

用做过滤介质使含少量悬浮物的液体澄清。

(4)多孔膜过滤是使水通过滤料时去除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

滤池通常设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

目的是使滤后水的浊度达到水质标准的要求。

水经过滤后,残留的细菌、病毒失去了悬浮物的保护作用,从而为过滤后消毒创造了条件。

所以,在以地面水为水源的饮用水净化中,有时可省去沉淀或澄清,但过滤是不可缺少的。

由特殊工艺合成的聚合物薄膜,最常见的是醋酸纤维膜与聚酰胺膜。

膜过滤属精密过滤(ultrafiltration),可分离5nm的微粒。

2.滤饼过滤与深层过滤根据过滤过程的机理有滤饼过滤和深层过滤之分。

滤饼过滤又称为表面过滤。

使用织物、多孔材料或膜等作为过滤介质。

过滤介质的孔径不一定要小于最小颗粒的粒径。

过滤开始时,部分小颗粒可以进入甚至穿过介质的小孔。

但很快由颗粒的架桥作用使介质的孔径缩小形成有效的阻挡。

真空实验实验报告李瑞洁

真空实验实验报告李瑞洁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项目名称:真空实验院系名称:土木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建环1202姓名:李瑞洁学号:201214030229一、实验目的在真空实用技术中,真空的获得和测量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在一个真空系统中,真空获得的设备和测量仪器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常用的真空获得设备主要有旋片式机械真空泵、油扩散泵、涡轮分子泵、低温泵等。

真空测量仪器主要有U型真空计、热传导真空计、电离真空计等。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真空获得设备向高抽速、高极限真空、无污染方向发展。

各种真空测量设备与微型计算机相结合,具有数字显示、数据打印、自动监控和自动切换量程等功能。

低真空的应用主要涉及真空疏松、真空过滤、真空成型、真空装卸、真空干燥及震动浓缩等,在纺织、粮食加工、矿山、铸造、医药等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会用机械泵获得低真空以及观测不同真空度时辉光放电现象;用U型计和热偶计测量真空以及用定容法测量机械泵的有效抽速。

二、实验原理1. 真空技术的基本概念(1)真空:低于一个大气压的气体状态。

164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E.Torricelli)首创著名的大气压实验,获得真空。

自然真空: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存在于宇宙空间。

人为真空:用真空泵抽掉容器中的气体。

(2)真空量度单位: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0(Torr)1标准大气压=1.013x105 Pa1Torr=133.3Pa(3)真空区域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规定,常见的划分为:粗真空105—103 Pa低真空103—10-1 Pa高真空10-1—10-6 Pa超高真空10-6—10-10 Pa极高真空<10-10 Pa2. 真空获得—真空泵1654年,德国物理学家葛利克发明了抽气泵,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试验。

原理:当泵工作后,形成压差,p1 >p2,实现了抽气。

真空泵的分类气体传输泵是一种能将气体不断地吸入并排出泵外以达到抽气目的的真空泵,例如旋片机械泵、油扩散泵、涡轮分子泵。

实验六__污泥过滤脱水——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

实验六__污泥过滤脱水——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污泥过滤脱水—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

(2)掌握用布氏漏斗实验选择混凝剂。

(3)掌握确定污泥的最佳泥凝剂投加量。

2 实验原理污泥比阻是表示污泥过滤特性的综合性指标,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污泥在一定压力下过滤时在单位过滤面积上的阻力。

求此值的作用是比较不同的污泥(或同一污泥加入不同量的混合剂后)的过滤性能。

污泥比阻愈大,过滤性能愈差。

过滤时滤液体积V (mL )与推动力p (过滤时的压强降,g/cm 2),过滤面积F (cm 2),过滤时间t (s )成正比;而与过滤阻力R (cm*s 2/mL ),滤液黏度μ[g/(cm*s)]成正比。

)(mL R pFtV μ=过滤阻力包括滤渣阻力R z 和过滤隔层阻力R g 构成。

而阻力只随滤渣层的厚度增加而增大,过滤速度则减少。

因此将式(6-1)改写成微分形式。

)(g z R R pF dt dV +=μ由于只R g 比R z 相对说较小,为简化计算,姑且忽略不计。

F V C pFpFdt dV ''μαδμα==式中:α’—— 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 δ—— 滤渣厚度;C ’—— 获得单位体积滤液所得的滤渣体积。

如以滤渣干重代替滤渣体积,单位质量污泥的比阻代替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则(6-3)式可改写为CV pF dt dV μα2=式中,α为污泥比阻,在CGS 制中,其量纲为s 2/g ,在工程单位制中其旦纲为cm/g 。

在定压下,在积分界线由0到t 及0到V 内对式(6- 4)积分,可得V pF C V t •=22μα式(6-5)说明在定压下过滤,t /V 与V 成直线关系,其斜率为22/pF CV V t b μα==C bK C b pF =•=μα22需要在实验条件下求出b 及C 。

b 的求法。

可在定压下(真空度保持不变)通过测定一系列的t ~V 数据,用图解法求斜率(见图6-1)。

重结晶和热过滤的实验报告

重结晶和热过滤的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重结晶和热过滤的实验报告篇一:重结晶及过滤实验实验报告重结晶及过滤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XX.04..01报告人;武伟一、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重结晶法纯化固体有机物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或在同一溶剂中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它们相互分离。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易改变,通常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反之,则溶解度降低,热的为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溶解度下降,溶液变成过饱和易析出结晶。

利用溶剂对被提纯化合物及杂质的溶解度的不同,以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三、实验用品仪器:布氏漏斗、吸滤瓶、抽气管、安全瓶、锥形瓶、循环水真空泵、玻璃棒、表四、实验操作步骤和现象将2g粗制的乙酰苯胺及70mL的水加入250mL的三角烧瓶中,加热至沸腾,直到乙酰苯胺溶解(若不溶解可适量添加少量热水,搅拌并热至接近沸腾使乙酰苯胺溶解)。

取下烧瓶稍冷后再加入计量的活性炭于溶液中,煮沸5-10分钟。

趁热用布氏漏斗进行过滤,用一烧杯收集滤液。

滤液放置彻底冷却,待晶体析出,抽滤出晶体,并用少量溶剂(水)洗涤晶体表面,抽干后,取出产品放在表面皿上晾干或烘干,称量。

五、产率计算共得到0.9g乙酰苯胺产品,粗品的质量为2g,产率为0.9×100%=45%六、思考题1.重结晶纯化有机物的原理是什么?答:原理是有机物在同一溶剂中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差别较大。

2.理想溶剂具备那些条件?答:不与溶质反应,溶质的溶解度在不同温度下差别较大。

3.乙酰苯胺重结晶时出现油珠的原因是什么?答:乙酰苯胺没有溶解完。

4.将溶剂进行热过滤时为什么尽可能减少溶剂挥发?如何减少?答:防止溶质析出,减少产率。

预防措施有:不要在高温下进行操作;不要在空气流动量太大的环境下操作;用出液口较大的漏斗等5.冷过滤和热过滤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答:热过滤为了滤去杂质,冷过滤为了过滤得到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化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实验名称:真空过滤实验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同组学生:实验日期:实验地点:一、实验目的1)熟悉真空过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方法;2)通过真空过滤实验,验证过滤基本理论;3)学会测定过滤常数,,及压缩性指数的方法;4)了解过滤压力对过滤速率的影响。

二、试验流程与装置1-恒温滤浆槽;2-过滤漏斗;3-搅拌电机;4-计量筒;5-真空压力表 6-缓冲罐;7-真空泵图 1 真空过滤试验流程示意图称取一定量的CaCO3,在恒温滤浆槽内配制一定浓度的CaCO3悬浮液,用电动搅拌器进行均匀搅拌,启动真空泵,使系统内形成真空达到指定值,然后打开过滤漏斗上的球阀使浆液在压差推动下流入过滤漏斗,经过滤后青叶流入量筒计量。

三、基本原理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为介质来处理悬浮液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操作过程,即在外力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固体颗粒层(滤渣层)及多孔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形成滤渣层,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因此,过滤操作本质上是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的流动,而这个固体颗粒层(滤渣层)的厚度随着过滤的进行而不断增加,故在恒压过滤操作中,过滤速度不断降低。

过滤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内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

影响过滤速度的主要因素除过滤推动力(压强差)、滤饼厚度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

过滤时滤液流过滤渣和过滤介质的流动过程基本上处在层流流动范围内,因此,可利用流体通过固定床压降的简化模型,寻求滤液量与时间的关系,可得过滤速度计算式:式中:—过滤速度,—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过滤时间,—通过单位面积过滤介质的滤液量,—过滤面积,—过滤压力(表压),—滤渣压缩性系数,—滤液的黏度,—滤渣比阻,—单位滤液体积的滤渣体积,—过滤介质的当量滤液体积,--滤渣比阻,--单位滤液体积的滤渣质量,对于一定的悬浮液,在恒温和恒压下过滤时,、、和都恒定,为此令:于是式(1)改写为:式中,为过滤常数,由物料特性及过滤压差所决定,将式(3)分离变量积分,整理得:即:将式(4)中的积分极限改为从0到和从0到积分,则:将式(5)和式(6)相加,得:式中,为虚拟过滤时间,相当于滤出滤液量所需的时间,再将式(7)微分,得:将式(8)写成差分形式,则:式中:—每次测定的单位过滤面积滤液体积,—每次测定的滤液体积所对应的时间,—相邻两个值的平均值,以为纵坐标,为横坐标将式(9)标绘成一条直线,可得该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斜率:;截距:则,,;,;,改变过滤压差,可测得不同的值,由的定义是(2)两边取对数得:在实验压差范围内,若为常数,则的关系在直角坐标上应是一条直线,斜率为,可得滤饼压缩性指数。

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操作1)检查管道连接口有没有漏气,抱箍有没有松动;2)检查设备上各电器设备是否工作正常;3)检查计量筒是否标记正确;4)确认真空泵开关、恒温槽加热开关处于关闭状态;5)接通电源;6)关闭设备上所有阀门。

2.实验过程操作1)配料:实验室提前准备好并完成了加料。

2)搅拌:开机搅拌电机进行搅拌,控制好搅拌速度为100.3)系统抽真空:先打开缓冲罐放空阀,在开启真空泵,然后通过调节缓冲罐放空阀开度,使系统内真空度达到指定值(0.06、0.05、0.04).注意:真空度一般在0.04之间,如果真空度过小则放空阀开度大,使真空泵在畅通大气下工作,此时工作时间一般为三分钟以内;如果过大则导致管道连接处承载压力过大,使连接处有气体进入。

真空泵长时间使用后,如果真空度过大会导致泵出口有大量白烟冒出,此时应减小真空度或停泵冷却。

4)过滤:打开过滤漏斗上的球阀,使滤浆槽内浆液在压强差的推动下通过过滤漏斗过滤,清液流入计量筒内。

此时,真空压力表指示过滤真空度。

5)每次实验时计量筒留有一定的液体1cm作为零液位,不同真空度下需要相同的零液位。

在打开过滤漏斗上的球阀的同时开始计时,每次取2cm,记录到达这一高度所需时间,测量10个读数停止实验。

注意:计量筒内液位不得超过缓冲罐管口的高度,防止液体吸入真空泵。

6)完成实验后,停真空泵,关闭过滤漏斗上的球阀,打开放液阀排出计量筒内的清液,但不要排净,需要留有一定的零液位,高度和第一次实验选取的高度相同。

卸下过滤漏斗、滤布进行清洗,清洗时滤布不要折。

清晰完成后安装好滤布、漏斗,然后进入下一个真空度实验。

3.实验结束操作1)停真空泵,关闭搅拌电机,切断总电源;2)打开计量筒排液阀,排净计量筒内清液;3)排净恒温滤浆槽的滤液;4)清洗实验设备。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1.原始数据过滤面积:; 计量筒截面积:压力表读数/-0.06 0.06 0 0 2 12.74 4 89.20 6 152.57 8 227.71 10 311.90 12 389.11 14 474.82 16 572.98 18 673.89 20 766.55 22 873.73-0.05 0.05 0 0 2 26.18 4 71.40 6 125.25 8 184.66 10 248.35 12 313.67 14 385.67 16 471.46 18 551.20 20 652.49 22 734.97-0.04 0.04 0 0 2 22.28 4 85.53 6 150.44 8 221.36 10 300.81 12 381.84 14 466.77 16 560.41 18 660.82 20 764.53 22 887.122.数据计算以,为例计算:同理,时,则,0.0620.0107990.005399500.01079940.0215980.016198347 76.46 7080.352 60.0323970.026997245 63.37 5868.191 80.0431960.037796143 75.14 6958.117100.0539940.048595041 84.19 7796.166120.0647930.059393939 77.21 7149.80494 04112 0.0647930.059393939 81.03 7503.54314 0.0755920.070192837 84.93 7864.69116 0.0863910.080991736 93.64 8671.25518 0.0971900.091790634 100.41 9298.17120 0.1079890.102589532 103.71 9603.75822 0.1187880.113388430 122.59 11352.08未排除较大误差数据时利用Excel作图可得:显然,时的第一组数据和第九组数据偏离趋势线较远;时的第十组数据偏离趋势线较远;导致过小,则除去这几组数据后重新处理,利用Excel作图得到:由上表可得到的关系式如下:0.06时,,0.05时,,0.04时,,同样以0.06时为例,同理可得不同压差下的、、如下表:0.06 4.411890.110522 276.8696 4.778151 -4.35537 0.05 3.854900.064814 108.9757 4.698970 -4.41399 0.04 3.849930.089370 207.4598 4.602060 -4.41455从表中数据可知,K随压差增大而增大,然而和在这三组数据中没有表现出规律来。

根据上表利用Excel作图可得图如下:可知3.误差分析与实验心得从线性图表的几个最大的也只有0.9537可知,这次实验误差很大,首先计时的过程中,清液以水滴的形式落在计量筒内会引起液面波动,所以很难看到准刻度面,计时误差就很大,如果清液出口处与计量内内壁接触,这样水流就会沿壁留下,计时误差可能会小一些。

其次,虽然滤浆在一直搅拌,但是随着时间推进,碳酸钙会逐渐沉积在四个角落,浓度发生了变化,这样对过滤速率的影响很大,以至于在不同压差下做重复实验时,不能保证单一变量,所以无论是、、还是s的计算都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并不能明显观察出、随压差变化的规律。

另外,实验规律要有大量数据作为基础总结,但是只有三组对比试验,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很大,所以最后一个图表的意义并不大。

看似很简单的实验,不可控变量却很多,也许更是因为容易操作,所以对实验仪器和实验者操作的准确度有更高的要求,达不到时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当然这次实验最大的收获还是关于数据的记录,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数据的记录一定要有一个零基准点以表示物理意义,否则所有的时间如同无源之水,就只变成了一个数字而已。

六、思考题1)为什么过滤开始时,滤液常常有点浑浊,过一段时间后才变清?因为刚开始过滤时滤饼还没有形成,会有一些细小颗粒的尺寸小于滤布的孔径,这些颗粒便会随着滤液一起透过滤布,所以开始时会有浑浊;随着过滤进行,滤饼越来越厚,这些颗粒也被留了下来,所以一段时间后滤液就会变清了。

2)影响过滤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当过滤压强提高一倍,、、有何变化?过滤速率受到过滤压差、滤饼厚度、悬浮液的温度和性质、以及过滤介质阻力等因素影响。

根据和可知,由于由过滤介质的性质决定,所以与压差无关,当压强提高一倍,则随之增大,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