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PPT课件

合集下载

航天精神宣讲ppt

航天精神宣讲ppt
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实现了我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和整体性探测,并成功飞跃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了再拓展试验。
国防部五院根据聂荣臻的要求,倡导在科研工作中树立“敢想、敢说、敢干”和“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三敢”“三严”作风。
周恩来总理针对国防尖端科技的大型试验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 1986年底,航天工业部党组对航天精神进行提炼和归纳,提出了航天传统精神,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航天传统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
PART 01
载人航天精神
PART 02
北斗精神
PART 03
探月精神
PART 04
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宣布,联合国和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世界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入选。
二、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26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胡锦涛总书记
三、北斗精神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在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一)良好学风源于科学精神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严格、严密、严谨、严肃”,还有团队精神。 老一辈科学家这样的学风,才能成就两弹一星 这样硬碰硬的业绩。不知浮躁为何物,诚信是 起码的要求,没有听说过造假之类的“不端行 为”,弹也好,星也好,造假是造不出来的。 科学道德和学风是科技队伍的基本建设,今天 的科技界要像防控SARS和甲型流感一样, 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回归科学精神的圣洁。
(四)管理机制也十分重要
“两弹一星”的突破确有一套调动大家积极 性的管理机制。那时虽没有“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提法,却有一批优秀的党政领导者, 上自周总理、聂帅,下至支部书记,他们有很 强的服务意识,为基层、为科研人员想得很周 到、关心很细致,真是“当好后勤部长”。有 代表性的“主任喜,我亦喜”,就是尊重人才、 服务人才之意。领导深入群众,使人感受“服 务”,而不是“权力",更不是“权利”,也 没有催生浮躁的“检查”、“评估”之类。当 年,一些优良的作风和做法,后来被“文革” 之灾破坏了。很值得人们再思考,再总结。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 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 国。”
一将足顶五师团, 奇功盖世耀蓝天; 几多蚊蝇逐绿卡,泰斗英魂驾鹤去, 道德文章真金传。
邓稼先 两弹元勋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
(三)靠大力协同,实现体现国家意志的目标,是大 科学工程成功的要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竞 争机制是必要的。但如果只讲竞争,丢了大协 作,就会导致条块分割,低水平的重复,有限 的科技资源不能共享,会障碍重大创新的出现。 更为深刻的是,会导致人们强化狭隘的单位、 小集体乃至个人意识,而淡化了国家意识,降 低了人们的思想境界,障碍高素质科技领军人 才的成长。这也是一个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值 得研究、思考的课题。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为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为中国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产生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两弹一星》课件

《两弹一星》课件

《两弹一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一子目“两弹一星”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自主研发原子弹、氢弹,并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历史事件。

具体内容包括: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认识“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3. 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

难点: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取得的成就背后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学习卡、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随后提问:“你们听说过‘两弹一星’吗?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

教师提供学习卡,帮助学生梳理关键信息。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重点阐述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以及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意义。

4. 互动环节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付出的艰辛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的品质。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 1967年6月17日 1970年4月24日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

两弹一星之歌课件-PPT课件

两弹一星之歌课件-PPT课件
8
•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试验获得成功。仅隔三年(1967年6月17日),第一 颗氢弹爆炸。 •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两弹一星”打破了超级 大国的核垄断和 核讹诈,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科 学技术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已远 远地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力量。
15
• 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 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 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 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 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 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 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 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 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 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 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5
中国为什么要搞两弹一星?
•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 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 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 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 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 决策。
9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 来政策主轴,中国于2019年成立50周年时, 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给于敏、王 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 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 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 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 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 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 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精神[课件资料]

“两弹一星”精神[课件资料]

(一)课标分析: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本课阐述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经过,显示了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它不仅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令中华民族骄傲的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培育和发扬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是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开拓进取的巨大推动力量。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的最后一个课题。

这一节的内容在本课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新中国的成长中,有阳光,有雨雪。

在这曲折的经历中,涌现出许多为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他们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是令中华儿女荡气回肠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铁人精神”。

(三)学生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本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九年级五班学生,本班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极为感兴趣,而且部分同学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他们喜欢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2.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表面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浅显;且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悬殊很大。

3.学生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课本的知识点。

更多的是希望获得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

掌握“两弹一星”的具体内容;“两弹一星”精神的具体表现,了解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钱学森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2.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2)讲述模范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是否应该研制核武器的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置疑,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内涵详述江泽民同志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其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对当时中国发展的意义:不仅促进了国防事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产生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历史地位和意义“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活生生的体现.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深刻变化和迅猛发展,新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并发扬老一代科研人员搞“两弹一星”的精神,紧盯世界航天科技前沿,从高起点出发,经过11年艰苦探索和努力攻关,取得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两弹一星的精神

两弹一星的精神

始终秉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两弹一星”事业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综合性强。“两弹一星”作为新中国高科技的宏大工程,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集体攻关,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两弹一星”及后来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表明,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重大经济、科技建设项目,必须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两弹一星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勇于创新、甘于寂寞、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热爱祖国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学习邓稼先、钱学生那种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勇于担责。在生活上要热爱学习,要懂得吃苦,耐于吃苦,不怕寂寞,克服种种困难去创造学习的机会。在生活上一定要有吃苦的精神,大无畏的精神。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既凝结着以往的奋斗,也昭示着未来的希望。江泽泯指出,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的坚强精神支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立足基点。广大“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 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 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 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 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 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21/3/31
5
1935年,彭桓武在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学士
2021/3/31
6
2005年,90岁高龄的

彭桓武作学术报告
2021/3/31
7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193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彭桓武,远 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留学,并在 此后很快展露出物理学方面的天赋。在海 外期间,他与哈密特、海特勒合作的成果 “HHP”理论曾轰动一时,成为当时国际物 理界公认的介子理论。
2021/3/31
8
“ 回国,不需要理由!”
• 然而,到了1947年,在国外事业发展如日中天的彭桓武, 却作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选择。当年夏天,他同时 收到了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和云南大学的聘书。他选 择了条件艰苦的西部边疆,辞别英伦,辗转香港,回到 了阔别数年的祖国,在云南大学当起了物理老师。
爱国精神之“两弹一星”精神
2019/11/2
•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 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 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 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 多年以后,有人向彭桓武这样问道:“当年您已在英国学
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彭桓
武回答:“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
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
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
2021/3/31
9
2021/3/31
2
2021/3/31
3
两弹一星元勋之彭桓武
2021/3/31
4
•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原子能所副所长, 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等 职务。作为中国理论物理学、核物理理论、中子物 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在固体和统 计物理、原子核物理和加速器理论以及爱因斯坦广 义相对论理论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和研究工作。 他领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 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荣获“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